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

(2012-11-02 11:10:29)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

作者 魏坤梁

(一)太极拳“掤劲”的概念

太极拳的掤劲是怎么样的?现代太极拳界众说纷纭,其中有的说法相互抵触。对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近代太极拳家的论述、一些老前辈的心得与我的体会,我认为大多数说法存在着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现谈谈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必须认识到不能将太极拳语言中的“劲”字仅仅理解为力量。汉语中的“劲”字有多种概念。虽然从古到今,“劲”字的主要词义是与力量有关的;但从古到今,“劲”字除了表示力量外,也表示与力量无关的。比如“劲头”、“干净劲”就不是表示力量,而是表示样子、神态、情绪、兴趣、程度等。太极拳语言中所谓的“劲”字也有多种概念,并非都是表示与力量有关的,比如所谓的“听劲”就是与力量没有关系的;太极拳之“掤劲”又简称为“掤”,既可以表示力量,也可以表示姿势、也可以表示技能、也可以表示技法;“掤”或“掤劲”还既可以表示这些意思中的单单一个,也可以相兼涉及数个意思。而表示技法的“掤”或“掤劲”又称为“掤法”,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从1921年的《太极拳势图解》到1949年的《太极拳刀剑散手合编》都反映了这一情况,这种语言使用法在古代至近代的书籍中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掤”和“掤劲”都是多义词又可以相通。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从现代汉语的观念出发臆断“掤”和“掤劲”是词义不能相通的不同的两个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然,在现代的表述中,完全可以将“掤劲”与“掤法”作清楚、严格的有区别的不同词义的确定,但由于古代和近代的先人对“掤”、“掤劲”与“掤法”没有作明确的区分,所以,现代的词义确定是不适用于古代和近代太极拳文献的。纵横分析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应该认为“掤劲”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要素,必须认识到太极拳的其它七劲不仅都包含了“掤劲”,而且都是“掤劲”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掤劲”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沾粘连随的,另一种是属于发劲的。

(二)“掤劲”总的姿势特征

    太极拳的“掤劲”无论是沾粘连随的还是发劲的,总的姿势特征就是古拳谱歌诀所说的“开合按势怀中抱”。这是一句藏尾句,完整的应该理解为“开合按势如怀中抱月”。所谓“开合”,就是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所说的“里开外合”。意思是胸腹面与大臂内侧就象是自行车的内胎,背脊面与大臂外侧就象是自行车的外胎;“里开”就是内胎被充了气膨张开来,对于人来说就是感觉到由下而上地胸腹部面贴向背脊、肩与大臂向两侧伸张开去;“外合”是指这种“里开”的结果由于胸背大臂呈弧形,又反而使得环形两臂的两手在前方相互合拢靠近了。而所谓的“按势”是指胸部与肘微垂的两臂就象是拥抱着、抚按着一个或大或小的气球那样的姿态。这样的姿态就象是“怀中抱月”。

太极拳套路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瞬间的每一个姿势都体现了“开合按势怀中抱”,也就是体现了“掤劲”。这“开合按势怀中抱”得最大的,比如倒撵猴的两臂前后张开,这个“气球”就很大;“开合按势怀中抱”得小的,比如揽雀尾的“按”,两手相距约一手掌左右,两臂中间夹着的这个“气球”就小了。只是这个“球”无论是大是小,必然是紧贴着胸部的正中的。如用几何方法俯视图来表示,两臂的任何一肘外开都不会向后超过两肩前缘的连线,两腕也不向对侧超过胸正中线。如果有手或肘的活动向后超过了两肩前缘的连线,腕向对侧活动明显超过胸正中线了,那么就反映“掤劲”丢失了。这种“掤劲”姿态,就是据说杨班侯拳诀之《十三字行功诀》所说的“掤手两臂要圆撑”,意思是无论什么拳式,胸、肩、大臂所围成的一个无形之圆的或近似圆的圈,呈现着均匀向外膨大扩张开去的姿态。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对此明确指出:“掤法向外……手(当然这“手”是指手臂)向外掤”。由此可见,所谓“掤劲”总的姿势特点就是这“开合按势怀中抱”之“气球”的离心性向外膨胀的形态。

