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坛春秋】爱与智慧的升华——徐建华老师在“蜕变”中享受教育之美

徐建华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小学英语高级教师,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烟台市优秀实验教师、烟台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先后在《人民教育》、《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撰写的教育专著《生命对话》一书2007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选为2007年度全国百佳图书。

在2007年全国百佳图书书目中,山东省唯一一本入选的教育类非专业图书是《生命对话——一位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它的作者是莱州双语学校的年轻教师徐建华。2009年,徐建华老师成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徐建华】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人的生命成长犹如“蝉蜕”,必然要经历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积蓄、挣扎、阵痛的过程,而后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完成生命的蜕变。这个蜕变的过程,如同我教育成长的一个真实的写照:从“做一名有爱心的情感型教师”,到“做一名靠智慧行走的研究型教师”,再到“追求做一名有教学个性的教师”,我完成了教育生命中不止一次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痛并快乐的超越。

【陶继新】如果一个教师一生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行走,不管其工作多么兢兢业业,都不会取得巨大的成绩。所以,要经历一定的苦难,经历“蝉蜕”的裂变,才能拥有新的生命。天地之间有一个大道,那就是有苦必有甜,有难必有获。正是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蜕变,才有了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飞跃,以及在这个飞跃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幸福。

大爱生成幸福

【徐建华】我始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的传递,它首先而且始终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爱是这种影响产生效应的最重要的前提,失却了这个前提,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发生。但做到真正的大爱却并不简单,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陶继新】生命的成长,尽管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但如果离开了爱,就会枯萎乃至死亡。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之所以成为大教育家,首先因为他是有着大爱之心者;不然,就不会不分贵贱,只要“自行束佾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心中有爱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不然,就真正的是枉为人师。

【徐建华】刚毕业时,和小学生在一起,我就像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先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谈心,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和“自己人”。我觉得这就是爱。但后来,我发现,爱还有更广阔、更深远的内涵。

有时,我们会把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给予孩子,却并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我们的爱过于主观,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需要,这便不是真正的“大爱”。真正的大爱应是基于学生需要的爱。

我们常常给孩子的爱过于显山露水,结果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甚至对他们的自尊造成伤害,这也不是真正的“大爱”。真正的大爱应是不着痕迹的。

爱孩子,不应因孩子表现的好坏而引起爱的改变,也不应因时间的变化而淡化,真正的“大爱”应是始终如一的。

另外,学生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风格不同,他们对爱的需要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给予爱的方式也应不同。

【陶继新】爱是博大的,有着“更深远的内涵”。我们要爱学生,也要爱更多的人,甚至爱动物、植物,爱宇宙万物。就是爱学生这一点,也是可以延伸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的。

【徐建华】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初一学生,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他是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又不断制造麻烦的孩子。我曾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去转化他:为他建立优点积累卡,给他写信,为他推荐一些哲理故事,请他当我的地理老师……但他仍然很少改变。我想,至少他应该喜欢这种“人性化”的交往方式,并对老师的爱心和耐心心存感激吧。可是,有一天,当我再次找他谈心时,他说了一句让我永远也忘不了的话:“我希望你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我。”我这才意识到,不是我不够爱他,而是爱得太多了。过度的关注反而成为了孩子的一种负担。比如,上课发言,我常常不停地叫他起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显山露水的特殊照顾,非但没有给他成就感,反而降低了他的自尊,不仅让他,也让全班同学感到他是一个能力低下的孩子;同学们做习题的时候,我总会走到他身边指导他。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他主动,而是我主动。结果这种基于爱的做法,不仅对他是一种打扰,而且更强化了他觉得自己无能的感觉。我并不简单粗暴,也从没发过火,但我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尊,降低了他的自我价值感。这既不“人性”,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这件事以及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一再告诉我,大爱无痕,大音希声,真正的爱应该是没有痕迹的,应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活得有尊严。

【陶继新】其实,人人都有自尊,这个学生亦然。您的过度之“爱”,让他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面子,没有了自尊。所以,爱不但要真爱,还要会爱,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要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之爱是那么自然,那么愉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之爱,正像“善行无辙迹”一样,犹盐之在水,不假雕琢。这样,才能产生爱的效果。

您希望这个孩子对英语学习尽快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正如孔子所说:“欲速则不达。”这个孩子厌倦学习情绪的形成,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所以,破“冰”也非短期行为。教师还要学会沉住气,还要研究对什么样的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任何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都有其必然的因素。而教师,往往是一厢情愿地采取自己认为可行的“救助”措施,而不去研究如何让学生呼应这个“救助”,特别是研究如何启动学生自我“救助”的能力。结果,虽然百般努力,大多却是事与愿违。而这个时候,有的教师不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略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心怀抱怨,甚至对学生发火,从而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看来,爱虽由心生,但还要施以智慧,才能让学生在心底生成相应之爱。当学生懂得了教师之爱之后,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产生师生之爱交相呼应的奇异景观。

