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绩效改进的未来,属于那些偏执的人|原创首发

绩效改进的未来,属于那些偏执的人


乔诺商学产品中心出品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跟随,也不奢求引领

人力资源圈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圈子,经常看到“超前”的字眼出现,也经常有“超前”的模式出现,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前,也出现了各种颁奖,还真有人追风去追赶,搞得最后大家不知所以然。



凑这个热闹的有来自各界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体量比较大或者品牌比较响亮的公司,但是当你真正走进这些企业的时候,或许谈这些荣誉都还太早,或许业务正处于困境。

这种浮躁可谓整个中国商业的缩影,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浮躁,我们不去管了,但是可喜的是,有一群“偏执”的人在这种喧嚣之下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


偏执的企业家,低调地摸索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径,他们不相信什么什么思维,他们只相信实践,他们不相信什么什么管控模式,只相信客户价值,逆势增长的华为终端、海大集团、方太厨具,都有着极其务实的企业家在带领前行。

偏执的管理专家,低调地帮助需要他们的企业走出困境,他们不相信什么什么三角,他们不相信一劳永逸的模式,他们不相信教授们总结的完美方法论,他们更愿意针对不同的企业开出不同的良方,他们更愿意看到变革打破企业的惯性,看到每一次改变都回归客户价值本身。如崇尚流程再造的蒋伟良,崇尚流程绩效的王翔,崇尚价值销售的崔建中,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另类,他们更加相信真实发生的效果,而不是某一个另类成功的案例。


偏执的绩效改进者,像工匠一样逐步减少组织内的“浪费”,提高组织的速度,降低客户的投诉。他们每天以速度取胜,他们不怕得罪人,他们没有什么灰色地带,就是把事情做好,每一家企业都有一群这样的人在为企业做事,他们并没有指望什么奖励,仅仅希望公司变得更好,自己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环境,快速解决客户问题。

偏执者并不一定是落后者,恰好是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是的——清晰地知道,并没有模糊地带。

总有70%的企业,会在模糊中死去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最近两年关于互联网企业,线下企业死亡名单一直在朋友圈此起彼伏,这也揭露了一个事实:在面对竞争变化的时候,总会有70%左右的企业跨越不了。跨越不了的企业并非因为模式,也并非因为商业环境,根本原因是他们并没有习惯面对变化:他们战略模糊、流程模糊、人力资源管理模糊。


组织的问题总是类似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模糊”困境,面临的过剩经济,西方公司已经在过去的100多年之中都有经历过,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并非别人经历了,工具进步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问题我们几乎无一例外都在面临:无法满足交期,本位主义严重,岗位职责不清,官僚主义蔓延.....

面对这些问题,没有专业的咨询与变革能力,我们就只能在表面上做功课。

就拿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来讲:

业务部门常常提出“明确的需求”,我们团队的沟通技巧不好,需要一场沟通类的培训,最近团队文化方面需要一次团队建设课程...

没有经验的HR可能就真的开始围绕“显性需求”行动了,他们没有选择去探个究竟,而是转而把这种需求交给了第三方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的处理路径,就是“根据题目找专家”,或者“有啥卖啥”来去迎合需求。

然后找来了以为专家进行培训,专家做了一次为了让客户放心的“调研”,然后就开始了2天的短训班,然后70后安安静静地听完了课程,激动不已,认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本质,试图去改变自己的沟通习惯。

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过了2个月,一切沟通的问题继续上演,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

于是业务部门说培训没有用,HR也说是的,需要做针对性的辅导,于是关于“沟通”的辅导也开始了,然后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组织绩效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于是培训无用论开始蔓延...

(当然,这种情况对于HR来说还是幸运的,有些业务部门只给你描述现象,没有提出明确需求,我们更是不知所措)

是的,这就叫三脚猫功夫,不奏效。想要组织绩效得到改变,还需要苦练内功,需要围绕问题的本质展开,否则我们只能在模糊中死去。

明明有座桥,何苦摸着石头过河?


