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溯源 15 牛肉汤、水席、洛阳城

提示:本篇约3800字,篇幅较长,图片甚多,适合在饭前或半夜饥饿时卧床从容阅读。


  古城人的每一天,总是从一小碗牛肉汤开始。

  汤是用牛骨熬出来的,加入的香料很多。与流行全国的兰州牛肉面的汤头相比,洛阳牛肉汤更辛香重口,油也略大些。牛肉汤里,除了大把的葱姜蒜外,还有牛血、千张丝、海带丝。若是能吃辣的,就泼上一勺红油,和青蒜、葱白映在一起,牛血是黑红的,千张丝是淡黄的,这一碗的色彩甚是丰富。

小碗牛肉汤

  牛肉汤有多种价位可选,一般最低是五块,贵的有十块、十五等等。差别当然是加入牛肉的量。其实五块就行了,我试过,再贵也没太大差别。碗只有这么大,料多就不是汤了。

  吃牛肉汤应当配烙馍,一块钱的。烙馍有两种,一种是长条火烧,这种最好是从炉子里烘出来,干且香。吃的时候可以边喝汤边撕咬。尝过这种烙馍都知道,由于面质紧绷,咬到嘴里后必须头和手两方面同时用力,要不然扯不开。也不能太用力,甩过了后脑勺会撞到背后的客人。

烙馍和凉菜

  也可以将烙馍掰成小块泡在汤里,这样就成了牛肉泡馍。

  洛阳牛肉汤和西安羊肉泡(其实更多的是牛肉泡)区别相当大。烙馍和白吉馍发面完全不同,更大的差别在于汤和肉。西安将牛羊肉的炖煮后连汤带肉在一碗里,而洛阳的汤是用骨头熬的,肉是切成薄片的酱牛肉。因此,洛阳牛肉汤的滋味逊于西安,但好在油薄了些,加之香料丰富,配菜较多,更适合早上吃。

  烙馍还有一种,是大饼切成的宽约半厘米的丝儿。吃之前将饼丝投入牛肉汤中,搅和浸泡一会儿。这种吃法挺独特的。

饼子烙馍

  很多地方的汤和面,都讲究个大碗,甚至海碗。而洛阳牛肉汤却特别强调小碗,将这两个字专门写在招牌上。我猜测,这是为了强调汤的浓厚,碗大就要兑水了。

牛肉汤泡烙馍

  吃完早餐就坐在门口等生意了。既然是老城,总要不紧不慢,生活、生意,都是这样。

  洛阳城横跨洛河,老城在河的北边,要不然也不会叫洛阳。北方的城市,格局总是一样的。因为多是平原,也没有南方那么多河道,北方的街道十平八直,城市也是方方正正的。因此北方人的方向感特别强,闭着眼睛都知道东南西北在哪边。不像是重庆那种山城,找不到南北,还要关心上下。

  据说,两位北方人睡炕上都是这么说:哎,你往东边靠靠。

  挺怪的,我觉得像重庆人那样关心上下才对。

洛阳老城

  洛阳老城早就没了城墙,如果你看到有,那就是新修的。老城的形制格局还在,最主要的街道就是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好像哪儿都这么取名,与解放大道、中山大道等等名称相比,政治感太差了。

  在东南西北大街的交汇处,都应当有个钟楼。这是城镇的正中心,钟楼一般也是城镇最高的建筑,每天到时辰撞钟,声闻十里。

  洛阳城的钟楼已经没了。

  晨钟暮鼓。距离钟楼不远,应当还有个鼓楼。洛阳的鼓楼还在,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有老朽的气质,与四下破旧的房屋很搭,比起现在那些假建筑,让人感觉自然亲切得多。

洛阳鼓楼老街

  不太好理解的是这鼓楼很小,规模仅仅是个县城的级别,与这数千年的王都身份极不相符。千年前洛阳的辉煌谁都知道,这几百年来的风霜却很少被提及。是不是由于北宋定都开封后,洛阳从此就衰落了?那时候开封是东京,洛阳是西京,但两者不可并论。是不是因为处在河洛之地洛阳没有太多平整的土地,适合早期文明发源但并没有太大的扩展空间?是不是因为处在“天下之中”,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洛阳更可能遭受无数次绞杀洗劫?

