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新解读
芒格:一个空的米袋子是无法独自站立的。所以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容,你也无法长久地发展下去。
所以,无论做什么,我都不断去完善我自己思维体系。我很注重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对还是错,通过实践中的反馈来修正自己的想法。
人们要学会自发去学习,而不是一定要走进学校跟随一个老师去学习。聪明的人总会学习得更快。
因为教课程的教授们也是正常人,每个人都不会轻易地跳入别人学科的领域,每个人都更愿意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所以教授们会既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你还是必须得自发地去学习。
我认为有两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一种是你发现什么有效,然后复制它;
第二种是你发现什么是无效的,然后规避它。
我会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但它们之中更重要的显然是后者。
我在一生中花绝大部分时间去研究什么样的事情会失败,然后尽一切可能去避免.我会不断地去做上面说的这两点,但没有一条道路是直通罗马的,也没有一条道路直接通往最终的学习方法。只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积累经验。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新解读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袁安慧
一、提要阅读法目的在于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大概的了解,形成阅读内容的总体印象,初步掌握一课有哪几节,一节有哪几框,一框有哪几个问题,每个大问题又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又有几层意思,并进而提炼教材的知识要点,弄清各要点间的关系,建立起教材的知识体系。
在传统的课程观下,教材成了知识的权威、好教师的标准是会“教教材”。因而,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教材解读,就是对教材文本本身的分析、挖掘和再现,重视知识性,而忽视了能力;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解读必然是封闭的、单向的、独断性的。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而不是单向的。它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启发引导并重视学生主体的民主参与,建构精心预设与灵活生成的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呈现和展示的是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教材已不再是教材文本与师生的阅读——明理的关系,而是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的对话关系、伙伴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①就是说,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是为实现一定课程目标而精心编制的、负载着一定知识和信息,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进行对话的文本。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会“教教材”,而是会“用教材”、“选教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教材,又依据所教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做一定“改造”。因此,我们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有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
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解读,其意义重大。它有利于于教师切实把握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德育方向,可为本课程确定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及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打下基础。
新教材如何新解读?新教材的分析与解读仍然要基于课本,但教材解读并非完完全全地再现课本,而是要高于课本,是忠于课程标准和课本基础上的创造。解读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笔者认为要综合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解读。解读新教材,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要求,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倡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以及此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上把握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重视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因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到怎样的深度都做了一定的规定,如有的是“了解”,有的是“理解”,有的是“说明”。这样,就可以克服我们在教学中不知道怎样把握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有些教师刚接触到新教材时,未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也就不能旧教材的体系中摆脱出来,所以就一些知识点到底讲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胸中无数,不敢轻易少讲,因而导致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这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而认真阅读和研究教学要求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该抓的抓,该放的放。
第二、结合课程标准通读课本,把握课本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它要求教师站在教材作者的立场上,用教材作者的主观精神去分析问题,领悟、理解教材,解释教材的内在理念和精神实质。
如《经济生活》新教材,在通读完课本之后,要理清教材的逻辑体系。如经济生活模块分四个主题,以生产为主线,按照为什么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逻辑顺序来建构的。而且教材的作者也非常有心,以与学生最接近的内容——消费为起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一下进入角色,而且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经济生活的逻辑结构
课程主题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经济
生活主题
生活的体验
生活的创造
生活的规划
生活的“舞台”
学科知识
为何生产
谁来生产
为谁生产
怎样生产
价值观
消费者
创业者
管理者
建设者
弄清逻辑结构,还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说《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介绍多彩的消费,对于商品、货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这样的联系: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去消费,货币。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这三个知识就可以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窜起来了,教师容易讲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图示:
第三、联系经典和国家政策进行解读。思想政治课课本的理论知识主要源自于马列和邓小平等伟人的经典著作、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与党和国家的权威性文献。这就要求我们联系经典著作和文献来解读和分析教材,同时要特别注意研究怎样用课本中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预见和指导未来。为了提高解读课本的能力,还必须适当阅读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弄清每个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便从中发现异同,启发思路,不能喧宾夺主,用教参代替课本。
