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近些年兴起的庆“52大寿”盘点一下农村老家的陋习

编者按:

虽然是旧话重提,但如果没有生活实践哪会有这样的好文章。

从近些年兴起的庆“52大寿”

盘点一下农村老家的陋习

大年初一晚上,弟弟、弟妹们带着孩子都回到新修整的老屋去歇息,我和老爸、继母一起聊天。说起明天大年初二,本村里和外村的亲戚有几家要庆祝“52大寿”的,哪家是要办酒席需要随礼的,很少发牢骚的我深有感触,不免发表一些内心的感慨。

记得从小时候起,老家就有庆寿的习俗——村里人每逢家里有长者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在正月办酒席庆寿。

最初,庆寿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庆65、66:有的人家65那年正月初五庆祝一次,66那年正月初六也要庆祝一次;有的人家是两年只选择其中之一庆祝一次;很少有人家两年都不庆祝的。所谓的庆祝,就是要办酒席,酒席大致分三类规模:有的人家会大操大办;有的人家只招待亲戚,不接村里普通乡邻的礼金;有的人家只是接待晚辈至亲:自家的女儿女婿、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儿,连普通的亲戚也不接待。

第二阶段是庆73、84:这个阶段确切点说不应该叫庆寿,通常称作“破坎儿”,一般不大操大办,只是自己的女儿、侄女儿这些晚辈至亲带着白菜、粉条、特定部位的猪肉等有专门讲究的礼物来给“破坎儿”。摆上个三两桌,或是五六桌,一大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据说这样,长者就可以顺利地躲过这一年所有的不顺,就能够健康长寿了。

第三阶段是庆80、90大寿:自古就有“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家里有长者能够到80、90岁还都健在,绝对是一件大喜的事情。一般都已经是四世同堂了,家里人会热热闹闹地办上十几桌甚或是几十桌酒席,村里有往来的乡亲和家里远近的亲戚,早早地就打探着消息,欢欢喜喜地赶来庆祝。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更差,村里有几家长者能活到80岁以上的,都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最初的时候,去各家庆寿都是拿些自家漏的粉条、自家舍不得吃的白面或者挂面、自家鸡下的十几个鸡蛋。东家会在屋子大红的板柜旁,请来村里有学问写字好的做记账先生,用几张薄薄的红纸,记上这些随礼人的姓名、礼物种类和数量,以后人家有类似的事情好去还礼。孩子们最喜欢看各家各户红板柜上分门别类的、堆成小山似的礼物,谁家收的礼物多,就说明谁家的人情好。

后来条件稍微有些好转,薄薄的红纸开始变成了稍微精致一些的礼单、账册,礼物也直接变成了礼金:张三家五元钱,李四家十元钱,王五家二十元。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礼金逐渐增加到五十元、一百元;近些年,普通的礼金开始涨到了二百元、三百元,一百元已经极其少见。亲戚则根据日常来往的多少、亲戚关系的远近变成五百元、一千元甚至几千元不等。

礼金虽然重了,但我感觉到人情却比照小时候薄了。

党的富民好政策,让青龙山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医疗条件也便利了,人们的寿命普遍都有大幅度提高。每逢正月,从初三开始一直到初九,除了普通的家族、亲戚间的相互拜年,各种“破坎儿”、“庆寿”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初五、初六这两天,一家子就会有远近十几份亲戚办席,需要去随礼,全家老少都出动,也跑不过来,于是就会出现来了东家扔下礼金记上帐匆匆忙忙问候几句就跑去西家的现象。就是这样,也经常会跑不过来,只能让家族里的人或是其他亲戚把礼金捎过去,连个面都见不到,更别提问候了,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按理说,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65、66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可是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忽然兴起一股庆“52大寿”的风气。具体有什么讲究,乡邻们有多种说法,有说避邪的,有说躲灾的,有说类似破什么坎儿的,我记不太清楚。但有另一种说法,我倒是觉得更接近实际情况。

那就是有人说,是因为有的人家,家里老人过世得早,孩子又小,还不到结婚的年龄。常年以来,这家结婚,那家生孩子,东家庆寿,西家搬新家燎锅底,礼金没少往外随,可是却总也不见回头钱儿,所谓的只出不进。礼尚往来,尚往来,只有往却没有来,心里不平衡,可是又没有其他恰当的理由,于是就找个由头在正月初二这天庆祝一下“52大寿”吧。甚至有的人还放出话来:这些年光给别人随礼了,这回自己家有事,就看礼单——礼单上有的人家以后继续来往,礼单上没有的以后就断了来往。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的说法,也只是部分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无意于冒犯任何人,请不要对号入座。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尴尬的局面——

