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建军 | 收麦的季节

引言:又到一年收麦季!富平人,还记得那扎扎的麦芒吗?还记得背着布书包,匆匆赶去麦场帮忙吗?还记得溜到拖拉机旁,悄悄拾麦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陈老师的《收麦的季节》,再忆往昔收麦的场景!




收麦的季节

文/ 陈建军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当布谷鸟的叫声一遍遍鸣起时,人们知道,又到了麦黄收割的季节。传说这种鸟儿是由一双误了割麦而饿死的老夫妻变的,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化作鸟儿不惜啼血鸣叫,提醒人们麦黄一时,得赶紧拿着镰刀割麦子了。可怜的鸟儿并不清楚,在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早己实现机械化了,生产效率提高很快,原来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夏收任务,在几天之内便可宣告结束,夏粮入仓。

在过去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农村,夏粮收获是一个繁重而慢长的过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当时真实的描写。麦黄时节,队长领着几个有经验的老农,早上起来东走西看,足迹踏遍每片麦田,看成色估收成,计算着最佳收割时间,盘算着劳力与机具的供应情况,提前备好农具,碾压场面,准备好防火的水缸,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开镰收割了。

开镰收麦是生产队的一件大事,要有仪式感,劳动队伍和工具早己准备齐当,人员有“青年突击队”、“铁姑娘班”,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展开劳动竞赛,一比高下;车手们己将车马套好,准备拉运;老人们为后勤做保障,孩子们负责捡麦穗。地头上红旗飘扬,站满了人群,按照分好的地块排好,领队一声令下,劳动比赛开始。割麦的人一子形排开,梯子行以次割进。只见左手拢麦,右手收割,“刷刷刷”,一排排金黄的麦子应声倒下,放成一排,后边拉运的人用插子插起,放到车上装好运走。

麦收一般刚开始时收的绿点,防止大片麦熟劳力跟不上而落粒减产。在无机械化的时候,主要割麦工具是木制的镰刀,刀刃可随时更换,一般下地各自准备好两三片刀刃,以便随时更换,割麦子的刀刃非常锋利,使用要非常小心,经常有人割破出血,便随手抓起几片刺荆叶子弄碎了揉出汁来止血。拉运的工具是一种叫“拉拉”的车子,像床一样的平板车下面安装四个木轮,前后各有木档,麦子就装在上面一层层铺好扎紧,由牛拉着运输到麦场,在碾过的麦田里,留下两行深深的辙印,运输效率低下费时费劲。条件好的生产队有一二俩骡马拉的大车,那可是非常风光了,车把式装满一车麦子,摔个长鞭,吆喝一声,马车一冲向前,充满了自豪感。

为了龙口夺食,抢种抢收,运回的麦子来不及碾打,先在麦场周围堆起来形成一排排长长的麦堆,就像古代的城墙一般,等地里成熟的麦子收的差不多了,才开始摊场凉晒、组织碾压、起场扬麦等一系列工作。场上的工作繁琐有一定技术要求,需要的劳力多,有些活大人小孩都可参与。

摊场时,男人用麦钩将麦垛上的麦子一层层拉下来放到场上,或者由两个人推着坚叉运到远处,这是一种像倒“人”字形的木制工具,中部由两个木轮支撑,后边是人能抓的木架,前边是带尖刺的木排,从这边抬起,另一边就落下,便于插起麦子,拉运时压下一头另一头就抬起来了,拉上就能移动,在场上干活非常好用。麦子被分开后再用手工木叉挑起散开均匀,便于通风凉晒。晒上大半天,队上组织中年队伍套上牲畜,拉起碌碡,一手牵绳拿鞭,控制牲畜转圈,一手拿个罩笼防止牲畜拉粪,分片碾压,碾过一遍后要把麦子翻过来在碾一遍。

下午三四点最热的时候,起场的时候到了,这是需要人力最多的一道工序,也是最怕下雨的时候,容易踏场,要尽快把碾过的的麦杆挑起来拉移到一边,还保证不夹带麦粒,一阵锣响,叫醒家里的村民,男女老少齐上阵,坚叉和木叉全用上了,挑起运走压扁的麦杆,剩下了一层麦粒与穗皮,一场雷雨可轻易将麦子冲走,应尽快将它们用推把扫除笼成麦堆,万一有雨,也可以用帆布压盖起来。傍晚时分,天气转凉,一阵风起,组织有经验的村民,拿起木锨乘着风力开始扬场,需要用木锨把麦子均匀扬向空中,借风力吹走麦子穗衣。这边均匀扬起,那边有人用新扫把轻轻扫起麦粒上面上的杂物,一般这样扬上两三次基本上麦粒就分离出来了。扬场全凭风力,如果天不作美则无法操作,就只能等到后半夜或黎明时份来风时再扬。

扬出来的麦粒是集体的财产,没有干透堆在场上必须有人看守,交接之时,队长会计和看守人三人在场,拿出队上一尺来方的木印盖在麦子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字样,封印之后不可以动,防止偷窃和监守自盗,这是一种防止公有财产留失的简单办法。麦子再经过一两次晾晒和扬麦净化,就可以入仓或交公购粮了。

碾过一遍的麦子在夏收忙完后,还要经过二次碾压,其目的一是再次收集麦粒,二是碾压可使麦杆软和干净发白,便于后期做饲料。
生产队收过再经学生拾过的麦地,会对村民开放,准许拾麦归己,村民们会叫醒全家早早起来,乘凉到开放的地里去拾麦,这个成果归个人所有,是村民辛苦和高兴的一天。

这是过去生产队的夏收流程,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劳动强度高,但人们的精神状况很好,思想觉悟也高,劳动的热情很高。社会在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人们也慢慢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收割工具从镰刀发展为收割机,运输工具从“拉拉”改进为架子车、运输拖拉机,碾压设备经过了石碌碡到电碌碡、脱粒机、手扶拖拉机等,最后都被联合收割机代替了,麦子在地里就变成麦粒了,科技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生。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化肥的普及,现在小麦的亩产量由过去的三四百斤提升到千斤以上,农田的复种指数也翻了一倍,劳动强度也降低了,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由温保走向小康,再不会为吃粮发愁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不会改变,这也正是我们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  
2021年6月1日


作者简介:陈建军,网名黄河人,1964年12月生,富平留古人, 水利职工 , 爱好写作、户外、摄影、美术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筱勤 | 碾场记忆
我的收麦季
记忆中的生产队打麦场
高少民 || 碾场
代文梅散文||远去的打麦场
李拥军:收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