第四、教师以主体身份介入,联系学生实际、学生生活、社会现实进行解读。新课程新教材都非常注重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而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地域性、时间性和个体性。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要联系生活的实际,把握当时、当地学生的生活热点及其所遇问题,在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教学。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在解读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平时学生在哪些方面消费比较多,学生平时就可能存在哪些消费心理,可以在课前就作充分地了解,这样这节课上得才有的放矢,最后达到教育的目标。
第五、联系对立面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矛盾点。课本上很多内容都有其对立面,如:唯物和唯心、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三权分立制、多党制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等。这些对立面有的是针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有的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还有的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一些逆反性思维来讲的。我们在分析正面观点时,要适当补充一点反面的观点,让学生去讨论、去比较、去鉴别。这有利于学生在冲突的价值观斗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新教材《经济生活》中的合作探究“金钱面面观”,我们主张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但我们在解读时就要联系其他的与之相背的金钱观,准备好一些反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引起价值冲突,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六、质疑教材,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发展教学内容。这点要求很高。它要求我们教师站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去俯瞰教材,挖掘出连作者都没有明确意识到或没来得及清晰而系统地表达的潜在思想。还要求我们教师以批判地精神去质疑教材,揭示教材的缺陷。在一次省级培训上,不少教师发言说找到教材不少内容上前后存在着矛盾,还有的在定义上存在缺陷。这说明我们教师的确在很用心地解读教材。
第七,解读新教材,还要注意归纳新旧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同。新教材的体系打乱了旧教材的体系,重新编排,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同时,在知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原先是重点的,现在不是了;原先有的,现在删掉了;同时新增添了很多新的知识,如《经济生活》中“替代品”、“互补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使用教材时得心应手。
总之,教材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本身,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这样才能使教材真正发挥作用,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彰显生命的活力。
(责编:夏 雷)
记住一个原则:如果你没有办法通俗易懂的讲解,证明你理解不深。
理解学习,就要理解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编码、巩固和检索。
1、编码:大脑把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产生短期记忆,这个过程包含了信息输入和信息的快速处理。
2、巩固: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供大脑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
3、检索:将记忆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关键时刻可以提取。
也就是说,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才能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调用我们习得的知识,至此才算是真正学会。
围绕以上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分别从授课内容、互动形式、课间安排几个方面不断优化教育模式。
经过四次迭代后,我们明确了课程和互动的形式,这也是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最适合成年人的教育方式:
| 课前预习:用问题意识激活大脑
每个模块开课前,我们将以多样的形式,为大家提供课前预习资料,或将包含课程相关的系列线上课、著作书单、推荐阅读文章等。帮助学员在在开课前形成对学科的初步认知,并带着问题来听课。
| 课程设计:提升编码效率
课程内容设计中加强思维过程的拆解和案例部分,将结论性的『知识描述』还原为认知过程,将对单纯信息的记忆转化为对模型的理解。提升大脑编码效率。
| 小组复习:巩固认知编码
学员以小组交流的方式重述课程核心观点 ,建立新知和已知的联系。多个学员多次复述将能够补充遗漏信息,丰富理解方式,巩固认知编码。
| 学习迁移:构建心智模型
以小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通过检索知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上,与新体验相联系,有利于可迁移的心智模型的构建,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取能力。
| 课间读书:间隔与穿插练习
课堂是一次集中练习,只能形成短期记忆。文本学习是课堂以外的有效补充。穿插在模块中的多类文本的的读书拆书,一方面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复合型补充,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大量的间隔练习巩固记忆,完成认知的重构。
真正的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而好的学习模式将让认知收益倍增,这正是我们倾尽全力准备实现的。
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阅读指南
阅读书籍—获取知识—付诸行动”的反复实践,把书中读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创业当中
D君学习各种阅读法,一年读完了300本书,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加速成长之路。然而,读过的书,都像过电影,看完就忘了,知识量水涨船高,却没有任何结果。读过的书,没有帮助D君成为一名讲师,更别说创业了。
时间,是我们的稀缺资源。难道,在阅读上付出了一年的努力,就换来了'什么也没记住'?D君痛定思痛,参加读书讨论会,花钱学习,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法,通过阅读获取了知识,付诸了行动,不仅成为了阅读、记忆领域的讲师,还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出版了让无数人受益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日本的大岩俊之。
《实用性阅读指南》用作者亲身的阅读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可实践可落地的阅读指南,详细地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法、笔记法、记忆法和行动法,完美地打造了阅读的学习闭环,将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作者大岩俊之,当初也是阅读小白一枚啊,读书慢,读书记不住,读完书,知识还是知识,我还是原来的我。那作者又是如何通过阅读逆袭,成为一名讲师并拥有自己的公司的呢?我实践了作者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分享最实用的三点精髓给大家,设定读书目标,明确自我需要,学会立即行动。
01 设定读书目标,以结果为导向。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我们每一天主动和被动接收的信息,都能编成一本厚厚的书了。各种信息,让人眼花缭乱,每一天似乎都有畅销书推荐给我们,并包装成一击即中的痛点,和非买不可的价值,小白一学就会的XX,月入过万的XX法等。
不学习就是倒退啊!于是我们囤了很多的书,似乎买回家,读过了,我们自动就拥有了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沟通力,时间管理能力,理财能力,职场晋升……
读书慢,一本书拖拖拉拉读十天半个月,每一次都要从头开始,等读完也基本不记得之前读了些什么。这样的阅读,除了看书时的兴奋和快感,就是看完不记得、无法输出调用的挫败感。如何能让我们爱上阅读并坚持?
