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抑郁,绝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这篇文章可能有助于解释很多抑郁者陷入抑郁的真正原因。
无法释放的怨恨
孩子怨恨父母,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孩子一开始都是觉得父母很完美,但是慢慢发现父母并不完美,就会有怨恨不满。
这时候,好的父母是个质量很好的容器,可以装下孩子的攻击,让孩子的攻击性安全释放;而不好的父母是个质量糟糕的容器,孩子的攻击一释放,父母自身的自恋就破碎了,就非常自然得想起打压孩子。
诸如“你怎么这么不孝顺”的道德谴责、“还不是为了你好”的爱心绑架、“再说这话就滚出去”的生存威胁,都是父母相对孩子在地位上享有的特权。
当父母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就代表了父母不允许孩子对自己表达怨恨不满,那么孩子相对于父母而言,就处在并不平等的劣势地位。
此时,孩子的叛逆情绪会在内心积蓄,当孩子在校园中或社会上获得一定尊重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力量来展示自己的叛逆,而在校园中或社会上同样处于劣势地位、十分自卑的孩子,则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展示自己的叛逆。
有些缺爱学员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追逐成功的核心内在动力,也是为了让自己在社会上获得一些力量,来摆脱父母和展示不满。
不可信赖的依恋
缺爱的本质是内心与依恋对象缺乏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缺爱者常常有过严重或者持续的依恋创伤。
美国最新的依恋理论研究指出,缺爱会破坏对他人的信任能力。让缺爱者信任他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让缺爱者信任一段依恋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这在缺爱者的原生家庭关系中,早已有了征兆。缺爱者大都没法向父母真诚地袒露心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父母的负面情绪不敢表达,这在上一段中已经阐述,不再赘言。
二是对他人的正面情感羞于表达,这反映在多个方面:
1、羞于向父母表达正面情感。内心有怨恨、有压抑,内心难以说服说服自己去真诚表达正面情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除外)
2、羞于向父母透露对异性的喜欢。缺爱者的父母之间往往缺乏良好的情感互动,缺爱者表达对异性的喜欢,有被父母嘲笑、打压、批评的可能。
3、羞于向父母表达对他人的欣赏(男女不限)。缺爱者的父母往往本身也有依恋创伤,有不信任他人的特点,见到孩子表达对他人的欣赏时,总会“语重心长”得提醒孩子对方是骗子,千万不要上当。同时,缺爱者的父母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外人的挑战。
陷入崩溃的自恋
攻击,往往会迎来反击,因为没有人愿意被轻易攻击。反击可能让攻击者遭受创伤,所以攻击需要挑选对象。
缺爱型抑郁者,本来想攻击父母,但是一表达不满就反过来被父母批评指责、道德教育。他们往往也没资格、没能力去攻击他人。攻击他人又没有风险,需要自身有足够的实力、地位。“踢猫现象”中,最弱的孩子转移攻击性的方法是去踢一只更弱小的猫。
缺爱型抑郁者,很容易破坏掉一段很好的情感关系,是因为把恋爱对象,当成了那只弱小的猫来宣泄攻击。而事实上,对方只是因为对你好而像一只温顺的猫,如果你惹毛了对方,对方没有必要再客气——离开你的同时还把你一顿批。
缺爱型抑郁症,满满的攻击性,最终能指向的就是自己——攻击自己,既能释放攻击性,又非常安全,只需要自己不反击自己就行了。
所以,缺爱型抑郁者对自己的攻击性很强,并不是天然的,而是被“憋出来”的。而越自我攻击,自恋就越崩溃,最终自恋完全崩溃,让缺爱型抑郁者在一个活蹦乱跳的年龄,整天病怏怏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
再去思考什么人生道理,找寻什么人生意义,都是枉然。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岁女孩压力大吃头发2年导致长期腹痛:为什么孩子出现问题却不跟父母说?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中)
为什么有的人会“缺爱”?“缺爱”有什么表现?
缺爱心理综述
如果你是由自恋型父母养大,以下是给你的建议
幼儿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和解决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