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回响

01

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孙鸿飞

听开东老师的课,有位老师曾写下这样的感言:“慧敏睿觉,勇开风气之先;敦柔宽厚,不失先贤情致!其课如长风浩荡,裹挟千里,猎猎商商;其人若酣泉佳茗,甘冽馥郁,与之神交,每有进益,不觉使人忘俗!”非心悦诚服之人难为此形神兼具之语。我几次在全国人文高端论坛中都有幸听到王老师的课:《一个人的遭遇》深入文化深处,挖掘作品的民族心理;《活了100万次的猫》让我们认识到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合欢树》抓住不同的对象和合欢树的关系,层层深入,探究内涵……可以说:王老师的课儒雅细致、博学贯通、理性辩证、睿智深刻,妙语连珠带领着学生从一座高峰攀登至另一座高峰,登临峰顶之时,人人都有享受一览众山的快慰;引导学生在在无路之处见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人人都有见别有洞天之地时体味超越自我的欣喜。

开东老师所追求和倡导的是“深度语文”,干国祥老师解释为“经由思抵达诗”。开东老师提出,深度语文的“深度”,不是简单地追求深奥和深刻,而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紧扣文本,在教学中不断遮蔽、去蔽、再遮蔽、再去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使文本的存在意义不断涌现,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不断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努力追求学生可能达到的最大的认知高度,以此破除肤浅和平庸学习带来的倦怠感。

让我们以开东老师所追求和倡导的“深度语文”的理念来欣赏开东老师教授的《中国好作文》一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开东老师的教学内容的确立。

这一节课开东老师以《超级演说家》陈铭的《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的演说作为“文本”载体来和学生们一同探讨关于“什么是好作文”的话题,从而得出优秀议论文的写作标准。     

开东老师真是一名“时尚教师”,睿智地捕捉了“中国好声音”和“超级演说家”两档综艺性栏目,从生活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审美认知,煞费苦心地选取这一素材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概念。叶圣陶老先生曾言:何以为教?贵穷本源。开东老师在授课的选题立意上,就和学生一起来探寻“本源”。任何事物的逻辑认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规律,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大动脑筋,学生头脑中装了太多的方法来公式性地拼凑文章,即有速成之“术”,又有高分之“招”,从而美其名曰“高效”。当然,这些归纳总结,授之以法是很有必要的,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在关注追求这些写作之“术”时,必须要让学生认知和遵循写作之“道”。《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也可见开东老师本身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入思考,教学中逻辑起点和整体框架的思维意识。

其次,课堂中开东老师的授课环节符合开东老师所倡导的“深度语文的全课程体系的新构建”理念:

开东老师在“深度语文的全课程体系的新构建”重新定义了“学生”、“老师”、“课堂”。

一、“学生”,“学”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觉,二是仿效。学生从此有了关注意识,有了标准意识,有了角度意识,会自觉发现身边其优秀作文的标准,从而仿效优秀作文形成自己的作文能力。

课堂中教师提供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视频“文本”作为授课载体,由学生自觉发现、自觉思考、自觉言说、自觉质疑,最终在课堂师生合作交流中达成优秀议论文的标准的共识:

1.要拟一个非常好的标题,标题要新颖;2.写自己最熟悉的;3.要有评委意识;4.在你论证的过程中,主题要非常清晰,要在你论证的过程中间,不断地强调你的观点;5.还要有层次意识,并且这个层次之间还要构成一种递进关系;6.最好还要生动地来说理,文章尽管是讲道理,但要饱含着一种感情,或者是爱憎;7.注意辨正思维,在结尾的时候,要上升到精神层面;8.好文章是“转”出来。

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生活中,将会不断捕捉生活中的语文信息,不断辨别信息化时代的语文元素,并从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这一点也是王老师选取“超级演说家”这档热门综艺节目作为教学“文本”,给学生产生的更大影响,而能够从总结出来的标准经验而形成自己优秀的议论文,这更是不言而喻的。

二、“老师”,首先铺路,其次引路,再次同路,最后陌路。以电视栏目现场为载体,提出“中国好作文”的标准问题“铺路”,“引领”、“同行”和学生共同发现好的议论文必备标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体性不断弱化,使学生学会自我发现,从而走向生活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学习。

在课堂教授中开东老师,先由学生已知能力提出问题: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觉得最好的议论文应该是什么样子?再以演讲作为“载体”,和学生一起发现演讲中所体现出的文章优秀之处,学生发现,教师引导,以生为学习主体,发现主体,教师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启”“发”。

我们来看一段师生对话:

学生:我觉得他的论点非常新颖。因为他说女人是最佳辩手,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够了解他的这种论点。

老师:嗯,我问一下,等一会啊,你说他观点很新颖,然后你又说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的观点,怎么会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呢?