学习新的方法,走出舒适区,放弃10多年在学校被动学习课本知识的阅读法。其实,大道至简。我们只需要设定读书目标,以结果为导向,就可以停止新年立下阅读flag,年终啪啪打脸的旧模式。
没有结果的阅读就是浪费生命
设定读书目标,大家可能都明白,甚至也实践了,但是做不到啊。然而作者的读书目标并不是指一年读多少本书这样的目标。
作者所说的读书目标,是指阅读一本书的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我们买一本书的时候,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买的,然而读一本书的时候,可能目标已然变得模糊,我们读一本书,不就是因为这本书好吗?
读着读着思维完全被作者带跑了,逐字逐句去读完每一页,每一章节,直到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还记得当初为什么买这本书吗?读这本书的价值,实现了吗?并没有。等到获取新知识的愉悦感一过,书上的知识也就像浮云一样飘过了。
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你买了一辆红色的新车,开在路上,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人开红色的车,甚至和你开的同一款。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视网膜效应。
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
当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一个指令,专注力就会聚焦,让我们从书中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把阅读的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书?如果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自己希望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大脑必然会带着疑问,去书中主动搜寻答案。这本书作者是如何展开,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了什么问题,提供了什么价值?能不能解决我的疑问,有什么样的启发和行动指导?
在读一本书之前,我尝试写下自己的阅读目的,对一本书的感受强烈了很多,脑子也活跃了,读完就能知道作者是如何解决我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自己是否可以借鉴,如何借鉴。
目标提问,大脑喜欢搜寻答案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是不是就可以逐字逐句慢慢阅读了呢?非也非也。我们还需要明白一个法则:二八定律。用二八定律明确自我需要,智慧地断舍离。
02 明确自我需要,智慧地断舍离。
《断舍离》一书想必大家都听过或者读过。断舍离,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来的思维方式。它帮助全世界的支持者,整理自己的家庭空间,甚至情感和生活。这是一种'出'的智慧。
在阅读中,我们输入作者提供的书本知识和经验,这是进。然后咀嚼、消化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筛选放弃暂时不需要,无感受,不重要的信息,这是出。再新的认知和经验上,再进,再出,形成一个学习成长的“新陈代谢”机制。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
我们如何做到阅读一本书的断舍离呢?用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被称作'帕累托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发现的,'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因为这条定律的普遍适用性,已被多领域迁移应用。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何理解和使用二八定律呢?作者从自身的阅读经验,总结出'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如果一本书有200页,可能重要的核心信息,就只能集中占满8页。这样说,你会不会愿意放弃逐字逐句平均分配注意力的执着呢?
