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出来的秘密)(十四):不要观照情节,只要观照感觉

何劲波老师:

我们接着讲下一段。


阳明先生讲:若信得良知。如果你真的相信良知,直觉,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没讲之前,很多时候你就特别怀疑直觉。直觉是个啥?你觉得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你要信你的良知,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什么叫只在良知上用功?这个词叫“致知”,致知就是你到达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

所言格物者,
格,如格斗,如ー人与万人敌;
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
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
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
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今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

—印光大师

我们来看一下他怎么讲,他说: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格是干嘛呢?格就是解决问题呀!一人与万人敌,就是我拼了老命也要上,是这个态度!

然后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他说物是什么东西?物就是你的各种不爽,烦恼妄想,你的各种不愉快,一般人讲的人欲,各种不好的感觉,这就叫物。

格物是干嘛呢?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所以你面对那个感觉的时候不要逃走、不要转移、不要分析、不要什么乱七八糟的,直接面对,上就完了,你看这是不是就是观?

那么你上去方有时效。否则心随物转,如何能格物?什么叫心随物转?你认为外在就是真实的,所以你是被事牵着走的,事不是被你牵着走的,你是在颠倒里面,如何能格物?

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致是干嘛?致就是把这个事做到极点,做到极致。致知是什么呢?致知就是我在哪都是良知,我干啥都是良知,叫致知、推极。

知是什么呢?这儿讲:知,即吾人本具。你天生的,天生的什么爱亲、敬兄之良知。父母亲你自动就爱他,你说我自从学了传统文化以后,我都会爱我父母了。我告诉你,不学传统文化你也会,天生你就会。别说你天生就会了,小猫小狗都会,自动的,天生的,这就叫良知。那你说天生都会,为啥我不会呢?因为你算自己的账人欲嘛你算自己的帐,我受伤了,那个小我受伤了,你为了保护你的小我,你就把它屏蔽了。所以这儿讲: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不是教出来的,不是学会的,天生就有。

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你不去看良知,它出来你不理它,什么叫出来不理它?我举个例子,有个老太太出来,路上摔倒了,你良知里面是什么?哎呦,赶紧去扶她。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良知说赶紧去扶她。这个时候,有一个逻辑出来了,恐惧感出来了,说你敢扶吗?讹住你了。所以你看这个动作你还没做出来时候,哎呦,那可不能扶,就走了。为啥呢?因为你没看见良知,你只看见恐惧感了,我告诉你人如果不学的话,他总是被恐惧感牵着,而不是被良知牵着。一直是恐惧感领他走,所以命越活越不好,因为你看不见良知,你不知道良知在作用。

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所以你跟上事就转了,导致什么呢?导致你的良知找不见了,本来是天生的,没了。你一算:哎呀,我妈骂我,我不高兴。我怎么的不高兴,好,爱的感觉消失了。

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你如果这良知丢了,你还指望致知吗?怎么致?致不了了。如果你把这段连起来,你看到个什么东西?你看到人欲,体验人欲,就我们讲接受它,观察它,这个时候你就是致知。否则的话,你不加省察就找不见了。

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今先从格物致知而起。这不是跟《大学》上讲的一模一样的吗?你先从格物致知先起。

其所说功夫,妙无以加。就这个功课,没法说它有多好,真没法说,只有尝过才知道它有多好,这是他(印光法师)讲的这一段格物致知。


那我们看王阳明先生讲这个格物致知。说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怎么叫只在良知上呢?致知,全是良知了,就是只在良知上用功了嘛。说你的概念里边,你的信念系统里边还有事呢,你能只在良知上用功吗?你不能啊。所以你只有明白这个世界上只有知,那你才会只在良知上用功。

所以说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你会发现所有的经典讲的都一样。刚才讲了两部,讲了《中庸》,讲了《心经》,你会看到《论语》上怎么说?

