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些人没有染上疫症,却可能“染上”了疑病症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文章编号:F20200224

一杯咖啡2020疫期守望相助特刊
心理信息共享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337 篇文章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作者 |杰夫·珀尔曼 ( Jeff Pearlman),原题为《The Impossible Illness》。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红富士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Anthony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这段时间,有些人没有染上疫病,却“染上”了另一种可能也会“传染”的心理病:疑病症

据媒体报道,最近武汉一女子未感染新冠病毒,家中也没有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她却自行购买并过量服用新冠肺炎的治疗药物,出现精神异常、心率失常等症状,2月23日,被送入ICU(重症监护室)。

《湖北日报》也曾报道过一则一四十多岁男子每天都反复量体温,有一次因为泡脚后发现体温升高,在家嚎啕大哭的新闻。





有一类人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那就是有感冒发烧咳嗽症状的人,因为和新冠肺炎的症状类似,这些人很担心自己是不是“中招”

比如大家熟知的影视明星贾静雯。


在半个月前,正值疫情爆发增长期,贾静雯自曝感冒发烧三天,已经完全处于失声的阶段。在这个时刻发烧住院,让她非常担心和恐慌,特别是她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如自己“中招”的话……

从她发布的社交媒体状态就可看到,一长段内心独白,以及展示打针的照片,内心的恐惧已经溢出。而且,因为她的症状,身边的人也陷入高度紧张,胆战心惊地远离她,更让她倍感失落和恐慌。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已出院回家进行休养,而测试结果都是正常的,只是患上了普通的感冒。


但是,肉体的伤痛可以被有效治愈,可内心的创伤却没法快速修复,近期发布的动态可窥一斑,虽然内容是关于陪伴孩子的,但是全文伤感,且配图是黑白图。而过去,她的配图均为彩色,从未有过黑白照,看来对她造成的内心冲击依然余波荡漾。


疫情对我们的考验不只是身体层面,还有心理层面。很多时候,一个人真正出问题的,倒不是身体,而是心理先垮了。

事实上,有不少人这阵子正陷入了“疑病”恐慌之中:

他们拿着各大官方渠道发布的症状信息自检,越查越觉得自己是“遗漏”的病例,越查越觉得自己是不是被传染了。本来居家的生活已经挺无聊的了,而现在这样的“自我诊断”,似乎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担忧。

这类人群并不少见。

据《新京报》采访某心理咨询师志愿团队,春节期间他们接到的热线电话中,主要群体之一便是那些在家的普通民众,因消化不佳、胃口不佳,感觉缺乏精力,一边理智上明白不要恐慌,一边不由自主地变得敏感多疑,反复量体温,心慌焦虑不安。

甚至有一位求助者第一天觉得自己眼睛痒、鼻子痒,第二天就觉得有一点鼻塞、流鼻涕,伴随嗓子疼、头疼等。虽然他天天量体温并且正常,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符合新冠肺炎的症状。

对数以千万计的人来说,咳嗽不仅仅是咳嗽,它也是死亡鼓点。再多的诊断结果也无法使他们信服。

但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我们内心可能都有一点点“疑病症”。

一、什么是“疑病症”?

这里有个典型的“疑病症”患者:

我胃左边还一直很痛,已经痛了至少八、九个月了。B超检查结果是阴性,CT扫描、核磁共振和结肠镜检查的结果也都是阴性。

“这可能没什么事。”一个医生说。
“你可能只是拉伤了肌肉。”另一个医生说。
“是我的话,我会忽视它。”第三个医生建议。

他们都错了。我知道他们都错了。没有医生可以看了,我转而寻求安慰。“你觉得我胃部的疼痛是什么?”我问,“你认为我会没事吗?”

转了转眼珠,我父亲说,“你没事”。我母亲说,“你没事”。我嫂子说,“你没事”。

“你37岁,你跑马拉松,你每周一打篮球,你甚至从来没有骨折过”,我妻子说,“你没事”。

我不相信他们。我不能相信他们。我拒绝相信他们。我希望我可以相信他们。


生活中常常充斥着这种原始的、身体上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对不可避免的、即将来临的、精神病性的死亡的恐惧。

事实上,疑病症患者可能是公共安全问题里最敏感的人群,在流行时期,他们会比平时更加脆弱、敏感、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你近期有以下的行为表现,可能你已经陷入“疑病”恐慌,开始步入“我认为自己有病”的心病行列:


1、对身体出现的不适以及体温的变化高度敏感,反复测量体温。

2、可能因为过度紧张出现胃疼、胸闷等不适感,而并无这方面的基础疾病。

3、反复地回避任何可能构成健康风险的地点,避免参加活动,比如需要返工乘坐公共交通,就感到非常忐忑,以至于回避不想去上班。

4、反复消毒、洗手,穿戴超过必要限度的防护用品。

5、总觉得自己的行动路线和接触的人中有确诊病人,自己很高概率中招,甚至可能已经中招。

 
对疑病症患者来说,保证也好,安慰也好,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用,他们使自己相信,伤口绝不仅仅是伤口,咳嗽绝不仅仅是咳嗽。他们不仅仅认为自己感到疼痛,他们是真的感到疼痛。