很多小伙伴和过去的我一样,不慢慢细读完全书,是非常担心错过什么重要信息的。假设我们累计5小时读完全书,一个字也不差,甚至100%理解和记住了全书。
而高效的阅读者,只需要花1小时读完全书,快速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20%核心信息;并用1小时思考过去的经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用3小时去实践新的认知和技巧。
您觉得,谁从一本书中的收获更大呢?比起错过的和损失的信息,您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聪明如你。我们都会选择果断断舍离,舍就是得。快速筛选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核心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用知识得到精进。这才是我们阅读的初心啊。
读完书知识是知识我还是我?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阅读指南
果断舍弃不重要没感受的信息,用不上
03 学会立即行动,真正地用知识。
最近学到一个朴素的真理,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或者技能,最本质的方法就是用知识。
想要学好英语,那就想法设法,在生活里使用自己已经学的词汇和句型,不断裂变,最终达到沟通交流的目标。要学会高效阅读,那就找到有结果的方法和流程,去实践这些阅读的道和术,在使用中寻求反馈,最终优化迭代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论。
新学到一个写作标题的技巧,那就马上找到10个优质标题,拆解,模仿和优化。学到了海报文案的核心方法,就可以找到几个海报,发现问题并尝试改进。
读完书知识是知识我还是我?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阅读指南
结合作者笔记法实践启发式思维导图
如何做到用知识,将书中的知识付诸行动呢?作者给出了12个行动技巧。我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明确自己的现状和理想目标,想象达成目标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并非主动式阅读,可能仅仅因为读书的习惯很好,别人推荐了一些好书,读书会给未来带来价值。这是一种消遣式阅读或者焦虑性阅读,很难从书中收获太多,也可能阅读永远停留在不急不慢的读的环节,却感叹自己阅读慢,阅读没收获。
当我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目前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有问题,需要改善,那么我们就会迫切想改变,而改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读有结果的人写的书,比如时间管理:
①《小强升职记》邹鑫
②《把时间当朋友》李笑来
③《奇特的一生》格拉宁
④《番茄工作法图解》诺特伯格
知道了牛人大咖如何管理时间和精力,管理到什么水平,也就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理想目标。
想象达成目标的样子,是被许多人推崇的内生动力催化法。大脑其实分不清事实和想象。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在大脑中回放自己管理时间和精力的理想的样子,大脑就会真的相信,并用行动去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就是这么神奇!
I GET IT 我成功啦
然后,找到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拆解成最小可执行行动。
现状和目标之间是必然有差距的,如何跨越这个鸿沟?行动行动再行动。如何正确地行动呢?千万不能用力过猛。就像我们都希望每天健身,有一个超级自信的身材和充满活力。但是许多人都是直接上超负荷的运动量,很快就打回原形。
我们要把差距拆解成可以执行,可以达到的行动方案,最好拆解成最小可执行的行动。我自己要工作,要带一岁多的娃,真感觉没有时间每天运动,但我希望有美美的马甲线。
我选择了最小可执行的行动,每天做五组平板支撑,每组时间10秒。这样的简单无压力的行动,会让我很容易坚持,甚至不断超越这个小目标,不断地从舒适区过渡到学习区,螺旋上升,向最终目标靠近。
读完书知识是知识我还是我?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阅读指南
每天精进一点点,享受复利
最后,将行动告知他人,立即付诸行动。
一个人默默地坚持,是最容易放弃的。学习闭环,需要我们不断地得到正确的反馈,才能更快的进步。大胆地将行动告知最信任最支持你的人,这相当于给自己一个承诺,也会得到外界很多正能量。不敢告诉他人的朋友,就在自媒体去记录自己的输出和成长,一样会得到正反馈,帮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迭代。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选择社群学习,是另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把你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告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频小伙伴,会让我们得到持续的赋能,让立即行动变得更加简单和有力。优质人脉圈里的人每天都在精进和成长,我们又岂能落后呢?
明确阅读目的,我们的大脑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智慧地断舍离,帮助我们快速筛选当下需要的有价值信息。
行动行动行动,是我们到达理想的最快路径!