《论语》上说“吾十有五,今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看后面两句“六十而耳顺”,耳顺是干嘛?耳顺就是你说啥我接受啥,这是不是在说接受啊,这是不是叫格物啊?到七十的时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要啥有啥,想咋地咋地,还不犯错,看到了没有?它不是在逻辑里做的,纯感觉的,活出来了,七十就活出来了。《论语》上是这么说的。

所以这个经典里,千经万典,无不吻合,所有的经典讲的一模一样。在《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说你到了无为的时候——无为是干啥?无为就是你回到中了,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了,你回到那个本体,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时候,它怎么样?它无不为。还是讲的这,看到没?就是随便拿一个经典,讲的全是这个东西。

所以他讲说“千经万典,无不吻合。”所有的经典,哪一部经典讲的都一样。

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啥意思?就是这个经典给你讲错了,一看就知道他是错的。人们翻译“豫则立,不豫则废”,说“知行合一”,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错误理解的。你上来一看就知道,它只要讲信念系统的,只要讲行动的,肯定不是究竟法,知道吗?这个道理,你就得明白。

好,接下来看下一段: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端是干啥?端就是那个东西是平的,就我们讲那个人很端庄。那不平,它就叫曲;平了就叫端。“端正事业物境”什么意思?就是讲你想过上幸福生活,想要钱有钱,想要健康有健康,想要情感通畅就情感通畅,想要五伦和谐就能五伦和谐。你想端正事业物境,想端正你的物质体验,你需要干嘛?需要达致自心良知本体,你要回归到你的良知本体去。

换一句话说,就是你指望靠行动,靠信念系统来解决这个东西,没门儿。因为你只能达致自心良知本体。有的人不明白,攀缘做了,说我现在没这个身份,怎么办?找个人吧,我跟这个领导坐一坐,让领导给我讲两句话,给我题个词儿,合个影……我就有了。能有吗?不顶用,因为你没有达致自心良知本体,你在事上做,我们前面讲“心外别求终无是处,最终没结果。所以你看很多人干嘛?很多人就找为什么找现象、找人、找关系,折腾半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浑身烦恼,还是到处都有问题。因为解决问题是在良知本体,在这个地方解决的。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说“致知”这个说法,其实不是后来那些读书人讲的扩充知识。致知,很多人就讲扩充知识,说你学明白这个过程就是致知,其实不是,致知是什么?致知是到达良知,就是你回到直觉里头去,这叫致知。致吾心之良知焉耳仅仅是这个事情而已呀。仅仅是到达我心的良知而已呀!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孟子说良知人皆有之,天生就知道这事能不能做,什么叫天生就知道能不能做呢?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过马路,人行道上红灯亮了,站这儿就完事儿了,让汽车过,可是你看看没车,过吧,然后你跑过去了。虽然很安全,但是你咔咔跑过去,你往那一站定,你有没有那个感觉——有点不对劲。有没有这个感觉?这叫是非之心啊,谁教的你“这样就不对”?逻辑还跟你说呢,这样省时间,反正没车。这都是逻辑告诉你的。可是你过来,自动就会有一个是非之心,这个东西就是良知。

先生讲: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就是你见小孩掉进井里边,然后你心里就难受,这个东西是自动的呀!对不对?我以前课上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比如说过马路呢,你在这等呢,汽车唰唰来回过,你正等呢,旁边有个小孩“蹬蹬蹬”就从你旁边过,往过跑呢,你会怎么样?你一把就抓住他了!这个一把就抓住他,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里面你根本来不及做各种判断?你主动就会做这个动作,自动的,这个就是良知。

那我以前还这么讲过,说现在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人,杀人放火,烧伤抢掠,什么事你都干,你能把自己想多坏你就把自己想多坏,现在你这个最坏的坏人在这等着过马路呢,旁边有个小孩“蹬蹬蹬”就过去,你会怎么办?你说去你的吧,然后踹到马路上去,你会这样吗?会不会?不会吧!你是最坏的那个人,你仍然是这个动作,明白了吗?良知,自动的。

所以他(小孩)和你是什么?没关系!你只要是个活物,你只要有感知,你就是这个动作,这就叫良知。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观照不到。就拿刚才过马路那个例子来说,你发现你常常在过马路,慢慢慢慢过到麻木了,可是你真的麻木了吗?不是,是那个良知一直在作用,你看不见了。你现在去观,你发现那个良知还在作用呢,良知这个东西是啥?良知这个东西有意思就有意思在:你是得不到,丢不掉。你说来来来,你不是从外头来的,天生的。你说我不要不要,不行,天生的,走不了。得不到,舍不掉,就这么一个东西。这个就太有意思了!

