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腾冲游记】和顺古镇(1)崇文尚教之乡

崇文尚教之乡

作者刘福义

      在去腾冲之前,有人就介绍说,保山的风景百分之八十在腾冲,腾冲的风景属和顺古镇最耐看。在保山下飞机就打车直奔腾冲的和顺古镇。

古镇大门牌坊

古镇前的牌坊

      刚进古镇,你就能看见一座座高大的牌坊、圣旨碑,每块碑坊肯定都有一串故事;一条溪水围着古镇缓缓地流淌,溪水里依稀长着绿色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曳,显得既悠闲又有灵气;古镇是围着一个山包建的,各式建筑(中西结合、粉墙黛瓦等)依次逐渐升高,鳞次栉比非常有气势。

双虹桥上的牌坊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蓝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地方平定后,均以军功得封。就这样,汉人一代代繁衍生息,少数民族则进了深山,汉人成了这里的主流人群。     

圣旨碑
      我们聘请的驾驶员赵家树师傅就是南京人。洪武后期,祖上弟兄三人随军南征后,分别驻守大理、版纳和腾冲。先辈们还曾去南京找过(柳林湾)故乡,然而,时过境迁已经难以再见桑梓。据他说,明朝以后,来这里的汉人主要有四类:一是国音,是国家派来戍边人员;二是角音,是随军的车夫、挑夫;三是商音,来此做生意的商贾;四是徽音,流放、服刑人员。当然,随着时光荏苒,朝代更迭,不论哪类人来这里的现在都一样了。      

镇上的文化长廊      

和顺民谚:三代不读书,犹如一窝猪      

艾思奇故居纪念馆前的艾思奇雕像
      600多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仍以儒家思想教育培养自己的后代。在“古镇小巷”的河边上,建有一条400余米长的“文化长廊”,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的石雕,不仅把自己总结的有关学习、励志、孝道的“警世名言”镌刻在石板上,用以教育后代,还把和顺古镇前辈们的道德楷模、文教先贤、顽强拼搏取得成就的事例,也隽刻出来,用以激励后代。因此,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仅明清两朝,小小的古镇就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也不乏大家。例如,集政治家、军事家、著作家于一身的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大众哲学家”艾思奇就是古镇人,现在古镇建有“艾思奇故居纪念馆”。古镇上稍有年代的建筑,其撰写的楹联均以中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题内容。     

著名的和顺图书馆入口      

国家和省竖立的重点文物保护标志     

熊庆来的题词
      和顺图书馆享誉国内外,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600年来中原文化在与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交融碰撞,兼收并蓄的过程中,既保持了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顺顺和,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和顺
走进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
体验彩云之南(2)和顺古镇
在云南腾冲,有一个和顺古镇,远离浮华,宁静质朴
和顺古镇—云南腾冲最值得去的地方!
和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侨居海外的村民达上万人,比当地居民还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