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胡凤玲高中语文精品课展示:祝福(第三课时)

编者按:

     精品课是去年从国家到地方开始开发的一种新型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的载体,是适合学生在家自学的网课,它有别于传统意义的“一课一得”的微课,更有别于“一师一优课”的实录课堂,它是按照常规课时授课的高密度课堂,它是教育部正大力打造的网络课堂。

     本工作室受命湖南省教育厅,拟于本学期始组团开发高中语文部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46堂精品课(含配套各类资源),目前人员已到位,正在不停学习和探索中。

     今天推出的工作室精品课是去年湖南省组织的精品课大赛省优作品,特此播出以供学习和交流。但今年精品课开发的要求更加具体明了和成熟,也有别于去年的课堂,预祝我们今年的精品课开发会有展示不一样的风采,以期高中师生更大意义的借鉴和使用。

《祝福》

——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

(以上为胡凤玲老师精品课视频)

教学分析

教材解读:《祝福》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单元选择五篇小说来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旨在让学生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学情分析:鲁迅的文章写作技法独到,意蕴深邃,对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孰读精思,才能真正理解其创作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故乡》、《孔乙己》后对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较熟练地自主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但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探究较少,阅读本文他们更多关注到的是祥林嫂的故事,而忽略“我”的遭遇和感受,进而导致对主题的分析粗略浅显。鲁迅为什么要采用以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我”为叙述者这一新颖的创作技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替换的方法探究以其他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可行性;

2.通过用圈点勾画、写读书提要的方式明确“我”的身份和形象,感受“我”作为叙述者的妙处,深入全面地了解《祝福》以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我”为叙述者的原因;

3.通过对“我”思想感受的细致分析了解“我”对于祥林嫂悲剧命运、对鲁镇人民、对当时社会的态度,进而感悟鲁迅小说中“文学为人生”的主题内涵。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明确以其他人物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文中有关“我”的描写感受“我”这一人物形象

②难点:通过对“我”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的解读体悟本文反思自我、反思社会这一叙述情怀,进一步感知鲁迅“小说文学为人生”的主题。

教学资源: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的《祝福》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上节课呢我们研究了祥林嫂的故事,那么这节课就开始研究“我”的故事。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每位同学提一个关于叙述者“我”的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看书。

二、提出问题

1.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关于叙述者“我”的一系列问题。

2. 老师对以上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整合成一个总的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设计意图:)

今天同学们发言的过程当中,非但关注了《祝福》中叙述者“我”的有关问题,还有同学关注到鲁迅其他作品中“我”作为叙述者的形象。小说都是虚构的,小说以叙述来创造人物,构造它的世界,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就是小说选择谁来做叙述者,在什么时候叙述,这个叙述从什么角度来讲,叙述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我想今天我们的课就以——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作为探讨的中心话题,那么同学们的问题就都能贯穿其中了。这个问题比较大,为了便于我们课堂讨论,我把这个大问题拆解成了两个小问题:①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②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

【PPT 展示;板书:《祝福》——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

三、深入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

师: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比较简单一点的问题,请大家以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为叙述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 1:鲁四老爷:鲁四老爷与祥林嫂是主仆关系,雇佣关系决定了鲁四老爷在叙述祥林嫂故事的时候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师:那你来找找看,如果以鲁四老爷或四婶为叙述者的话,他们对祥林嫂的感情色彩是什么?用文中的描述来进行具体分析。

生:两声“可恶”,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师:那祥林嫂刚来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是怎么看她的呢?从正面可能是看不出来的,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第 100 页“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这说明祥林嫂刚来鲁镇的时候在鲁四老爷眼里她是能干、安分耐劳的,注意语序,“安分”放在前面,“耐劳”放在后面。

师:总结一下大家刚刚的发言,如果以鲁四老爷或四婶为叙述者的话,那么在祥林嫂被婆婆抢去之前,她是安分耐劳的,用鲁迅的话讲,那是一个“坐稳了奴隶的人”,祥林嫂在逃出来后乃至后面死了第二任丈夫又回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在死的时候,鲁四老爷有过一句话“可见是一个谬种”,到了后期祥林嫂变成了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

师:第一次替换可能略微有些难度,有了这次尝试之后,后面的就相对容易了。替换成其他人物怎么样呢?

生:如果以祥林嫂自己为叙述者的话,根本就不会有这个故事的产生,她只会一味哀叹自己经历,它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真傻,真的......”。

师:祥林嫂根本不知道自己悲剧在哪里。还有没有?

生:如果以柳妈作为叙述者的话,前期认为祥林嫂是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仆人,后期会觉得祥林嫂更低等,因为她嫁过两个男人。

师:你提到一个词“低等”,那柳觉得哪种女人低等,哪种女人高等?文中有一段关于她们对话的描写,你找一找。

生:“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比起再嫁一个男人,死才算是更好的选择。

2.延伸拓展:既然以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为叙述者不行,那能不能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呢?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清晰的感知到,以上这些人都不能做小说的叙述者,因为在鲁镇,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祥林嫂,而祥林嫂本人也不知道悲剧为什么就落到她身上了。我能不能再找其他人呢?回忆一下,除了用第一人称,作为故事的亲历者去讲述外,是不是还可以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啊,像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就是如此。那《祝福》可不可以也沿用全知全能的第三者或作者自己来充当叙述者呢?

