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否定之否定中敲响语文的门

《国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自古以来,教师倍受社会关注,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我认为“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永不过时,因为,不触及灵魂的教育往往是无效的教育;教师不从灵魂的高度施教,就难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孔子一“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意思是进了朝廷的门,就显得害怕而谨慎,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一样。孔子并不是害怕朝廷的官员,而是认为只要进入公事之门,应该谨慎敬畏,一丝不苟。教师面对孩子就不能像对面机器一样,面对教育就要有敬畏感,就要有崇拜心。我工作以来,始终怀着如履薄冰之感:我具备一个教师的人格修养吗?我能让学生佩服吗?我是一个好教师吗?

如何做一个好教师?

教师的成长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自我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是自我否定而不是自我维护;自我维护往往会使自己固步自封,这个道理都懂,但往往又都会陷入到固步自封的泥潭里去。有老师可以多年反复用一个备课,还有一种先进经验,在原备课上添添改改,让一本备课成为传家宝;有的老师工作十年,讲课思路始终没变化;甚至一些名师到处讲课,反复就讲那几节课,等等,都是固步自封的表现。自我否定难,难在每个人都拥有不想被否定的心态,都不想舍弃原来的观点,都喜欢走自己最熟悉的路,时间长了就缺乏自我否定的勇气和能力。

回顾三十年的教学历程,自我感到比较满意的一点:我能时时自我否定,在否定之否定中慢慢前行。

语文教学难,难在课程本身失范,内容缺失;难在阅读学理论空档,用文章学替代;难在阅读功能不明,被简单的一元论统领;难在名为读写一体,实则读写互为掣肘,停滞不前。面对着一节节令人困惑的语文课,刚刚踏入中学语文教学之门的我犹如一匹困兽,左突右冲,想在语文教学的黑洞里撞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在这个冲撞奔突的过程中,我给自己制定了这样的工作原则:四个“坚决”与四个“坚持”。

1.坚决不做应试的俘虏——做一个敢于张扬个性的人。      

2.坚决不做教材的奴隶——做一个灵活建构课程的人。

3.坚决不用旧教案——做超越自己的人。

4.坚决不走程式化教学老路——做一个时教时新的开拓者。

5.坚持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蕴含先进教学理念内核——做一个用理念引领行为的人。

6.坚持日以继月地记教学笔记——做一个教学智慧的收藏家。

7.坚持每读必写——做一个真正亲合文字的人。

8.坚持专题思考——做一个有长远学术规划的人。

一晃近三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年写下这些原则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一个温暖的傍晚,我在一个新的备课本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上面的话,眺望着窗外的校园内心波浪翻滚。三十年来,我践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这些原则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反思、否定自己,逼迫自己向前走;让我一次一次地蜕变,虽然现在亦然没有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但那只幼虫总算撞破了束缚自己的茧,给自己觅得了一条活泼有趣的路。

(一)阅读教学的三次蜕变

1.从教文章知识到教文本语言

一九八六年初涉教坛,我像我们家那头不惜力的小毛驴,只要站在了田野里就拼命地拉。那时是教学资料奇缺的年代,我忘记了从哪里搞到了一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的词语手册,如获至宝。可是,其他五册没有啊,于是我自己编,为此积累三千余张卡片,编了我自用的词语手册,学生们拿着传抄,好像武林秘籍一样,因为那时学生手里根本没有汉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

当时,我还弄到一本《教师工作手册》,类似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讲语、修、逻、文知识。我仿照上面例子解剖课本上的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主题思想。常常令我痛苦的是有些段落就是分不清,当时认为答案是唯一的,不可能有多种分法,于是常常为一段是归到上部分还是下部分熬到深更半夜。

尤其是讲修辞知识的时候,上课前已把十几种修辞手法定义背的滚瓜烂熟了,例句也工工整整地写在备课本上了。走上讲台,非常自信地大讲特讲。可是,一下课,学生端着课本问书上的句子是什么修辞手法,一看傻了眼,似乎既像借喻又像借代,结果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后来看书才知道,确实很多修辞是模糊的。

最头痛的是写作手法,那些概念越用心越弄不清楚,而越弄不清楚就越想搞明白,有时甚至把一册书从头至尾分析一遍,感觉清楚了,学生一质疑又模糊了。

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知识,我是困兽犹斗,光是辨析笔记就记了两大本。当时是满有成就感的。但令人伤心的是,我费了如此大的工夫,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比那些没有像我一样用功的老师的成绩明显高出多少。