【徐建华】诚如先生所言,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也不断收获着爱、温暖与感动。2004年,我响应国家城乡交流的号召到乡下支教一年。在我完成下乡支教就要返回的那一天,我到教室里跟孩子们道别,那群朴实的孩子们哭成一团,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让我离开。

回到办公室,打开孩子们送给我的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并在旁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徐老师,我们是鱼儿,您是水。鱼儿离开了水会……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徐老师,您不是说您是我们的妈妈吗?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哪有孩子还这么小,妈妈就离开的?一想到您要走了,我们都忍不住哭了。

办公室的老师读了后都泪流不止。教他们的语文老师说:都说这些孩子不会写作文,文字干巴巴,语言不生动,没感情,怎么写给徐老师的这些话就这么好,这么有感情呢?

那时,我真的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每教完一批学生,在要离开的时候,学生会因为遇到你而感到幸运,因为要离开你而舍不得。

十几年来,我所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把爱的种子植入了孩子们的生命,并在爱的同时学会了怎样去爱。有的老师曾经问我:“为什么孩子和你这样亲近?为什么他们这么爱学英语?”我说,如果只说一个理由的话,那么,我首先要说的是:因为我爱他们。

【陶继新】看了孩子给您的信,我的眼睛也湿润了。看来,您的爱孩子们不但感受到了,而且深深地根植到了他们的心灵之中了。而当教师之爱被学生接纳之后,教师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我想,当时您一定流泪了,有感动,有激动,也有欣慰与自豪。同时,我也在想另外一个问题,农村孩子虽然没有城里孩子视野开阔,可是,他们保存下了原有的质朴,并用这种质朴汇聚成一份爱,来回报一年来一直给他们爱的您。而且,您也从学生的质朴情感中,为自己增加了一份更加厚重的爱。您会在此后的教育教学中,更深地去爱自己的学生。

孩子写给您的信为什么饱含感情呢?这就是刘勰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其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词句,可是,却那么感人。因为它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没有做作,没有故弄玄虚。所以,文章做到极致,只是“达意”而已。我看孔子、老子之言,绝然没有华彩迭章,可是,它却成了我生命之旅中必备的精神食粮,让我一直幸福且又诗意地生活着。哲人有哲语,学生有学生之言,只要自然真实,就有真善美,就能让我们的心灵有所收获。

读书形成智慧

【徐建华】“爱”就在我与孩子每天的交往中默默地散发着温暖,给彼此的生命以深刻的影响。我也一直把“爱孩子”看作自己教育的全部。但后来,我发现,爱只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成功的教育除了爱,还需要理性和智慧,还需要真正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但智慧并不能凭空而来。教育的智慧源于厚实的积淀和坚持不懈的阅读。很多年来,读书让我吸取了生命成长中的必需营养,使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升值。

【陶继新】是的,教师还需要厚实的文化积淀。否则,即使爱在心间,也会由于积淀不足而在教学的时候呈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相反,如果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丽,从而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与敬仰感。这样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使学生沉浸其中而又快乐无比。而学生听课的愉悦情感,又反过来会促使教师生成积极的情绪。于是,人们孜孜以求的高效课堂,就那么轻松而又真实地呈示出来了。而教师对学生之爱,以及学生对老师之爱,便悄无声息地融化在这高效课堂之中了。

【徐建华】用爱唤醒爱,用智慧启迪智慧,需要教师在每天的教育行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深知道,我所教的每一个孩子的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决定于我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所以,我把读书、反思、实践、写作作为自己的教育行走方式,不断丰厚底蕴、积淀智慧,提升能力。

我的一切发展与改变几乎都离不开对读书近乎痴迷的热爱。在进入双语学校之后的七年中,读书从一开始放松式的娱乐消遣到成为我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成为我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充实与美好,更是丰厚的知识财富和为实现能力的飞跃所做的必要积累。教育经典专著、哲学、美学、文学、企业管理等这些不同领域的经典书籍和网络、媒体信息,每天都会为我打开新的视窗,带给我新的思考和感悟。我通过阅读建立的电子资料库有几千万字,这种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为我智慧的行走奠定了厚实的根基,让我可以回到教育的原点追问现象的本质,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加从容地思考和面对每天发生的教育问题。

