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审题技巧,提升答题能力
【高考政治 · 备考干货
高考政治十大类主观题型特点及其解题技巧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份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赶紧去读一读,领会领会: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生活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政府职能和坚持政府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1.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描外经述对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1.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
解巧题技: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生活、哲学、政治生活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特型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生活、哲学、或政治生活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生活、哲学、或政治生活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
(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2)一分为二的关系;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
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十、“综合探究型”主观题 
探究类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探究课题类;收集准备资料类;选择探究方法类;提出解决方案类;设计活动方案类;形成研究成果类。
探究类试题特点:
1.关注社会热点。高考探究性试题以社会热点材料为情境,使试卷具有时代感,既能引导学生克服不良读书习惯,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2.关注地区热点。如山东实行自主命题以来,文综考试中政治探究性试题多是以一年来山东本地的热点材料为情境设置的。
3.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
该类试题更加注重体现新课改精神,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该类题型关力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重点考查综合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
解题技巧:
(1)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成果展示形式类
研究方法一般有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比较法、文献查阅法、走访专家、上网查询法、社会调查法、讨论法、实验操作法等。
探究性活动的基本步骤一般有: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自我反思和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的形式一般有:论文、调查报告、建议书、活动展板、成果报告会等。
(2)建议类问题
要注意思维的拓展性,作答时要注意行为主体(如党、政府、社会、公民等,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要求)和正确运用政治术语。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三忌”,即忌空,抛开教材,缺乏知识底蕴,或脱离材料简单照搬教材的做法;忌乱,逻辑混乱,没有层次;忌寡,角度单一甚至重复。
(3)拟定主题或宣传标语类
①要把热点问题和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相结合。语言要简洁,具有概括性、鼓动性。
②课题中包含的问题指向要明确,结构要清晰。
③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这里课题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4)拟定提纲类
①通过关键词,联想相关知识,然后拟定提纲。
②解题时要做到“三谈”:谈原因和意义——结合教材知识;谈影响——辩证地看,既要看好的一面,也要看不好的一面;谈对策——结合书本知识,弄清两者关系。



说明:文是旧文,题是典题。原刊于《求学》(文科)2011年第3期。主要内容为:

一、审设问、明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二、审材料、明信息——“有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全面性
三、审意图、明目的——“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有效性

科学审题是顺利解题、正确作答的关键。但很多考生在复习中不注意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应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审题技巧,严重影响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本文以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41题为例,对审题技巧作一些介绍,希望对提高广大考生的答题能力有所帮助。

为便于分析,先把浙江文综卷第41题抄录于下: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2)“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一、审设问、明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通过审设问我们要明确题目在“问什么”,据此确定“答什么”,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在具体审设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设问的各种指向:一是思维指向,即设问是“是什么”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二是知识指向,即设问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个模块的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回答。三是主体指向,即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特定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主要有党、政府、人大、公民、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有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农民等。另外,我们在审设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设问有否针对特定的事件和现象等。我们若明确了设问的各种指向要求,其实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题目该答什么,答题的针对性自然就能提高。

以41题第1小题为例。本设问的思维指向是“为什么”,即要我们分析原因。设问的知识指向是《政治生活》知识。设问的主体指向主要涉及“党”和“政府”,当然在本题中“村官”也是一个重要主体:就党这一主体而言,我们可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等组织答案;就政府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从政府的性质、宗旨和职能等角度作答;就“村官”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从对农村发展和农村干部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就其他指向而言,本设问还须明确两点:一是需要我们结合材料一、二,二是设问是针对重视“村官”工作这一特定事件的。从中我们可解读出两个信息:一是党和政府重视“村官”工作的必要性(材料一),二是党和政府重视村官工作的“重要性”(材料二)。此过程列表如下,可据此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和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既可以为农村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成长,也为农村干部的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审材料、明信息——“有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全面性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试题材料是命题者精心选择的,往往蕴含丰富的信息,是回答问题的重要依据,许多题目甚至“答案就在材料中”。因此,在审题过程中必须重视审材料、明信息,做到材料“有什么”我们就“答什么”,避免信息遗漏,提高答题的全面性。在具体审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三个环节:一是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仔细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二是读“准”信息,即对材料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三是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以41题第2小题为例。首先要求考生在读全材料的基础上读准信息:一是小杨及其做法——小杨作为大学毕业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等。二是该村的变化——“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抓住小杨及其做法和该村所发生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就不难读出相关“知识”了:总体而言,该村的变化与小杨作为大学生的这一点密切相关,这说明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小杨的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体现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小杨的努力使“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体现了文化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小杨的努力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此过程列表如下,可据此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三、审意图、明目的——“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有效性

