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酱园史话

常熟人家无论贫富贵贱,餐桌上大多会有一碟酱菜。一碗白粥、三片酱菜,物资匮乏年代是果腹充饥,物阜民丰时期是消化养生。酱菜,顾名思义就是用酱腌制成的菜。常熟酱菜历史悠久,大多使用甜面酱腌制,故口味偏甜。旧时售卖酱菜的店铺叫酱园,翼京门外平桥湾北原有酱园弄,书院弄口的源盛福酱园始创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旧常熟酱园都是自产自销,主要产品:酱类有豆瓣酱、甜面酱、酱油(有赤油、原油、套油等多种);酒类有土黄酒、土烧酒、甜水酒、馥珍酒、香蜜酒、露酒、复制药酒;酱菜有黑菔(注1)、酱瓜、酱姜、片瓜、小刀卜;以及辣花、酸醋(注2)、乳腐等。旧常熟酱园行业老店主要有:

一、长发隆酱园

该店地址在大东门外泰安桥堍,工场设在鸭潭头(后酱制品厂址),于1929年3月受盘鸭潭头长发泰酱园(前身为长发祥),以及白场的同源泰酱园(均创建于清代)改组而成,主要生产原双酱油、酱菜、黄酒、白酒等,并经营批发及零售。当时由平冠兰、平耀松、张冠春、俞瑞珊、沈如陵、吴干丞、吴景星、吴德甫、平礼斋、平亦峰等股东集资银元两万五千枚。由平礼斋任经理,平亦峰任协理。后在1932年进行改组,当时资金为一万元,分25股,其中吴干丞等兄弟三人占22股,经、协理未变。继延至1934年由张家禄任协理。

该店在抗战爆发后损失货物三分之二,所剩资金仍有大米一千三百石左右。复业以后,正值经济畸形发展,每年都可获利。1945年又在小东门永宁巷购得基地建造乳腐作坊,于1946年冬投入使用,生产量年用黄豆五百石左右,供应本县和上海等地。酱油产量年平均耗黄豆一千石以上,1946年为最高时,耗用黄豆近三千石。酱菔生产年用鲜菔两千余担,1947年为最高,耗用鲜菔达三千担。

该店规模本县最大,占地面积共7200余平方米,房屋150间,其中自有82间。至解放时尚有资金折合大米6624石。从业人数41人(不含季节工 ),其中职员19人、生产工人11人、资方5人。

图1—5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二、大康酱园

该店于1929年由原大隆酱园职工缪桂生、梅定良等三十人共同受盘原万升义酱园改组而成,当时资金黄豆八百五十石。经营一年,即获净利黄豆一千七百石,经定股资金折合大米两千零四十石。1943年购买东仓街周神庙弄作坊房屋一所。由于该店业务人员均系本业出身,熟悉业务和市场,生产品种齐全,有酱、酒、醋、乳腐等,仅制酱年耗黄豆六百石以上,产品外销太仓、昆山直至南翔,外销比重较同业为高,未经几年便一跃成为同业中巨头之一。

该店自有铺面八间两层,有周神庙工场36间及三元堂仓库两间(后工场划归酒厂)。至解放时尚有资金折合大米两千八百余石。从业人数21人,其中职员12人、生产工人6人、资方3人。

三、大昌荣酱园

该店于清宣统元年(1908年)由章子瞻受盘于薛姓,原名大昌,加荣字为大昌荣, 为章氏独资开设,系我县酱酒业唯一的无锡帮。至1948年资金折合大米一千六百石,当时章聘任王瀚生为经理。到解放时尚有资金折合大米一千八百石。

该店生产能力与大康相仿,自有工场在洙草浜(后酿造厂址),面积2.629亩;总马桥街3号有铺面三层建筑一座,占地面积0.176亩。从业人员21人,其中职员11人、生产工人7人、辅助工2人、资方代理1人。

四、大源祥酱园

该店地址在大东门外白场,前店后坊,创设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由张懋叔独资开设。张在民初曾任本商会会长。主产酱油,质佳著名,曾获地方产品展览和农商部国货展二等奖状。

张死后由其子张树人继承,由倪东明任经理。张树人为本县虞阳小学校长,非商业中人,对该店无意经营,于1930年出盘于邵瑞新执业,当时估值大米两百七十四石,大部生财皆系用。邵执业以后,改为制造酒药和酿酒为主,尤以酒药运销上海,获利颇丰。几年后抽出盈利,购进栈房一所,住宅一所。