太极拳“掤劲”的这种所谓“按势”、或“圆撑”姿势大致又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两手臂与肩胸近似围成一个前方开口或不开口的圆圈,如揽雀尾的掤、挤、按等,一种是小臂与大臂折与肩、胸形成一个半圆形或弯月形,如揽雀尾的捋、单鞭由左往右的捋等。还有一种是无形的“气球”没有完全被胸、肩、臂、手抱住,有时可能仅仅抱了这个“气球”外周不到几十分之一,比如倒撵猴两手前后张开时、单鞭拳式完成时,这种时候,胸、肩、臂、手就向上或横向地只抱了这个无形“气球”很小的一部分外周;也就是说这倒撵猴与单鞭的两手臂、肩胸所形成的一个浅浅的弧线如果继续延长就必定会相连接而形成一个很大的圆圈;倒撵猴与单鞭如果不是这样的,那就是失去掤劲了。所以,这“掤劲”向外膨胀并不是单单指向上向前,而是向这个“气球”的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从这一观念出发,可以明确两点:①拳式动态中手的形态不论是向上的还是向前的,肩背都同样具有向后的趋势,有时尽管在外形上身躯抱着这个无形“气球”是在向前移动,由于这个无形“气球”必然是均匀地向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膨胀的,背脊仍是向后撑的;②手臂不仅向上向外体现着掤劲,向下向内同样也是体现着掤劲。或者说,太极拳不论是什么样的姿态,只要是符合了“开合按势怀中抱”,就是体现了“掤劲”。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掤劲”有无穷的姿态。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说:“在太极拳拳法中,将向上向外之力称为掤”,这种说法至少是很片面的。

(三)沾粘连随“掤劲”的五个基本特性

太极拳沾粘连随的“掤劲”不仅反映为“开合按势怀中抱”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姿势,也体现着“开合按势怀中抱”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象浮力那样的力量。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象浮力那样的力量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生命特征。如果象现代奢谈什么“松柔”、“松空”得与别人接触,别人感觉到就象没有接触到一样,就反映为根本就不是太极拳,因为这样的表现连“双轻”拳病的资格也没有了,只能认为太极拳的生命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太极拳的生命特征彻底消失的拳怎么能够认为是太极拳呢?

太极拳的“掤劲”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抵挡作用的阻力。这种阻力是太极拳锻炼者在正确指导与体悟下,经过至少几年时间始终刻意追求不用力、不主动的套路与推手练习之中渐渐形成的。沾粘连随的“掤劲”有五个基本特性:①肩臂是不用力地放松的,表现为手臂绵软得就象是皮鞭、湿毛巾;②没有主动、故意的向内外左右上下的用力,没有支撑性的顶抗作用,但却具有重量性的阻力,这阻力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对往水下按葫芦者所呈现的浮力。这种情况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如搭手,如皮条搭在敌膊,所以我未用力,敌觉我手重如泰山矣”,这就是说手臂虽然是绵软的,然而别人无论是承载还是推动都感到很沉重。杨澄甫先生还将这样的情况作为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层次的标志,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黄元秀先生在一篇回忆文中对杨澄甫先生的一个主要印象就是“手臂柔软沉重”;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通玄实》中也这样说:“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可以验之矣。”李雅轩先生也说:“两臂松得又沉又重,似钢铁样的重,而不是钢铁样的硬”。沪杭一些太极拳前辈也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掤劲”来了解其太极拳功夫的进步情况。本人身高1·6米,体重50多公斤,与有的身高体壮的人推手,对方使用大力时就说我的手象铁一样重、阻力十分大,其实我一点也没有用力,相反,与这样的人推手我的肩臂是更加尤其放松,将整条手臂都交给对方承担了,但我又想我的整条手臂也不可能会有铁那样重,于是我想还可能有手臂各关节由于放松发生的阻尼引起对方沉重的感觉吧;当然,推手伙伴也放松着与我推手,并感觉不到我的手臂有多少重,于是我才体会到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既是“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原来是这样的,也是确确实实的。③向外的抵挡作用对自己的身体重心没有关系,尤其手臂就象是与身躯脱节的链条那样的连接。④“掤劲”是全身反应的结果。⑤“掤劲”向外力量的大小既与自己的功底有关,又与别人所施加的力量有关;功底越深,“掤劲”向外的力量越大;对于具有一定功底的人而言,别人施加的力量越大,“掤劲”向外的力量也越大。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对这种“掤劲”有一段经典论述,说:“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此掤……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这段话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掤法的趋向是向外,用以承接控制敌人推按攻击之手,使敌人的手不能够达到推按至与我的胸腹贴近,所以称为‘掤’。……掤法最忌恶板滞,又忌恶迟重。所谓‘板’,就是不懂得自己如何运动;所谓‘滞’,就是不清楚敌人之动机企图;这样,既不知己,又不知彼,那么就不成其为推手了;所谓‘迟重’,必定是以力抵挡人,便成为死手了,这不是太极拳承传者之所采取的。准确地说:所谓‘掤’,就是沾粘承接敌人,不是顶抗敌人,手臂的态势虽然向外掤撑,然本能的潜意识其实是企图将敌人承粘住往回引,但又不使自己所掤接的手臂与自己的胸部贴近,要实现这样化解敌人攻击的态势完全依赖于自己转动腰胯,只要一转动腰胯,那么,我的掤势就实现了。” )杨澄甫先生的这段话,将沾粘连随“掤劲”的前四个特性都包含在内了,尤其突出地说明了“掤劲”不是只向外不向内的。“掤劲”向外的趋向,也就是对外有阻力,因而对敌人的手具有“驾御”与“粘”的作用;但这种向外的“驾御”作用又是不“以力御人”的,而且是“非抗”的也就是不顶抗的,是借对方之力“欲粘回”的;这种“掤劲”对自己的身体重心没有影响,也就是对方的力量是不能作用到自己身躯的,因此身体可以“运动”;这种“掤劲”发生作用的枢纽是“腰”。由于存在着这样的“掤劲”,别人与其手臂相接触,就会感到这手臂似乎是一条浮在水面上的断臂,有重量、有阻力,用力推按却又不能将力落实,推按这条手臂就象是推按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而“终不得力”。此外,这种“掤劲”对于有一定功底的人,别人施加的力量小,这“掤劲”的阻力也小,就象推浮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并不费力;而如果别人施加的力量大,这“掤劲”的阻力也大了,就象是推浮在水面上的一条大船了,或者是要将浮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往上抬,那是十分吃力的。如果将别人力量的大小比喻为船的大小,那么,这“掤劲”也就象是水的浮力。船越小,浮力越小;船越大,浮力则越大。用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话表示,那就是既 “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的,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的。

