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科普:什么是心理人常说的“心智化”?

心理信息共享系列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89篇文章

如何加入咖啡心理英语小组,请拉到文末看介绍

心理学中的心智化

指的是

理解表面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理解可以针对自己,也可以针对他人。

心智化可以看成一种有想象力的心理活动,能让我们从精神层面——如心理需求、欲望、感受、信念、目标以及理性——理解和解读人类行为。

形象一点,心智化就是“对误解的理解”,而戴维·沃林则称其为“对思考的反思”。虽然在有意识和不自觉的状态下,心智化都会运作,但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削弱其功能。

产生与发展

01

虽然心智理论早在笛卡尔时期就已经在哲学中被论及到,但心智化的概念却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才出现在精神分析文学中,并随着海因茨温默及约瑟夫佩纳于1983年做的实验而被广泛测验。

这个实验源自丹尼尔丹尼特对一幕儿童木偶剧的解读,目的是研究儿童何时能够理解错误信念。

0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西蒙.拜伦科恩与乌塔.佛莱丝在温默和佩纳的研究的基础上,将心智化的研究与自闭症及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和生物学机制结合起来,这标志着心智化研究领域的拓宽。

与此同时,皮特·冯纳吉及其同事们将心智化理论用于依恋关系混乱情景下的发展精神病理学。

03

近段时间,几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者已经将心智化理论用于养育以及父母、亲子和青少年方面的临床干预。这些研究者有艾瑞特斯莱德、约翰格里嫩贝格尔、艾莉西亚利伯曼、丹尼尔谢克特、以及苏珊科茨。

影响

心智化影响了依恋理论和自我发展理论。

根据皮特冯纳吉的研究,混乱型依恋的个人(可能来源于身体,心理或者性方面的侵害)可能在形成心智化的能力上会有更大的困难。

依恋的历史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心智化的力量。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一般都有一位心智化能力比较高的养育者;因此,这些儿童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去体会自己及他人的心态。

童年早期接触心智化的个体能免受社会心理逆境的影响,不过该理论还需要更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智谜题”孤独症(下)
自我存在
TA沟通分析理论读书笔记
钟博士精神分析课程答疑(一):关于心理防御机制与儿童发展的关联
『嫉羡和感恩』附录一 注解
给心理咨询师的经典书单|精神分析系列-依恋理论28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