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清教育志a

第一章 县学、书院、社学、私塾

第一节 县学

县学是地方的官学,因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所以叫做儒学。县学多设在孔子庙里,又称“庙学”.

一、建修

福清县学旧址在宋西城门儒学坊外,祀先圣于三礼堂。宋嘉祜年间(1056——1063年),邑人游冠卿献地建庙学,乃迁到县城的东边(现城关小学校址)。元丰元年(1078年)扩建学宫及经史阁,后历经扩建,规模宏大。元元贞二年(1296年)福清升为州,县学改称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建制,州学复名县学。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被倭寇烧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邑人陈仕贤又在旧地重建。以后历代都有重修。孔庙建有大成殿、东西庑廊、戟门、圣道坊、棂星门、屏墙,并设神厨以及文庙祭器等;学宫建有明伦堂、东西斋、泮池、儒学门、射圃、教谕衙、训导衙、经史阁、奎光阁、号房、儒学仓、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游公祠等。民国时期先后有公立、华侨小学、县立女子小学、县立玉融小学、县民众教育馆等均设在孔子庙、明伦堂里。抗日战争时期,福清两度沦陷,学宫、孔庙均遭日兵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拆建,孔庙改为城关小学校舍,明伦堂作为县商业局办公地址。

二、规制

古代设学官掌管教育。福清学官编制宋朝设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朝设教谕1员;明朝设教谕1员、训导2员,到崇祯二年(1629年)裁减训导1员;清朝设教谕、训导各1员,统称教官。这些教官既是县教育行政长官,又是教师,具有双重身分。教谕掌管教育、祭祀。训导协助教谕工作。其具体职责有主办孔庙的每年春秋二祭和名宦、乡贤等祠的祭祀。课士,包括讲经与主持月考、季考。每月朔望集诸生于明伦堂,宣讲卧碑文、训饬士子文、圣谕等,并收取生员送的贽礼。还有率领生员到射圃习射和送生员赴省参加乡试。行宾兴礼等。但到清代中叶以后,讲课渐废,只举行考课,生员根本不到学宫肄习,只每月来参加考试,主要按题做八股文。再后连考课也废,只剩下每年两次祭孔,师生整年不见面,见面也不认识。儒学名存实亡。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颁诏“停科举,兴学校”.撤销学官,设立劝学所,县学遂废。

三、学田

县学学田原额154亩6分6厘1毫,坐产清源里上板地方。实征学租银22两3钱6分9厘。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总督姚启圣捐置学田47亩1分,坐产修仁里地方,每年共征租谷42石,每年共征钱粮3两9钱3分正。海口盐场,折6钱9分4厘,本色米4斗5升1合。每年给贫穷学生谷20石。此外,原界外田园55亩,坐产南日山地方。每年共征银6两,每年佃输海税1两6钱5分。租银凑给县内县学廪生、贫穷学生和社师用。

第二节 书院

福清历代书院有材料查考的有22所,最早的一所是“三峰书院”,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建置,院址在高山楼厦村,到明朝被倭寇烧毁。其次是“龙江书院”,地址在海口龙山北麓。创立年代无考,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院额名“孔子庙”.院内有书堂、大成殿、明伦堂、三贤祠(纪念林光朝、林亦之、陈藻三位先生先后在这里讲学,故称三贤)等建筑东西两边庑廊祀72贤。前仪门、五间门的右边是“敬斋”,祭器酒庖设备俱全。明初废书院。专供庙祀,让官员绅士初一、十五行香。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毁,后又重建,匾仍按宋额名“文庙”.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许多士子认为在一县内不能有两庙的制度,纷纷上呈要求改革。遂取消“孔子庙”3字,改名为“龙江书院”,但春秋祭祀仍如前,到清初院废,只留下院址。后分别设有朱子祠和文昌祠。福清宋代还有1所书院是石塘书院,院址在县东文兴里(现音西玉塘)。是宋寒斋林公遇讲学的地方。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建,后废。

明朝书院有两所:一所是“鳌江书院”,明永乐年间(1414--1423年)建。院址在渔溪迳江村;另一所是“闻读书院”,在福唐里(现龙田闻读村),建立年代无考。宣德五年(1430年)重修。因系唐水部郎中陈灿读书处,故立。后废清代书院有11所:

“瑞峰书院”清初建,院址在东张洋尾村。

“明德书院”院址在县城北隅万寿寺东边,祀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处。朱熹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被诋为伪学,侨寓福清多年,在南日里黄伯玉家题有“读书”二字;寓东张灵石寺题有“苍霞亭”三字;在光贤里题写的“绵亭碑”.清源里的“溪山第一”匾,墨迹犹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县潘树楠详述理由请求抚宪长山李公于下堂寺旧宇修建以祀,书匾:“正学重光”,春秋载入祀典。光绪四年(1778年)起兼作童生县试考场。民国32年(1943年)拆毁。

