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故 乡

故  乡

张变利|陕西

蛙鸣、村居,炊烟袅,

稻花香里忆流年。

试问岭南应不好,

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不是我的家乡,是爱人的故乡。因为未去时常常神往,每每身处实地时真的可以让人心安,才从内心里认定这个地方也成为了我的故乡。

(一) 田野

自己在北方的家乡和家乡土地上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已经被城市建设的步伐连根拔起,我恍若忽然被挂在了半空,成为无处安身的游子。

暑假,爱人驾车带着我和孩子们穿越秦岭、驶出大巴山,经过一座座城市,来到他的家乡——四川省德阳市郊外。

此时正值7、8月间,放眼望去,除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就是连成片的村庄。那种随风摆动的鲜活、翠绿,阳光下淡淡升腾的水的雾气,空气中弥漫的纯净的植物香,让我忽然生出一种想流泪的情绪——像是久别了母亲的孩子忽然间看到了母亲,嗅到了母亲的气息!——无论离开土地多少年,无论走到哪里,在内心深处,我永远是农民的女儿,对田野深厚的感情是自己在这一刻之前从未意识到的。

清晨,从第一声鸡鸣中醒来,拉开窗帘,笼罩在薄雾中的田野便舒缓的倾泻在眼前,零星的狗吠更衬托出田野的沉寂、深远和丰厚,就像儿时印象中蹲在土屋泥地上闷头抽烟的父亲,亲切而又让人敬畏。

将自己置身于这片田野中,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连星光和晨曦的交替也变得那么安静。雾气慢慢散开,窗下看得见的水稻叶上便泛起了一点点红晕。是太阳升起来了,没有什么温度,只是从颜色上看来那么暖暖的铺洒开来,红红的光洒在绿绿的田野里,每一棵抽出稻穗、稻穗上开出了淡黄色小花的稻子都伸着头向阳光投去深情的一瞥,然后在风里自在的舞蹈。

如果说在这以前“稻花香”这个词在心里仅仅是抽象的一种酒或者是一种品牌大米的广告语,而此刻,身临其境的我,第一次感受这种“香”的广博和浓郁,好像以前听到的那个词是那样无理的轻薄了她。这种香是那么温柔而又有穿透力,似乎在平静的一吸一呼之中就可以涤荡身体和灵魂的污浊,重新孕育出一个纯净透彻、如孩童般轻盈的我。行走在这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感觉自己像是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盛年的夏天。

在田野和婆婆为我们新修建的房子之间是婆婆的一小块菜园,早年可能是自家的自留地,公公的骨灰就安放在菜园的一角,静静的堆起一处坟茔。

公公早年是从大山里考出来的技校生,毕业后分配到了市里的国企大厂,在当时提倡工农结合的形势下,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任村民办教师的婆婆。公公长得一表人才,写的更是一手好字,婆婆对公公的感情,从爱人第一次带我去家时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和爱人相识时,公公因身体原因已病退在家多年,听爱人讲,平时父母在家就是养养鸡鸭,种点蔬菜和口粮,闲时打打牌、喝喝茶。到了家以后,我才发现:事实和爱人说的稍有偏差——养鸡鸭种蔬菜这些体力活都是婆婆一个人干的,而打牌和喝茶却是公公的专利,而且,这种分配在两个人之间是那么的默契和理所当然!婆婆总是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眯眯的看向公公,招呼他喝酒吃饭……

后来公公因病去世,我们一度力劝婆婆来西安和我们一起生活,每次总会被婆婆婉转地拒绝:家里有鸡鸭,有菜园,离不开人啊!此时,当看到田野里菜园边公公的坟头,我恍然大悟:在婆婆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天天守着自己撒过汗水的田野和心爱的人更重要更让她觉得安心的事呢……

(二)新房子

08年汶川地震以后,家里的老房子出现了裂缝,在跟我们和妹妹商议后,婆婆决定拆掉老屋修建一所新房子。

趁过年放假我们回家的时候,婆婆找人挑了好日子拆掉旧房子,打了新房基。

等国庆节我们再次回到家时,一栋2层带着大大露台的新房子不可思议的矗立在我们面前!