究竟是为什么?这团疑雾萦绕在我心里长达两年之久。

后来,听了青岛张伟老师的一节《在仙台》公开课,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教:把一些修饰语空下来,让学生填空,对比,体会鲁迅先生用词之妙。我把我的教学内容与他的教学内容对比,发现,我教的是一些文章知识,而他教的是语言使用之妙。文章知识是死的,而语言运用活的,是读懂文章的路径。由此,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是这样的。从此,我踏上了教语言之路。

2.从教语言内涵到教言语运用

思维一旦开悟,举一反三则是简单的事情了。弄明白语文之妙在语言,我便在文本的细读上下工夫。我买来了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精选出课文优秀篇目,逐字逐句地详解,细读文本的工夫就是那时练就的。我也设计出了种种审读语言内涵的方式:填空、续句、原版与修改版的对比、译文与原文的对比、语句结构形式的对比等等。

这种教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把语文紧紧地束在句子、词语的分析上,时间长了亦然单调,学生阅读亦然会失去兴趣。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尤其是1997年的语文大讨论,也让我深入检讨自己的语文教学,语文真的就是这样的吗?为什么难以保持恒久的兴趣和动力呢?

这个时候传来2000年秋季语文教材大改版的消息,我预感到语文教学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找来各种报刊杂志搜寻相关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我选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三个关键词:积累、审美、创新。在省教研员吴心田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课题在中语会立项。这件事情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研究课题的六年时间里,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验、反馈、分析、总结的步骤进行,建立了实验班与参照班,先后实施了《诗歌六读方案》《散文三字阅读方案》《诗歌积累方案》《字词积累方案》《口语交际日常化训练方案》《一日一思写作训练方案》《生活化阅读实验方案》《生命化写作实验方案》《“黉学文学社建社方案》等十六个方案。建立了实验数据档案,保存了大量学生学习过程资料。可以说,好多论文都是实验过程的直接再现。

在研究过程中,我的阅读教学观也在反思、推倒、重建中走向了言语运用的教学。文本在我眼里不再是一篇篇固定的文章,而是言语运用的鲜活样板。形成了生活化阅读、生命化写作的教学理念。所谓生活化阅读,即把文本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注重言语活动的实践性训练。比如,教学《项链》,设置一个情景,玛蒂尔德要到一个金店应聘,你作为经理是否录用她,理由是什么。教学《三国钱国币》,我们设计了假如你与吴太太住对门因堆放垃圾问题发生了争执,吴太太会怎样吵架呢?阅读问题转化为生活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细读文本、探究内涵。由于教学设计新颖灵活,这段时间在市区优质课评比中多次获得了一等奖,也发表了不少教学实录、课例。该课题于200410月结题,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从教言语形式到开发阅读课程

我的研究并未随着结题而止步,而是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再反思,再推究,再拓展,再深化,发现注重言语运用训练的生活化阅读教学虽然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研读文本,但这种话题式的引导往往不顾及文本的逻辑结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把握,缺乏对文字肌理、阅读规律的深入探讨,好像仍然不是专业性的阅读。另外,新课标、新教材的热闹劲过去后,发现,所谓注重人文性,不过是把语文课本由原来的以文体组元改为以人文性话题组元而已。比如,苏教版的“向青春举杯”“月是故乡明”“像山样思考”等等。难道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这些人文思想吗?如果是这样,语文课的学科专业特性又在哪里?当我们在语法修辞段落结构划分里极为腻烦而苦闷的时候,我们极力渴望语文能教些打动我们心灵的内容,具有丰厚的人文性;可是,当这种所谓的人文性来到我们的教学之中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只奔着人文性去了,而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却消失了。

面对这样的困局,我在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来讲,阅读应该是一门有科学阅读理论指导的专业性阅读,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而不是教学生读了什么内容,即,阅读教学应破解的是文章的形式之迷。破解了形式之迷,文章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准确的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我把目光转向了“阅读学”。我提出了“从阅读学视角研究阅读教学内容”的课题,并在江苏省教科院立项。所谓阅读学视角,即把阅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作系统性的阅读训练,而非教读那些一篇篇互不关联的课文,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课程化。

