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水 磨

水  磨

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常会闪耀光辉,昭示着它的存在与价值,更有意义的是,它成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甚至整个历史的记忆。——题记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叫水磨的生产工具,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主要是运用机械原理,充分利用天然河水,以节能、无污染的方式将谷物磨制成面粉。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那个年代,庞大的水磨曾经造福了一方,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加工磨具的出现和利用,水磨由于效率不高、产量低、粉尘大等原因,受到了电动磨面工具的极大冲击,几乎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慢慢的,人们逐步舍弃了传统加工方法,所以如今水磨只有遗迹,甚至有的遗迹也荡然无存,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

水磨的建造比较原始但非常讲究。首先是地址的选择。水磨有的临河修专渠修建,有的跨河道而建,先选一处约十米长、落差大的河道,截断水流,上游整平垫高,下游做成凹陷,截成垂直的切面,人工拉大上下落差。水渠源头设有控制流量的闸门,水流通过从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层,推动连接磨盘中轴的木转轮。 其次是木质要优。使用的木材必须选用上好的松木,用厚木板制成与这段河道同等长短、上宽下窄的流水槽,宽的一头搭在切面的上头,窄的一头作为出水口搭在下游,称为“磨槽”,上游的一头高、下游的一头低,让磨槽成为直角三角形的“弦”,把上游切口顶端与下游出水口之间连成斜坡。为减轻自身重量,减轻对河岸的压力,也便于长期蹲踞在河道上防潮,磨坊的地板、墙体和屋顶,都用木材制作。第三是石料要硬。以磨槽出水口为中心,在河两岸用石块切筑地基,架起横梁,竖起立柱,形成磨坊的主体架构,然后用木材建造一座磨坊。最主要的让技艺高超的石匠制作大小相等的上厚下薄同心圆(直径约1.5米左右)石质磨盘。第四是核心要精。水磨的核心机制建构,在于以磨槽出水口为基点,离河床约两尺,垂直悬起一根原木中轴。中轴挨着磨槽出水口的一头垂直装上水轮,称之为“磨轮”。再将中轴从磨坊底部留出的圆孔中穿出,在另一头垂直装上石制的“磨扇”。这一片磨扇较薄,称为“下扇儿”,另有一扇较厚的“上扇儿”水平压在下扇上。上扇儿上凿出一个孔,作为输送磨物的通道(小麦、青稞、豌豆之类需要磨成面粉的农作物,统称为“磨物”)。上扇磨盘是固定死的,磨盘上沿均距打眼用结实粗绳悬吊在房顶大梁上,下扇磨盘转动。磨盘四周是粮食蓄池,磨盘上方吊有盛粮食料斗,成梯形上大下小,料斗底部装有出料管并与磨盘接触,随着石盘的转动,粮食自动均衡地通过磨孔落入摩擦面。这样一座水磨就建造成功。

水磨建成后,从上游通了水,水流在磨槽里顺势向下倾泻,越到磨槽的出水口,水道越窄,水流就越急。这股子水流激射到磨轮的辐条上,转化成机械能,带动磨轮转动,磨轮把动能传递给中轴,中轴就连带着下磨扇转动。上下扇儿合体的扇面上,有技艺高超的石匠凿出许多条从扇心向扇缘辐射的阳纹。磨扇转动时磨物被这些纹路搓成细面,顺纹路从扇缘的缝隙“淌出来”。磨槽的出水口,还设置了一块栏板,不磨面时从磨坊里操纵栏板,阻断水流对磨轮的冲击,就停止了磨扇的转动,让水磨处在停止状态。

水磨把农作物磨成面粉,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和许多工序。两轮石磨扇要把原形态的磨物搓成颗粒,然后调整上下扇儿之间的缝隙使之更加紧密,把头次的颗粒再输送进去,将甩出来的更细些的颗粒用箩儿筛一遍,隔出麸皮,然后再入磨、再筛,再入磨、再筛……箩儿筛面也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要在磨坊里用两根细长的直木棒搭起一尺高的架子,箩儿在架子上靠人力来回拉动,筛出面粉。箩儿的筛底有粗细之分,筛出的面粉依次称为头面、二面。直到筛底最细的箩儿过完了最后一遍,才成为细面。

最让人称奇的是,水磨的转向必须是逆时针,据石匠讲这与打凿石磨的条纹有关。而且在粮食池边还有个升降木杆与转轮底座相连,通过杠杆原理调节盘之间的缝隙宽度,根据用户喜好加工不同粗细的面粉。 

据有关资料记载,水磨历史悠久,它是从人力磨、畜力磨改进的,到了晋代才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它跟水车的原理相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我们古浪县有274盘水磨,主要分布在山区河水落差大的地方,形成了比较大的粮食加工规模。为当地居民加工面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磨还在大量使用。我们乡的水磨主要在夹沟河、大滩河、干城河三河交汇处的下石圈,先后建造过8盘水磨,早已不复存在了。

在2008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们古浪县境内发现能转动的水磨只有1盘,而水磨制作技艺更是岌岌可危,到了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了。2009年古浪县人民政府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水磨制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将“水磨制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入伍青海某部,1991年7月副营职转业甘肃省古浪县工商局后任党总支书记。退休赋闲,喜爱笔耕。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土文学诗文集备选稿】代文梅随笔||油菜花深处的水磨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行将消逝的水磨坊
水磨坊
水磨悠悠 娄炳成
水 磨 坊
消失的临夏水磨,你见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