学生:首先他新颖在很多人没有从这个点考虑这件事情,其次,它的普遍性主要就是,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老师:嗯,好的,我再问一下,男人要尊重女人,要听女人的话,他讲的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对吧?

学生:对。

老师:但是他却说女人是最佳辩手,生活中有没有人这样讲啊?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为什么这样讲?

学生:就是在于他的思考的深度和他的独特性。

老师:对,是一种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来自于他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

学生:一开始的时候……

老师:他是做什么的?他介绍自己职业的时候?

学生:他是一个辩论家,所以他写作的角度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老师:好,坐下!我们也来写一下,其他的同学继续思考。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拿手的写。

看似平平常常一段对话,开东老师循循善诱,水到渠成,教师从指导“引路”到交流“同路”,在王老师的交流引导中,学生从事物的现象入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道理”,认识到只有“思考的深度和独特”才可能发现和认知,从而得出这种思考是与自己最熟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意识和方法。

三、“课堂”,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师生完整真实地相遇,真理被重新发现。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

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经历原初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喜悦。布鲁纳曾经说过,在这一点上,儿童学习这一知识的历程可以与当初科学家发现这一知识的历程相媲美。

开东老师在问题的提出后,学生发现,相互补充,将“中国好作文”的标准一一呈现,教师在学生观而未获、思而未得之际,适时加以提出“观众视角”,从而将教学引领纵深处,从自我世界引领至关注外在世界,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辩证地看待文章写作的“自我意识”和“读者意识”。

我们看一下这段课堂实录:

老师:好,还有哪位同学有发现?他在那个演讲的过程中不断的跟谁在交流啊?跟谁在互动啊?同学们好好回想一下,他不断地在跟谁在互动?

学生:那些评委们。

老师:跟哪个评委互动得最多?

学生:李咏跟那个女评委。

老师:为什么跟李咏互动得最多,你知不知道原因?

学生:不知道。

老师:不知道,哪位同学知道李咏的老婆是做什么的?不但是导演,她还是什么?还是评委。非常非常重要,哈文是李咏的爱人,李咏所有的节目都是她导演的,好多节目她也是评委。所以同学们,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始终要有一个评委意识。你文章写出来是要给那个评你文章的老师看的,没有评委意识那就是目中无人。

当学生关于作文写作有了“读者意识”的思维状态后,开东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演说后评委的点评,从而从“读者意识”角度继续探讨优秀议论文的写作标准。

请欣赏这一段课堂实录:

老师:同学们刚刚也看了几个评委的点评,哪个同学来说一下,哪个评委点评得最好?嗯,好,你来说一下?

学生:我觉得乐嘉老师讲得最好,他分五个方面,就是说明这个选手辩论的好处。一是主题清晰;二是逻辑清晰;三是技巧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四是全场都是与观众评委互动;五是他总结一切都是缘于爱。从小的方面到大的方面。

老师:太好了,请坐!这个学生让我非常感动。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一点一点的积累。我注意到了,刚才在倾听评委评论的时候,好多同学听得很入神,没有作记录,但是她做了一个很好的记录。乐嘉老师讲了五个观点,我在黑板上也写了一下,第一个,主题清晰;第二,逻辑性很强;第三第四项老师没有写,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这是属于演讲的技巧。第五,演讲最后有一个很好的升华,结尾上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乐嘉讲得非常非常好。还有一个女评委,她说是从生活小事引出人生大义,刚才我们班级也有一个同学讲到了。听了评委评论之后,有没有激发出同学们新的想法?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自我意识”转换到“读者意识”,从评委角度、“读者意识”再来关注优秀作文的写作标准,学生马上思维活跃、脑洞大开,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

我们关注开东老师的课堂实施,以“问题”开启,引领同行,交流碰撞,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不断地总结知识,接近真理,像在黑暗中不断寻找启明之星,在希望中走到了黎明。

在“深度语文的全课程体系的新构建”理念指引下,开东老师建立了“三有六让”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 “三有”彰显教师的素养,“六让”表现了教师的情怀。我们完全可以从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促进的的积极效果。

其实,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其实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实践演绎着自己对语文的教学理解,而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从教学实践中得出自己对语文的见解与主张,并将这种理解、主张一以贯之地进行着语文教学实践。“看似寻堂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开东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自己理解的语文教学理念——“深度语文”,并将这种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实践于自己的课堂之中,浑然天成,睿智深刻且自成风格,这也正是开东老师优秀之处,“深度”之处,让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向开东老师学习,成为一名勤学善思、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的语文人!