该店在抗战时期损失殆尽,店面房屋亦被毁,至解放时尚有资金人民币(旧币)15430万元,折合大米七百余石。有从业人员12人,其中职员7人、生产工人3人、资方2人。

五、源盛福酱园

该店创设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933年3月由顾达夫、高祖植、孙心存合伙17股受盘于顾姓,店名原为顾源盛(注3),受盘后改名源盛福,店址由原道弄口迁至寺前街书院弄口。工场设在道弄5—6号,地处虞山之麓,有水井一口通山泉,长年不涸,水质好,生产用水均赖此井。所产之冰油(套油)系用酱醪七次套制,酱醪含量高、质厚、糖份高、鲜味好、香味馥郁、附着力强,堪称独特,故盛誉名驰,是王四酒家名菜“油鸡”必备的佐料。

该店原由顾达夫任经理。1947年顾病故,由浦君谦接任。1951年浦回无锡原籍后,由孙心存继任经理,顾处仁任副经理。至解放时尚有资金人民币(旧币)46600余万元,折合大米两千五百余石。从业人员20人,其中职员12人、生产工人6人、资方2人。

六、义盛酱园

该店地址在总马桥堍,工场设在平桥街下沿河,前身为汪兴记,创设于清光绪十年(1883年),后由钟姓经营,更名钟义盛。至民国三年(1914年)与缪荫培合并经营,始更名为义盛,缪叔和任经理。该店在抗战爆发后几被抢劫一空,值守人员顾三炳被日寇捆绑,倒插在酱油缸中溺死。后来增资大米一千二百石,始得复业。1942年由缪仲达任经理。

该店业务次于大隆、大康,年造酱耗用黄豆四百余石,造酒耗用粮食三百余石;年产酱油约一千二百担,黄酒两千余坛;供应除门面零售外,批发以西南乡为主。从业人员19人,其中职员13人、生产工人4人、资方2人。

七、大隆酱园

该店地址在南门平桥街,工场两处,设在南门小横街和东河,于民国六年(1917年)由庞洁公、郭子眉等11人合伙开设,原名吉大隆,资金为一万枚银元。专营制酱。原经理为平观澜,继为赵植三。后经改组,为庞洁公与陈伟宏二人合伙。庞在解放前任本县商会会长,赵为同业公会理事长,在当时的商业圈中都有声望。同业中的长发隆平礼斋、大康缪桂生,大隆赵植三都是江阴人,被称为“江阴帮”。

该店在抗战爆发后店面房屋被烧毁,工场货物被劫一半,所幸部分转移荡口未遭损失,赖以复业。后因年有盈余、发展迅速,资方却大量抽资,抗战胜利时一次就抽去以企业资金购买的黄金二十一两、白银二百两、土地一百亩。到解放时尚有资金折合大米两千四百五十石,每年制酱用黄豆约八百石左右。从业人员25人,其中职工17人、生产工人6人、资方及代理2人。

八、德源酱园

该店地址在南门外丰乐桥堍,工场设在花园浜,系顾冠伦在1946年开设,从业人员15人,公积合营时有资金两万元。

九、鸿茂酱园

该店地址在花园浜,工场设在高丘,系周鹤鸠在1946年开设,从业人员8人。

十、鼎丰酱园

该店地址在阜安桥,工场设在小东门外迎春桥弄,系顾瑞华在1947年开设,从业人员仅3人,公积合营时资金仅四千元。

旧常熟酱园工场的生产设备落后简陋,如压石、木榨等笨重工具,容器全为大缸。工人从事生产,从早到晚全靠肩挑、抬扛、手搬等操作,都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换取工薪糊口生活。

旧常熟酱园工资待遇,正副经理月薪大米四石五斗,高级职员月薪三石左右,一般职员月薪一石五斗至二石,生产工人平均月薪一石六斗到二石,十二月为双薪;职工有年假两个月,放弃休假增发两个月工资;生产职工没有假期,休息要自找替工。徒工必须住宿店内,膳宿由店方提供。

旧常熟酱园所用原料(新鲜萝卜、瓜菜),或集中向梅李等乡镇农户采购,或城镇蔬菜行送至作坊、按质论价收购。取料长萝卜以早期为主,中期为辅,无空为好。黑菔精工细作,有鲜、嫩、香、脆等特点。先将鲜长萝卜削去头尾,切成均匀的条坯,每百斤鲜萝卜先用盐三斤腌制,压石三天后翻缸,再加盐十斤继续腌制。隔半月后再酱制,每百斤鲜萝卜用酱(元双)五斤,化成单缸酱制一至两个月不等,然后取出晒干。黑菔以冬季晒干为好,成品干湿度内外均匀,上坛后一年尚能保持质量完好如初。逢春以后晒制的产品,可能外干内潮不均匀,容易霉变。

