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维国:7种风味民俗茶,简单易学,值得收藏!

一. 客家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礼节,婚宴寿诞,乔迁之喜,亲朋聚会,邻里串门,主人家都会请喝擂茶,在客家地区,很多妇女都会有熟练的擂茶功夫。

客家擂茶民谣歌

一把春菜细细磨,花生苦刺芝麻和

熟米煮茶香喷喷,三欧五碗不嫌多

主人好客请擂茶,菜色花生备办加

问道亲戚邻居到,争往邀请十多家

擂茶的灵魂,就是用一个研磨钵,叫擂钵。用擂棍在钵里不停地转圈研磨茶叶,香草,芝麻,花生等食材~研磨出一钵香喷喷的“中式青酱”。

这道菜,或者说是主食,制作简便,清香可口,且因配料不同,分别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效用,经济而又实惠。(??抄的哈哈哈)

其实呢,就是一碗由多种绿色蔬菜、米饭或大米花,擂茶汤组合而成的特色地方菜!

是一道十分具有营养价值的健康菜!

1. 擂茶料的样式并不复杂:炒茶(通常绿茶)、花生(炒熟去衣)、白芝麻、薄荷和食盐。

也有人家会摘些艾叶、香菜(盐须)、紫苏、九层塔叶、小葱、大葱、,放进钵里一同擂碎(或榨汁机)。原料分两类,一种带草药的植物香,如茶、薄荷;二则带油香,如花生、芝麻。待研成膏状后,即可倒入一满壶刚沸的热水,水汽氤氲,搅拌均匀,便是“净茶”。

2. 洗好擂茶需要的菜,接下来就是炒擂茶菜。

倒入食用油,加入适量的盐,把所有擂茶菜汤的配菜都下锅炒熟(可以先放些蒜头碎末再炒,配菜炒软就行,炒久了菜色变黄就不好了)

3. 搅擂茶汤,用擂钵或绞肉机

倒入适量凉水,水量超过菜就可以了。

依次把炒过的白芝麻打碎、炒过的花生米搅拌打碎(加入适量的水,绞肉机不会卡卡的)。

3. 擂茶菜汁和白芝麻、花生米汁混合,加入热开水即完成净茶制作。

4. 除净茶外,一顿完整的擂茶还应有配菜和米饭。

初七食七样菜茶,十五食十五样菜茶,变化的便是配菜的样式。严格一些的人家,便认真地选了七道或十五道蔬菜或豆类,如甘蓝、韭菜、白菜、饭豆;另一些人家,便把虾米、菜脯、花生一类也归入七样之内,并不拘泥于“菜”茶。一家人吃擂茶,常是摆满一桌子菜,附上几只汤匙;每人捧一只大碗,碗里的样式和分量,全凭个人喜好。故有坊间戏言,擂茶,是自助餐的鼻祖。 菜加净茶,便是菜茶;而米饭的变化,则可生出“饭茶”“米骨茶”“蒲米茶”之分

不同地方的客家人加的菜都有不同,在城里很多菜都没有卖,也就“入乡随俗”挑选能买到的、喜欢的菜,擂茶就是茶汤加饭菜,万变不离其宗,没有固定的配菜的量,随自己口味调整。

二. 湖南芝麻茶

主料: 芝麻,绿茶

配料: 炒花生、炒米、干姜等

这是湖南、岳阳县黄沙镇、益阳市桃江县三堂街镇、常德市汉寿县东岳庙乡等地一带带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日常喝茶方式,一般和炸红薯片,米饼,辣椒萝卜等用来待客。

用开水冲泡装入碗中的茶叶,芝麻,炒香的坚果(常用花生米,干豌豆,干黑豆,干黄豆等其中之一),冬天最好再放一点姜,也可放上盐,即可得一碗香香的芝麻茶。

芝麻可以炒过,也可以是生的,开水足以将其泡熟,无论生熟,各有风味。饮者将茶水,茶叶,芝麻及其他配料都饮完、吃完,茶香芝麻香等香味在口中长留不息,可以说既是一种茶,也是一种小吃,尤其是春节到亲戚朋友、乡里邻居家拜年时,每家喝(吃)上一碗,都会吃不下饭了,一定要趁热喝。

相传岳飞到洞庭湖来阻击水寇杨幺, 但是将士水土不服,纷纷病倒了,于是当地的长者将姜盐芝麻豆子茶送去了军营,将士喝了以后立即精神抖擞,一举将杨幺打败了。

而这种茶饮也因此在湘阴流传了下来。现在姜盐芝麻豆子茶已经成为当地待客的礼仪,毕竟比起一般的泡茶还是要费事很多,也代表了主人对客人的一种重视。

三. 西北油茶

油茶面,最初被当做食物时,叫炒面,是一味非常朴实的来自民间的民族传统食物。

陕西人早餐从古至今喜爱喝油茶,是当地非常出名的小吃。主要是将面粉炒熟/炒黄(或蒸熟),然后加入牛油或者放入五仁等配料,熬成糊糊状,作为早餐食用。入口软糯咸香,回味悠长,是西北当地不可多得的美味特产。