他们被恐惧压倒了。他们可能感到一片黑暗。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也不想吃饭。他们脑海中,总会浮现:“我快死了”、“我知道我快死了”。

二、“疑病症”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学解读

希腊人发明了“hypochondriasis”这个术语来描述上腹部(包括皮下到胸骨)运动引起的疾病。然而,到了19世纪末,这个词(疑病症)的含义已经变成“没有特定病因的疾病”。

疑病症仍像以往一样隐秘和令人困惑。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中,疑病症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并被归类为一种躯体形式障碍,它被定义为“基于对身体症状的曲解,因为害怕患有或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疾病而担忧。这种担忧必须存在至少6个月,尽管有足够的医疗诊断其并未患病,但这种担忧仍然存在。

事实上,这类人群并不在少数。

据统计,在美国,在20个去看医生的人中,就有1个患有这种疾病,尽管所有的数据都令人沮丧的没有定论:一个人可能终生患有疑病症,且永远不知道,正如一个人可以被诊断为疑病症,事实上,他的确有身体上的疾病。

事实上,疑病症是疾病中的疑难杂症,虽然一直在被研究和讨论,但始终难以捉摸。有些疑病症患者可能会将自己归类为身体疾病。而且疑病症很难量化,一部分原因是疑病症存在于广谱上。

最糟糕的疑病症患者可以达到重度抑郁症的程度,这种漫长、难处理的恐惧是由自我诊断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所引起的。


尽管在DSM中得到了官方确认,但那些患有疑病症的人通常并不会受到尊重和严肃对待。

心理学家盖尔·马特兹·尼尔森,擅长治疗焦虑症,他曾说过:

“这是强迫观念,而且人们往往不愿意听别人讲自己的强迫观念,‘我很害怕我感染了艾滋病,我很害怕我得了癌症,我很害怕我得了淋巴瘤。’人们听到这些都会不屑一顾或一笑置之。但作为一个疑病症患者造成的伤害可能很大。这不是在开玩笑。”

一般来说,疑病患者不仅仅患有疑病症。

大多数疑病症患者又同时在焦虑或抑郁中挣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当他们担心生病时,焦虑水平会上升,压力水平也会上升,这会导致头痛、胃部和消化系统问题。焦虑肯定会引起疼痛,如果你是疑病症患者,你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疼痛作出反应。

三、“疑病症”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疑病症”来说,再多的安慰也无济于事。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理解“疑病症”可能是由于哪些原因导致的:

1、“疑病症”恐怕与我们的大脑认知能力有关。

心理治疗师卡洛琳·戈德马赫·克恩,擅长治疗焦虑症,她曾经说过:

“大脑是如此强大,它真的可以说服自己生病。你知道有些事情不对劲,因为你相信你所认为的东西,而你所认为的就是你所觉察到的感觉。所以你可以让五个人告诉你,这都在你的脑子里,但这还不够。”


2、“疑病症”与心身疾病的原理有关。

事实上,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涉及到心理和身体,这表明心理和身体是相互影响的。

比如,最简单的喉咙痛也会带来情绪波动,有时候是恐惧(如果我落下太多的工作怎么办?我会失业吗?),有时是内疚(有人会从我身上传染吗?),有时是愤怒(我是从谁那里传染的?

另一方面,情绪通常用身体的语言交流:比如紧张性头痛,或者压力引起的胃部不适”。



3、“疑病症”与个性有关。

虽然疑病症正式被视为一种精神障碍,但是没有一个人是空洞的。我们都有个性、恐惧和希望。这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与一般人都有的恐惧不同,一个显著的区分因素是:疑病症患者从疾病角色中潜在地得到了一些东西。事实上,正因为有这样的担心,所以这些人允许自己长期停留在家中,做各种健康保障,获得来自其他人高度的关心,这可能都是他们潜意识中期待获得的。

4、“疑病症”可能与养育方式有关。

一些人认为,鉴于焦虑和抑郁的疾病诊断轴,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另一些人认为这是习得的。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炎症和生物行为医学中心主任布莱恩·A·法伦说,“如果孩子是由一个总是担心孩子生病的母亲抚养长大,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会不理性地担心健康问题。

所以,压力性事件,比如这次的疫情常常只是一种刺激因素,就好像亲人的死亡也只是个人悲剧的刺激因素。事实上,这些人本来就比较容易陷入对健康的恐慌之中。



四、“疑病症”的不同类型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布莱恩·法伦的观点,有三种类型的疑病症。

1、一是强迫—焦虑型疑病症患者。

他们会反复担心,反复寻求保证,却无法把这个观点从脑海中排除,即医生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东西。当我们想到一个疑病患者时,我们想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次又一次地去看医生。

2、第二类是抑郁型疑病症患者

他们往往是这样的:他们会眼里含着泪水,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坚称自己快死了,甚至没有必要接受检查。或者她可能会回避去看医生,以避免确认她的恐惧。

比如,她可能是因为有外遇的罪恶感而害怕感染病毒,从而诱发了疑病症。

抑郁型忧郁症可以演变成一种严重的妄想类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对身患疾病深信不疑,对自己这种非理性的恐惧没有任何洞察。她有自杀的风险。


3、第三类是躯体型的疑病患者

这类人往往有许多身体症状,并假定有严重的根本原因,但不一定会得出灾难性的结论。他只是想让医生找出持续疼痛的原因以及如何消除。这类患者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相似,但他们担心有重大疾病。

为何疑病症患者有时候真的会有一些症状反应?

