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母 亲

母  亲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多年,但我觉得她还在我们身边。母亲勤劳、坚韧、慈爱、善良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发清晰,在我心里的形象依然高大。

1997年元旦刚过,我参加培训结业回家看望母亲。母亲一身倦意,面目神情都不如往常。母亲说,她身体不好,找村医看过,正在吃药。我说陪她到医院做一下检查,她说什么也不肯。本来想顺路回来陪母亲一天,看到有病的母亲,真不忍心离开。母亲知道我没有假期,没等我再说什么,她就说:“赶快归队,回去干好本职是大事,自己的事是小事,只要国家好、边界平安、你的工作好,妈无论如何都高兴!”看着母亲憔悴、镇定的面容,听着她语重心长的话语,我只能用点头来回答,再说不出什么话来,害怕一说话泪水流出来,害怕哽咽的嗓音会让母亲心里难受!

母亲让我千万不要有顾虑,母亲说:“你在部队,太远,到时候就不要回来了。”“妈,说什么呀?我一定回来看你!”深冬季节,哈气成霜,我以为春暖花开时母亲会恢复健康的。没曾想到这次与母亲见面竟成了永别。

母亲出生贫寒,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一辈子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大山里,终日劳累,跟着父亲在农村度过了艰辛的一生。她在世时常讲,从小拾柴、做家务,9岁当了童养媳,14岁与父亲结婚,生育了8个孩子。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十分明白事理,从没有和奶奶红过脸,像女儿一样为奶奶养老送终。奶奶过世后,她经常说起奶奶对她的好。养育我们姐妹兄弟长大成人,父亲得了病后,母亲想方设法给父亲检查治疗,千方百计为父亲调理饮食,精心服侍左右,父亲是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深受村里人夸赞和敬重。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没日没夜地忙。村集体时,母亲一年四季在生产队地里劳动,出工在地里和男劳力一样干活,放工后赶回家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晚上还要点着昏黄的煤油灯,纳鞋底做鞋帮、缝(改)衣服、修旧利废……是村里有名的妇女中又能干又能吃苦的人。我记得我们家的孩子们过年过节都有一套新衣服穿,都会穿得整整齐齐,我上学过六一节时,都有一件白衬衫和学生蓝裤子,一身整洁地参加活动觉得很是体面。

母亲的大半生都在为我们一家老小的吃饭穿衣花钱饱受磨难和煎熬。我们上学时,姐妹兄弟就像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母亲为了让我们都能上学,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筹集学费。到生产队地里劳动总带着筐子或布兜。间苗时收拾一些苗子,锄草时拾掇一些杂草;不间苗不锄草时,路边剜点野菜,田间地头割些茅草,不忘记给所养的猪弄猪食。她养猪养鸡、挖草药、捡杏核,拧麻绳,总之,只要能变成钱的活母亲都干。家里养着五六只鸡,所下的鸡蛋,都是卖给供销社,用于日常开销。记忆里都没有见过父亲母亲吃过一个鸡蛋。但过六一儿童节时总要给我们煮一个鸡蛋带上,让我们不要被同学们小看。那时,已经懂事的我吃那一个鸡蛋时觉得是那么的好吃,那不仅仅是一个鸡蛋,那是母亲对儿女的深厚感情。

母亲什么饭都会做而且做得又快又好。母亲做的饺子、馒头、包子、擀面、煎饼任何时候想起来都想吃。母亲搅糠拌菜想尽一切办法不让我们挨饿。无论是生产队分的还是自己种的茴子白菜叶子,白萝卜缨子母亲都要沤成酸菜;母亲做茄子时的胎座、做西胡芦时的瓤子都要炒到菜里面。扫帚苗、苦苦菜、灰灰菜等野菜都是母亲给我们做的“时令菜蔬”。我记事起,家里就沤着一瓮瓮豆叶菜,那都是妈妈带着姐姐们跑遍山区沟沟岔岔的地里捋得,捋回来的豆叶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妈妈指挥着姐姐们完成一道道的程序。那时的豆叶菜当粮食一样看待,捋菜的季节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每年的捋豆叶的季节,都要经过精心准备,必须完成事先的数量计划。有了豆叶菜,妈妈给我们或炒或调和(凉拌)让我们吃馓时下饭,蒸豆叶菜窝窝头,调糊饳。粗粮细做,粮菜搭配,让我们吃饱,让我们不饿肚子。妈妈每次吃饭都是让我们先吃,她自己最后吃,多少次都是只剩下锅底一点点饭,她自己加点水热热将就吃点。

