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张旧照片 忆我的高中时光

一张旧照片  忆我的高中时光




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

        ——《天下足球》之《亨利:谁与争锋》

一个周末的傍晚,落日的余晖,穿过玻璃窗,暖暖的洒在地板上,一片金黄。我从书架上偶尔翻到一本很久不看的书,打开之际一张照片像一片树叶一样飘落到地板上,夕阳之中泛着金色的光。

照片里是5个青涩的少年,在夕阳里笑嘻嘻地看着我,像在调皮地说:老朋友!别来无恙!

左起为:薛宁杜威、本人、王增全、苏民

我赶忙弯腰捡起,小心翼翼地捏在手里——那是28年前高中时期我和几个同学的一张合影照片。

思绪像时光穿梭机,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曾经的高中时光——那个青葱的、贫困的、艰苦的、拼搏的、奋发向上的时光。高中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也是为人、处事、交友的重要时期。高中时结交的朋友很多都成为一生的挚友、诤友。

90年代的家乡,贫穷而落后,特别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如果能坚持让孩子读到高中,于家庭已经是难负之重,为了供孩子读书,很多家庭家徒四壁,不得不借债为学生缴纳学费;但对学生,这却是女神眷顾的“幸运”,因此几乎90%以上的学生都使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学习,以求对得起家庭的供养。

照片里的我们,衣衫简朴,简单却不整洁。那时没有校服,每个人尽自家所能穿衣,除了少数家境好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冬春秋的外衣都是简朴的不能再简朴,有的同学一件衣服几乎可以穿遍整个高中时期;所以,我特别喜欢夏天,一件简单的的确良,分不出质地好坏。

实在买不起新衣服,但好朋友之间可以互相“拆借”,这样也可以享受“穿新衣”的喜悦,我就借穿过二哥波涛的衬衣、晓军的西服上衣和张奇的夹克。似乎每人只有两双鞋:冬春秋是一双纳鞋底的布鞋或黄胶鞋,除了早操和上体育课,夏天几乎都踢啦着拖鞋。

高中通常实行借宿制。在学校就餐,学生需向学校食堂交麦子换饭票,一般是100斤小麦换75-80斤的饭票;有时赶上食堂的领导“慈悲”,也可以直接用面粉换饭票(这样可以为家庭节省下麦麸子喂牲口)。饭票好像有一两、二两、三两、一斤、十斤等几款,稀饭一两一勺、馒头三两一个;素菜一毛一份,荤菜两毛一份。看似很便宜,但是还是有学生吃不饱。

食堂的供应常常“僧多粥少”,“开饭进行时”后期,不是缺菜就是缺馒头。如果吃饭来晚,就会发生吃不上饭菜或馒头的现象(广大女同学恐怕都有这样的“遭遇”)。为了确保能够“抢到馍菜汤”,喂饱“饿肚皮”,开饭的场景常常变成“打仗”: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刚刚敲响,老师始出教室,大部分“早有准备”的学生就拿着吃饭的家伙,冲出教室跑向食堂,占据“有利地形”,那场面“蔚为壮观”。即便如此,仍不能确保买到“最好的馍菜汤”,有时会像变魔术一样,食堂的“菜”往往变成了“菜汤”,“馒头”往往也会变成“石头”。

“穷”则思变。同学们积极应变,采取“抱团作战”、“分工合作”的战术:有人买馍,有人打菜、有人打饭,各司其职,到手后再汇聚一起,“大快朵颐”。最悲催时,常常一双碗筷,四五个人轮流使用。

打饭拥挤不堪也就算了,连刷碗也要你争我抢,学校的自来水不仅水流小,还老是停水,刷不上碗筷也是常有的事。

于是乎,拥挤、吵闹,甚至叫骂打架,也成为打饭和刷碗的“共同进行时”。

九十年代的高考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诸多因素,每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很低,各县除县一高的高考升学率能够达到10%左右,其他高中的升学率能够达到1-2%已经算是“奇迹”。不少年份高考升学率甚至为零。 

为了挤过这“独木桥”,苦读之外,复读也是必经的道路。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之沉重,特别是高三那一年,作息表可以作证(不太准确,印象中大概如此):

5:30 起床

6:00 早操,基本是跑步

6:30 早自习

7:30 早饭

8:00上午第一节课,上午共四节课

12:00午饭

14:00下午第一节上,下午三节主课,一节自习课

18:00 晚饭,晚饭后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

19:30晚自习

21:30晚自习下课

22:30 熄灯

注:少部分同学还要继续在教室内学习到24:00。

由于学生多寝室少,很多学生晚上不得不住在教室内。于是“高雅之堂”的教室,白天用来上课学习,晚上要兼做学生的宿舍。学生自带的稿荐(家乡念“gao xian”)、被褥就堆放在教室的一个角,常常就在三尺讲台的旁边。记得课堂之上偶有被褥坍塌的情节,于是授课的老师就不得不暂停下来,一边享受粉笔的尘末,一边不得不嗅学生被褥内的脚臭味(常有同学是不洗脚的)。

晚自习下课后,下手快的同学先将课桌拼到一起,再将稿荐、褥子铺到上面,就成一张“床”;抢不到桌子的同学,只能在教室的地上打地铺。于是教室之中,白天老师解惑,晚上“周公解梦”。

捏着照片,直到夕阳落尽,室内一片昏暗,我才从时光机中穿越而回,28年弹指而去,回想高中生活如此紧张艰苦,同学们却毫无怨言,在经历了三年、四年、甚至五年的苦读奋战之后,绝大多数同学终于冲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正如照片中的我们:左一薛宁,外号“宁子”,考入郑州某学院,善销售,毕业后经商,现居郑州;左二杜威,外号“老威”,书法天才,高中时已是河南省书法协会的理事,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现为珠海市文联副主席;左三是我,外号“神仙”;右一王增全,爱吹笛子,大学毕业后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现在深圳某核电站工作;右二苏民,外号“苏三”,爱音乐,医疗器械销售专家,现定居上海。

真挚的友谊,不会因时间的阻隔而冲淡。昔日的承诺,也不会因漫长的岁月而改变。我和好友们约定:今年春节回去,一定回到当初的校园看看,再去拍一张我们几个人的合影照片。


作者简介:

杨森,47岁,中共党员,祖籍社旗县晋庄乡,职业经理人。爱交友、好游历,信奉“实话实说”。大学毕业后先做监狱警察,因无法适应官场文化,后辞职到上海、非洲,参与多项工程建设。喜欢文学和体育,却“讷于行”。曾有文章在省级内参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时过境迁(中篇连载之七)|陌刀
李展飞——《升学率高惹着谁了?》
我国“最厉害”的5所高中,保送清华北大的最多,升学率很高
锦溪心语 我的十八岁(二)
719期B || 匡燮:《蛮荒时代》24校园纪事(三)/静华播读
吃尽苦头,才会脱颖而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