为此,我下了一番苦工夫。首先,搜集到关于阅读学理论方面的专著四十余本,通读学习。尤其是曾祥芹教授、韩雪屏教授、孙绍振教授的书,反复研读。其次,我研究了二十篇文章的阅读史。即从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选出二十篇最为经典的课文作为研究样本,搜集三十年来在各大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相关备课、说课、课堂教学实录及研究论文,梳理它们三十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教了些什么。经过梳理发现,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缺乏阅读科学。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荷塘月色》,我梳理了三十五篇课例、备课资料、教学论文。结果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是理解朱自清不宁静的原因,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还有非常玄乎的这美那美的审美教学,就是没有基于教阅读之道的教会学生怎样读这篇散文的做法。人教社的教学参考书说这篇散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因为,朱自清经历了从不平静到入静到出静的过程,且是从家里走又回到家里去的,画了一个圆而已。

其实,如果从本文的形式着眼,这篇文章的表达指向是非常清楚的,只要让学生抓住这样几句话就一目了然: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朱自清的文章逻辑线索极为清晰,表达方式也非常显豁。他运用不断地否定形式表达出这样一种困境:逃离/拉回。因此,这篇文章写的是朱自清的挣扎心理状态,其结构就是逃离与拉回,从原点再回到原点的散射状结构。认为是圆形结构者只是浮在文字表面而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章形式之迷。

再次,我把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教学本身就是研究,研究的方式就是教学实践。我把教材依据文章形式特点、阅读策略的同一性重新组合,拿到课堂上实验,录下实验课五十六节,写出各种总结探讨三十万字。

这是一个繁杂琐碎的工程,历时六年的研究,我依然没能建构出我所预想的“阅读学视角下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整体框架来。这个课题至今没有结题,按照管理者说,这是一个烂尾课题了,并且今后不能再申报课题。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我也不去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想不通,那么多申报成功的课题,没见怎么研究,到了点就结题了;也不想知道这样的结题究竟有何价值。我只想,这个课题我还没有做完,我还要继续做,也许这辈子也没有什么成果,那就没有好了,我做课题不是为了那个结题证,而是为了良心。

后来,我发现,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阅读学训练体系太难,因为,目前,阅读学理论的基础框架还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我个人的能力还不足以建设这么庞大的阅读训练体系。于是,我把这个课题的研究转变为微课程化研究,提出了专题式阅读教学的理论。所谓专题式阅读教学,即,把在阅读知识技能方面有关联性的一组文本组织在一起实施教学,教学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一种阅读方式,而不是这几个文本的具体内容。由这些微课程逐步构建阅读学视角下教学内容的大课程。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构建了十二个专题式阅读教学单元。课堂实验效果极好,这更加奠定了我坚持不懈,把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二)阅读指导的三类优化

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只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小部分,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优化着我的做法。

从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到师生共同研究阅读。

1986年春天,我将要从枣庄师专毕业了。想到马上可以挣工资了,就大着胆子贷了一百五十元的款,趁着一些节假日新华书店打折促销的机会,狂购了一些书。从此以后,买书成了习惯与癖好。每次搬家,最费事的就是搬书。我喜欢书之墨香、书之雅致,更喜欢书之广阔的视野与无穷无尽的智慧。为了让学生也沉到书本里去,我便在备课过程中有意穿插我的阅读经历、体验、收获,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读书的价值。学生的仿效心理极强,他们买来我“推荐”的书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我给他们开设了“阅读欣赏”专题,带着学生一起读《白鹿原》《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多本书,师生共同研读使课外阅读具有了课程价值。

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到系列阅读

最初,有一段时间我给学生印阅读材料,从《散文》《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上寻找一些文质兼美的短文,并配上“晋诺的话”,编印给学生。前前后后,印了有三百余篇文章,足可以结集了。后来,我发现这种单篇阅读往往难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不利于情感记忆。鉴于此,我推行读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刚开始,我担心学生学习紧张,读整本书非常困难,后来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有些学生能在一两天就翻一本书。

在此基础上,我又推出读一个作家的书的阅读活动。我还建议学校建立了阅读实验室,设立了作家阅读专柜,比如,鲁迅、余秋雨、周国平等作家的作品全都专柜陈列,鼓励学生读完整一个作家的作品。在这个活动中,我组织了全校性的周国平、王开岭等多位作家的作品读书报告会,并编印了《开眉览秀峦——周国平读书报告集》。

从集体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到研究性阅读

在倡导一个年级甚或全校共同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些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喜欢某位作家或是某本书,兴趣无法统一。这使我不断调整课外阅读的方式,现在我越来越推崇个性化的阅读。为此,我举办了“我阅读我推介”的阅读活动。每个同学推介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我给两个班的同学录了推介视频,放在学校办公楼大厅里播放,同学们的个化阅读成为大家打开阅读之门的智慧钥匙。