“双旌书院'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将旧阮公祠改建,匾书:”群英濯翮“.乾隆四年(1739年)太史周正思作记,勒石祠中,该祠于民国时期曾一度作为县立西城小学的校舍。

兴庠书院”在县西文兴里(即水陆街旧天主堂处),清雍正元年。(1723年)奉文改设,祀南宋理学家程颐、程灏处。登科甲的人,各竖匾其中。

“正音书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院址在县城东隅明伦堂左边,已废。

“豸山书院”清乾隆间建,院址在东张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高初两等小学堂。

“梯云书院”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院址在高山镇,原为朱子祠,地方人士公建。

“德馨书院”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院址在东张黄仑。

“凤岗书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邱瑞芳募缘建,院址在高山西埔堂。

“龙源书院”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院址在渔溪北溪。

“梅魁书院”清光绪间建。院址在东张香山。

此外尚有朝代不明的书院6所:“龙文书院”,院址在东张南窗山上;“辽天书院”,院址在东张石竹山狮子岩;“鳌峰书院”.院址在东张涧下村扎“崇品书院”,院址在县城十五落;“见龙书院”,院址在龙田镇(即龙田中心小学前身);“渔阳书院”,院址在渔溪。

第三节 社学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初等教育机关。元制50家为“社”.每社设学校1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社学以教育1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每境置社学1所,教育12-20岁的学生。但后来多成为民间宣传神权的祠祀。一直到民国,社学还是各种迎神赛会,香火鼎盛的庙祀,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前官立的学校。

清代福清城区的26境,每境都设社学,各乡镇村落普遍按境设立。全县社学有76所。城区26所社学是:文在(在小桥街)、文明(在产塘街)、安胜(在上巷)、文山(在高巷)、西塘(在官塘边)、鳌峰(在南门兜)、玉屏(在双连巷)、清和(在县城西隅)、(看福清FQLOOK.CN)清贵(在产塘街)、万安(在柳池头)、齐云(在南门兜)、中和(在县城南隅中巷)、龙溪(在河头巷)、崇文(在县城南隅)、万寿(在县城北隅)、亨蒙(在后埔街)、崇禧(在县城东隅)、澄清(在霞施井)、永安(在郑巷)、阳春(在阳春巷)、安仁(在吴厝巷)、安宁(在后埔街)、玉井(在楼锦霞)、擢英(在县城东隅横街)、振扬(在西门兜)。

第四节 私塾

明清时代,福清私塾主要有家塾和学馆两种。塾师多数是封建社会贫困的文人,靠学生束修维持家计。私塾大多数设在祠堂、寺庙、民房或塾师家里。课桌掎由学生自备。课程有教读、练写和作文3种。初入塾的儿童以识字为主,塾师授以<三字经>、<干字文>、<百家姓>等启蒙教材,女生则读<女儿经>.对一定程度年长的学生。以读<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以及各种实用杂字。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很少讲解,所以多数学生不能立即理解教材内容的意义。写字包括描红、临摹。凡学生写得好的字,塾师就用红笔在字旁画圈,写不好则打×,以示优劣。作文以学写八股文和吟诗作对为主。

民国时期,公立学校为数甚少,私塾仍遍布城乡。民国17年(1928年),城关有名的私塾就有黄幼藻(前清举人)在金井设塾,刘玉笙(前清秀才)在小桥街设塾,杨光前(前清秀才)在官驿巷设塾,此外尚有楼锦霞王仿南,学后郑冕卿、何厝祠何若溪、官塘乾詹伯涵等设塾,这些人都是前清廪生、秀才,可谓桃李满园,盛极-he.到民国25年,全县尚有私塾127所,塾师127人,学生1817人。同年,福清县设立塾师甄别委员会,对全县塾师进行调查、登记、甄别。计登记53人。除登记合格领有证书准予充任塾师外,余均勒令停办。但乡村私塾仍阳奉阴违,继续开设。这些私塾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的经过调整改为初级小学,有的经过取缔逐渐消亡。

附录: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自隋开始,到唐朝被确定下来,明清更臻完善。明朝实行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院试以前有小考。清沿袭明朝,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前还有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那时凡入学者均须经过童试,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者称“童生”.童生再经过省城所在地书院考试。院试及格称“生员”,俗称“秀才”.福清秀才数以千计。

明朝开始,从府州、县的儒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为贡生。福清贡生:明朝257人,清朝264人。

