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位支书哥眼里的李贯河会战,唤起多少人的记忆

回望李贯河

——谨以此文献给当年参加李贯河会战

活着和逝去的河工们

黄志榜

          一九八七年农历十月初三日,大黄河卡车拉着我们村一百二十名青壮年河工,拉着各家各户收集来的面粉粮食,拉着在镇上买来的锅碗瓢勺、蒸笼案板和被子铁锹,在滚滚车流中开赴位于当时黄路口乡的梁庄村,这里是李贯河会战工地,前一段时期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冬季挖河传言终于得到证实,从这一天开始,开挖李贯河的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

         梁庄是个不大的村子,全村大约四五百口人,其中以史姓人家居多,鲁台镇的八千多民工被指定在这个村子安营扎寨,村东南头租用的三间民房和两间配房便成了当时的镇政府指挥部以及派出所和战地卫生室。一个四百多口人的村子一下子涌进这么多的外地河工,可以说全村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连村子外面的树林子都成了民工扎伙居住搭建帐篷的地方,每家每户都有鲁台各村的民工入驻,后来关系搞得好的干脆就不让房东一家做饭了,我们投靠的房东叫史平军大哥,两口子与我们相处得甚为融洽,撤工分别时还给我们赠送了一面“友谊长存”的锦旗。梁庄村每到晚上热闹的犹如城里的夜市,临街住的人家门口挂起马灯,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烟酒副食和日常所需用品,热心的村民热情地招揽着晚饭后出来溜达的河工们,生意最好的要数村子后街那家卖卤肉狗肉的小馆子,大家喊女老板娘“大屁股”女人,她也不作计较。她煮出来的卤肉味道鲜美,真是好吃,常有带班的村干部被吸引过来,打打牙祭,泯上两盅,好事的炫蛋子给老板娘打情骂俏,她也不介意。她熬的卤肉和狗肉价格不贵,常常是供不应求,也许是那时环境艰苦的缘故,这些年来,我再也没有尝到过那年头那样有滋有味儿的,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的卤猪头肉。

           李贯河位于梁庄村的东北边,高耸的河堤自然形成为村子的天然屏障。其实认工时我已先期来过,对工程量已有所了解。初来的河工看到蜿蜒东南的宽阔河面时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被这气势浩大的工程吓得怯场,当时分罢工回到驻地时都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想退缩不干。参加挖河的大部分河工都是因没有钱才来工地抵工的,出钱不出人,出人不出钱,有些人表露出了后悔和畏难胆怯的情绪。镇指挥部立即召开了全体河工战前动员大会,成立了以镇为团,以片为连,以村为排,以组为班的军事建制,当时郭广义镇长的讲话富有激情,稳定了军心也鼓舞了士气。农历十月初五,红旗猎猎,李贯河上万头攢动,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掰河帮”的开始意味着李贯河挖河战役已正式打响。

        那年的冬天冷得出奇,专家说这个冬天是百年难遇的极寒天气,麦田被大面积冻死,田野里来不及入窖的白菜大葱均被冻得腐烂在地里,全河道几十万河工们需要大量的蔬菜,大白菜竟然被卖到一块多钱一斤、大葱十元一斤的天价,如此的恶劣气候给挖河造成了极大困难,“滚垄沟”露出水面的河床泥巴里长满密密麻麻的沙礓,有的大如牛头,一锹下去一道白印子,大批钢质不好的钢锹都卷刃报废,冻硬的泥土夹杂着沙礓的冻土如钢似铁一般坚硬无比,运土方的河坡冻得像抹了黑油的玻璃板,连抬泥的泥兜子被冻得像弄皱的旧铁皮似的,北风吹着地面的浮雪一如流沙般横淌漂飞,寒风犹如刀子般刮得人脸生疼,人们去工地不得不背朝后倒着走路。指挥部要求各村购进大批钢叉钢钎,撬杠和八磅大锤,几天下来直径20公分的钢叉像麻花般撂了一堆,50公分长的钢钎被八磅铁锤砸得只剩一尺多点儿,河工们为赶工期车拉人抬奋战在冰天雪地的河谷里。我想当年林县修红旗渠也大抵不过如此艰苦,这样的场面不禁让我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里面《筑路》里描述的残酷情景。很多人的手被冻烂震裂,虎口淌血,有的人脸和耳朵都得了冻疮,由于那时的交通不便,许多河工都没有办法回家拿过来御寒的棉衣,况且晚上休息不好,户外搭建的帐篷保暖功能很差,寒冷的夜里大家都使劲儿挤在麦秸铺的一处,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抱团取暖,冻得睡不着的人就怂恿着能蛋“大块糖”黄老二讲“骚古戏”和荤笑话段子,有人弄来一团干红薯秧子点着篝火烤火,以增加帐篷里的温度,冬夜清冷的帐篷里透着马灯微弱的光,四面透风的地铺上也会时常传出来爽朗的欢声笑语声。

           黄老二“大块糖”的绰号要说还是颇有来历的,以至于他后来客死他乡后还被人津津乐道。当年人山人海的挖河工地上有个卖烟卷的姑娘,她总是在河工们上工一个小时左右出现,斜挎着包裹擓着“马头篮子”的身影走在高高的河堤上,老远都能瞅得见,紧身的棉袄和又黑又长的大辫子,加上漂亮的脸蛋儿,在满是泥巴的人群中格外抢眼。她醒目的大红围脖,红得看上去犹如一簇燃烧着的火,卖烟卷姑娘行走在河堤上的身影,成了河工们每天都能大饱眼福的一道亮丽风景。她每次路过我们的工地,黄老二都会靠过去,买盒烟和一块钱的大块糖。他自己只吸烟,大块糖都分发给大家,每天亦是如此,大家都取笑他,出他的洋相。那姑娘每天自村里出来,沿河堤叫卖到黄路口大闸后径自回家,每天一个单程。黄老二一月多时间竟买了那姑娘二百多元的大块糖,大家索性给他送了个“大块糖”的外号。歇工后的晚上他也时不时借故溜到姑娘家里搭讪说话,很勤快的帮人家干些家务杂活,最后甚至达到痴迷狂热不能自拔的程度。据说,他们俩也真的产生了感情,有人曾看到他们在村西北角的麦秸垛头边幽会过,听说因为黄老二是孤儿才没能成事。挖河竣工后,河工们回家后“大块糖”黄老二还闷闷不乐地郁闷过好一阵子。听人说一个多月的挖河也真有人日久生情,在当地村里找到了老婆,还有好多人在这里和房东建立了深厚感情,打干亲家续上了来往不断的永久性亲戚。

           伫立河畔,遥望逶迤东去的李贯河水,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一晃三十个年头过去了,李贯河成了当年参加挖河会战河工们留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永远记忆。他们中的多数人原想出点苦力,挣点辛苦工钱,可由于天气的原因延长了工期,省吃俭用的钱被消费殆尽,可他们无怨无悔,反而说经历这场会战非常值得。那年挖河全地区动员的河工人员数量最多,土方量最大,条件也最为恶劣艰苦,那是历史以来一场绝版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我们硬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凭着最原始的施工工具,终于疏通了庞大的李贯河河道,清去了淤泥,畅通了河道,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河工不畏风雪苦,血汗撒满李贯河”我们还是借用当年的指挥长郭广义的这首诗句来结束这篇回顾文字吧。

            愿李贯河精神永存!

——2017.10.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往事如烟:扒河(作者 花全超)
挑 河
河工缘
北宋都水监
【话说运河】治河须治沙
天下长河真难治,从限制权力到逼人犯错,清朝财政制度逼官员贪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