后来,我又在思考,个性化的阅读如何保证每位学生的阅读内容健康且具有审美价值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出了研究性阅读的原则,即通过研究的方式把阅读引向深入,使同学自觉杜绝那些无聊作品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为此,我创办了《东菑》研究性阅读班报,把阅读过程中的心得收获发表出来,以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质量及审美水平。目前《东菑》已出版36期,并结集出版了阅读小论文集《意象世界》一本,本学期的结集在筹印中。

我经常在教室里拍下学生正在读的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小逻辑》、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叶嘉莹的《叶嘉莹说诗讲稿》等等已摆上了我学生的书桌。看着这些书与那些《小题狂做》《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摆在一起,我很欣慰!

(三)科研之路上的三次跳跃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我主要在乡镇初中工作,关于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只是我一个人的奋斗。北风怒号,室内桶水冻实,手抄《论语》《孟子》不辍;夏日酷热,无电扇空调,“每日一思”必成。读孟子书,养浩然之气,学亭林文,铸忠诚之质;曾为董狐一恸,亦为渊明一歌;昼夜蘸清水于门前废碑上练字,书正气歌于蓬壁;晦朔以山林之晨曦中诵诗,传《离骚》情于课堂。天长日久的磨砺让我在关键时刻能坦然、大气,不为小私小利所诱,不为眼前之功所惑。

1995年调至枣庄一中,我遇到了张如彬、蒋安军两位铁哥们,我们三人组成了“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课题组。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校研讨至深夜十一点钟才回家,创办校园刊物《黉学》,编制各种实验方案,写各类实验总结分析。我常常给他们两个人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一个问题思考十分钟没有结论,那就再思考三十分钟,一般用了不一个小时,都会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结果。我的研究方案、研究成果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等多家教学杂志上,这些文章后来编在《我教语文》这本专著里。

2008年我来到了苏州中学园区校,在这里我成立了“孙晋诺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市内多所学校及教育机构。我们定下了“悦己悦人,阅天阅地阅文章;切切偲偲,思教思学思生命;读事读物,度我度他度我们”的工作理念,每个月固定活动一次。就我提出的专题式阅读教学作课堂实验和研究探讨,目前已完成十二个专题的课堂实验任务。今年四月九日,我受《中国教师报》邀请参加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体验坊的交流活动。以“手的故事——我、我们和我们的未来”为题目,详细介绍了工作室的活动情况,受到与会老师的赞扬。

而今我又推出了“晋诺工作室”订阅号,先后组织室友写作“下水文”“阅读史”“游记”“母爱系列”,每天推送一篇,点击量都在千次左右。我们的文章常常让读者抚掌击案或默然涕下。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一起走,将会走得更远。

一群人一起走的价值在哪里,仅仅是人多力量大吗?是把一个名师的经验传授给大家伙吗?是齐心协力完成一个课题或是项目吗?这些都不是一起走的根本价值。我认为一起走的根本价值在于互相帮助自我否定和自我建设。我们的理念是“度我度他度我们”,一起走不是趋向同质化,而是使个性更加分明。因此,在我的工作室里,每一个老师的个性将会得到优化。如,十中的金泓老师擅长创作散文、小说,我们就共同研究,帮助他如何以自我创作的作品作教材,实施创、读、写一体的教学;星海中学的白坤峰老师深入钻研高考现代文阅读规律,擅长名著精读,我们就协助他建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教学的知识体系;苏州三中的王羽老师擅长教学设计,我们就协助她形成具有她个性化特色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黄正老师钟情古诗词,我们就促使他开展诗词教学的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我校的陈英、章艳老师偏爱散文阅读教学,我们协助她们一起开展散文专题式阅读教学研究……总之,这一群人,是帮助你发现个性特长的一群人;是帮助你找到自我否定点的一群人,是协助你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理念的一群人。只有和这样的一群人一起走,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而只有走得更远,我们才能拥有值得我们自我认同的价值;只有具备了沉甸甸的价值感,才能把教育与我们的生活、生命渐渐融为一体;只有我们的身、心、教三位一体,才能在教育中享受生之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教之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
教学反思:反思阅读教学的五大误区 >>语文教学反思>>励志勤学>>中华励志网
钱梦龙:语文教学要走正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