  是否往日的辉煌早已成追忆?就如洛阳博物馆对元明清的历史只字不提。

鼓楼附近的寿衣店

  午饭可以换个口味。在河南,吃总是绕不来两个字:汤和面。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河南烩面。

  所谓的烩就是炖煮,烩的本意更强调荤素搭配。因此烩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煮面条。

  河南烩面是一种较宽的扯面,面质较硬,与软踏踏的南方面条相比,这种面应当是高筋的。洛阳的烩面,其本质上仍然是牛肉汤的变形,只是将烙馍变成的宽面,也是加入海带丝、千张丝等,撒上香菜,还要摆两只鹌鹑蛋。

河南烩面

  洛阳的烩面和牛肉汤,可选的配菜并不多,除了千张,还有种素丸子,一块钱几个,很特别。没看明白是什么做的,直接吃硬得咯牙,泡入汤中,不一会儿却变得弹口。一碗汤面加入些有嚼劲的,口感就有了变化。这也是豫菜的奥妙之一。

另加丸子和千张丝的小碗牛肉汤

  我若是古城人,午饭后还是做点事儿,总闲着也不成。省会离得太近,周边的城市总要受到压抑,开封已经没戏了,只能搞点假古建筑骗骗游客。洛阳还好,这儿毕竟曾是中原第一重工业城市。感觉上郑州对洛阳的吸血并不太重。当然了,既然是古城,也不能太努力,不是皇城人应当有的气质。整得像个民工,那是低端外来人口,京漂之流。

  所以呢,下午怎么也得来两口。尤其是女孩子,不吃简直对不起这个世界。

  洛阳本地特色点心似乎不多,找了半天,见到一种果子油茶,脆脆的油炸泡在油茶中,香喷喷养颜美容,这么高油脂高淀粉的食品,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女人喝凉水都能长胖。她们认为只要是凉的都算凉水。

果子油茶

  凉水里丢满油炸的脆果子,甜中带着嘎嘣响。若是再加一只油旋儿就过分了,太像搬砖的。

油旋儿

  混到晚上,才是正餐的开始。洛阳的水席名闻天下,但还真没听说过别地方人爱吃这个。什么道理?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热菜都有汤,即全是汤汤水水的,二是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后者的解释有些吹嘘的成分,传统上只要有钱多点菜,哪个地方都是这种上菜法子。尤其是北方,天气寒冷,没暖气的时代热菜全堆上是成心赶客人走。我敢打赌,现在洛阳水席绝不会等你吃干喝完一个菜再上下一个。

  十二年前来洛阳,在龙门石窟附近尝过水席。就没明白吃了什么,只记得每个菜里都有西红柿,到嘴里全是一个味儿。这回本地朋友指点,找了一家正宗且相当实惠的馆子,据说比起那个名声极大主要用来骗游客的“真不同”强很多。

  标准的水席八凉十六热,我们一家三口也只能点几个代表性的。

洛阳燕菜

  洛阳燕菜的含义是仿燕窝,用的是白萝卜丝儿,这道菜也有点仿牡丹的意思,水席第一道端出来,也是个样子菜。洛阳牡丹也代表着昔日古都优雅的审美。洛阳人爱牡丹,甚至在宋代的墓室中,砖上都雕着牡丹。然而撒上生韭菜碎的萝卜汤,看上去清爽,口味却有点冲,有种形似而神非的感觉。

连汤肉片

  汆汤的肉必须是里脊肉,这汤里还有西红柿、黑木耳、菌子、青豆等,勾芡。因为加了西红柿,所以汤略带些酸。

洛阳熬货

  熬货就是炖菜,荤素搭一起。讲究的炖菜应当用海鲜,家常的就是煮熟的猪内脏切片,如猪肚、猪心、猪肝,和皮肚、腐竹、薯粉等炖煮,丢几段干红椒的调味效果很好。

山楂涝

  现在流行的水席有两道甜汤,一个是山楂涝,另一个是蜜汁红薯。前者很像是创新,后者是传统风格。山楂涝是以山楂泥、糖、江米甜酒加水烧沸制成酸甜汤,最后撒上雪白的苹果碎。显然,这是女人们喜爱的热水,也是吃了不长肉的。

  水席的菜还有很多,食量有限,看看菜谱,丸子汤、小酥肉、扣肉等等,也还算常见。

  吃着水席,也该动动脑子,为何洛阳有这传统?

  一桌酒席中一两个汤可以理解,这么多汤是什么道理?其实水席并非所有热菜都是汤,总不会有泡在汤里的扣肉。 但汤水如此之多,也是另类。任何一种菜式能够长期流传,必然与本地的食材、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登封农家菜

  这一问题在登封游记中已经提到。那回在登封品尝农家菜,四个小碗,却配两大碗汤,一咸一甜。当时就觉得,这其中定有缘故。

  这回在洛阳尝水席,看到邻座本地人还点了什么,发现有一样是我桌上没有的。当地人很热情地告诉我,一定要吃这一家的馒头,一块钱四个。

  也太便宜了,点一份,不一会儿端上来。个头不大,拿到手上就明白了。这是真正的老面馒头,这四个用的面,在南方至少能做出十个来。掰开,一股面香,咬一口,相当于南方那种软踏踏的馒头三四口,很耐嚼。小半个还没下肚,就要喝汤了。