这儿讲: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说这个东西呀,不是你思考得到的,也不是学习学会的,所以这个玩意儿叫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天生的。吾心之本体,我感觉的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它都是自动运作的,因为我前面讲的比较慢,比较细,所以这儿其实你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儿。

好,那么再说格物,物是个什么东西?这儿讲:物者,事也。遇上事了,就叫物嘛,我们讲物境嘛。

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这段话特别有意思,你以前肯定看不懂,但是现在你知道谁起作用了,你就看懂了。原来你认为物质是不变的,你就看不懂这句话,现在你知道物质哪来的,你就知道了。

那么这儿讲“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什么意思?信念系统来了,你相信那个东西,你认为这个东西这样就是对的,信念系统一来,这儿就有个事,就是你相信什么,它就呈现什么。

那么接下来又讲“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就是你关注什么,它就具相什么,叫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格是干嘛呢?格就是正呀!把那个不正的归到正了,这不就是格嘛。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正其不正是干嘛呢?这儿就讲去恶,去恶是什么意思?感觉不好,我把这个感觉不好处理掉了,处理掉了这就叫格。

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归於正者是干嘛?为善,就是你在好感觉里面,为善之谓也。

夫是之谓格。所以这个说法叫格。

我把这一段选进来的意思是:让你明白格物不是格那个物,是格善恶的感觉,知道吗?把这个事情要整明白。


再来看一段,这是特别著名的一段,只要你学过王阳明,稍微深入一点,这段故事你就都知道。这一段是讲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薛侃,薛侃在花丛里面除草,除掉就是去掉,后来我专门查了一下,一个是除法的“除”,一个是金字旁的“锄”,专门查了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这个“锄”是用工具,那个“除”不一定非要用这个工具,反正是把草去掉。这个解释很好,这个对比很好,百度上看的。

那么这儿讲,侃去花间草,耳朵旁这个除,因为我也不知道他用的是哪个东西。侃在花丛里面除草,这个时候感慨的不得了,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说什么呢?说人世间真是不容易啊,这个善哪那么容易培养啊!这个恶哪那么容易去掉啊!感慨,咱们不是也经常这样子嘛?唉,人生不易呀!经常是这种的。

这时候先生接上话茬了,先生说什么?未培未去耳。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从来都没有培养过善啊,你从来就没有处理过恶呀,未培未去耳。少间,曰,过了一阵子,先生又补了一句,说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说你这么看善恶从哪来的?从躯壳。躯壳是什么?这个肉体。肉体是什么?肉体是有限的我,小我。说你是从小上出发的动机,你从小我这儿出来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所以你的理解就错了。侃未达。薛侃听不懂,啥意思?什么小我大我?啥意思?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说老天创造花,老天创造草,是一样的,他哪觉得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呢,他没有分别。我有一次去外边玩,跑到某个山上去玩,跑到山顶上往下一看,看到山底下,车啊,路啊,等等东西,一样样的。以前从旁边过来个汽车,觉得好大个呀,从上面往下看和蚂蚁一样,那个人和蚂蚁一样,花草树木啥都一样。我就反应过来啊,我说在城里边,人和人的距离太近了,老把那个人看的特别大,那个人越近,呈现出来的相越大,老把人看得特大,老觉得那个人伟大的不得了,你到天地当中去看,人算什么呀?花草一般,跟花、跟草、跟蚂蚁一样样的。对不对?你现在觉得谁是个谁?到月球上看地球,你告诉我谁是某某某?一样样的呀!对吧?

我们总是在局部里看这些东西,站在小关系里面看这个东西,你站在大关系里面看,谁和谁不一样呢?所以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他不把花,不把草有区别对待,一样的,没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為善矣。说你现在要看花呢,你就觉得花是好的,草是坏的;如果你要是用草呢,那你就觉得花又不行了。比如说足球场,草坪,长一个花,你立马就给它除掉了。所以善恶从哪里来的?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你就知道,你只是看自己的动机,你站在小我的立场上,你这个就错了。

接下来薛侃就问了:然则无善无恶乎?要您这么说就没善没恶了呗?

先生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无善无恶是什么?无善无恶是天理自然运行的结果。理之静,它是安静的运行的,那么有善有恶哪来的?你动气了,你的心一动,一评判,善恶就来了。你说哎,这草怎么这么讨厌!同时你就认为花很好。这个气一动,善恶就来了。所以他讲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於气,就是你不评判,不分别,不动情绪,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说这个时候在无善无恶里面,什么叫无善无恶?没有评判,没有分别,全然接受,这个状态叫至善。

接下来薛侃又问了: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他说佛家也这么讲,也讲无善无恶,有什么区别呢?那么谈到宗教上的话题了,谈到宗教顺便说一下,“宗教”这个词不是中国词,就比如说“体育”这个词也不是中国词,都是日本词,因为在辛亥革命以后,有一帮人留学日本,所以引进来很多词。“宗教”,中国没有这个词,但是中国有宗,也有教,这两个词有,但是没有宗教这个词。

今天我们对宗教的理解是啥样的呢?今天我们对宗教的理解就是一帮人有个信仰,然后一帮人扎个堆,这就叫宗教。这是今天宗教基本的意思就是这样,但是中国人讲宗和教是啥意思?