材料:面粉、动物油或植物油、花生米、核桃仁、白芝麻、黑芝麻(根据自己喜好可以加入杏仁、瓜子仁等)。

步骤:

1、花生米、芝麻分别炒熟,花生米(去皮)和核桃仁压碎,如果给小孩子吃,全部磨碎;

2、在锅内放入面粉,用微火搅炒约10余分钟,待面粉呈现麦黄色时即熟,取出过细筛。过完筛的,过筛剩下的磨细又过一次筛,全部用完,不浪费;

3、另起锅放入适量色拉油和香油(用牛骨髓油更好),烧至七成热时将黑、白芝麻、核桃仁、花生一起倒入略炒,放盐(根据面粉的量,不要放太多哦),最后全部倒入炒面中,翻炒均匀即成油茶面。

四. 蒙古咸奶茶和甜奶茶

奶茶,牛奶和茶水的混合饮品,冬日有一杯热热的奶茶,柔软、细腻、入口即化。

在大中华地区,中亚国家,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也是奶茶的发源地,最初最正宗的就是蒙古奶茶。蒙古族主要居住在蒙古国及内蒙古自治区及其毗邻的一些省、区,蒙古族牧民以食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粮、菜为辅。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喝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顿饭”。所以,喝咸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补充人体营养的一种主要方法,每日清晨,主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1. 咸奶茶: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千克,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50~80克。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奶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再放少量炒米进去,才算把咸奶茶煮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2. 甜奶茶:红茶煮沸后加入牛奶和糖勾兑即可。

五. 姜茶

姜茶是一种饮品,用茶叶少许,生姜几片去皮水煎,饭后饮用姜茶,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有利于治疗流感、伤寒、咳嗽。

姜茶也是英国人喜欢的饮料,和中国人治感冒的姜汤差不多。 英国姜茶做法非常简单,只要泡茶的时候放上一节鲜姜,然后加糖焖上十多分钟,就做好了。

姜茶的做法:

1. 老姜茶

材料:红茶6克,老生姜10克,蜂蜜适量。

制作:将红茶叶与老生姜加清水煎茶,待温时,调入蜜糖饮用。

功效:温中散寒,健胃消食。适用于寒邪所致胃痛。

注意:湿热型胃痛不宜用。

2. 红糖姜茶

生姜:50克红糖:75克

功效:暖宫、活血

做法:生姜剁得碎碎的,加三碗水煲成一碗水,如果是要补血的,请加入红枣。在煲到差不多剩下一碗水的时候,加入红糖。红糖不用煲这么久

3. 开水姜茶

材料:生姜一片,开水一杯

制作:一杯水用一片姜即可,开水冲泡,热饮

功效:1.夏天吃凉东西前饮用,可预防宫寒

2.生姜性温,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注意: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天饮用最好。

可以搭配红枣、柠檬片。

六. 大理三道茶

三般茶也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大理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道。

1. 头道茶为苦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叫做清苦之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

2. 二道为甜茶,放有生姜,蜂蜜,芝麻,核桃仁等配料,香甜可口;

3. 三道为回味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

制作要求:

三道茶制作要求严格,有三道、六则、十八序之说。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

第一道苦茶,又名雷响茶,其实就是白族人最爱喝的白抖烤茶,茶叶被烘烤得微黄之时注入沸水,茶罐里隆隆作响,犹如响雷。这一道其味香苦,茶味浓酽。

第二道甜茶,则加上核桃片、乳扇丝、红糖末,冲上滚烫的茶水,香甜无比。

第三道回味茶,用蜂蜜加上花椒、姜片、桂皮末,冲上茶水,其味甜麻香辣,回味久长。

白语中辣与亲、麻与富同音,因而第三道茶也有祝福亲亲热热,大富大贵之意。

七. 藏族酥油茶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

藏族酥油茶的制作是将黑砖茶捣碎放入铁锅,掺水熬煮,几度沸腾之后,撒少量土碱,催出茶色。将沸腾的掺水倒入碗口粗的圆筒内,半人高的圆筒内放进一些酥油和少许盐巴,抓住桶内的木杵,上下搅动,轻提重压,反复数十次,使茶汁、油脂和水融合,称为色香味俱全的酥油茶。再此基础上,加入核桃仁、鸡蛋、花生芝麻等物搅打融化,这就是更高级的酥油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茶
百岁老人一辈子没进过医院!竟然因为一杯茶?
茶俗百汇
红糖姜茶的做法步骤
比奶茶还香还暖的健康饮品 你确定不了解一下吗?
为什么我再也不想喝奶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