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的养生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有一句话叫:“不治已病治未病。”原话是这样讲的:“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也就是说:你已经病了,再吃药,就晚了。治理公司也是这样,“乱已成而后治之”,如果一个企业、公司已经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了,再去治理它,就晚了。这样做就像渴了以后再去找水源、再去凿井,战争来了再去铸造兵器一样,一切都晚了。

  未病是说当身体已经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通常为了区分,把这种不易觉察的“未病”称为“疾”。如果对“疾”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疾”就会不断发展到可见的程度,就称为生病了。

  大家都听说过名医扁鹊的一个故事。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回答:“长兄最高,仲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让扁鹊解释一下。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他的名气根本传不出去。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乡里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别人见我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故事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在这则历史故事里,“上医”只是一个人,但扁鹊精辟的见解却值得我们世代深思。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生命受益如“春雨润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冰冻三尺”。不知不觉中,我们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健康。

  治病不是人人都会的本领,于是人们寄希望于高明的医生。殊不知防病才是最重要的,到了非打针吃药不可,那已是没有办法的时候了。

  《黄帝内经》中就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经典教诲。古人也说过:不药而治为上医。据我所知,许多有本领的老中医自己尽量不吃药,也很少让家里人吃药,即使是中草药也尽量不吃。比如我一个师弟王彤曾经治过一个扭伤后右小腿肿的病人,五服药见效,又吃了三服药拖了一年的病就全好了,他后来发现那病人从来是不吃药的,有病一律挺着,活了40多岁了,中西药从来就没吃过。他平时身体力行,注意养生之道,从饮食起居、七情六欲等方面调养身体,提高免疫能力。有时候药用得太多,或仅仅根据一知半解的猜测而吃药,这种做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还有一次,我这个师弟王彤的一个老病号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吃牛黄安宫丸。他问您家谁病了,病人说“不是你们中医说‘不治已病治未病’,我打算先预防一下,吃它几天预防预防。”我师弟赶紧叮嘱病人不要随便吃药。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医从来都重视中药的毒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副作用,其实在《本经》、《本草纲目》中许多药的后面都注有“毒”或者“大毒”,其中有的“毒”就是指副作用;二是应该时时刻刻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饮食生活规律,不被七情所伤、六淫所惑,才是强身却病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才是中医的精华。

  中医治病提倡三种境界,所谓三种境界就是上医、中医、下医。所谓上医,简单地说就是在病症出现之前就及时处理,因此,最终的“上医”就是我们自己。

  在中医看来,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偏重局部,是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理论,只对发生了病变的身体感兴趣;而中医则偏重人体的宏观整体,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主张,讲究对身体功能的调理。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愿等到身体的毒素发生了质变时才去问诊,而希望把时间花在健康养生上,而养生的概念却唯独出现在中医理论中,从它的治疗体系到文化溯源,处处隐含着“治于未病”的养生概念。

    既然我们明白养生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明确防什么病,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在哪里容易产生问题,容易导致何种疾病,把防病与我们身体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知道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做到养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在养生、健康、保健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祖父和我父亲,他们在长期的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根据多年的临床总结,结合中医的理论,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成上中下三线来防病。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上中下三线防病。

  其中“上为心肺、中为脾胃、下为肝肾”。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首先就必须了解我们人体结构大概是怎么样的,哪里可能会发生哪些疾病,才能更好地提前预防。

心肺防病

  首先来说说心肺的疾病,中医把这类疾病统称为“温病”,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因为心肺是一条线,所以呼吸系统疾病跟心肺都很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说这个心脏不属于呼吸系统啊。你说的没错,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理论中的“心”和现代医学中讲的“心”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心”在中医里,它有一个术语解释叫“心主神明”,许多神志不清的病症就跟心有关。比如有一篇中学课文叫《范进中举》,说范进这个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考中,结果突然有一年来了消息说他考中举人了,当下他特别高兴,结果因为过于突然,范进一下子痰迷心窍了,他高兴得疯了,周围的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治过来。

  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例子虽然是文学演绎,但都不是乱写的,而是有其中医的理论根据。所谓痰迷心窍,指的就是中医理论里的心,这和现代医学说的冠心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大家。他对温病有一个很精要的论述,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什么叫“温邪上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烧、感冒、肺炎、扁桃体发炎等,这都属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首先犯肺”,这比较好理解,就是说首先导致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逆传心包”,也就是说这些疾病如果你不及时去治疗,及时去控制,发展下去,如果逆转就会导致人昏迷,我们叫心智出现问题。因此,中医里把心肺归在一起的,统称为人体的上线。
 
所以养生的原则,一言概之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宏观地告诉了我们养生的目的。我再把它浓缩一下,实际上就是两个字“防病”,依靠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呼吸系统疾病丨肺放线菌病
全息舌诊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初秋防内湿外燥
初秋要防内湿外燥
夏季注意养肺,避免“秋后算账”!八种呼吸法,两款养生粥,帮您养出好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