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为何提倡“易子而教”? | 黄石头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四

《君子不教子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中,古人一直有易子而教”的习惯。

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善

(一)

“易子而教”出自《孟子·离娄》。

所谓“易子而教”,这里的“易”,就是“交换”的意思。

这是说,我的孩子由你来教育,你的孩子由我来教育。

古代教育家孟子在《离娄》该书里曾专门谈过这个话题。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古人有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的情况,百思不解。便问老师孟子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

孟子说:

“那是因为,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求孩子行正理正道,可家长自己却不一定能够事事做到。

孩子做不到,家长发脾气训斥孩子。

孩子就会反抗说:

‘您要求我行正理正道,可您为什么不按照您对我的要求去做呢?’

孩子这样一质问家长,就伤害了与家长之间的感情,相互产生对立情绪,就没有办法亲自教育了。于是,只好和别人相互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二)

其实,人无完人,家长是本着教育的完美理论来要求子女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现实生活细节中,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任何人都做不到事事完美。

而孩子虽然还不明白很多的道理,但孩子的感觉确实极其敏锐的,父母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父母哪怕再小心,都会有很多要求孩子做到,但父母迫于现实却做不到的事。

所以,这就成了家庭教育常常出现的一个弊端。

事实上,这是教育的极大现实矛盾和人性的弱点,家庭教育之事,自古以来,即便是圣人,也难以做到完美。

(三)

孩子还小,当然不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小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应该追求完美,但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无奈的变通,这也是随着人们逐渐长大后才明白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如果针对一个小朋友,那就算是让圣人和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讲这个道理,也是讲不清、道不明的。

所以,我们的古人就非常智慧的解构了这个人性的弱点,便使用了“易子而教”的方法。

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却不失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是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

“易子而教”,这是我们古圣先贤洞悉人性之后极高的教育智慧。

(四)

日本的东野圭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世上唯太阳和人心不能直视。”

其实,孟子在《离娄》中的这句话说的更加的深刻和彻底: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

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五)

“易子而教”是通人性人情之后的极高教育智慧,在现实操作者,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这样的风俗习惯,只是没有像中国的圣人总结的这么简洁而智慧。

西方社会中,互相给彼此的孩子做教父,同样是洞悉人性之后的异曲同工的“易子而教”行为。

而古人让彼此的孩子互拜为老师、门生,近代中国社会中大家族之间世代相交互助,世伯、世叔,甚至认为老师、义父等行为,都是“易子而教”的具体实施。

在意大利西西里甚至有句俗话:

“世界太危险了,孩子必需有两个父亲才行。


因此在意大利很多家庭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孩子父亲就会请求当地有威望有权威的人(朋友)来充当孩子的教父。

(六)

另外,中国人的亲戚之间,互相的称谓叫“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等等,都带有一个父亲的“父”字。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圣人洞悉人性之后的刻意安排,这里面就包含着很多“易子而教”的智慧在其中。

只是我们中国人现在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慧已经近百年,很多中国人都只把这个称谓当做一个称呼,完全不能理解其中隐含着深刻的“易子而教”内涵。

(七)

圣人讲的“父子之间不责善”是份恩情,是通人性人情、通天理之后的大道。

“责善教育”——导人向善,让孩子们向善是老师的本分。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20.1.22)

链接一:

《孟子·离娄》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于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在人性情理上势必都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道,用正道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接着发怒便反而伤感情了,‘父亲你用正道教育我,可自己却不按正道来做’,这样就是父子间相互伤感情了。
父子间相互伤感情,关系就恶化了。
古时候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以善相责备。
以善相责备就会有隔膜而疏离,一旦父子疏离就是非常大的不吉利,随时可能有大事发生。”

古人之所以不主张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是为了避免教育中产生的副作用。
朱熹《集注》说:“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思,而亦不失其为教。”




链接二:

西方的教父

教父,一指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二指犹言教戒的开始。

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东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圣公会等)行洗礼时为受洗者设置的男性监护人和保护人。
如:巴金《沉默集·丹东的悲哀》:“你们是老同学,他又是我们孩子的教父,你去找他。” 每个受洗礼的男孩应该有两个教父和一个教母。



※特别说明:

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四落笔于此,之二十五将随后奉上。

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中国人应该有
足够的文化自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 英国汤恩比预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
进而他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为什么说父子之间不责以善,古人“易子而教”呢?
为什么要易子而教?
孟子告诫:君子别自己教育儿子
“家教史话”之三十四:《孟子论“易子而教”》
家庭教育应该教什么?古人为什么要易子而教?连专家都没搞明白!
【转】 教育是爱与责任的结合(师德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