生:如果以一个完全不相干的第三者做叙述者的话,在叙述中会缺乏感情。这里面“我”与祥林嫂有过接触,如果以第三者为叙述者的话,就没有“我”的思想看法了。

师:为什么不能呢?同学们认为如果以第三者为叙述者的话,“我”就没有了,就没有“我”的故事了,就纯粹是祥林嫂个人的故事。“我”跟祥林嫂非亲非故,没有过非常密切的接触,以三人称叙述,就必然会忽略“我”的存在。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呢?

生:刚刚讲述的是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之处,那相应的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也独到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鲁迅其实在通过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来批判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师:总结一下这位同学说的内容,就是一旦“我”不出现,那文中“我”进行自我批评的部分也就荡然无存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想出两点,已经很不错了,我反反复复想,想出第三点来,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来做叙述者的话,它至少有三个地方做不到:

第一个,倘若以第三人称叙述,那么就没有我了,那么在《祝福》里面,我个人认为“我”的故事比祥林嫂的故事更重要,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我的故事承担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鲁迅先生写作《呐喊》和《彷徨》,前后用了七年时间,写了 25 个故事,这25 篇小说如果你都读过一遍的话,你会感觉到越到后期创作的小说,这个以“我”为叙述者的篇目越来越多,《祝福》是一个转折点,《祝福》前后还有 12 篇小说是以“我”为叙述者的;

第三个,鲁迅先生相较于传统小说,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颠覆了传统小说以全知全能的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的模式,把“我”和作者剥离开来。

3.解决第二个问题: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

师:有了这样一个认知后,我们就不难解决第二个问题了——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要再分解一下,分解成第一个小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还是在书上,找找语言材料。

生:从“你是识字的”这句话看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师:那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为什么祥林嫂不找鲁四老爷询问魂灵的有无呢?文章中已经回答了,祥林嫂在文中说的非常清晰。

生:“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这是关键所在,鲁四老爷一直呆在鲁镇,而鲁镇是一个千万年都不变的地方,是极具象征意味的,而“我”见多识广,是见识过新世界的。正因为“我”具备“识字”和“出门”双重特性,“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才能汇合。如果“我”不识字,祥林嫂就不会来问“我”问题,如果“我”没出过门,祥林嫂就不会向我发问魂灵的有无。这是鲁迅在小说技巧创作方面的一个妙处。另外,“我”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祥林嫂的命运。

生:“我很悚然……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向来毫不介意”来自鲁镇但又不完全同于鲁镇人民,94 页第一自然段的一个动词用的非常妙——剩,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剩”说明“我”是多余的,当鲁四老爷看到“我”便大骂新党的时候说明“我”不是旧党,也不是新党,“我”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一个孤独者,一个异己者。正因为“我”是这样一个人,“我”才不会以鲁镇人的眼光来看待祥林嫂,“我”的叙述也可能更加客观。

师:从“我很悚然……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向来毫不介意”这句话能看出“我”具有反传统的思想特质,“我”不同于鲁镇人民,“我”一直是如此坚信的,但一到关键时刻,当祥林嫂问道魂灵有无这一深层问题的时候,“我”是如何表现的呢?教材 96 页,我们一起圈划一些关键词;……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师:这一系列词汇说明“我”和旧的东西还有脱离不开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我本身无法超越的。到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就很清楚了。鲁迅到底是鲁迅,如果写道“我说不清”就结束了,《祝福》的主题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96 页的最后三段,这就是先我们同学提到的对“我”的心理描写。这三段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能不能以其中的一个词语为核心词,围绕它来谈谈。

生:在批评祥林嫂也在批评自己,“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写出当时知识分子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回答完祥林嫂的问题后“我”就去福兴楼吃鱼翅去了。

师:这段话其实是“我”在进行自我批评,他批评什么?首先他认为知识分子对于底层人民的悲剧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能称得上是启蒙者,然而现实中知识分子却说“不如走罢,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走”其实是一种逃避,走到那里去?走到福兴楼吃鱼翅去。对应该要负责任却逃避责任的自我批评。所以“我”还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的形象。

师:如果小说到这儿就结束了,那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是不够深刻,她仅仅是自我批评吗?仅仅是因为我个人的问题吗?请大家齐读“冬季日短......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一段。这一段在反思谁的问题?

生:反思世人,反思社会。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她生活在封建社会人肉宴席的最底层,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有趣的人取乐,而一旦被人们厌倦了就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力,就应该自动寂然、悄无声息地死去。这是整个鲁镇社会的情况,通过揭露进行批判反思。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个意义来看,“我”这个叙述者尽管有很多缺点,但是“我”是一个反思自我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反思社会的人,这是一个人生的寻路者的形象。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文学为人生”,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探讨社会的发展,探讨人生的价值。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永远解读不完的,每次读《祝福》,我都想到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夜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我想只要有黑暗存在,便有鲁迅存在,鲁迅会陪伴我们走那条漫长的人生之路。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五、布置作业

文章结尾叙述者“我”对于故事的叙述态度有没有变化?

关于以“我”为叙述者大家还有没有问题,或者说听了这堂课后新生出来的问题。我有一个不解的地方,最后一段叙述者“我”再次出现,“我”对于故事的叙述态度有没有变化?叙述者的态度理应是比较客观的,那这里有没有波动?

作者为湖南临澧县一中教师,杨智慧工作室骨干成员,视频和设计都来自工作室。本课堂荣获省优精品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龚金平:鲁迅《祝福》新论
小说,“谁”来说——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我”的选择
【新教材单元设计】读懂作家笔下那些虚诞(二)| 《祝福》教学设计
​基于叙事学的小说阅读和教学探索——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程时进)
《祝福》教案
表达课丨读《祝福》,学反讽,让不尽之意在言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