母亲一生围着儿女转,一辈子未出过家门。大姐二十六岁时,姐夫在村办煤矿上班就因塌方事故高位截瘫,母亲一直接济着大姐并要求我们力所能及帮助大姐。父亲去世后,我想把母亲接到新疆,她放心不下尚未成家的弟弟,没有成行。她对七个(生育八个,第一个夭折)儿女各自的生活状况十分明白,哪个需要帮助时她都会想方设法帮助,后来还惦记着孙辈一代,经常是问问这个,问问那个,念叨这个念叨那个。知道什么事都没有后,才能放心。

从旧社会过来经历过困难时期的母亲,饱尝了生活中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对“捉襟见肘”“一文钱逼倒英雄汉”理解、体会深刻。生活的磨难让母亲有一颗慈悲、友善的心。她看到别人有困难、遭罪受,心里就难受。村里人只要张嘴向她借钱物的没有空着手走的,有一次还把我只穿过一次的衣服借给和我一样大的人穿上去走亲戚……“帮人难处。啥时都有艰难的人,能帮助就帮助,找你借钱,不能让人家话落地上,没有多,给少些。”母亲要求我们每个子女友善做人、乐于助人。母亲解人之难,帮人之困,在乡邻乡亲中留有口碑。过去困难时期是这样,生活好了后更是这样。我们给她的零花钱她自己舍不得花,但村里谁家老人住院看病时手头缺钱,谁家有一时的急事难事,她都会帮忙。

我归队3个月时,单位两名主官公务外出,由我这个副职负责工作。那段时间,弟弟打电话告知了母亲病重的事……上级领导说:“你们都走了部队谁来管?”那时刻,所有的痛苦和不愿也都得化在服从之中。我十八岁当兵,在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围着大山转,二十多年没离开大山的怀抱,入伍第六年第一次探亲,有限的几次探亲,陪母亲的日子少之又少!心里想着,等工作允许就立即回去看望母亲。

那天傍晚,“妈妈去了……”电话那头,弟弟断断续续还说着什么。“你——你,你说啥?”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过了几分钟,稍缓神后,强忍激动听完了电话。我彻底懵了……我坐在办公室,久久地缓不过神来,仿佛失去了魂魄。大脑中,母亲的影子,像放电影似的一幕接一幕转换,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

“苦日子过完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回到家,见到我爱人时,“母亲……”最后几个字还没说出,就哭出了声……那晚,我彻夜无眠……

母亲去世三周年时,我特意请了假。祭祀那天,沿着那条十分熟悉而又非常陌生的山路走,四处一片肃静安宁,没有任何喧嚣,花草树木都显得那样凝重。我站在父母亲坟前,母亲那忙碌的身影和慈祥的面容,似乎就在我的眼前。“妈妈对不起您,请原谅儿子的不孝……”

养儿防老,养儿送终,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可我在母亲病重和离世时,却不能守在她的身边……

母亲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值钱的遗产,但她倾其所爱,尽其全力,护我们周全。她的品德和情操,是我们厚重的传家之宝。

母亲,一生不顾自己,孝老爱亲的形象永远刻印在我的心中。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刘玉庆,男,山西平定人,从军多年(上校)退役,现居太原。文学爱好者,多篇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思父母
我的父亲母亲
父母之歌征文60号:回忆我的母亲/吴秀明(散文)
散文《我家那年盖新房》 段兆宏
母亲节特刊|母亲的“谎言”
【祖国文学】No.80487期A版||献给母亲一束康乃馨·沈富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