秀才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三年一考的“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举人称“解元”.福清宋朝举人435人。元朝举人8人,明朝举人392人,清朝举人442人。

会试在京都举行,时间是乡试的次年春天,应试者为各省举人,又称“春闱”.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又称廷试,是贡士经过复试后,在京都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考试,为最高规格。殿试明清制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录取。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福清历朝考中进士的有632人。其中唐五代8人。宋代426人(北宋90人,南宋336人),元代6人,明代114人,清代77人。

唐太和四年(830年)林简言首中进士。乾宁三年(896年)翁承赞考中进士第三名。世称探花郎。北宋淳祜二年(1057年)林希、林旦,嘉祜四年(1059年)林邵、林颜。都是林概的儿子,兄弟四人,二科同榜。北柬元?手三年(1100年)林通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南宋自乾道三年(1167年)到咸淳四年(126年)的102年间,福清同榜中10名以上进士的有10科。其中淳祜元年(1056年)和咸淳四年(1268年)两科各中进士16名。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永泰龙仕乡(今福清一都乡,该乡于1958年4月4日,划归福清管辖)黄定殿试第一,经孝宗皇帝钦定为状元及第。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武科。林螵中武状元。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黄洽、淳熙十一年(1184年)林椽、嘉定元年(1208年)孙德舆均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民族英雄林则徐,祖籍福清杞店(今海口镇岑兜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

第三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

一、公办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县城士绅在较场埔乾创办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设大小两班级,招收秀才、童生为学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张士绅废豸山书院,将文昌祠改建为东张两等小学堂。民国成立后,各小学堂改称为小学校。小学有高等、初等之分。

民国2年(1913年),海口士绅废龙江书院,在海口林氏支祠创办龙江初等小学。民国8年增设高小班,名为龙江小学。

民国4年,福清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国民学校令>将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当时县城有县立崇昌国民学校、县立三宝国民学校、县立双旌国民学校。

民国5年至民国16年,福清将公办高等小学按县、区序列取名。当时有:县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高等小学。各区有:第一区公立第一高小,第二区公立第一、第二高小,第三区公立第一、第二高小,第六区公立第一、第二高小等。

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第二年,颁发<小学暂行条例>,将小学分为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初、高级合设者为完全小学。是年福清创办县立女子小学,民国20年并入公立华侨小学(现城关小学前身)。

民国19年,福清公办小学取消原序列名称,改冠以所在地定名。计有:县立玉融、高山、龙田、海口、东张、渔溪、西城(民国19年创办,民国31年停办)、融城、玉屏、兴文、西亭、道南、江阴泽水小学等。区立有:茶亭、上郑、玉瑶、瞻阳、城头、宏路、大厝、鳌峰、五龙、上迳小学等。

民国24年,福清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全县设有县立短期小学15所,区立短期小学23所。民国25年全县设简易小学60所。

民国26年,福清开始设立小学学区,全县划分为城区、东张、渔溪、高山等4个中心小学学区。各中心小学学区有一所完小为中心小学。翌年,东张中心小学区并入城区小学学区,另设海口中心小学学区。

民国29学年度,福清县开始实施国民教育。全县有中心校16所,国民学校86所。

民国32学年度下学期。福清撤销区署,全县整编为融城镇、海口镇、渔溪镇、东张镇、龙田镇、北亭乡、瑶峰乡、永宾乡、里美乡、杞店乡、上迳乡、大风乡、光贤乡、江阴乡、宏路乡、方永乡、里坪乡、东瀚乡、平上乡、江厦乡、化北乡、化南乡、江德乡等24个乡镇,各乡镇设一中心学校。

民国3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调整为6镇6乡158保。设有中心国民学校17所,分校16所,保国民学校54所,共87所。

民国37年(1948年),全县划分为6镇8乡辖264保,设有中心国民学校23所,分校10所。保国民学校113所。共146所。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公、私立学校。1951年3月。改中心国民学校为中心小学、保国民学校为小学。1951年玉融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定名为实验小学(1952年定为省重点小学)。

1968年,城关中心小学改称工农兵小学。

1980年12月,实验小学定为全省首批16所重点小学之一。同年,工农兵小学复名城关中心小学(1984年2月。改名城关小学。定为全省重点小学之一)。

1990年,全县教育部门办的小学521所。其中省属重点小学2所学区中心小学29所,一般完小351所,初小139所。

二、教会办

卫理公会办的小学:

