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古被解除指挥权后,周总理和他彻夜长谈:你和我都不适合当领袖

上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同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了国民党部队的五次“围剿”,反“围剿”行动中,领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第五次反“围剿”行动的失败,同博古的领导失利有莫大关系。

因此遵义会议后博古被解除指挥权,之后周总理同博古彻夜长谈:你和我都不适合当领导。

周总理言外之意指的是何人?博古作何反应?

故事还要从大革命时期说起。

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从根本上来说,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共产党人及其工农武装力量,就是为了窃取大革命胜利之果实。

这也是红军被迫反“围剿”和长征的直接原因,更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的背景。

国民大革命开展之际,共产党人好不容易积攒起了一些革命家底,并且和国民党开始首次合作。

然而曙光初现时,蒋介石之流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造成了阴云笼罩的“白色恐怖”局面。

事变之后,大批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进步人士、活跃青年甚至是学生,都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和屠刀之下。

重庆、上海等地的共产党交通站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革命成果,眼看就要被蒋氏屠戮殆尽。

共产党人为了保存实力、进一步革命,于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地区建立了苏区,也就是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而中央苏区的建立,也给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目标,他们称工农红军为“共匪”,开始了对苏区大规模的进攻。

面对国军的四次“围剿”,工农红军虽然寡人少枪,却依旧凭借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打退了国军的围追堵截。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民族面临日寇铁蹄的践踏。

如此国家危亡之际,蒋介石等人却不想着一致抗击侵略者,把矛头尽数指向共产党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行动。

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是博古,随着第五次反“围剿”行动的开始,中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当时的国际军事顾问是李德,同博古共同领导第五次反“围剿”行动。

就是在博古同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让国军钻了空子,结果国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广昌地区——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广昌一役,最终辛辛苦苦得来的根据地,成了蒋介石的盘中餐。

这一仗打的窝囊,各个指战员都非常不满,然而当时李德依旧坚信自己的战略方向是对的。

彭德怀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军依托火力密集的工事,龟缩不出,红军战士又没有重火力武器,上去就是送死!

彭德怀为何如此生气?

要知道,中央苏区是当时党最重要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如果失去这块根据地,红军可能就没有退路了。

如今最后一块地都要没了,如何叫彭德怀不气愤?

广昌战役的失败,让中央各领导都看清了事态:国军不可能因为红军的顽强抵抗就放下到嘴的肥肉,之后又会是更加困难的阻击战。

果然,没过多久,红军又面临着国军近乎疯狂的进攻,苏区的面积在行军图上一圈圈减小。

如果接着打下去,可能红军连最后的根都保不住了。

1934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临时会议一致通过红军长征的决议。

红军战士们在准备长征的枪支弹药和物资的同时,中央还面临一个问题:要通过赣南,陈兵赣南的国军将领陈济棠怎么办?

商议之下,中央决定派出代表,同陈济棠进行军事谈判。陈济棠也清楚,自己的部队无论如何也拦不住下定决心的红军队伍。

因此双方商讨一致后,陈济棠大开门户,让红军队伍通过,双方不动一刀一枪。

就这样,中共中央解决了红军长征伊始的第一个麻烦,慢慢长征路也就开幕了。

随着红军长征的开始,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了其“围追堵截”之战术。

凡是红军所到之处,必定有蒋介石调来的数十万兵马在四周埋伏。

经过一个多月艰难的行军,国军并未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这让蒋介石开始头疼了。

他原本以为红军队伍被迫长征,已经算是强弩之末了,稍加围攻,定会全部拿下。

可是蒋中正低估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共产党人的决心,他原本命人在湘南地区设置了引以为傲的多重堡垒,结果被红军一一攻破。