【陶继新】有的教师为什么感受不到为师者的幸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做“教书匠”,不当教育者。天天研究教材教参,尽管非常努力,可是,如果没有文化积累,就会因为知识与智慧太少而走不出“器”的层面,享受不到教学高度愉悦的快感。

如果说您读书之多可贵的话,读书面之广就更加可贵了。有的教师读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有了一定的进步;可是,再往下走,往往就走不动了。为什么?因为教育教学需要的不只是教育理论,还有一个更大的文化知识甚至是智慧背景,如果不到那个更加广阔的文化园地里领略其猗旎的风光,就会由于“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领略了更多的文化,才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层峦叠嶂,才能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野与胸襟。而且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还会产生特殊的愉悦感,从而生成一种文化定心,以及宠辱不惊的胸怀,一次又一次地实现自己的生命飞跃。

反思走向深入

【徐建华】帮助我不断实现生命跨跃的不仅仅是读书,除了读书,反思是我最主要的教育行走方式,没有反思便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长。我所说的反思不是我们习惯了的肤浅的“想一想”,而是如肖川教授在《想·思考·研究》一书中所说的,是“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内省性地思考、彻底地思考”。我们每天的工作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改善的可能,这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正是问题所在,也是我思考的出发点。

【陶继新】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您有实践经验,加之反思,当然就可以成功了。况且,您的反思不是走形式,更没有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沾沾自喜,而是用犀利的解剖刀进行自我解剖,挖去“病痛”,回归“健康”。不过,反思不但需要批判与内省,也需要梳理自己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发扬优点,继续光大,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与剖析自己同等重要。只有知自己之长短,才能在工作与生活中“百战不殆”。同时,还要反思变化之“道”。我近期诵读《周易》,感触良多,感到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好可以变坏,坏也可以变好;坏可以变得更坏,好也可以变得更好。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多地向好的方面转化,深层的反思是断不可少的。

【徐建华】是的,反思成功与反思失败同样重要。成功可以为以后更好地向前行进提供经验的支持,失败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并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入和广阔。着眼于这两点,我的反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反思课堂;二是反思每天的教育生活;三是从问题出发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特点,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叶澜)。所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每一节课都上得快乐,而且高效。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不一定每节课都快乐,不快乐的时候,就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快乐,下节课怎么改进;如果效率不高,就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效率不高,下节课应做怎样的调整。每节课后就想这两个问题,我的教育生活就慢慢改变了:不快乐越来越少,快乐越来越多;无效的东西越来越少,有效的东西越来越多。

【陶继新】您的反思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快乐与高效的共在,是最佳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学生学习不应当是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应当是追求智慧与新境界的幸福的生命之旅。我在曲阜师范教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学生那么喜欢我的课,甚至一听说上“文选与写作”课精神就立刻亢奋起来。所以,大凡听说或看到哪个教师说学生学习太痛苦的时候,我就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快乐是不是一定高效呢?未必。要想抵达高效的境界,还需要教师的积淀与智慧。不过,如果不快乐,就一定不会高效。只有心情特别快乐的时候,才能抵达学习的“巅峰状态”。而这个状态,恰恰是创造力勃发的时段,甚至可以令教师与自己都惊诧于创造力竟然如此之大。毫不夸张地说,快乐与高效是一双同胞姐妹。而两者的高度和谐,带给教师与学生的还不只是当下的快乐与高效,还会生成一种教学与学习的特殊激情,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徐建华】快乐和高效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使他们常常刚刚上完一节英语课又急切地盼望下一节课的到来。我也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享受并期盼着每一节英语课。因为每节课都会让我有所思,有所得,让我感悟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每节课后,我都会利用十几分钟或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课后反思在电脑前打下来,我把它称作“二次教案”,它真实地记录了我课堂教学探索的每一个足迹。它很杂乱,但很真实,我所有的教学智慧都源于此。

每学期结束,我会把这些原生态的东西重新梳理,从中提炼出一些精彩的教学案例,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考和观点,我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这样在反思中一步一步走过来。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困惑,有失败,也走过很多弯路,但因为我学会了反思,这些失败、困惑也就成了智慧的生长点和成功的起点。

【陶继新】虽然“杂乱”,可是,却经常有思想的火花在跳跃。课刚一结束您就开始记录自己的反思,不但真实,还会真切,如果时间一长,就会忘却掉一些教学情节特别是教学细节。更重要的是,那个时段的感受,往往是饱含着您的感情与思想的,如果这个“激动”时段一过,就可能再没了“激扬文字”。我写了几十万字的散文,几乎都是当天晚上完成的。游览结束的当晚,总有一种激动在心里回荡,不写甚至无法入睡。于是,思绪与文字就一并飞扬,就有了虽然“粗砺”但却真实自然的文字。所以,您的“杂乱”之中有真情,也有真意真理。

