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怀德 游必有方

“驴友”孔子花平生将近1/5的时间“旅游

古人文明之道18

本版文字/方志辉(除署名外)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在中国古代,热爱旅行的“驴友”不乏其人,孔子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孔子一生活了73岁,也就是说,花了平生将近1/5的时间来“旅游”。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境内。历时十数年,足迹不过两省之间,这在今天的“驴友”看来,真是小菜一碟。不过,以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和社会条件,这已算壮举了。

孔子强调经世致用,他的“旅游”理念也是如此:“旅”非单纯为“游”,而是“经世”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他的旅游是与怡情悟道,问学教学,求仕治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旅游理念,对后人,特别是封建时期的士人影响至深。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孔子对远游是非常支持的,甚至把是否远游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意思是大丈夫就应志在四方,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出息的人才会终日守在家里无所作为。那种贪恋安居、留恋故土的,不配称为读书人。

在孔子看来,远游是求学问知,开阔视野,积累人生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一部《论语》,记录了孔子在游中求学传道、“学以致用”的全过程。他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在旅游中形成并传播开来的。从孔子旅游思想派生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基础功课。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水不仅是孔子旅游观赏的对象,更是精神家园。孔子历览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知”通“智”,意思是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在人与自然的对视中,可感悟到做人处世的道理。

孟子曾以递进的描述方式,记载过孔子的两次旅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上至今还有一处景观——“孔子登临处”。旅游中,视野豁然开朗,高度瞬间提升,认识自然会有新的高度。可以说孔子“集大成”思想的至高境界,除了他孜孜不倦的敏而好学、无时无地的思索之外,实在得益于他一生不管是主动抑或被动的长期“周游”。

“父母在,不远游”

孔子鼓励远游,同时又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统一。“父母在,不远游”是儒家倡导的“孝”。古时交通简陋,吃住不便,远游常经年累月甚至数年,途中常遇瘴疠、毒物、险途,风险甚高。这与《孝经》提出的“孝子不登高,不临危”一样,无非也是保重身体以恪尽孝道的意思。“游必有方”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远游思想,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父母在不远游”是一般情况下的要求,但如有忠君报国、实施抱负之类的需要,远游还是可以的,只是“游必有方”,让家人知道在什么地方,以免家人担心;而计划周详的远游也能减少风险。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南视野 | 君子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53:君子三德
100条孔子经典语录(附译文)
《论语》中最经典的36句话:涵盖儒家思想精髓,读之终身受益!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罕第九·29》摘记
孔子经典语录,句句精辟入心,饱含人生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