婆婆又黑又瘦,兼顾着上班和同时修建我们和他们家两栋房子的妹妹和妹夫更是风尘仆仆,可是见到我们看到新房时的欢呼跳跃,他们都开心的笑了……

房子坐东向西,一楼有两间卧室、厨房、卫生间、餐厅,客厅和通向二楼的楼梯,二楼是三间东向的卧室,带一个小厅和卫生间,小厅的推拉门外,是一个大约60平的露台。露台朝西,南面是家里生长了几十年郁郁葱葱的竹林,西面是前院的一棵柚子树,站在露台上,伸手就可以在浓密的柚子树叶间摘到圆滚滚的大柚子。露台的北面是邻居家的老房子,因为家里的孩子都在外打工,邻居家只有一位老人养着两只小狗和一只小猫,从露台看着邻居家老屋房顶上充满年代感的粼粼瓦片、院落里斑斑绿苔和升起的袅袅炊烟,一种久违的对于乡村和村居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房子的后院婆婆用篱笆围了两个简单的禽舍,分别养了大小不一的鸡和鸭,婆婆说,这样我们随时回来都会有鸡蛋鸭蛋和适合宰杀的新鲜鸡鸭肉吃。后院的墙外是婆婆的菜园,四川的冬天气温不是很低,所以婆婆的菜园四季都有蔬菜可以随时采摘。

我最喜欢的还是家里的露台。冬天的上午,我们可以在露台上慵懒的晒着太阳;夏天的夜晚,我带着孩子们在露台上数星星,分辨着北斗七星,听儿子讲玉兔号……

新房子盛满了我们的归宿感,也盛满了家人对我们回家的期盼和爱。

(三) 家宴

每每从老家返回西安,忘不掉的总是在家时那一餐餐家宴。

记得有一年去探望住在山里的大姑,姑姑和姑父两位70多岁的老人正健步如飞的在自家屋后的坡地上收拾核桃,因为不想麻烦老人,我们来时没有提前告诉他们。他们一边埋怨我们不提前通知好让他们充分准备招待我们,一边就地取材,煮了他们自己养的猪宰杀后做成的香肠和腊肉,做了自己种的稻谷做成的汤圆粉和家养的鸡生的土鸡蛋,记得当时的汤圆煮了满满一大锅,荷包蛋就有几十个……记忆里我从来没有一次吃过那么多好吃的鸡蛋。

在家吃的最多的还是婆婆和妹妹做的饭。和先生结婚20年,无论是我们回到老家,还是婆婆和妹妹到西安来,我永远是那个不用进厨房的人。婆婆和妹妹似乎总想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能把一年中我们没吃到的好吃的都给我们做一遍。

婆婆做饭异常仔细用心,不但经常实践新学到的菜品,而且即使做一道拿手菜也是丝毫都不含糊。比如为了做一道用豆腐包着肉馅的菜,她会亲自到市场去挑选新鲜上好不肥不瘦的肉,她说肉太肥吃起来太腻,太瘦口感又太柴。买回来的肉清水洗干净后不用我给她准备的绞肉机,而是用刀把肉反复剁碎,里边加上生姜,小葱等细末,做成一个个肉丸放锅里炸至半熟时捞出备用,然后把豆腐切成块放到油锅里,炸到焦黄时拿出来切开,再把炸好的肉馅夹到豆腐里上锅蒸20分钟左右....看到婆婆做一道菜就这么费时和辛苦,我开玩笑的说,如果过日子这么麻烦,我宁肯天天饿肚子……婆婆笑眯眯的对我说,“日子是什么呀,日子就是这一餐一饭,只有吃好了饭家里人才有精神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好的生活……”在他们做饭和大家吃饭的过程里,听到的都是愉快的笑声……

