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炳坤 | 有一种岁月叫学工学农

有一种岁月叫学工学农

文/徐炳坤

最近有同学建了一个群,群名叫《同窗情似海》,把48年前初中同学陆陆续续的拉进了群内,大家喜出望外、热闹非凡、热情洋溢,好像一下子回到了48年前,好几个晚上快12点了大家还兴致未尽,舍不得离开群聊。
谈论话题最多的还是回忆上学时的学校生活、学工学农的年代。不由得我也思绪万千,风情万种,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我们是在当时的白庙公社老池初中上的初中,毕业于1972年年底(那时是春季毕业)白庙公社是富平县有名的山区,老池初中自然就是出名的山区学校了。
回想起48年前的初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终身难忘。我忘不了呕心沥血、无私授教的老师恩情,真诚深厚、朴实无华的同学友谊;忘不了教室里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稚嫩面孔,操场上生龙活虎、你追我赶的娇健体姿,庄稼地里挥汗如雨、辛勤劳动的年青身影;……
更忘不了当年学农种地、勤工俭学的生活经历。

学工学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里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的一项教育活动。农村学校的学生自然是以学农为主了。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发扬传统美德与精神,鼓励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社会。
尤其是可以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热爱农村这一方热土。
学工学农活动更是那个轰轰烈烈年代的一个缩影,同学们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不仅磨练了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懂得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生活,努力学习。

当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
学校先后组织我们数次走出校门,徒步去到农村去参加学农活动,借此磨练意志,锻炼队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农场,也就是学农基地,也是当时学校勤工俭学,增加教育经费来源的一个途径。
老池学校的农场在中沟大队第六生产队(生产队,是存在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农村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后沟里,那里山高沟深,道路崎岖、但荒地很多,经学校和大队协商,给学校专门划出了20多亩地作为学生学农基地,学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农场管理(我们叫农场场长)吃住都在农场,学校把这些荒地按照班级人数多少划分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和本班的任课老师负责带领同学们开垦,这些荒地都是老师和同学们一镢头一镢头挖出来的,记得第一年种得谷子,撒种时专门请了有经验的老农,过几天谷苗就出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还得起苗,(尽量让植株分布均匀一点,这样有利于谷子的生长,)记得那年雨水也比较好,学校的谷子大丰收,金黄的谷穗沉甸甸的低着头,预示着硕果累累的谷子低头弯腰向它的经营管理者示意问好、点头微笑。
收获季节到了,同学们拿着镰刀,每人带着一根绳子,把收割的谷子每人一捆,背回到十几里以外的学校操场,偌大的操场成了打谷场,同学们将晒干的谷穗用棍子摔打,尤其是我们班的大个子班长王德同学,就数他的棍子轮的最欢最快、频率最高,几棍子下去就把一堆大谷穗轧成了棉绒花。女同学更是乐观,边打谷子边唱歌,“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场面感人、气氛热烈、快乐无比。

打出来的谷子再经竹筛过目,簸萁搧簸才能得到纯净的谷粒,黄澄澄的谷子是老师和同学们辛苦劳动的结晶,别提大家的心情多么的愉悦啊!最后将全校的谷子收集起来,用架子车拉到曹村粮站交给了国家。谷杆交给了生产队,作为牲口的饲料。同学们虽苦犹荣,大家经历了从开荒、挖地、种植、经营、管理、收割、晾晒、碾打,历经了整个生产劳动的全过程,知道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吃米不忘种谷人这句话含义深刻啊!

不管怎样,过去的都过去了,沉淀下来的,甘也好,苦也好,都是值得回味的。
回想起来,学工学农是我们那个年代中学生的一段特殊学习经历,虽然挤占了少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但有失有得。对我们来说,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通过到田间劳动,经风雨、见世面,增加了见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身体,学到了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宝贵东西。通过劳动,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我们为当年的农民大公无私、热爱祖国,为国家送交公粮,实干苦干的奉献精神所震憾,被农民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所感动,初步理解劳动创造财富,汗水带来快乐的含义。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激励我不断成长进步,使我受益终身。
正因为如此,虽然我班50多名同学没有出现大富大贵、声名显赫的人物,但同学们都爱党爱国爱家爱事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重德守法,勤恳工作,在各自不同的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无愧的人生。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
转眼我们已芳华不再,年过花甲,有的已远离家乡。但是,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岗位,到了什么年龄,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段欢乐、纯真、追梦的中学时光,还有那难以忘怀的何家沟农场同学们挽起裤腿、仰起镢头、喊着号子、争先恐后的热烈而紧张的劳动场面、还有操场上那打谷场的热烈、潇洒情景、还有那所座落在白庙山区的环境优雅、青山环抱、生机盎然老池学校都值得我们永远留恋。

作者简介:徐炳坤,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南沟村人,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会员。专业:化学,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多年来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曾多次获得省、市、县和国家级优秀论文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环江夜听:[环县“吾师·吾校·吾家”教育主题征文大赛] 砂井子记忆
“地了场光,粮入仓,草归垛”,聊聊秋收冬藏那些农家乐事
猜谜解字说“禾”字
丰收在望(下)
割水稻、打谷子成为大学生必修课 同学还说最难忘……
第二期入选作品:康国华《热爱庄稼(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