审题的第三步是审意图。命题者在命题时,总是有明确的意图的,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能力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就要揣摩命题意图,明确题目要考查什么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调用相应知识和能力作答,做到“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具体可分三步:一是目标定位,即要以命题者的思维思考问题——命题的目的是什么,要对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定位,有时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这是顺利作答的前提。二是知能再现,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对命题意图所考查的知识、能力作全面搜索,再现课本上的具体知识和自己所积累的各种能力。这是提高答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三是恰当选用,即考生在自己再现出来的具体知识和各种能力中,根据设问和材料的要求正确选择、合理运用,组织答案。

以41题第3小题为例。第一步目标定位时,知识定位并不难,设问已作了明确的限定——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能力定位也清楚,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则是想通过设问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步知能再现,在能力要求已定的情况下,本题主要再现三个知识: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第三步恰当选用,需要考生运用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知识的选择:小杨在自己的实践中使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自己也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明“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需选用;小杨的成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也需选用;小杨的成功,既与自身较高的素质有关,也与她的“走村串户”、“刻苦学习”的勤勉努力有关,所以“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也要选用。在此基础上,考生再调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即可组织答案。此过程列表如下:

  参考答案: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王国芳 (本文发表于《求学》2011年第3期)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案特点及三维建构

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入,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和核心素养立意。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的考查由过去强调“知识罗列”向有逻辑的针对性“生成知识”转变。如何才能呈现出高质量的非选择题答案,可根据“答案来源途径”“答案结构特点”“答案组织思维”三个维度综合生成。

  一、答案的表述特点

1.针对性。强调答题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严格依据设问限定的各项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有关材料信息。切勿偏离中心主题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

2.生成性。强调答案的原创性和灵活性。要在设问要求的前提下,获取、提炼和整合材料,并运用共性理论分析加以拓展分析,实现理论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融合。切勿简单罗列知识要点和直接摘抄材料语句。

理论与材料的融合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前理论后材料,呈现前后排列的特点,多出现文化模块;二是直接将理论“嵌入”材料,呈现“水乳交融”的特点,多运用在经济和政治模块。如图:

  

其中,前理论后材料模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每个答案要点均由前理论后材料构成;二是整个答案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全为理论描述,后部分全为材料解析。如2018年全国I

卷40(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答案为前理论后材料模式的第二种类型;2017年全国III卷39(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答案为前理论后材料模式的第一种类型。2017年全国II卷38(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案为理论“嵌入”材料模式。

3.逻辑性。强调答案的过程性和严谨性。不同答案要点之间以及同一答案要点内部各要素之间都不是杂乱无章、随意编排,而是包含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秩序的。正如《考试说明》要求: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答案要点之间,有的存在前因后果式的递进推导关系,有的按照材料事实的时间顺序展开,有的按照不同角度视角进行并列呈现;在同一答案要点之间,有的符合从理论共性到材料具体的演绎逻辑,有的符合从现象事实到抽象本质的归纳逻辑。

二、答题误区

如何减少非选择题失分是许多考生亟待突破的瓶颈,这需要考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答题误区。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可将常见误区分为两类:低阶误区,包括知识错误、答非所问和要点重复等;高阶误区,包括重答题轻审题、重理论轻材料、重罗列轻逻辑等。

对于低阶误区,考生应着重强化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梳理,寻找纵横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增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剖析设问要求,深度整合材料层次,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对于高阶误区,考生在前述要求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剖析高考真题答案,体会其构成特点、来源路径以及思维逻辑,进一步增强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答案的建构过程

(一)寻找答案来源途径:

在学科任务导向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背景下,非选择题往往以结构化的真实情境材料为载体,通过设置恰当的学科任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要求考生运用体系化的学科知识加以解决。测评者通过观察考生在解决问题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推测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非选择题三个关键构成要素:学科任务(设问)情境(材料)学科知识(理论)。目前,所有非选择题答案均由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而成。但对不同试题,必有一个因素处于相对主导地位,决定答案路径来源,其他因素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辅助作用。据此,非选择题答案来源主要包括:情境材料、理论知识和设问要素。

1.情境材料主导型

此类试题特点:情境材料结构良好,内容丰富具体,层次分明。试题设问没有规定明确的具体知识,教材中没有现成的体系化知识,或仅靠相关理论知识无法完成设问的具体要求。但情境本身或直接显性或间接隐性呈现的事实信息,对答案生成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可通过对情境材料的提炼、归纳、整合和解读,结合理论知识,生成答案。正如《考试说明》327页:有的问题的答案就蕴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