旧常熟酱园制作乳腐主要是长发隆和大康,所用原料黄豆系向本县以及崇明、启东等地粮行籴购。当时生产工艺落后、工具简陋,每年只有六个月生产期(农历十月至来年三月),夏秋两季停产。由于人工磨豆(两人推磨、一人掌磨投料、一人出料)、手工扯浆、土灶煮浆等操作效率低下,平均每户日投料黄豆只有五、六百斤,每百斤黄豆平均出成品乳腐一千六百块左右。长发隆酱园主产苏方乳腐(红方),每百斤黄豆制成乳腐坯以后,还需配料:元米二十五斤制成榨清酒三十斤,黄子、红曲米各三斤,食盐三十八斤,60度烧酒十斤。大康酱园主产锡方乳腐(红方),其配料相仿,但块形较苏方为小,其产量比苏方相应增多。

除生产各有特色的的红方乳腐外,长发隆和大康还生产糟方乳腐、酒脚乳腐。糟方乳腐为每百斤黄豆(制成乳腐坯),配料元米二十斤制成酒糟二十五斤,食盐三十斤,60度烧酒四十斤(包括封面用酒)。糟方产量与红方相仿。酒脚乳腐为每百斤黄豆(制成乳腐坯),配料元米三十斤制成白酒六十斤,食盐十五斤,花椒、桔皮少量,取其香味。以上各种乳腐制坯均采用包方(不用划方),加上手工制作、产量较少,因此比划方制坯的品质好。

乳腐产成后装坛入库堆放,隔数月还要翻堆倒垛,并剔除漏坛,再行堆藏,待其逐渐成熟。翻堆储藏时还需在坛外撒上石灰粉,使乳腐防潮、防污染,以保证质量完好。过夏以后第二年方可出售,保质期可达一年(当时没有防腐剂)。常熟乳腐的特点是,鲜、莳、细腻、味可口,除供应本地外,还外销上海、崇明、启东等地,深受欢迎。

解放后,常熟酱园业公私合营,门店、工场被拆分、重组成酿造厂、酱制品厂和几大副食品商店,归糖烟酒公司管辖。至1982年,仍有德源(上塘街3号)、大隆(平桥街34号)、大康(横街34号)、长发隆(泰安街8号)、源盛福(西门大街78号)五家营业门店。

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源盛福,店铺很进深,一股浓郁的酱酒味道。进门右边里面靠墙有两张方桌,那是给酒鬼们准备的,当时靠嚼两根咸萝卜、三粒盐水豆,喝掉一碗黄酒或一个小手榴弹(二两半装粮食白酒)的大有人在。

左边是高高的、油漆斑驳的木质曲尺柜台,上有两排白瓷面盆,盛着散称的酱菜、乳腐和酱。柜台内是垫高的木地板,靠边摆着很多坛子,装着零沽的酒和醋,还有粗盐大缸。计划经济年代大部分副食品需要凭票供应,但是酱菜、酱油不用票,一碟咸萝卜、一碗酱油汤、一块乳腐,可能就是清贫人家、孤寡老人的主菜。

那时候冰箱还没进入家庭,酱菜乳腐久放会变质,因此都是买点吃点、少量多次购买,跑腿的任务,大多交给家里的大孩子。那时候榨菜都是整块的,买过几次后我就看出了门道,哪种皮色的榨菜比较嫩,就会让售货员帮忙挑拣。有一次女售货员正忙着称酱菜,我就踮起脚尖、伸过手去、拿起竹夹子,刚伸进面盆里准备挑拣,就听见她大喝一声,吓得我赶紧丢下竹夹子,身形顿时矮了半截。

去源盛福买酸醋、甜酱和乳腐要自己带碗。那时候常熟人家难得吃醋,偶尔用到就零沽3、5分钱(注4)。从西门大街书院街口到读书里口,现在看来近在咫尺,但当年要是端着半碗醋,全神贯注、凝心聚力走回家,一滴也没洒,双手绝对会酸疼半天。相比之下还是打酱油省力,很多人家买瓶装的帆船牌酱油,不过有一年关于花园浜酿造厂大酱池的传言,让常熟地产酱油销量一落千丈。

时过境迁,酿造厂、酱制品厂烟消云散,除了吉成酱油,市售酱制品都不是常熟地产旧常熟酱园行业老店,现在只剩丰乐桥堍的德源还有块招牌,但是店堂里早已闻不到酱酒味道了。

注1:菔,萝卜的别称。  注2:老常熟人不分香醋、陈醋,醋是酸的就叫酸醋。  注3:常熟话“盛”发音似“成”,当年很多老人称“源盛福”为“顾源成”。  注4:1982年零售价,酸醋0.14元/斤,甜酱0.19元/斤,红乳腐0.05元/块0。

参考资料:《常熟商业志》《国营常熟酱制品厂简史》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石路:点心、茶食、酱园小品种做出大生意
开门七件事之酱
【吴老师选集】今日涵大隆,集聚百年风情
黄豆传奇
大有丰酱菜
中华老字号—六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