老面馒头

  洛阳的水席并没有什么奥秘。河南北部只有面食,使用中国传统发酵技术,面食类的松软程度远远低于欧式面包。在贫困的时代,白面馒头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天天享用的食品,更多是玉米面窝窝头、莜面窝窝之类的粗粮,这些主食无法发酵。干硬的主食必须用汤水类佐餐,或者配别的饮品,比如欧式饮食的葡萄酒、啤酒,新疆、西藏的茶等等。

  因此,洛阳水席本质上就是走遍河南都能见到的一种菜——烩菜。如果将一大锅汤汤水水的烩菜分成七八个盘子端上来,那就是水席。将我眼前这些水席菜倒入一只大海碗里,就是烩菜。

  当然没这么简单,洛阳人将烩菜做得更精细,食材细分搭配,各道菜口味做出差异。其实,水席就是精致繁缛的烩菜。毕竟是数千年的古都,毕竟是中华文化的诞生地,毕竟是中国唯一以单一花卉而闻名天下的古城,细致考究是一种品位和文化。孔夫子说的“烩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何只有古城洛阳才有水席。别地方,粗点,是一锅烩菜,穷点,就是没什么菜的烩面。

洛阳牛肉汤店

  洛阳的水席在南方永远也不会受到欢迎,吃米饭的人若是面对这一碗碗汤水,绝对受不了,稻米烹饪后含水量远高于馒头,少量的菜汤拌饭就够了。

  也要承认,洛阳菜低于开封菜。只能说水席是千百年来豫菜的代表,恪守传统。开封继承的是大宋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精细考究,也有发掘变化,更是大都市的气派。

  晚饭后,就该逛街了。

  古城的正中心,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的交汇处叫十字街,前面说过,这里已经没了钟楼。

六点一刻的洛阳十字街

  四下的建筑也显得陈旧些,没有大商场。白天,这里人流量并不大,晚上却热闹非凡。

  六点,开始准备了,已经被油脂浸透得发黑的石板路两边铺上了红色的塑料垫,街口,推着食品车的小贩们排成了一条长龙。他们告诉我,每一个方向进入有精确的时间控制,早一分钟罚两百。

  六点二十整,没有号令,长龙涌动起来,当年解放军打洛阳也是这个阵势?

开入十字街

  数分钟后,阵地就摆好了,仿佛轰隆一声,顾客们也都冒出来。煤气灶点起来,食材投下去,油吱吱地响,各种味道弥漫搅和在一起,古城热腾腾的夜晚开始了。

  除了一部分迎合外地游客的洛阳水席摊点,小摊上的食物在绝大多数城市都是雷同的,长沙臭豆腐、火爆鱿鱼、煎豆腐、扇贝生蚝……差别在于各地还是有原产,南北方也有不同的偏好。

六点半的十字街

  中原及以北,比较有代表性的小摊食品是烤面筋和牛肚。在洛阳,更流行的是牛肚,另一种味道浓烈的脏器是烤鸭肠。

涮牛肚

烤鸭肠

  捏着一把垃圾食品,一路走一路瞧,一路啃,就到了丽景门。

  丽景门又叫丽京门,建于隋唐,标志着洛阳城昔日的辉煌。唐朝的时候,丽景门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处,平日里船舶有千万艘,商人云集,货品堆积如山。

古城夜市

  现在的丽景门,是古城洛阳复兴的标志,高大雄伟,以前城墙高三丈,现在十丈还不止,若是武则天复生,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复古只是噱头,目的是为了是卖商铺,做低了可划不来呢。

  门口也挖出一条沟,没有船,水还是有的。五彩的灯光照射下,还是很漂亮。以这个伟岸的城门去比比那鼓楼,会觉得很有趣。我相信,鼓楼早晚都会被拆掉,然后建成更加伟岸的楼阁,再现洛阳皇城的辉煌,到那时,各地商贾云集,全是卖湖南臭豆腐和涮牛肚的小贩。

丽景门

  老城的破败总是不可救药,整治了也有好处。毕竟驱逐了脏乱,给市民有个休闲的场所。在丽景门外,你可以站在桥头听小伙子大姑娘弹吉他,也可以绕过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找到唱豫剧的。

  坐下来听一会,有兴趣跟两嗓子,也是个乐子。

听豫剧

  其实也可以不出去瞎逛,早点跟着爸妈回家。


晚归

  无论古城怎么变,生活其实不会有多大变化,就如那人人都爱的牛肉汤,就如那千年之久的水席,就如那艳丽的牡丹。古城就是古城,执着就是她的气质。

  7月25日,出行第6天,行程约1300公里,溯源洛阳之旅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越洛阳(二)丽景门老城
被王一博安利过的家乡,春天一到又美到了心坎里
中国最贵气却又低调的城市,见证了历史上的最好和最坏
【吃货心经】肉汤之思by大爽
三彩风丨肉汤之思
“早上一碗汤,给个神仙也不当”盘点洛阳最好喝的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