解题步骤:(1)通过关键词句全面把握情境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正面示范和反面材料。(2)对所提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划分层次、归纳层意。(3)准确调用学科知识对所整合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实现材料信息与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从而生成答案。

例1:2018年全国I卷38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

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35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对于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设问既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材料从不同角度和视角直接或间接提供了马拉松热的多种驱动因素。考生可从材料中提取、概括、整合设问需要的有效信息,并与相关经济知识相链接,从而生成答案。故本题答案来源可基本确定为“情境材料主导型”。

  

首先,通过关键词句全面把握情境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等均属于有效信息。其次,对材料进行提炼、整合、分层归类。上述材料可归纳为:①需求方(参赛者):经济发展—消费升级—需求增加;②供给方(组织者):赛事人多面广—收入增加获利增多—扩大供给;③相关产业: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服务体验—促进赛事;国家政策:经济结构转型—全民健身战略—相关政策支持。最后,材料联系理论生成答案。

答案: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4分)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商业价值大,刺激赛事的供给;(4分)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3分)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3分)

例2:2016年全国I卷39(2)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关于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上同样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材料呈现了抹黑和污蔑英雄的系列反面事实材料。考生可从这些材料出发,对症下药,运用逆向思维,结合理论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首先,通过关键词句全面把握情境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反面材料。“有人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谣传引起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其次,对材料进行提炼、整合、分层归类。上述材料可归纳为:①捏造谣言:“有人歪曲历史、消解崇高、混淆是非”;②误信并传播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③不良影响: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最后,对症下药,材料联系理论生成答案。针对“捏造谣言”,要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错误言论的能力;针对“误信并传播谣言”,要抵制和批驳“反面”同时宣扬“正面”,即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言行;针对“不良影响”,要认清并改正,即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错误言论的能力。(3分)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言行。(4分)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3分)

2.理论知识主导型

此类题目特点:设问中往往或直接明确指定或间接隐性暗含运用某一特定理论知识来分析说明问题,且这一特定理论知识多为思维含量大、逻辑层次强的主干知识。要求考生准确、全面、深度理解教材理论知识,并据此确定答案主要来源。多为“小切口”类型题目。

解题步骤:(1)根据设问关键词明确知识定位、理清知识层次,包括明确指定和隐性规定两种情况。(2)基于理论知识层次,获取相关材料信息,并加以筛选、整合。(3)寻找理论知识与有效信息的联结点,将理论与材料融合,演绎生成答案。

例3:2018年全国II卷40(2)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10分)

解答本题关键,首先是要了解“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教材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包括三个层次:对时代趋势和实践的把握;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其次,在前述知识层次的指引下,获取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过程中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相关材料信息,并从对应的三个层次加以筛选、整合。最后,理论与材料融合,演绎生成答案。

答案: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国科技文化品牌,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强大生命力。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10分)

例4:2017年全国II卷38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首先,根据设问关键词,明确该题主要考查“价格下降的影响”这一知识知识,该知识包括价格下降对“生产”“需求”及“均衡”的影响三个层次。其次,基于上述知识层次,获取相关材料信息,并加以筛选、整合。材料中玉米市场涉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要注意从两个方面阐释影响。玉米价格下降-国内: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供求平衡。玉米价格下降-国际:价差缩小-减少进口。最后,理论与材料融合,演绎生成答案。

答案: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求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压力。(8分)

3.设问要素主导型

此类题目特点:设问句式相对复杂且包含多个重点要素,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完全支撑问题的回答,需要深度挖掘设问信息,根据设问关键词,全面剖析设问,分解设问层次(要素),依据设问层次,调用相关学科知识,并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生成答案。

解题步骤:(1)全面拆分设问要素(通常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内容等)、划分设问层次,将设问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重心”的具体小设问。(2)分别围绕不同“重心”的小问题,调动有关学科知识,结合相关信息材料,在知识和材料的转换、演绎拓展中生成答案。

例5: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8(2)

最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根据2012年财政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实际支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2.8%。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1%。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首先,全面拆分设问要素、划分设问层次,将设问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重心”的具体小设问。设问中主要有两个要素,即“政府”“民生支出比例”。可将设问分解成两个不同“重心”的具体小设问:第一,“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二,政府为什么要“提高民生支出比例、解决民生问题”。其次,分别围绕不同“重心”的小问题,调动有关学科知识,结合相关信息材料,组织答案:第一,“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从政府的宗旨与理念角度展开。第二,“提高民生支出、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可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展开。=

