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0320教学手记——给李广、项羽算一卦

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给李广、项羽算了一卦: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命运可以重新设计,李广与项羽的命运结局会改写吗?请阐释你的观点及理由。

在学生解读之前,自己先读了一遍,下面是我的解读结果。

这两个人物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即使时间倒流,他们还是会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

先来说李广。

一开篇,司马迁引汉文帝的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文帝似乎给李广下了一个判词,“子不遇时”成了李广的魔咒,使他无法逾越。

但是,李广的命运结局真的就是生不逢时吗?

也未必。如果客观评价李广这个人, 我们从叙述的字里行间似乎还能读出一些其他的味道。

比如射杀匈奴“射雕者”,李广表现得非常冷静清晰。先是果断地判断“是必射雕者也”,这个判断表明李广熟悉射雕者的行为作派,用棋逢对手的滋味。因此,李广非常审慎,“乃遂从百余骑往驰三人”,区区三人,要带百余骑人吗?这说明李广对射雕者打心里的慎重。不仅如此,“广令其骑张左右翼”,相互照应,小心异常。可是,他又要“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逞威逞强,以示己能。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到,李广的命运悲剧,其实是有其性格内因的。

逞强示能,给李广带来了英名,也带来了必然的命运悲剧。

在接下来应对匈奴大军的过程中,李广以极大的胆略赢得了这场无声的战斗。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为之波澜起伏,从果断的“前”到“下马解鞍”再到“射杀胡白马将”再到“纵马卧”,可谓是一着比一着险。

这些险招其实暗含着极大的悲剧性结局。诸葛亮唱空城计,是因为他太了解对手司马懿的心理了,即使如此,城墙上的诸葛亮也是汗湿内衣;李广并不了解匈奴对手是谁,他只是在绝境之中采取的廹不得已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李广竟能丝毫不担心,没有任何犹疑和一旦不能如所料时的对策,这简直是憨大胆;司马迁神化了李广,同时也把李广的最大心理特征暴露无遗。如果匈奴一方不信他这一套,他与那百十来个部下早成了刀下鬼;因此,李广取胜皆是险胜,而不是稳胜。

再如,居右北平,“尝自射”虎,虽然“竟射杀之”但“虎腾伤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弦而倒”,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其将兵“数困辱”。这给皇帝留下的印象是“数奇”,其实,哪里有什么“数奇”,完全是李广这种性格心理所导致。

因此,李广逞一时之强,冒一时之险,背后蕴含着无穷的绝境,这样的性格、心理怎能保证他善终呢。这是其一。

其二,在整篇传记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广的勇、猛、善射,一直未看他将兵之能耐。比如,李广做将军,“出雁门击匈奴”,这是李广独自带军作战,可是司马迁只给了这次活动十一个字,“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而用很多的文字写李广的逃跑。司马迁为什么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上不写其具体失败的情形,按照道理,李广即使以少对多,也不是会轻易服输,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如何部署战斗的,他是怎样激战后被伏的,全都不写。司马迁为什么不写?我们只能推测,李广在这次战斗中毫无将军之才的表现。由此看来,太史公并未秉笔直书,而是露其妍,隐其媸,因此,《史记》号称“不虚美,不隐恶”,未必是实话。

当时的具体情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将兵谋略上,李广是否具有将军应有的指挥水平,则值得考虑。也许这正是他不能封侯的根本性原因。

其三,李广的心胸气度非常狭隘,难以让他站在德高位重的位置上。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杀死霸陵尉这件事。面对霸陵尉的奚落,李广没有做出任何过激行为,其隐忍之心可见一斑。但这种隐忍,并不是因修养高而能理解的结果,也不是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仇恨性隐忍。这种隐忍更让人恐怖,先是不露声色,时机一到,则是“至军而斩之”,毫不手软。

如何理解他对士兵的关心疼爱呢?“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多么慈善,简直视士兵如己子,从这个角度看,李广是个圣人似的将军。