毓德融美联合小学。光绪十七年(1891年)美国教会在龙田创办八年制毓贞女校。民国6年(1917年)高级部迁往县城,留下的初级部。民国10年改名毓德小学。民国19年增设高小班。并向省教育厅登记立案。民国30年,日军入侵福清,毓德小学校舍大部被炸毁。无法上课,1乃与民国13年创办的融美附小合并,改称毓德融美联合小学。1952年10月,由县人民政府接收,并入龙田中心小学。

毅英小学。民国8年。卫理公会在县城后埔街办的小学,民国时期是县8所示范小学之一。1952接收后并入县实验小学。

私立明义小学。民国12年美籍传教士马尔庚在城内较场埔贫儿院创办私立明义男校。民国15年该校开始办初中,小学乃停止招生。

私立陶三小学。设在高山。后改名高民小学,1954年接收后并入高山中心小学。

此外。民国7年美国传教士在薛港创办薛港小学。民国12年基督教徒翁师道在江镜下和洋祖厅创办下和洋小学。民国17年传教士陈铭恩在高山西江教堂创办西江小学。民国22年基督教会在东田教堂创办私立崇实小学。上述这些基督教会办的小学,到民国30年均改为国民学校。

圣公会办的小学有两所:

港头乡馨英女子学校。民国初创办。民国19年春,停办。

另一所馨英女子小学创办于民国初年,校址设在城关产塘街。民国17年曾向省厅申请立案,后因条件不具备未准,到抗日战争时期即停办。

天主教办的小学有两所:

圣心小学。民国6年神甫安斯定创办。校址设在城关瑞亭天主堂旁。民国37年立案时改称炳文小学。1952年接收后。并入瑞亭小学。

另一所是伯锋小学。民国37年江阴洋边村天主教堂神甫徐子辉创办。校址设在江阴洋边村。系初级小学,学生近50人,教员3人。1952年接收后改名为建华小学。

三、私人(士绅)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城关创办私立通智两等小学堂;在海口五龙村创办私立开东两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在新厝乡破灶村创办私立光贤两等小学堂。是年冬,学堂改名为学校。

民国3年在东田“宏济堂”创办私立义新高等小学校。

民国7年在江镜后庄祠堂创办私立后庄小学。

民国10年在龙田南山村南山宗祠创办私立南山初级小学。

民国14年在江兜王氏宗祠创办私立韶溪初级小学(今江兜小学前身)。

民国15年在上薛祖祠创办私立上薛初级小学;在海口岑兜创办私立文峰小学;在上迳前宅村林氏宗祠创办私立前宅初级小学;在宏路石门王氏宗祠创办石门初级小学。

民国16年在渔溪后岐村创办私立后岐初级小学。

民国17年在海口前村林氏宗祠创办私立前村小学(今丹萍小学前身)。

民国18年在县城楼锦霞创办私立大同小学。在前林上苍林氏宗祠及文昌阁内创办私立上苍初级小学。

民国19年在芦华东升支祠创办私立印山小学(芦华小学前身)。在城头创办私立明东小学(城头中心小学前身)。在临江林厝村创办文房初级小学,在光贤乡大岙新永宫创办私立大东小学。

民国20年在龙田东壁村真武殿创办私立培青小学(东壁小学前身)。

民国21年在港头高东村高氏祠堂刨办高岭初级小学。

民国22年在高山前王村王氏宗祠堂创办私立前王初级小学,在后安村祠堂创办私立后安初级小学。

民国23年在占阳村创办私立福清华南小学。

民国26年在东盛村宗祠创办私立东盛初级小学。

民国27年在东张文昌阁和黄客宫创办私立复兴小学。

民国28年在前薛黄氏宗祠创办私立前薛小学。在宏路溪南观音堂创办私立观庄小学(今溪南小学前身)。

民国31年在高山官厅乐明堂创办私立官厅小学。

民国32年在渔溪上郑祠堂刨办私立定山小学。

福清地方人士办的私立小学。民国30年后。有的改为保国民学校,有的停办。到民国37年有私立完小5所:私立玉塘、玉峰、观庄、定山、敦睦小学。私立初小两所:私立园村、三民初级小学。

四、侨办

(详见第十一章华侨捐资兴学)

五、民办

1958年,在“公社化”和“大跃进”中,福清农村出现很多民办小学。教师多由回乡知识青年担任。1959——1960年,全县有私立民办小学15所,教员84人;队办小学147所,教员570人。1965年,学习刘少奇主席关于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后。全县大力举办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其中民办初小有351所。完小22所。1968年。全县有民办小学149所,教员540人。1976年后。民办小学逐渐转为公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熟旧学
虹霓山小学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52:江北学校的文化和历史
「罕见」1935年民国初级小学用《常识》课本
民国初级小学《常识》课本(1935年)
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金陵大学,中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中国大学史》之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