学期结束的梳理,就相对过滤掉了一些情感因素,有了更多的理智思考,甚至有些是可以升华成精神的东西。同时,也是对整个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个再认识,甚至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理性思考。即使这个时候,也还会有一定的困惑。这并不可怕,甚至可贵。因为没有困惑,就没有重新探索的必要,就没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就很难形成属于您的教学思想体系。

【徐建华】先生所言极是,新的困惑又让反思和探索有了新的出发点,同时将思考引向深入。从课堂到每天的教育生活,我的反思落脚在每一处困惑,每一个教育问题,甚至每天的工作亮点上。我把每天的工作分为两项,一项是常规工作,一项是创新工作。我的目标就是从常规中找到创新点,有创意地开展工作。立足于创新,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尝试性要求:第一是看任何教育问题时都尝试从多个视角去分析;第二是尝试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谈别人所未谈。第三是尝试对有争议的教育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这三种尝试,让我从“欣赏”,走向“怀疑”与 “批判”。华南师范大学的刘良华教授把它比做研究的三道门槛,跨越这三道门槛如同蝉蜕,过程是痛的,但不如此,就不会有脱胎换骨、羽化成蝶的快乐。这三种尝试让我不再人云亦云,而学会了在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表明:我有话要说。

在这三种尝试的基础上,我每天还要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发现了什么?我今天改变了什么?我明天需要做哪些改进?追问本身即是反思。它不仅让我每天的教育生活变得更有活力,更富创意,而且让我从每天的自我超越中切实体验到:真正的教育之美其实就在追求的过程之中。

【陶继新】在生活常境中创新需要一种优质的品质,不然,就发现不了创新的亮点。多角度看问题,就不会落入俗套之中,就会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立体思考。要想多角度地看问题,就必须学会取舍。因为并非每个角度都具有创新的意义,您要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思考并发现角度“多”中的“新”。别人所谈有可以借鉴之经验,也有可以批判之谬误。关键不在于“否定”别人,而在于理清正误,吸收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谈别人之未谈,才能令人听到您的有别于他人的话语,以及看到其中闪射出来的思维的光芒。要想对有争议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对双方所谈有一个理性的分析,从双方的争论中拾取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发现双方辩驳的盲点与误区,从而形成让双方都能认可甚至佩服的观点。这绝非一般教师可以达到的境界。不但需要积极的思维,而且要有一定的教育甚至是美学、文学和哲学等理论积淀,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入乎其内的深切认识。

您每天的“三个追问”, 既是对自己创新行动与思想的进一步检索,也说明您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决定着人的生命走向,而好的思维习惯已将您推到了名师的殿堂之上。

写作步入审美

【徐建华】先生对“三种尝试”的深刻解读令我豁然开朗,我的所作所为仍在浅处,而您却将我的思考引向了深处。诚如您所言,习惯决定着人的生命走向,读书和反思的习惯帮助我完成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蜕变。在读书和反思的同时,我又不断写下自己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

我和孩子们共处的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和他们交往中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每一堂课,都给了我写作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我每天被孩子们的故事感动着,被孩子们的童真陶醉着,为孩子们的“创造”而惊奇。当我坐在桌前写下我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时,我常常一边写,一边心潮起伏,百回千转。我从孩子们身上获得的不仅是教育情感的升华,教育艺术的提高,教学能力的飞跃,更是心灵的润泽、人生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无论是我付出的,还是学生回报我的,都是在心灵深处流淌的真挚的情感,仿佛熟透的葡萄,用手一挤,甜美的浆液就会流向彼此的心田,那是我们对彼此生命最珍贵的馈赠。几年下来,当我重温自己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重新体验那些难以忘却的感动与美好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一些散落的珠子,我把那些最精彩的捡拾起来,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于是,就有了《生命对话》一书。

【陶继新】对孩子真爱在心,就会从孩子那里时时发现真善美的东西,就会对孩子永远保持最美好的激情。有的教师为什么产生职业倦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学生的那份深深的爱淡失了。没有了这份爱,就没了工作的动力,就没了生命的情调。如果孩子们从教师倦怠情绪里读到了悲观与失望,那么他们就会从潜意识里消减了自己的生气与活力。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也是不可愚弄的。他们完全知道教师对他们是真爱还是假爱。而真情是自然流淌的,如溪间流水,沛然而出,用美叩击学生的心扉,并凝聚成师生之间最纯真的感情。这个时候,教师非但不会产生职业倦怠,而且对孩子的爱还会与日俱增,孩子对教师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您不就是这样吗?您不是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工作,越来越爱自己的学生,而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您这位教师吗?