宗是啥?宗是真正的,就叫宗。比如说我是正宗的麻辣烫,真正来自四川的,真正就是这么个做法。宗就是真正的。

教是什么意思呢?教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呢?就是他教化人心。《礼记》上讲:上所施,下所效,这就叫教。上面怎么做,下面跟上怎么学,这个就叫教。所以你看到他是教育的一个过程。

那么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关于真相的教育,如果连起来应该这么说,如果有这个词的话应该这么讲。但是现在我们对宗教普遍有一个认知,就是一帮人有信仰,就变成了这么一个东西了,这个词顺便说一下。

这个时侯薛侃问王阳明先生: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佛家也讲了无善无恶,那么我顺便要说一下,“佛家”跟“佛”不是一个概念。就像儒教跟孔子不是一个概念,老子跟道教不是一个概念,这个原理要懂。就是老子也好,佛陀也好,孔子也好,老人家们出来干嘛?出来是讲真理的,但是后面有的人会扎堆。比如我再给你打个比方,比如说咱们现在做这个了凡禅,做上几期,说启明灯挺好,何老师也行,你会这样。但是慢慢慢慢,可能你做一段时间,做的人多的时候,他就会干嘛?他就会迷信“启明灯”三个字,或者他会迷信“何老师”三个字,你知道吗?他着那个相,着那个相他就变成一个组织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本质并不是个组织,这意思你就懂了吧?

那么到这儿呢,这讲的佛家,不是佛啊,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不明白的佛教徒们。佛家也讲无善无恶,有啥区别?王阳明先生就说了,说佛家呀,着在无善无恶上,着是干嘛?着相,他在无善无恶这个现象上。现象是什么?行动啊,行动上无善无恶。行动上无善无恶怎么做?就是啥也不管呗,把门一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变这样了,无善无恶了呀!所以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这一句特别重要,就是不明白的佛教徒们老把佛的理解,理解成错的。这儿讲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作用的,不是你“咔”一剃光头,跑到深山老庙里就完事儿了,不是,你有你的社会使命的。所以这儿讲不可以治天下。

那么真正的圣贤传我们这个法是干嘛呢?是让我们“活出来”,没让我们“活进去”。明白我这意思吗?我们是学活出来的秘密,不是学活进去的窍门。知道吗?这个一定要懂,什么叫活出来?活出来就是我该干啥干啥,叫历事炼心。你经历的所有的事件,其实都是在处理你的感觉,要懂这个东西是处理感觉的。比如说我跟孩子在一起,你处理你的焦虑感,说冷了吧?热了吧?这行不行?作业写了没啊?天天操这个心,这是你的焦虑感,你在焦虑感里,一定会给你感召很多焦虑的事件。比如说今天家里边这么个事儿,明天那么个事儿,过两天水管漏了,过两天着火了,过两天邻居怎么了,谁家家进了个小偷,你天天都是焦虑。

因为什么?因为你里面有个焦虑,里面有个焦虑,外面就会给你呈现焦虑的现象。就是你里面有个呼噜外面就有个卡车,就这么一个道理。你里面没呼噜,那个卡车就没了,很简单的。所以你经历那些事情是干嘛?经历那个事情,仅仅是处理感觉。所以你不需要观照情节,只需要观照感觉。这话好懂吗?这话要记住,真的。不需要观照情节,只需要观照感觉。

好,那么再接着看这一段,先生说: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於气。这儿说的圣人是谁呢?这儿说的圣人是尧舜禹那个时候,就是咱们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圣人,说那个时候呀,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他不是说要选择我去做好还是做恶,他不去选择,他不评判。

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什么叫‘遵王之道’?你就按照圣贤教你的那个办法,圣贤给你指的那个明路,你照那个道儿做就完事儿了,自然一循天理。什么叫一循天理?就是你跟着那个自动,你不用去干涉那个自动,自然就做成该做的那个样子了。就这么个意思。

接下来,那个对话很长,我们下节课再讲,这节课就先到此,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活出来的秘密》(十五)  
无善无恶?那还干不干事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王阳明对_大学_的疏解看经典的解释问题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王阳明(下):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
禅学对王阳明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学说
诚于己 觉当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