有的人家孩子在外地上班,春节值班回不了家,节后回家准备和家人好好过个节,结果家里人除了年岁大的老人,连别的亲人的面儿都见不到,连说句知心话都难,说是都给别人家庆寿去了。想去亲戚、童年的玩伴儿家串个门,拜个年,叙叙旧,却经常会扑个空,也说都忙着给别人家拜寿去了。套用网络常用的话:“一过了大年初一,不是正在庆寿,就是在去往庆寿的路上。”

村里还有一些子女少、不懂啥技术、只能靠种地为生、没有啥经济来源的乡亲,更是苦不堪言,为了要面子不差人情,只能自己省吃俭用地过日子。正月里一遇到十几份或是几十份随礼的,生活标准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

就是子女在外地上班,对父母非常孝顺的,除去日常夫妻俩同事、同学、朋友的人情礼往,口勒肚攒地节约些钱想要孝敬父母,原本是想让辛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安享晚年;老人却把钱都用来东家、西家的随礼了,自己依然省吃俭用、吃苦受累地的过日子,说是怕老了老了人情没了、断了。

于是,原本是很高兴、很喜庆的事情,现在却演变成了人们的负担。曾经不是一年、也不止一次,听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在一起抱怨,这个说今年光是65、66的有多少份,那个说52的有多少份,这还不算平时正常婚丧嫁娶的、亲戚拜年的。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一份礼金按照200元计算,一家要是有个十份八份拜寿的,再给亲戚拜年买礼品,给孩子压岁钱,这个年过下来,没个五六千估计是不行,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还真是个不小的负担。

接下来,再说说办寿的东道主家。礼金虽然收了不少,但却也像是打了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一样。

早些年,东家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办席,家族里的年轻小媳妇儿、大妈大婶儿、半大孩子全员出动。妇女准备饭菜,半大孩子端盘子端碗当“跑堂”。正月里,人又多,屋里装不下,屋外又冷,就分期分批坐桌,俗称“流水席”。村里有威望能张罗的长者主动来当“值客”,按照亲戚远近、辈分大小、年长年幼分期分批安排坐桌子吃饭,一拨人吃完了,另一拨人马上进来继续坐桌。那时候,人们会把东家的饭菜吃得很干净,尤其是谁家要是上菜慢了,几乎会上一盘吃光一盘,吃得干干净净。因为自己家里过年都不一定舍得有这么多好吃的饭菜,那时候去吃席相当于解了一次馋,一般很少浪费。

近些年,形势却有所不同,还是在自家办席的多。东家会花钱请专门的厨师,也会有专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出租整套的餐具。东家好面子为了显示主人的大方好客,菜品、菜量也有很大提升,大鱼、大肉、海鲜等堆了满满一大桌。可是宾客早已不是当年的宾客,大部分平日里自家的伙食都不错,又逢过年,大鱼大肉基本吃不动,就连价格不菲的海鲜也是剩了多一半。杯盘狼藉之后,不是东家顿顿热剩菜剩饭,就是放坏了倒掉喂了猪啊、鸡的,很是浪费。

而东家所接的礼金,去掉办席的开销,虽有盈余,却也得盘算着下一个需要去随礼的又是哪家,还礼的礼金是多少。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很无奈,主要的想法就是,别人家都办了,自己家不办,面子上不好看,还怕乡里乡亲的笑话自己不孝顺长者或者笑话自家人情不好。

凡事都讲究一个“度”,破坎儿也好,庆寿也罢,自家至亲怎么庆贺都无可厚非。孝顺也好,面子也罢,我想都应该以大家不感觉负担太重、也不要过度铺张浪费、能够真正增进彼此的感情为佳。

我还是怀念小的时候,乡邻、亲戚之间的那份最朴实、最真挚的感情。什么时候,老家的这陋习也能改一改,让美丽的山村更加美丽,不要让日益沉重的礼金、过度频繁的往来压淡了大家的感情。

作于2019年2月7日

作者:云儿

◆云儿:绚丽烟花绽放出的七彩童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人说“人老了不要过生日”?
农村随礼为啥被称为“人情债”?听说又涨价了!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啥意思?古人送礼经验
云南省文山市州富宁县2021年5月03日出台了“婚丧礼金定标”:礼金不超200元,值得推广
照理拍案:办酒席收礼金将会罚款? 这规定一出再也不用担心随礼花销大了
“随礼”,最能看清一个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