因为几次突围战斗的胜利,此时的博古感觉良好,丝毫没有预见接下来红军将会遭遇怎样的挫败。

湘江失利,博古自责不已

眼见红军即将突破最后的防线,进入湖南地区,蒋介石明白,一旦红军达到目的,他再动手就晚了。

于是他火急火燎地下令:周边所属部队立刻在湘江一带阻击红军,务必将红军围困甚至“消灭”在那里。

国军的动向很快从通讯部队传了过来,彭德怀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认为此前红军就连胜利都是在被动状态下完成的,如果再不主动出击,局面就会被蒋氏控制住,红军的活动范围也会越来越小。

按照他的意思,红军主力应当主动出击,把眼光放到湘潭、益阳等地。

因为当时红军的目的就是在湖南建立并扩大革命根据地,这样的战略构想同彭德怀的“主动进攻”战术不谋而合,是为上策。

然而,中央领导层中,最关键的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却完全反对彭德怀的战术。

按照他们的意思,渡湘江才是最关键的。

彭德怀力排众议也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按计划渡江,湘江战役打响。

战斗开始不久,博古才意识到自己决策出了大问题。

江对岸的国军明显不像之前碰到的,他们貌似就在此地等待红军过江。

国军首次“稳操胜券”的状态,让博古意识到,这是个圈套。

湘江战役结束后,3万余名战士倒在了渡江战役中,更不要说战斗中大量的战略物资、重要文件几乎尽数被毁。

直至这场战役彻底失败,面对无数的阵亡将士,博古才开始反思自己。

他始终认为国际顾问的意见没问题、自己的策略没问题,没想到这一路下来他大错特错!

这个时候的博古,早就没有了往日的锐气。

然而他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寻找环境原因为自己开脱。

这场战役已经失败了,这是事实,但是长征之路依旧要继续,否则红军所有军团就真的要毁于一旦。

伤亡严重的剩余红军,退回到通道县城中修整,然而国军也找准机会对他们形成了包围。

在此危亡时刻,毛泽东和周恩来扛起了担子,他们通知博古、李德,立刻就地召开紧急会议,商议红军接下来行动的方向。

博古也同样重视这次会议,只不过他还是没能根本改变态度。

这导致会议上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声音,第一个是李德“直接从县城北上”的决策,第二个是毛泽东“转战贵州,曲折北上”的战略。

彭德怀表示自己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并请其说明原因。

毛泽东认为:直接从修整地北上,会遇到国军、不明就里的民兵等几方面的冲突,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若是从贵州黎平出发,然后再找寻机会突围,就有可能成功。

因为那里是国军防守最弱的地方,冲出去的概率最大。

这一次会议中,博古终于没有盲从。

这并非他痛定思痛,是因为湘江失利说明领导出了大问题,如果此时他一心想着反驳毛泽东,只会让自己的威信越来越低,所以他并未支持李德的想法。

最终,红军出发去了贵州。

果然,毛泽东预料的没错,贵州地区虽然不可避免地有国军防守,但是兵力甚少。

红军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贵州,并占领遵义。

红军开始被迫长征至此已经半年多了,而转战贵州是这期间最大的胜利,也是最为正确的决策。

调整策略初见成效,队伍已经疲惫不堪了。

因为占领了遵义,所以中央决定在这里进行修整。

除修整之外,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要同步进行。

前半年的失败表明党中央在长征路线的决策问题上存在很大问题,唯有毛泽东同志此次的决策是正确的。

如果目前不作出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期战略,今后的路就将更加难走、牺牲会更大。

此前红军虽然有过小规模的胜利,但是大多数都是被动挨打。

面对数倍于己的国军,红军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要想改变困难现状,就必须从根本决策上调整方向,新的战略方针,才能带来新的希望。

博古当即同意同志们召开会议的提议,他不知道的是,这也是自己最后一次作出总决策了。

遵义会议,解除博古指挥权

1935年1月15日晚饭过后,中央政治局成员按照计划都来到了警卫班临时布置的一个小房间里。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人召开了改变红军命运和长征行军计划的遵义会议。

