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道相传】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
userphoto

2022.10.04 上海

关注

         南宋时,建安流行斗茶,在汤色与汤花上一争高低,茶汤以鲜白为上,汤花就是用筅搅拌而起的泡沫,要求细小密集,光泽温润,持久不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流行,斗茶高手不断涌现,有的高手可以在茶汤表面击拂出图案、文字等纹理,还有“云头”“雨脚 ”之说,可谓镜花水月,争奇斗艳,连皇帝宋徽宗都知道:击佛不能用蛮力,要用手腕带动手指,这样手法才能灵动;如果用整个小臂带动手指,则费力且动作滞涩。当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和崇尚的一种雅趣活动。

        宋徽宗虽为帝王,却无治国之策,但他多少多艺,涉及到的雅道领域有茶道、琴道、书法、绘画、收藏、诗词,在茶道方面他著有在中国茶道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观茶论》,他还精于茶艺,多次为臣下点茶,并引以为傲。宋代的茶叶产地迅速扩大到了111个州区,出现了许多以茶为业的农展和大规模的官营茶园。《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皇家设立了茶马司,其职责就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撵茶图》 局部

        倾注茶汤于碗中而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叫“茶百戏”,这是由一位宋代僧人福全首先发明的,《清异录》下卷《生成盏茶》中有记录:“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匝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垂手办耳。”国清寺僧人处谦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苏轼作诗称赞:“天台乳花世不风”,夸其为“占茶三昧手”。

        宋代诗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文学家都十分爱茶,因此留下了许多颂茶诗词,其中苏轼写了80多首,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宋代范仲淹写过一首《斗茶歌》:

其闻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赵孟頫  《斗茶图》(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斗茶时竞赛者往往紧握手指,十分紧张,胜者若“登仙”,输者似“降将”,娱乐性十足。元代画家赵孟頫还专门画过《斗茶图》,画中充满生活气息,四个人物像是远道而来,刚放下挑担,担子内装有煮茶炊具。站在左边的一位,坦胸露臂,右手提一茶桶,左手举杯,仿佛正在夸耀茶的色香味,稍后的一位,高卷双袖,斟茶入杯,对面的两人正在专注地听对方讲话,把当时的斗茶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也可以判断说,斗茶之风从宋代一直延续到了元代,从京城临安传到了太湖流域。在宋代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中,一群孩子中有的调琴赏花,有的欢笑嬉戏,有的拿着茶壶,有的举着茶杯品茶,寓意着一派祥和的景象。

        朱熹在武夷山创建武夷精舍,长居达八年之久,著名的《四书集注》便在此完成,他于著书立说期间,常与友人以茶代酒,或宴于泉边,或宴竹林或宴岩亭,或宴溪畔,以茶论道,以茶穷理。传说武夷巨石上镌刻的“茶灶”二字,就是朱熹当年亲笔题写并请工匠刻上的,在这里朱熹与陆游和辛弃疾一起办过茶会。朱熹《武夷精舍十二首》中为“茶灶石”题诗写道: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赵原  《陆羽烹茶图》(元)纸本设色

        庆历八年(1048),蔡襄到建安北苑御茶园去督办贡茶,因此爱上制茶与饮茶,他让茶农采摘茶芽制成新茶,并特别制作了不含香料的“小龙团”,进贡给宋仁宗品尝。回京复职后,蔡襄发现京城斗茶之风盛行,就写了一篇《茶录》,详细记载了建安茶的品质和斗茶的规则要领,对当时的斗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茶录》中,蔡襄所述的点茶步骤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就是将磨碎的茶粉放在碗(盏)中用沸水边冲泡边搅拌,直至茶汤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为止,然后连茶汤一起喝,如今日本的抹茶道与此如出一辙。在《茶录》中,蔡襄大加赞赏建窑建盏,使得这一出自小山村的瓷窑声名鹊起,自此成为中国一大名窑。

        饮茶也是宋代的“和尚家风”,南方凡有条件的寺院都会开辟一块茶园。宋代大川普济编纂的《五灯会元》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在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涉及茶的地方多达六七十处,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更是把饮茶推到了极致:“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赵佶  《文会图》(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代的“径山茶宴”,因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茶堂”,依茶宴顺序和佛门仪规依次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先由住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然后由众僧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尝茶味。径山寺第二十五代住持密庵咸杰(1118-1186)留下《径山茶汤会首求颂二首》,成为迄今发现的径山寺茶事记载中最为明确的文字证明:

其一:

径山大施门开,长者悭贪俱破。

烹煎凤髓龙团,供养千个万个。

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床领过。

其二:

有智大丈夫,发心贵真实。

心真万法空,处处无踪迹。

所谓大空王,显不思议力。

况复念世间,来者正疲极。

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

▲刘松年  《撵茶图》(南宋)

        当时有不少日僧入宋求法,包括日本临济宗禅师荣西禅师和曹洞宗祖师道元禅师,更有一些僧人直接到径山学习禅法,回国后把禅法和茶宴一同带回了日本,甚至直到如今日本还保留有“茶汤会”的名称,因此也有了“径山,日本茶道之源”的说法,现存日本的茶道中仍然保留着“径山茶宴”中的品茶程序与要求,最后同样要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完成品茗的过程。

        宋元时期,径山茶宴的仪规被纳入了《禅苑清规》,成了禅门礼仪和茶艺习俗的经典样式。日本的道元禅师将中国的《百丈清规》《禅苑清规》等结合日本的礼仪要求,也编撰了一本《永平清规》。在《永平清规》中,根据径山茶宴礼法,对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等茶礼都作了详细规定,对后来的日本茶道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建仁寺等寺院的“四头茶会”,是对这一礼仪的最完整保留。

(本文摘自《雅道相传》,文字以出版物为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演变(二)
禅茶一味与一期一会
茶道与禅道(上)
行知禅茶 | 解读“茶禅一味”
禅风堂 - 茶禅一味
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茶趣与禅思的美好姻缘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