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案例】大三工科女,从小都是我自己解决问题,感觉很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与案主无关)
网上看到这个提问很有代表性,所以摘录过来做个解答。
提问:大三工科女,从小都是我自己解决问题,感觉很孤独?
问题描述: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慢慢了解发现那些不是自己的错,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探索了好久,不管自己是不是值得被喜欢或被爱,至少我觉得自己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我不想再和自己的亲人计较,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么长时间的探索,都是我一个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人可能都是在与别人谈恋爱或者朋友间发现并解决的,我觉得我从小到大都成长的很孤独,我现在还暂时没有办法去找一个新的环境从新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我好像也不太会敞开心扉的去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想,在网上交朋友或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办法。我大三工科女,虽然最近学习的压力会很大了,但我还是觉得我每天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没有人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啊,大家互相帮助或埋怨着共同成长,不会伤害到家里的人。
光之泉解答:
一、“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慢慢了解发现那些不是自己的错,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探索了好久”
1.随着心理学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根源在原生家庭的早年经历上。早年情感忽视和情感创伤会导致脆弱、敏感、嫉妒、抑郁等个人问题,以及社交障碍、社交恐惧、述情障碍等社交问题。
2.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探索,有机会识别出一些问题的原因,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并没法通过识别问题来构建健康心理模式,对于很多缺爱者而言,健康有爱的模式是什么样的,脑海里想不出来。
二、“不管自己是不是值得被喜欢或被爱,至少我觉得自己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关怀、自我觉悟,但是有可能是意识层面的理解,而非潜意识层面的“相信”。
潜意识层面相信自己值得被喜欢或被爱,对社交会有积极和热情的期待,没有过多的担忧和害怕。而潜意识层面的相信,不是书上学来的,而是内心内化了这种感悟。
三、“我不想再和自己的亲人计较,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在意识层面理解亲人,体现了内心和解的意图。但是这种意识层面的和解是否有着对怨恨的压抑?怨恨如果被压抑到了潜意识更深处,往往会带来愤怒情绪的整体压抑,在生活中也很难表达出愤怒不满的情绪。
有另外一种极端是不断地与亲人计较,不断地把自己的各种问题归咎于亲人,不断争吵甚至辱骂亲人,过度发泄怨恨不满,把自己心理健康的责任扔给了他人,一直没有动力改善自己。
在咨询中运用空椅技术、在咨询后给家长写信或以恰当的方式与父母对峙,表达自己的愤怒、怨恨和不满,哀悼、安抚自己曾经的痛苦,是让自己真正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比较好的方法。而在此之前,需要精神能量的补充,尤其是爱与安全感的补充,才能让人真正有力量去这么做。
四、“这么长时间的探索,都是我一个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人可能都是在与别人谈恋爱或者朋友间发现并解决的,我觉得我从小到大都成长的很孤独,我现在还暂时没有办法去找一个新的环境从新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我好像也不太会敞开心扉的去和别人交流”
大部分人从幼儿园开始就结交朋友了,但是一些缺爱者从小到大真的都没有朋友,这体现了交朋友能力的缺失。从依恋心理来看,这是“同伴依恋”能力的缺失,缺失的原因是更早期的“亲子依恋”任务未完成。
在原生家庭不安全依恋,没有获得安全基地,缺爱感强,内心始终带着黑洞般的情感匮乏感和自我否定的自卑与羞愧感,在动力上就很难与他人建立持久稳定的同伴依恋,而是渴望找到父爱、母爱的替代者,来填补内心的情感黑洞。这种被创伤放大的欲求本身,往往就是情感悲剧的开始。
共情能力也是社交关系的必备能力,而缺爱者在原生家庭往往没有得到共情,也不知道如何共情他人,往往把对他人的同情当成了共情,对他人积极快乐轻松的社交心理无法理解。
五、“所以我想,在网上交朋友或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办法。我大三工科女,虽然最近学习的压力会很大了,但我还是觉得我每天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没有人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啊,大家互相帮助或埋怨着共同成长,不会伤害到家里的人。”
不少缺爱者在现实中没有朋友,想交网友。结交网友本身没什么,问题是结交网友聊什么。我发现缺爱者找网友交流的大都是想要“表达内心的痛苦纠结+获得随时的精神陪伴”。
交流内心痛苦纠结,反应了缺爱者内心确实有很多苦想要倾诉,想要有人倾听和理解。随时的精神陪伴,比如随时在线发消息,对方都会回复,这种对方快速反应、随时在场的感觉,弥补了原生家庭早年对自己的迟钝反应、忽视、经常离开的缺失。
如果没找到这样的对方,可能交流很难有动力进展下去,觉得对方无趣。
如果找到这样的对方,是否对自己内心成长有帮助呢?在前期,可能会获得了很不错的体验,后期,则很容易出问题,因为无法通过这样的关系构建健康有爱的情感关系模式。
对方扮演了倾听者和陪伴者,仍然是对缺爱者童年情感缺失的弥补。缺爱者童年情感缺失造成的情感黑洞并不因此而得到填补,不安全依恋的心理模式并未因此而得到修复,自己的心智年龄并未长大。
这种弥补的方式可能让人上瘾,上瘾之后往往会有逐渐增强的控制欲、占有欲,而情感关系往往在这个阶段走向拐点,导致较深的痛苦。
【评估】
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问题是社交功能障碍,根源是早年缺爱导致同伴依恋动力缺失、社交能力较弱。当事人目前有较强的交友意愿,是一种积极态度。
【建议】
建议进一步评估是否有情感剥夺图式。
建议修复缺爱心理问题,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在现实的同伴依恋中找到轻松快乐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各种压力下,我们需要提高抗挫商
【教育读书】依恋关系是关键——读诺伊费尔德等《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有感
女人会嫁给谁,其实是命中注定的,看这三点就知道
懂事的孩子和他身后没长大的父母|颠倒的亲子角色|亲职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