刚开始,大家都一言不发,昏黄的灯光照在每个人严肃的脸上。

随后周恩来打破了沉默:“同志们!我们的会议正式开始,首先让博古同志发言。”

说完,他看向博古,坐在一旁的博古掏出了自己写好的会议报告。

博古的发言主要是自我批评,内容围绕自己和李德同志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决策。

然而让与会人员不满意的是,博古在“自我检讨”中依然片面强调客观问题,所谓“检讨”并不深刻、没有落到实处。

之后周恩来也做了总结和检讨,他表示:自己没有对李德、博古同志的错误决策进行及时改正,这是最大的错误。

此外周恩来还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湘江战役后的正确决策,如果没有这次决策,红军生死难料。

大多数人的发言都是针对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决策的批评,但大家还都很“收敛”。

直到毛泽东开始发言,他指出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主要就是李德盲目自信、错误建议的原因。言尽于此,博古、李德二人早就无话可说了。

会议到这里,已经到了后半程。

朱德等人表示:如果队伍还是这样的领导法子,那么就要考虑领导层的正确性、合理性了。

周恩来最后发言时指出:“决策错误是客观事实,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红军才有未来!”

当天的会议在凝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此时的李德已经不想着去辩驳了,自己错了就是错了。

无数客观事实都表明,李德、博古是红军伤亡过大的最终责任人。

随后遵义会议又持续了两天,最后一天会议完成了决策。

大家一致同意由毛泽东担任政治局常委,朱德、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央军委。

至此,中央指挥席位中,不存在博古了,他的指挥权被彻底解除。

会议决议出来后,博古虽然心服口服,却总是一口气出不来,感觉非常委屈。

遵义会议一结束,革命政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古觉得自己成了“边缘人”。

军事上自己也说不出什么话,索性博古就一言不发。

平时他也不和同志们交流,饭也不好好吃。

总而言之,被解除指挥权之后,博古精神和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挫败,心理非常颓废。

心细如发的周恩来,很早就看到了博古状态不对,但是刚开始他知道,自己做工作也没用。

过了一段时间,某天晚饭后,周总理敲开了博古的房门。

博古开门之后,发现了在外面笑眯眯的周恩来,博古请他进来后,周恩来坐到床上看着博古:“博古同志,今晚我想和你好好谈谈。”

接下来两人的谈话中,周恩来并没有重复遵义会议的相关内容,而是指出了博古的根本错误:他没有意识到,革命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一昧地依靠国际顾问是行不通的。

红军怎么走,我们自己看的更清楚。

博古听完这些话,望着桌上的煤油灯半晌没有反应。

周恩来又安抚他:“没有必要灰心,队伍的领导有变动,这是正常情况。你我二人都不适合当领袖,我们的主要角色是智囊团。”

周恩来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无论是北上贵州、占领遵义,还是遵义会议中的一系列决议,这些都表明,毛泽东对局势看的最清楚。

他们二人都不适合做领导,唯有毛泽东才最适合做革命领导人。

那天博古和周恩来二人彻夜长谈,博古静下心来,才明白毛泽东是军心所向、民心所向。

此时他才认识到了自己觉悟上的误区,真正地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此后,博古一直按照周恩来的建议,为革命事业尽心尽力,不再纠结领导权的问题。

结语

红军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的明确,是继井冈山会师之后革命队伍最大的一次变革。

此次会议之后,红军队伍才创造了以几万兵力击溃蒋氏40多万兵力的奇迹。

毫不夸张地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重获新生的开始,也是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正轨的标志。

此间,周恩来功不可没。

他一向关心队伍的角角落落,若是没有他及时开导博古同志,革命队伍就要失去一个智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渡赤水在古蔺》连载26: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四)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从逆境中重新崛起?
中共历史上的三个“三个人团”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崛起有多不容易?
从“通道转兵”到遵义会议  陶玉川
鸭溪谈话:时隔4年,毛主席重掌军事大权,开始真正挽救党和红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