西方公司纵然与中国公司不一样,但是存在的目的一样,运作的模式一样,发生交易的方式一样。

我们走进GE、IBM、SIMENS等优秀公司,再去看看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优秀公司,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他们实在太像了!他们都在倡导老生常谈的“以客户为中心”,他们的员工都在踏实地做好每一件眼前的事情而不是谈商业模式,更不是谈颠覆性创新,他们都乐意把组织能力建设在流程上,还有,他们都在加班,为了实现一次次小的改进而加班!

接着前面的案例来说:

HR会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归业务部门,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做一线业务才能更加理解需求背后的需求?这个问题早有研究,我们不用回到业务部门,照样可以帮助企业改进绩效,为组织绩效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师,基本上都是外行出身!

销售大师——尼尔·雷克汉姆,顾问式销售的鼻祖,也是全球销售界公认的高手,但是从未从事过销售一天,但是他的销售方法论改变了全世界优秀公司的格局;


流程大师——迈克尔·哈默,一位大学教学的IT专家,此前从未涉足商业领域,但是提出了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为IBM、华为等世界级企业的变革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撑,也辅导IBM再次起舞,今天哈默的方法论已经帮助众多主流民营企业获得显著增长;


变革大师——约翰·科特33岁成为哈佛大学终生教授,提出变革领导力和变革八步法,并帮助众多500强公司成功变革;

这些外行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就是外行是可以为内行提供“巨大商业价值”的,从我们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价值往往远大于组织内(业务部门)的个体。

这些流程变革、组织变革、绩效改进的方法已经在工业社会的历程中得到了验证、修补和再创新,当然并不一定就那么完善,很少有人知道的是,IPD在华为实践之后才真正完善起来,BLM也是源自于IBM,但是是在华为实践成功的,实践本身就是对方法论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从事管理工作越来越值钱的原因吧!

在绩效改进的路上,最匮乏的资源是:战略耐性

绩效改进大师,《流程圣经》和《流程绩效实战》作者吉尔里A·拉姆勒用了35年来做绩效咨询,从而形成这套系统的咨询方法。尼尔雷克汉姆也是花了12年研究+7年跟踪检验才真正造就了SPIN的模式,这些都是西方咨询师的耐性,当然他们是在享受这个过程的,越专注越会有新发现。


经过过去GDP的增长狂潮,培训咨询界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供不应求,让专家、服务机构能够轻松地赚取高回报,一年净收入100+在企业里是做到一定职务,扛着巨大压力才会有的待遇,而作为专职讲师却是“轻而易举”,一招鲜吃遍天,几乎不用更新自己的内容,不用围绕客户需求而变,他们以贩卖自己的讲台时间为单位获得回报,自然就没有什么战略耐性可言,当然市场机制是公平的,现在处在培训咨询界的需求低迷期,倒是那些偏执者有了市场。

在企业里也是一样,快节奏之下,业务领导、HR和流程管理者、绩效管理者也缺乏足够的耐心,老板们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大家一起承担。

也就造就了今天的契机:管理者们可以在绩效改进中重生!

当企业绩效改进正在如饥似渴的时候,《流程绩效实战》如甘霖一般降临

粗放的时代是短暂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学会的,战略是可以学会的,产品是可以复制的,唯有管理属于企业自己的财富!

《流程绩效实战》为我们提供了清晰可见的绩效改进路径,也为绩效咨询师、业务高管、企业HR等相关人士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成长路径。流程绩效咨询的套路直击问题的根本,通过组织、流程、岗位三个层面的系统改进来提升企业绩效。

当然,这本书依旧是在抓重点——85%的绩效改进机会都存在于流程之中,毫无疑问绩效改进之路,也就是流程绩效改进之路。

或许,这是我们企业迈向下一步的必由之路,你会和我们一起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组织变革,HR应该是什么角色?
战略的成功,首先是管理的成功
韦玮:数字化转型的全新方法论,数字化魔方
戴维·尤里奇:14项组织能力指标及衡量方式(附效能指标库)
10个HR,9个在焦虑,敏捷性管理的5个原则
研习华为方法论随手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