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回响(二)

听课回响

(一)

02

聚焦问题:

探寻人性本真的对话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  洪世昌

小说即人学,教学小说文本就是引领学生探究人性本真的学问。今天,我们聚焦王岱老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走进莫泊桑的《项链》,这是一场探寻人性本真的对话盛宴,精彩纷呈,回味无穷。

一、聚焦问题,巧在教学布点上

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中的经典,要上出有特色、有亮点一课很不容易。而王岱老师却做到了,她能准确解读文本,拎起情感体验的主线,巧妙设计教学问题节点,,促发学生各种感受、感触,令人赞叹。

第一、妙在情感教学的问题布点上。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体验,而体验达到充分和深度的程度方有教育的实效。王老师据此设计了感受——感触——感悟三环教学节点: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偿债务的故事情节,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文本,尤其是对借项链和结尾感知;二是中心任务——咀嚼语言,分析人物。在这个教学环节,步步质疑,循循善诱,整合学生对生活体验的资源,探寻人性本真,感知圆型人物——玛蒂尔德的复杂的性格及意义;三是借助名家解读文本智慧,拓展学生阅读文本视野,多元性、个性化地感悟文本主题,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生命对话。

第二、妙在人的生命的反应设置问题情境上。如王老师开场引言,看似风清云谈、闲庭漫步,却藏有玄机。“我想问当你一个人走路摔倒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危急时刻,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促发学生思考,这是对话文本的预备动作,也是设计教学节点的基点所在。这样,行云流水般对接了文本,如接到部长舞会邀请函,玛蒂尔德第一反应是什么,向朋友借项链第一反应是什么,丢项链第一反应是什么,发现项链是假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等等。王老师很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的生命体与文本的生命体之间交流沟通,学会与之分享。

第三、妙在问题设计的层次质感和追问艺术上。在学生概述故事情节、梳理故事主线的前提下,王老师设计了主问题,如“好,有这几个情节。那么我想问,在这之中,你觉得哪一节是最妙的?”这是学生做出第一层次学习;“……读完的同学思考一下,玛蒂尔德是一位怎样的人?思考时一定要注意,我们分析形象,我们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从语言中来,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仅凭印象。”王老师既提出学习任务又规定具体要求,学生第二层次学习;“虚荣心变少了,变得更加美好了。那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稍微隐私一点,如果让你选择,你是选择十年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这个非常美好的玛蒂尔德。”这是让学生第三层次学习;“我这只是选择了很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观点。你们觉得哪点对?还是有别的想法?这样,咱们同学课下回去想一想,你同意这上面的哪一种观点,大家都可以课下自己去认真想一想,也可能这些都多多少少地触及到了这部小说的主题,可能又不全面,你有没有更好的想法?……”这是第四次层次学习等等问题,逐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刻思考、深度体验。除此之外,每一个教学环节,王老师以商量的口吻,追问的方式,设置学生问题的教学场景,激荡着师生与文本生命对话的思维火花。我们知道,人生成功之路往往是选择大于努力。王老师设计问题,尊重学生学习选择权,尊重学生对生活、人生独特的感受和感悟,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与文本对话,形成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聚焦问题,巧在诸多关联上

“如果没有经历大的磨难的话,我觉得就是从文学作品、从艺术作品中你会获得这种情感的体验”,王老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小说类文学作品教学主要目标是学生缺少的人生阅历就要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探寻人性本真,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王老师所上的《项链》一课聚焦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探寻人性本真的情感体验过程,巧在建立教学的种种关联上:

妙在与多元文化关联的一问:“我们要想一下,19世纪的时候,中国还属专制社会,那么法国已经到什么时期呀?你们学历史?”

妙在与身体的关联的一问“她听到这条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表现吗?第一表现是什么?刚才说摔倒时你们的第一表现是看看有没有人,那么这时候她的第一表现是什么呢?”

妙在与知识、信息关联的一问:“……可能对结尾我们会有不同的想象,作者没有写出来,这就是刚才咱们同学讲的这个结尾的精妙之处,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伟大的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最重要的不是告诉你什么,而是启发你去想。我觉得,就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讲,结尾是精妙的,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的空间,这在文学上也叫空筐结构,像个空的筐,我们可以去任意地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大家读过《边城》吗?沈从文的《边城》,它就有一个结尾:翠翠爱上了两个兄弟中的老二,但是老大和老二都爱翠翠。老大死了,老二也远离了。这时候呢,沈从文就在结尾处说了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到底回来没回来,那就只能我们去想象。这种结尾呢,揪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一种感触,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停地去揣想它。你放下这部书,这部文学作品,你还会老去想这个事儿,《项链》我们也会想玛蒂尔德她最后的命运是什么呢?就像咱们有的同学说有可能要回来,有可能不要回来,还有可能有另外的一种结局,都可以任我们去想象,这就是文学作品又一魅力,引着我们去想象,在前面诱惑我们。我们读书就要善于揣摩。”

妙在与内心世界的关联的一问:“对,兴奋,还有哪儿?你们有过没有过,比如你看到一个特别喜欢的东西,一旦有了,那种兴奋,那种飞快地要占有的那种感觉,有没有过?”

