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文丨 优宝

加拿大有一位女摄影师为了拍摄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她带着很多棒棒糖来到了孤儿院。
 
她请老师准备好热水,给孩子们洗澡,孩子们在氤氲的雾气中嬉笑打闹。
 
她又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根棒棒糖,孩子们别提多开心。
 
就在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她恶狠狠地抢走棒棒糖,直接扔进垃圾桶。

                           
小朋友不明所以地愣了,然后哭了,一个,两个,三个……哭声就像传染一样,所有的小朋友都哭了起来。
 
女摄影师赶紧拿出照相机,拍摄下来这“难得”的一幕。
 
照片出来后,她非常满意,孩子们的悲伤真实而又深刻,她将照片取名为《孤儿院的悲情》去参加摄影比赛。
 
结果很尽人意,她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可是就在他意气风发得走上台领奖的时候,主持人突然宣布本次大赛一等奖取消。


女摄影师非常消沉,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两天,直到第三天,她收到了大赛的奖杯和一封信。
 
那是孤儿院的院长写给他的,信里面说:作品本身非常出色,但是她也应该体会一下孩子们被夺走棒棒糖的悲伤与绝望。
 
人类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里的权重不同。

 坏情绪的传递——踢猫效应
 
在中国,父母有着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威,面对年幼的孩子,他们时而温柔耐心,时而又威严霸道,更多时候,他们奉行的还是棍棒教育。
 
实在是孩子有时候太气人了,好好和他说他却不听。
 
央视《道德观察》里记录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非常淘气难管,导致后来父亲脾气上来直接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
 
可这孩子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越来越堕落,最后彻底辍学。


如果父母的脾气太大,那么自然让孩子不敢主动去靠近,因为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寻求到安全感。
 
他们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因为父母的暴力而产生叛逆,影响亲子关系,处处和父母作对。
 
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预期,甚至与最基本的程度都背道而驰时,父母便会不甘心,认为所有的过错都是因为孩子不努力不听话而造成的。
 
所以不自然的就会产生坏脾气,而孩子自然也就成为了被发泄的对象,而被发泄者仍会将这些负面情绪继续传递给他人。


一位公司老总在上班途中因为超车被罚款,到公司后的他气急败坏的叫来了经理,没有任何理由就一顿责骂。
 
经理不敢反驳,只有把气撒在了秘书身上。
 
秘书也不甘心,找了个基层员工就以莫须有的理由批评了一番。
 
员工回家后对着老婆就是一顿叫嚷。
 
一头雾水的老婆拎起旁边的孩子就打了几下屁股。
 
孩子无法反抗,只能狠狠的一脚踢在了自家猫的屁股上。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
 
比起自我消化一些负面情绪,我们更常做的方式是转移。
 
但这种方式并没有错,转移也可以发挥好的效果。

 思考维度的转移,理解万岁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认为,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绪抹杀型和情绪引导型,
 
情绪抹杀型的父母,他们很难感知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并视负面情绪为禁忌,他们希望孩子永远都处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然而情绪引导型的父母,很能包容孩子的情绪,他们不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情绪抹杀型的父母往往只关注自身感受,因此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情绪也因此产生。
 
但如果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调整自我,才能阻止负面情绪的滋生。
 
1、调整期待
 
《婆婆和妈妈》里,黄圣依让儿子安迪上网课,但安迪又约了好朋友一起玩,因此他很抗拒。
 
杨子打来电话,安迪在电话里就跟爸爸发脾气。听孩子口气不好,杨子提醒他不要以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安迪一路抽泣到家,而杨子并不知道安迪为什么生气,孩子又只哭不说。杨子有些火了,批评并警告他停止生气。
 
安迪努力克制情绪,却抽泣得更厉害。


杨子发现再批评下去,孩子可能会更难过,于是停止指责,搂住儿子说:“爸爸爱你……”,安慰并帮他缓解情绪,冷静下来。
 
父母不执着于孩子一定达到要求,反而体谅他的处境,并给予理解,情绪才不会找上门。
 
实际上,只有在爱和理解里,孩子也才能变得更好。
 
2、离开现场
 
觉察情绪上来,可以先离开现场,等心情平复之后,再来应对眼下问题。
 
综艺节目里,应采儿教Jasper学中文,但他一个都记不住,应采儿很失望,跟孩子说话的口气也越来越差,Jasper也委屈地哭了。
 
为了避免朝孩子发火,应采儿独自回到房间,稍作平复之后,她再次找到孩子并解释,要以怎样的态度学中文,以及学中文的好处。


情绪上来,理智就走开,应采儿明白此理,所以并没有在生气时解决问题,而是整理好情绪,才来处理问题。
 
除了父母离开现场,也可以让孩子逃离现场。跟孩子约好,发现父母生气或发脾气时,就赶紧逃跑,避免伤到他。
 
如果父母还是忍不住朝孩子发了火,事后要及时跟孩子道歉,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发火,是自己没控制好情绪,并不是你的问题。
 
觉察情绪,逃离现场,有助于管理情绪,也是保护孩子的好方法。
 
人无完人,每个人总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刻,道歉也不一定会被对方谅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尽量做到“不带攻击性”的指责。


可以嫌弃孩子笨,但说他一事无成、令人失望就有点过了,很多小问题被情绪夸大后,对心灵造成的冲击也会成倍增加。
 
而这种过度的言语更无法让对方明白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求,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好而已。
 
在控制情绪程度的基础上,如果能再说出孩子的感受便更加事半功倍。
 
哲学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爱孩子,就请试着理解他的情绪,父母也不会让自己处在生气等负面情绪中。
 
理解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也是父母情绪的调和剂。
 
用理解陪伴孩子成长,把好脾气留给他,而孩子才能成为可爱又优秀的自己。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踢猫效应影响孩子的未来
建立孩子的情绪基础,你做到了吗?
如何防止“踢猫效应”发生在自己身上?
《都挺好》苏母死了还在遥控全家:忽略这3点,危害巨大
孩子不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不懂得控制情绪,到底有多可怕?
植物被骂30天后枯萎:语言暴力有多攻心?家长还不警惕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