02

种一棵生态树到语文课堂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王  玮

听王开东老师的课,不是第一次了,往往感动于他的朴实、儒雅、睿智的形象以及那叩动内心深处的课堂风格,常令人久久地回味于心间。此次济南之行,再睹风采,依然陶醉。

王开东老师是中国“深度语文”的倡行者,所谓“深度”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理解之深,对文本剖析之透,对课堂把握之精到。“深度”不是难度,不会再增加知识数量和任意拔高而故弄玄虚,它是文本内在的逻辑智慧和教师教学逻辑的一种融合。作为教师,他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水平,主要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以及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有所得,而不是纷繁芜杂的枝节表演,这才是生态环境中的语文课堂。《合欢树》的教学就是王老师种到语文课堂里的一棵生态树。

这是一棵生态树——《合欢树》。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的语言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它震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它又是儿子对母爱的一首热烈深挚的颂歌。文章如行云流水,质朴中显风采,情感中见真诚。王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刚强的名字写下的一篇好的散文,我们必须带着一种虔诚的心灵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一节生态课——《合欢树》。

没有华丽的出场,只从史铁生的名字谈起:让生命像铸铁一样站

立;也没有如知人论世一般详细的介绍作者:王老师只从刘易斯和张海迪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他的不平凡,然后点出:他所有的创作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作为一名指导阅读的语文老师,他教给了学生第一个阅读的方法——以某种阅读心理来走进文本。然后,他并没有急于讲解文本,而是告诉大家,如何读懂一篇散文!他引用了结构主义的一句话:“世界不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这就是第二个阅读方法——阅读文本要看作者所写的对象是什么,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要通过这种关系表达的意图是什么。两种阅读方法的呈现,使学生明显有了阅读文本的意识和方法,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形成阅读能力。

课堂围绕着第二个方法展开。找出所写对象:母亲、小孩、院子里的人以及自己。探究几种关系:母亲和合欢树的关系、我和合欢树之间的关系、孩子和合欢树的关系。然后挖掘作者的表达意图:母亲相遇合欢,在珍惜和呵护中,把它看作是一株希望树;我相知合欢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把它看作是一株母爱树;小孩子相识合欢,把它看作是一种温柔的抚慰,是一株生命树。三个层次如同剥茧抽丝一般层层深入。学生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思维不停的在跳跃,或朗读、或思考、或讨论、或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不断的升华,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发言,如“母亲承担了我所有的痛苦,却没有能分享我的喜悦,这是母亲命运的悲苦;我能够让母亲骄傲了,但母亲已经不在了。这是我内心深切的惨痛”。王老师则结合文本细节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敖的《妈妈的梦幻》深究文本意蕴,不仅挖掘深度而且拓宽文本的广度。如细节中关于“残疾”和“残废”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到“残废”是史铁生彻底绝望的心理感受;母亲在我十岁的时候和二十岁时候的对比,特别从母亲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这一细节以及母亲变“笨”的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聪明、好强、好看,以及对比日后的命运,突出母亲的不幸,而且一个母亲因为儿子的病变笨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而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啊!从《我与地坛》中对小孩子的描写来理解《合欢树》中小孩子的内涵,体会小孩子身上的我的影子……王老师的循循善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着由浅入深的变化,这就是课堂的有所得!

“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说的是课堂教学要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原始理解到独立思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一节生态语文课的判断标准。王老师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精髓,课前就收集了学生的大量问题,并且归类统计整理,形成课堂教学链条,这是多么尊重教育教学的精神啊!根据统计结果,质疑最多的是:“文章的标题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花大量的笔墨写我的母亲?”就这个问题,王老师把它拆分为四个方面,即母亲、我、小孩分别与合欢树的关系,以及文章前半部分是怎样写母亲的?那么,课堂就围绕着学生共同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大家的注意力空前集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言,使得母亲热爱生活、充满希望、坚韧的意志等特点在精彩的发言中浮现出来,而合欢树是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照顾的体现,是母亲给孩子的第二个生命,也是儿子对母亲思念、愧疚之情的物化,就是在大家的讨

论中形成的结论。最后,关于能不能去掉“合欢树”,大家有了疑问,王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猎鹰理论”,告诉大家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只鹰,这只鹰就是文章的生命,同样“合欢树”就是这篇文章的“鹰”。

    热烈的掌声标志着这节课的结束,但却无法结束我内心涌动的激情。文本的选择、解读的深度与广度、课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解决无一不是一节生态的语文课的标志。就学生而言,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如果学生能够运用课上所收获的阅读意识、阅读方法、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等解决文本的阅读,将是我们语文老师最欣慰的回馈。王老师做到了,是多么幸福的语文人。我当且行且努力,也为自己的语文课堂种上一棵生态树!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 王开东
《合欢树》教学反思
阅读窗叶:《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二百二十二)
总是想起陈钟樑先生
语文教学中“彰显·留白”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有缺失的教学环节(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