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平安人事调整仍处现在进行时,前三季度寿险新业务价值下降

作者:宋涵

出品:资管科技

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报了2020年第三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

中国平安无论在财产险还是人身险消费投诉方面均排名靠前,具体为财产类保险投诉量平安财险居第二;人身保险投诉量平安人寿排第一。

投诉量居高不下的同时,中国平安内部高层人事动荡频繁。

平安高层动荡,为寿险改革铺路

12月7日晚间平安集团公告称,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因年龄原因,不再兼任平安人寿党委书记,甚至有消息称,陆敏正在办理退休手续,很快会宣布辞职集团岗位。

与此同时,平安人寿董事长丁新民拟任公司监事长,任命杨峥为党委书记、董事长、CEO,主持平安人寿日常管理工作。

除党委书记变动立即生效外,其余皆等银保监会批准。

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经营保险业务的子公司主要有平安财险和平安人寿。

2018年底为了深化公司改革战略转型需要,在集团董事长马明哲领导下,中国平安增设三位联席CEO李源祥、谢永林、陈心颖分管个人、公司、科技三大业务。

2019年11月中国平安公告,老将李源祥卸任公司执行董事和联席首席执行官等职务,转投友邦保险。

继李源祥辞任后,平安人寿副董事长毛伟标离职赴任京东集团。就在4个月后中国平安又一员老将任汇川也宣布辞去公司一切职务,出任腾讯金融科技战略发展部特别顾问。

尤其是在此之前任汇川一度被视为马明哲接班候选人,他的离职让外界对中国平安产生了猜测,为何在中国平安效力20多年的老将这两年内纷纷选择离职?

市场人士分析,对于成长为综合金融集团的平安来讲,在前期李源祥、任汇川这类专业人才是刚需,他们发挥的能量会更大,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越来越需要全能型人才,从公司发展和个人定位方面就不难理解了。

《资管科技》发现最近中国平安一系列任职变动均围绕着寿险改革展开。虽然中国平安是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平安保险仍然是集团重心,寿险业务是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人口红利减少,客户需求转变,传统模式显现不足,“金融+科技”模式推动寿险改革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2020年7月平安公告称,为了吸引人才深化寿险改革事宜,马明哲去职CEO保留董事长职务。这一行为是否意味着精神领袖马明哲要退休了呢?据行业人士分析,从一系列人事变动或许可以管中窥豹,马明哲暂时还没有退休的打算。寿险改革处在关键时刻,业务人事布局还没完成,实在不是功成身退的好时候。平安集团也曾回应马明哲之后的主战场将围绕创新改革、培养人才、战略部署方面。

平安旧部离开的同时,新鲜血液也在不断融入。10月份原玛氏箭牌糖果中国区需求总经理李斗任职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同月原唯品会副总裁黄红英任平安人寿首席营销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专业壁垒的保险行业来讲,此二人都不是保险出身,为何会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换将呢?市场人士分析,这可能缘于二位均有“快消”领域背景,未来平安人寿会实施“渠道+产品”双轮驱动策略,主要围绕产品、渠道、数字化经营方向展开,符合公司发展定位;或许也和掌门人陆敏的工作履历跨界有关。

陆敏于1997年加入平安,相继任职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职CEO等职务,不仅在人身保险领域经验优势明显。也曾长期担任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战略发展中心主任职务,还是汽车之家董事长兼职CEO。在继李源祥离职后,经过董事会决议任命陆敏接替李源祥任职平安人寿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分管公司保险业务及个人金融业务,从接任到离职恰逢一年有余。

新任平安人寿董事长杨峥,毕业于上海电视大学金融专业,获得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杨峥算是中国平安集团的老人了,自1994年加入中国平安以来曾任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平安产险总经理、平安银行东区副总经理、平安好车董事长等职务。

杨峥具有丰富的保险经验,在平安健康险经营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论对寿险产品的了解,渠道模式,还是日常运营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杨峥的上台,势必会对中国平安寿险改革造成变数。

寿险新业务价值下降

平安三季度继续延续了上半年净利下降的状态。

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份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9170.70亿元,同比增加2.7%;实现归母净利1030.41亿元,同比下降20.5%,不过下降幅度较上半年有所收窄。报告显示归母净利下降,主要受疫情、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上年同期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影响所致。

从主营业务来看,产险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10.03亿元,同比下降32.36%;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91.13亿元,同比下降24.92%;银行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29.81亿元,同比下降5.24%。保险仍然是其主要利润增长点。

从保费收入方面来看,根据中国平安12月中旬发布的最新保费收入公告显示,今年1月-11月份平安产险业绩增长相对稳健,实现保费收入2624.49亿元。其中,车险仍然是其保费收入主要来源,占比67.76%;非机动车辆保险和意外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增幅明显。

不过缘于疫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短期赔付上涨。前三季度的保证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升至99.1%。

截至11月份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4672.79亿元,保费收入主要以个人业务为主,占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九成以上,其中以续期业务为主力军,在个人业务保费收入中占比为75.11%;相比新业务增长乏力。

从新业务方面来看,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428.44亿元,同比下降了27.1%。新业务价值率相比上年同期的48.1%,下降至35.7%,下降了12.4个百分点。《资管科技》发现三个季度新业务价值分别为164.53亿元、145.78亿元、118.13亿元,持续下滑的趋势,给公司的业绩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当前对平安寿险产品价格高的质疑声音较高,尤其是“平安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据行业人士分析,一是因为广告费投入一直比较高;二是代理人费用高。马明哲曾公开回应“平安寿险代理人收入是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随着薪酬不断提升,未来代理人收入还会增加”;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往年形成的利差损。

利差损即给客户的回报太高,超过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使得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危害公司、客户、市场三方。产生原因一般是预定利率偏高和投资收益偏低引起的。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大幅降息行为引发了保险行业地震。当时好多保险公司和高管没有利差损意识,普遍认为寿险产品收益率偏高,销售积极性高涨,造成了平安人寿高达800亿元的利差损。

寿险业务遇挫,一方面由于受疫情影响,使得公司传统代理人业务展业模式受阻,高价值的长期保障型业务受到冲击,逼得保险行业纷纷升级线上化经营模式。虽然中国平安在第三季度,线下经营模式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缘于寿险改革,致使业绩有所波动。

关于寿险改革,从2018的想法开始到2019年正式启动,中国平安面临的不仅是机遇也有挑战。具体表现为代理人规模大幅下滑,截至三季度末代理人规模降至105万人,较年初人员规模下滑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安,告别“外援”时代
壹丨保险巨头风云2019:平安的“铁王座”与再改革
金融圈最贵跳槽!2亿'转会费' 5000万年薪,友邦保险挖角平安李源祥!
保险公司按牌照的分类
平安人寿“临阵换帅”背后:转型行至深处 、面临内外挑战
四大险企公布前八月保费数据 寿险界掀起大佬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