20多年来,在每次回家共同准备这些或简单或丰盛的家宴和与家人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这个家庭对待生活的热爱、乐观;体会了这个家庭里夫妻、亲子、兄妹之间互敬互爱的优良家风。

(四) 妹妹

妹妹是孩子们的姑姑,是爱人的妹妹,我的小姑子。

她比爱人小两岁。听爱人说,记忆里妹妹一直就是那个扎着毛辫子跟在他身后不停叫着“哥哥”的小丫头。

妹妹其实大我一岁,从第一次跟着爱人回老家,她就一直叫我“姐”,这一叫就已经是20多年。

今年暑假,我们带着孩子又回到了老家。和以前一样,刚进家门,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就陆续上了桌,和以往不太一样的是,主厨的人从婆婆换成了妹妹。猜得到肯定是妹妹因为心疼年纪越来越大的母亲劳累,又想让我们吃上可口的家乡饭,娇小瘦弱的她在夏季闷热的厨房至少呆了整整一上午,后背的衣服已经湿透,头发也贴在了脸上。当她笑容满面的把所有饭菜都端上桌,才脱掉围裙,洗了把脸和我们一起坐到餐桌上。

大盘鸡是早上现杀的大公鸡,新鲜的鸡肉用水焯过以后,再次入锅烧制;香气四溢的老鸭汤用文火慢炖了整整6个小时;醪糟米酒是提前算着时间,赶着我们回家的前半天刚刚发酵做好;一大盘花甲,是每一只精挑细选,在流水下洗干净,和着十几种调料烹炒而成。还有我喜欢吃的北方饺子、豌豆凉粉、南瓜糯米饭……

冰箱里更是琳琅满目,像是把超市搬回了家,有孩子们喜欢的酸奶,有爱人喝的啤酒,有新鲜的葡萄、苹果、酥梨、大枣……我知道这都是妹妹为我们准备的。

晚上和孩子们躺在露台的星光下聊天,自然的说起了他们的姑姑。

我和爱人结婚时妹妹刚生了孩子不久,妹夫远赴日本工作,妹妹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上班,她不仅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顿使工作有任何懈怠,反而带领她负责的班组冲锋在单位的业绩最前线,依旧年年被评为“巾帼英雄岗”和个人“三八”红旗手;在家里她不但要照顾公婆和孩子,因为我们不在身边,她还要替我们照顾这边的父母。中间公公生病,从联系手术住院到回家修养,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让当时在国外进修的我回过一次家,更没让工作繁忙的爱人多请一天假……婆婆生病住院,也是出院以后我们才得到消息。

家里修建新房子时,为了不影响我们全家学习和工作,妹妹更是全权负责,从盖房子到装修的10个月里没让我们请假回去过一次。为了确保我们在国庆节回家住上新房,他们停止装修自己的房子,把所有的财力和精力都用到了我们的房子上。

每次回家,从车站接送到家里吃穿用度,都是妹妹提前充分的采买好,临近我们返回时还会帮助婆婆把我们的车后备箱装的满满当当。担心我们养两个孩子负担重,平时婆婆的衣食住行也都是她按时准备妥当,从不让我们操心,过年过节孩子生日更是忘不了给孩子们发红包……

印象中,在家的时候,总是她悄悄开车去市场买菜,一回到家就穿上围裙在厨房忙碌一整天。我进厨房帮忙,她总会笑着说,没啥要干的,你歇着吧……20多年如一日,妹妹用她瘦弱的肩膀,一边挑起工作的重担,一边跳起我们两边的大家庭,从无怨言。

在我心里,叫着我“姐姐”的她却像是我的姐姐一样。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张变利,女,陕西西安人。唯有读书,运动,写字不负余生。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晒晒婆家90万的农村别墅,3层4个露台赞爆了!看完内装修我想哭?
朴实感人似项脊轩志——《立冬之后》
五月蔷薇
我家的菜园
三四月播种,七八月收获
【浙江】王一涵《我家之最》指导老师:余永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