喜欢《生命对话》这本书。生命之间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平凡交流,而是有了血肉相系的心灵契合。所以,读您的这本书,总是让人不忍释怀,激动不已。那何止像散落下来的珠子,更像是师生生命之水的交汇与融合撞击出来的动人心弦的美好乐章。

【徐建华】而今,不断地写作已成为我每天教育生活的一种常态,我把它们记述下来,不仅是对自己每天教育生活的一个交待,也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每当我重温我写过的教育思考与故事,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就会像细碎的阳光斑驳而至,每天的教育生活犹如一轴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我常常沉浸在那些曾经的教育体验中,随着那一行行文字,忽而欢笑,忽而感动,忽而深思,我的那些已经沉入记忆底层的经验与感悟一次又一次被激活,让我伴随着每一个教育故事一次次走回过去的自己。这时,写作本身于我而言便不再是一种负担,也不是一份延长了的工作,而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

【陶继新】您已经将写作作为自己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行了,甚至拥有了一种审美享受。我有一个讲座题目就是“近‘道’写作:开启审美人生之门”。我们两个为什么都会有一种审美的感受呢?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而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生活之中有很多很美很美的东西,所以,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每天记下了这些美,就成了美的精神收藏,就有了乐此不疲的写作激情。

不过,作为教师,如果不爱学生,就不会发现蕴藏于他们之中的真善美,即使下笔成文,也是无病呻吟,听不到生命之水的悦耳之音。而您不然,您爱学生,您是在收藏您对学生的爱,也在收藏学生对您的爱。所以,您在用心灵记录下这些爱的时候,就有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就有了审美的况味。

放权享受从容

【徐建华】我想,无论是读书、反思或是写作,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之旅。那种美妙的体验与我的教学实践之旅交相辉映,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便不断生成。我在班级中创建的超前预习制,小组管理制、项目负责制、英语首席检查官制、后进生自主达标制,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制,多元评价制等,不仅解放了自身,同时也把学习和管理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通过制度创建,给了每个学生做事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行走之间,我常常能听到智慧花开的声音。班主任和许多老师也对孩子们学英语的热情、自主能力和创意才能感到惊诧,他们问我用了什么妙招。其实,没有什么妙招,是制度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

我始终认为,教师不应成为一个“体力劳动者”,真正成功的教师不是以自己的万斤压学生的千斤,每天加班加点,强迫学生学习;也不是以自己的千斤之力引学生千斤之力,而是四两拨千斤。教师不必靠在跟前,学生一样主动学习;教师不必事必躬亲,班级管理一样井然有序。教师学会“放权”,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它不仅会减轻教师自身的负担,同时还会造就无数学生。

【陶继新】有的教师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地教,学生都学不太好,让他们自学,就更不可能学好了。其实,学生本来就拥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只是由于教师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教学的大权,才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低下。可以说,是教师扼杀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加可怕的是,学生失去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有思维与心理上的自我认输,甚至失去了以后上进的愿望。而且,教师将权力下放之后,学生不但有了自学的能力,也有了自学的热情,更有了自学的效率。于是,教师便有了您所说的“四两拨千斤”的从容。

教师之从容,不但源自正确的理念,也源自较强的能力与智慧。多年来,您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报告,写了那么多文章,才有了您从容的内在“功夫”。

【徐建华】我一直向往能够成长为一名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师,并把构建有特色的学科文化和个性化教学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我一直在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但我知道,尽管在英语学科课程整合、生活化英语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是我离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路要走,要走完这段路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超越自己,不仅仅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时间和智慧,需要更高水平的思想引领。我想起先生您曾经谆谆叮嘱我的话:“要多读经典,一定要多读经典。”我期待有一天,能够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力量,让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再停留在“术”的层面,而不断走近“道”的境界。无论走的过程本身还是最终的到达,我都希望能够和我的学生一起,从每天的教育生活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共享教育的过程之美。

【陶继新】您不但是一位有个性的教师,而且是一位智慧型的名师。您对自己未来行走的路径非常清楚,而且一如既往地向着“道”的方向快速行进。更加重要的是,您的智慧在不断生成,您的爱也在不断升华。而学生将会从您那里获取更加富有爱心与智慧的生命滋养,走向一个更具意义的人生征程。

(原载于《教坛春秋——20位小学名师的境界与智慧》,陶继新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三种境界
今天,你反思了吗?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
教师要学会寻找幸福
学习秦开美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我读书,我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