妙在与感请的关联的一问:“太棒了,这是通感呀,由你的视觉一下子移到感觉、触觉上去了,太棒了,你可以做一个设计师,服装品牌、化妆品牌的设计师,做个广告用丝滑来修饰来说这个玫瑰色的色彩。这个“通红”和“玫瑰色”,大家想象一下,见过通红的手吗?见过谁的手是通红的呀?”

妙在……

王老师通过构建与之关联的问题,探寻小说中的玛蒂尔德的人性本真:虚荣、纯真、幻想、天真、真诚、勇敢……

对小说中玛蒂尔德人物分析,其内心如何揣想,王老师如是说:“我们一定要从常识出发,从人性出发,所谓的常识就是从我们自身的常识,我们的生活常识出发,去理解这个人物,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你才能够读清楚她。”这一点,小说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探寻人性本真,弘扬语文的人文情怀,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这值得深深的思考和借鉴。

三、聚焦问题,巧在语言咀嚼上

王岱老师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女性语文教师,学养深厚,在问题指引下的语言品析方面特别显得细腻、精致。

第一、语言咀嚼要“精”。一是人物语言的咀嚼。读小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鉴赏人物,在这篇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玛蒂尔德。这一环节,选点一定要“精”。如:舞会上的两个“陶醉”的品味;“突然,她在一个黑绒盒子里,发现了一长串特别美的钻石项链,一种极为强烈的欲望使得她的心狂跳起来。”中的“极为强烈”和“狂跳起来”;“她蹦了起来,一把搂着她朋友的脖子,激动地吻了一下,然后,带着这件宝物飞快地跑了。”中的“飞快地跑了”;“说着,她感到一种既骄傲又天真的欢快,面上露出了笑容。”中的“天真”;“卢瓦瑟尔太太现在显然是见老了。她变成了一个穷人家的妇女,强悍、泼辣而又粗野。头发不整齐,裙子歪系着,两手通红,说话粗声粗气,大盆大盆地倒水洗地板。但是……”中的“通红”等。王老师语言咀嚼“精”,“精”于人物的性格逻辑的发展,“精”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叙述语言的咀嚼。如“只需小小一点东西,就足以使你断送一切或者使你绝处逢生。”你看玛蒂尔德,一件小事是成全了她了,还是败坏了她了?又如:“不过有几次当她丈夫还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她一坐到窗前,总还不免想起当年那一次晚会,”中的“总”等。这些叙述语言,乍一看,似乎并不包含什么情感,其实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家的情感。就如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所说:“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第二、语言咀嚼要“细”。王老师之细,不仅表现在文本语言的咀嚼上,而且也体现在学生口头表达的推敲上。如学生:“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虚荣心吧。”王老师:“每个人都应该(“应该”声音加重)有一点虚荣心?”课堂上,有几处学生表达不到位的地方,王老师指导学生语言咀嚼推敲的细腻,用心。由此,落实好语文课姓语言的本色。

第三、语言咀嚼更关键要“巧”。王老师引领学生咀嚼文本中的语言,不仅是诠释某种内涵意义,而更是揣想某种情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所以语言咀嚼要在“巧”上用功。一是王老师喜欢采用追问手段,使学生不断修正中体悟人性本真。如“天真”一词的把握;二是善用建立某种关联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思绪。如“她蹦了起来,一把搂着她朋友的脖子,激动地吻了一下,然后,带着这件宝物飞快地跑了。”中的“飞快地跑了”语言咀嚼,建立学生生活关联加以体验和自己儿子对球鞋喜爱情景的分享体验,揣摩玛蒂尔德人性中率真一面;三是王老师善于制造“两难”矛盾,搅动学生内心感触。“你们看作者是怎么来描写玛蒂尔德的,大家再来好好地咂么咂么,你看看有没有很扎心的词啊?让你的小心灵难以承受的。一定要注意啊,你不是选择一个保姆,你是选择一个和你相伴走上红地毯的人。咂么咂么这些词有没有很扎心?哪个词扎心?”四是对比性体悟语言。如“通红”与“玫瑰色的手指”进行对比性联想等等。从这点来看,王岱老师驾驭课堂的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综观《项链》一课,精彩纷呈。王岱老师面朝学生,问得“春暖花开”;王岱老师的情感体验教学曲径通幽,走向人性的深处。如果在介绍课文背景时,当时法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其建立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这样略微深一点的话,学生对玛蒂尔德十年偿债就不难理解,就不会造成“漂移”式解读文本。当然,这是不成熟的一点建议。总之,聚焦《项链》课堂教学问题,这是一场探寻人性本真的对话盛宴。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5)》,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无效性教学探讨
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寻找小说教学的“眼睛”
《项链》优质课教学设计
[原创]倾听--韩宝成
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论文学作品中自我情愫的品味(高久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