答案: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例6:2011年山东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全面拆分设问要素、划分设问层次,将设问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重心”的具体小设问。这一设问包括三个要素(爱国主义、博物馆、原址),可将设问分为以下逐层深入的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为什么要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分别围绕不同“重心”的小问题,调动有关学科知识,结合相关信息材料,组织答案。“原址”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建设博物馆”强调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文化塑造人生。

  

答案: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非选择题都是设问、材料、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偏废其一,同时要分清主次,在问题的导向下,有针对性确定答案来源路径。

(二)确定答案结构模式:

除了在答案来源路径上遵循一定的模式,非选择题的答案结构模式也具有明显的逻辑特点。根据答案要点与要点之间的关系不同,将答案结构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和总分式。

1.并列式

各答案要点围绕中心问题,分别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表述,各要点之间呈现平衡并列关系;强调答案要从横向维度进行延伸发散,体现了事物“四面八方”的联系;主要考查考生发散思维能力,要注意答案角度和要点的全面性。如图,

  

例1:2018年全国卷38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答案: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4分)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商业价值大,刺激赛事的供给;(4分)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3分)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3分)

2.递进式

各答案要点之间存在前后递进的思维推导,各要点之间呈现层层递进,前后相继的关系;强调各答案要从纵向维度进行内里渗透;主要考查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要注意推理过程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如图,

  

例7:2014年全国I卷38(2)

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答案: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速度,使市场上企业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竞争加大;(5分)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5分)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4分)

3.总分式

各答案要点之间存在先总述后分述的关系,其中分述是对总述的具体解释和说明。在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模块试题出现较多,表现为先总述理论知识,再结合材料对前述理论的具体要点进行分层次演绎表达。如图,

  

例8:2018年全国III卷40(1)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10分)

答案: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10分)

例3:2018年全国II卷40(2)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10分)

答案: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国科技文化品牌,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强大生命力。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10分)

4.综合式

  各答案要点之间同时存在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两种及其以上结构模式。

例7:2014年全国I卷38(2)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注意:采用哪种答案结构模式,要根据试题情境材料的表述方式和呈现结构、学科知识本身的层次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三)运用答案要点组织思维:

《考试大纲》指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对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方法涉及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联系与发展等辩证思维方法以及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

非选择题答案要点的组织主要涉及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创新思维。

1.演绎思维

演绎思维是从一般(理论抽象)到特殊(材料具体)的思维。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所学学科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能力。政治试题答案要点大都是通过演绎生成的。

演绎思维常见答题方法:三段论演绎

(1)三段论演绎: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包括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三部分。

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基本格式:

  

从思维过程来看,任何“三段论”都必须具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中,常把三段论中的某些部分省略。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案在表述时,常省去“小前提”,保留“大前提”和“结论”,甚至只保留“结论”(代入法:将具体材料直接带入抽象理论)。

例8:2018年全国III卷40(1)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10分)

答案: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10分)

例6:2011年山东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归纳思维

    从特殊性(材料具体)到一般性(理论抽象)的思维过程。包括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性到隐性的过程。常见于经济生活的信息(文字、图表)概括题。

归纳思维常见答题方法:通过全面获取个性材料,抽象出共性理论;通过下位概念追溯上位概念。

例9:2017年全国I卷38(1)

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

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答案:我国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常见于40(3)问。

注意:创新题也要严格遵循设问要求,围绕中心主题,依据理论支撑,在符合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生成答案。正如《考试说明》指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建性作答。

例10:2017年全国I卷40(3)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

答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以上为非选择题答案建构过程中常用的三种答案来源、四种答案结构以及三种答案要点组织思维。一般来说,高质量答案要在综合三大过程的基础上生成。如图,

附:答案表述的规范性

(1)答案层次分明,要点序序号化。要方便阅卷者阅读答案、发现要点,避免不分段落层次,写成“一块板”。

(2)使用学科术语进行规范表述,避免使用日常生活用语。能否熟练、准确要使用学科术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反映考生的学科素养。

(3)表述答案要点要有得分意识。即理论要点、关键词要表述准确并且突出,理论要点写在句首,关键词清晰可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年高考卷文化生活试题及答案解析(非完整版)
材料分析类主观题的解析与应答
2018年8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中考时千万别犯这些错误(对初一初二考生也有启迪)
回归教材 梳理热点:三大文综复习冲刺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