另外,有必要提一下,疑病症与强迫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过度担心,觉得有必要做一些事情,比如反复看医生。但是,疑病症患者常常有许多无法解释的症状,这主要可能与医学对纤维肌痛等病症的了解不足有关。这些疾病可能与过度产生促炎性细胞激素有关。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这可能是控制正常免疫反应的机制失调,细胞激素的产生没有停止,导致持续的疲劳和不适症状。随着我们对大脑、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关系的进一步了解,一种新的观点将会出现,来帮助了解那些有多种无法解释的症状的患者。



五、遭遇“疑病”该怎么办?

1、药物治疗。

越来越多的医生将疑病症视为可以通过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疾病。

有一个患者确信自己得了脑瘤,尽管医院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然后,医生尝试了百忧解(:一种抗抑郁药物),结果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患者烦躁和敌意的状态变成了感激和高兴,因为有什么东西在帮助他。

事实上,采用一些药物去帮助这些疑病症患者,主要的原理是“安慰剂效应”,药物未必一定有实际的化学反应,但是可以起到安定的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用药医治的病,比陷入无药可治的恐慌要好太多。

2、认知疗法。

目前认为,认知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疑病的抱怨、抑郁的抱怨和特质焦虑。认知疗法中,有一种暴露与反应预防的技术,你需要带着一种强迫观念直接面对它。

假设有人对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有一种非理性的恐惧。那个人需要直面恐惧,也许是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一起,也许是去一次治疗艾滋病的医疗机构。治疗的目标是做一些你一直在回避的事情。

最初,这个过程会增加焦虑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水平会稳定下来,不再那么重要。你已经近距离地正视了自己的恐惧,你看到了它的真实面目:仅仅是恐惧,而不是现实。



上面这些都需要求助专业人士帮助。那么有哪些可以自我调节的办法呢?

3、自我调节。

1)转移注意力,从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转移到对外界其他事物的关注上。

如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看书、绘画、花艺等,特别是那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可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对于减缓疑病情绪会有很大帮助。

2)远离负面情绪满满的人。

在疫情期间,我们会接受到许多消极负面情绪的信息,也有一些人热衷于发送此类信息。多看多听这些内容,会加重疑病情绪。因此,请和那些积极心态的人多交往,这样自己也会被感染,让心情放松下来,疑病焦虑也会减缓。


3)不与疑病对抗。

疑病虽然是个体对自己健康的过分忧虑,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身体的疾病信号,从积极的角度看,疑病的人都是热爱生命的人,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允许自己去做比关注健康更多的事情,提升生命的质量那就更好了。疑病症患者最主要的是要放松对自己身体的觉察,而不是完全不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如果这么想的话,反而会陷入疑病恐慌之中。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关于“社会心理”、“疫期心理”等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一杯咖啡2020疫期守望相助系列特刊
如果只能在家过年,除了刷疫情,你还可以做的N件事
居家办公真的那么幸福吗?|7招心理技巧助你“无压”居家办公
保护韩红,人人有责:我在前方浴血奋战,请别在后面吹毛求疵
超长假期可能引发“慢性无聊”:会带来哪些危害又该如何应对?
“我本来不紧张,越看手机越紧张”|警惕媒介式“替代性创伤”
如果只能在家过年,除了刷疫情,你还可以做的N件事
新冠肺炎:请不要感到羞耻,和身边的人聊聊你的恐惧吧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我竟然讨厌自己的孩子”|养育倦怠是如何破坏亲子关系的

把宋茜骂上热搜的人呐,请体谅贺繁星式“资深少女”的不易

《想见你》大结局:喜欢上许光汉的你,也请爱一下“陈韵如”

被低估的《囧妈》,有解决原生家庭困扰的“钥匙”

如何才能实现情感独立的生活

警惕陷入过度反省:如何让自我觉察恰如其分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首次!2020心理动力学系统学习网络课招募!公益平价!

首次!朋辈咨询线上学习小组招募啦!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在不能出门聚会的日子里,成为更自信的人|疫期蜕变计划,欢迎加入

等结束后,下一站我想见你| 疫期“脱单”互助社群,欢迎加入

一杯咖啡发起疫情期间“守望相助”互助社群了,邀请你加入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2020上半年朋辈咨询第5期招募: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0最新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摆脱抑郁焦虑的困扰——神经症的心理治疗
总感觉自己有病?你可能患上了“网络疑病症”|疾病
疑病症,相关介绍
谈谈疑病症(疑病障碍)
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中医抑郁症研究取得可喜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