大岩俊之参加各种读书会,研究实践知识的方法。通过对“阅读书籍—获取知识—付诸行动”的反复实践,把书中读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创业当中,大岩俊之成为一个分享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自由讲师。最终他成功创业,成为一名具有影响力的研讨会培训指导和教学讲师。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4种高效阅读的方法,介绍了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牢记书中内容,以及如何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一、4种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1.明确读书目的
当我们在众多的书籍中选定一本书来读,就得先确定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也是“黄金圈思维”: 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做任何事,先问一个“为什么”,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从书中得到些什么,自己才能带着主动意识,更加专注地看书。
有了方向,才能聚焦。
2.翻阅序言、目录、后记
不少人看一本书,会直接从全书的正文开始读起。其实,这样做效率反而不高。
正确的做法是先从序言、目录、后记开始翻看,之后才开始进入书籍的正文部分。
“序言”部分,往往是作者关于一本书的创作想法,背景信息,要点总结,书籍概要。
这些对于了解一本书是十分有用的实用信息,让读者对于全书有个大致的概览。
“目录”部分,相当于一本书的骨架,书中的各级标题都汇集在目录中,之前在第一步确定的阅读目的,想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目录中首先找到线索。
“后记”部分,多是作者写作过程的介绍,书籍的自我评价,在正文中有遗漏和补充的问题,或是写作的心得体会。这部分是整本书的收尾篇章,对于书籍的全貌,也是一个总结。
3.活用二八定律
大部分人对读书有一个误区,认为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才算真正读完全部理解,其实未必如此。
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二八定律”,即“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
此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即“重要的内容只占全书的20%”。假如一本200页的书,提炼的精华部分只占40页,那么剩余的160页内容可以果断舍弃,这样就可以大幅提高读书效率。
4.有意识输出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著名的“学习金字塔”。
相较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更容易吸收并记住学习内容,而“教授他人”则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同样,如果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输出,比如把书中内容讲述给他人,或者通过写作,以书面方式介绍给读者,更能帮助我们记住书中知识点。
二、制作思维导图,牢记书中精华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读完一本书后,很快就把书中内容忘记了,就好像没有读过一样。
其实,这不怪我们自己的记忆力差,而是人的大脑构造本来就是善于忘记。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清晰地展现了遗忘的过程。
如果我们不进行主动记忆,书中内容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忘。
除了做读书笔记,作者大岩俊之还介绍了另一种方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博赞,它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思考工具,能把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用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3种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按读书目的制作思维导图
2.按总结书中章节、标题制作思维导图
3.按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制作思维导图
比如,你可以参考以下这张图,以书中主要内容为基础的,按照顺序整理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制作一张定制化的思维导图。
平时,我做思维导图时,会依据自己读书目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书中内容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来制作。
因为读书是以我为主,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
三、设定目标,付诸行动
作者大岩俊之说,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
当时,他从准备创业到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足足用了5年时间。这5年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关于创业的书籍,甚至在某一年里读完了300本,但是还是待在原地,毫无起色。
后来他通过设立目标的方法,一步步把目标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熟练应用书里的知识,这才成为研讨会的讲师。
1.运用SMART法则,设定可实现的目标
Specific——具体的,详细的
Measurable——可预见的,用数据等方式预测可达成的程度
Achievable——可达到的,切合实际,有实现的可能性
Realistic——实际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Time-bound——有期限的,定下具体时限,何时达成目标
有时,我们在制定读书目标时,往往期望过高,希望自己能像牛人那样,一天看完一本书。但是,现实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说,当你觉得自己只有50%的实力和状态的时候,那就把目标设立在实际状态+10%,也就是说以60%为最终目标,而不是完美的100%。
我们可以运用SMART法则,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合实际,可以实现的读书目标。
2.明确位置,思考差距
制定好目标后,就需要理性分析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比如你制定了每周看一本书的目标,但是现在一周半才能看完一本书,这时你就需要思考如何调整才能缩短时间,提高读书效率。
3. 具体行动,确定优先顺序
明确差距后,我们可以用5W1H提问法把目标进一步细分。
5W:Why(为何做),What (做什么),Where(在哪里做),When(何时完成),Who(和谁一起做)
1H:How(怎么做)
利用5W1H,你可以确定哪个步骤先来,哪个步骤延后,然后选出一条自己最想做的,马上行动。
比如,你想从每周看一本书提高到每周看两本书,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读书时间。
你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来增加阅读时间,或者根据书的总页数来分解一周之内每天看的页数。
4.开始行动,让好友监督
通过前面3个步骤,我们已经把读书计划做得比较完备了,最后一步,就是开始行动。
不过,人天生都有惰性。即使制定计划时信心十足,但是往往在具体行动时都无法坚持。
此时,你可以把自己的读书计划告诉好友,让他们监督你。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可以一起行动,几个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每天定时打卡。在完成既定目标后,买个小礼物奖励自己。这样,你就有每天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每天一点一滴进步,一年之后回头看,不知不觉中已完成了读书目标。
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常年累月地积累耕耘。
通过阅读把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则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提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我们想读书学习,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间。
去立即行动吧,只有行动才能让我们感到充实,获得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什么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体会
ACCA学习指南及考试规律
那些读了又忘了的书,到底要不要读?
如何学习,才能让知识过目不忘?
第三十一篇:应用知识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