爱自己的士兵如子女,对他人的一点不恭如仇雠,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他的爱基于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种道德修养,因此,李广很难上升到“君子”的境界。再者,记芥蒂之仇恨于心间的人,哪里有能屈能伸的君子之风呢!不能屈伸,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必然走向“引刀自刭”的结局。

其四,李广面对政治困境无力无术,不懂进退。大将军让他“并于右将军军”,他不服气,面对大将军的决策,他的回应是:“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仔细分析这段话,他先陈述自己正面迎敌的理由,“臣部为前将军”,意思是理所当然应该正面迎击单于,言外之意,大将军的决策是错误的。“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这句话关键在一个“乃”字,“乃”,竟然,竟然让我出东道,就是责问的口吻了。然后表达了想与单于决一死战的意愿。作为一个前将军,没有分析敌我情况,合并于东道的利弊,而是指责主帅的决定是错误的,显然,这不是从战斗角度思考问题,而只是从利益关系上为自己争取,这就很难让他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甚而相反,被追逼“之暮府对簿”。这与李广自身性格有着直接的关联。

据以上分析,李广性格心理若不能改变,他的结局则也难以改变。

再来说项羽

本纪一开始就项羽学习的事,中国人讲究“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司马迁一开篇就讲了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给项羽定人生基调——略知其意而不竟学。不屑于小事,大事又只是浅尝辄止,不能追究事物的根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这种性格推广到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等人生的各个方面去,皆是如此。

好大而无细功,必然失败。“彼可取而代之”,心思甚高;破釜沉舟,使军士以一当十,可畏智、勇无人可比。可是,“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凭此一战,把自己送上了青天,结果失了地气,失了人心,由此而推断,项羽不可能走到帝王的位置上去。

有人说项羽乃妇人之仁,刘邦乃狡诈之辈,实质上,并不全是这样,项羽的骨子里就存在着无法真正深入思考一件事的品质的能力。《鸿门宴》听细作一言就动军马,“为我击破沛公军”,这种豪言气势直接来源于巨鹿之战后的傲气,忘乎所以、不能细思之态毕现。同样,在垓下之围里,“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即刻大惊失色,并没有认真思考当下局势,也没有派人侦察实际情况,而是上演了一出“悲歌慷慨”,沉溺于俊马美人,痛惜失掉这些人生之乐,虽然情感真挚,但也太柔弱女人气。在这个关键时刻,其肤浅之状彰然于外。当他发现身陷重围,作困兽斗的时候,“愿为诸君快战”,这时刻的勇猛,不过是逞一下个人之强而已,只有彪悍强狠之风,而无一点点帝王之气。“嗔目叱”惊赤泉侯,“持短兵接战”“所杀汉军数百人”“自刎而死”,等等无不如此。以威胜而非以德服人,以力胜而非以智取人,此皆其“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性格体现。

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不能自省,这也是人类的通病。他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面对如此窘境,时时强调亡国败家的的责任在老天,这是典型的自我防御式的思维谬误,对于不愿面对的失败,总是用否认的方法来欺骗自己。如果仔细探讨一下《鸿门宴》上的项羽的心理,会发现,他一直在于否认的方法来欺骗自己。当听细作说刘邦欲封关占关中为己有的时候,他暴跳如雷,可是为什么,当刘邦一番陈述之后,一切烟消云散,这种轻信心理的本质就是不愿承认别人敢与他对抗的事实,其心理倾向于不承认,因此,刘邦给了他一个小假象,他就赶紧转向了。这一心理特征隐藏于其内心深处,决定着他处事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项羽、李广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李将军列传》
汉代运气最差的爷孙俩——李广和李陵
《史记》人物 | 《李将军列传》,大时代与小悲欢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有趣的历史,有血有肉的先人
李广、卫青之间持续两千年的糊涂官司,可以结案了……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一》(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