可见这“掤劲”就象是水的浮力,水浮力具有阻挡性,却并不是因为水有动力而产生的,一个人有“掤劲”也不是自身用力而产生的;水的浮力是向上的,“掤劲”的“浮力”则是向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水的浮力是没有顶撑性的,“掤劲”也是没有顶撑性;水的浮力对水的整体是没有影响的,“掤劲”对自身的重心也是没有影响的;水的浮力对于体积越大的作用者阻力越大,体积越小的作用者阻力越小,“掤劲”也是对用力越大的作用者阻力越大,对用力越小的作用者阻力越小。总合“掤劲”以上这五个特点,应该可以这样简明地定义说“掤劲就是外向的浮力”。

(四)沾粘连随“掤劲”形成的解剖学原理

“掤劲”的这些特性是可以从运动解剖学那里得到解释的。太极拳锻炼必须不用力,尤其是千方百计地使得手臂既毫不用力、没有主动,然而又能够活动。这是太极拳首要的、始终的、也是最主要的锻炼内容之一。但是这所谓的“不用力”是一种根据自我感觉的模糊概念的说法。实际上,手臂的悬置的自我感觉的“不用力”的掤劲是将自我没有或较难感觉到的可以被忽略的一些用力忽略了。那就是随着太极拳锻炼长期追求放松不用力、局部不主动、以“气”或“劲”也就是动量传递由脚而起来带动肢体活动,肢体中擅长于持久的、惯于慢速度的、只能承担小负荷的红肌渐渐发达结实起来了;这样,对于手臂的悬置,其肩臂局部就几乎都是红肌在工作了,这种状态中肩臂中的白肌等大部分肌肉组织都是松弛休息着的;这样的手臂就是掤劲的解剖学原因。别人的手臂一与这种有掤劲的手臂相接触,一方面,这条有掤劲手臂的自重就有了支撑;另一方面,别人要推动这条手臂就必须克服这条手臂的自重,所以就感到推动这条手臂有阻力。然而这红肌的特性是作用的力量小,只有手臂使用小于手臂最大力量之四分之一的力量时,才会是红肌在工作,由于太极拳长期放松不用力的锻炼,功夫高者手臂悬置可能也不是手臂全部红肌在工作,手臂中红肌工作的效果只是将手臂悬置;所以,别人又感到这有“掤劲”的手臂虽有阻力却没有顶撑性。既然手臂的“掤劲”对别人是没有顶撑性的,自然对自己身体重心也是没有影响的。如果别人对这有“掤劲”的手臂对抗的力量小,这手臂中由于有红肌在工作而具有自己维持悬置的能力,别人所承担到的这条手臂的自重就较小,这就象别人仅仅将手放在浮在水面上的葫芦,相互对抗的力量不明显,所以“掤劲”的阻力就较小;而如果别人对这有“掤劲”的手臂对抗的力量大了,这手臂中的红肌几乎用不着工作了,别人就承担到的这条手臂的全部自重了,加之手臂各关节活动也是存在阻尼的,这就象别人用手将浮在水面上的葫芦向水下按压,水的浮力就体验到了,而且越往下按压,水的浮力就越大;因此别人就会感到这“掤劲”的阻力或重量变大了;如果此时功夫高者还具有使内力下降的能力,从而使得手臂的“掤劲”还具有向下的力量,别人就会感到这手臂十分沉重、阻力十分大,但同时又感到这手臂仍然是可以移动的,没有顶撑的,就象一条沉重的断臂绑到别人的手臂上了。

具有化解别人的攻击、置别人于背势、甚至让别人攻击落空的“掤劲”虽然表现于手臂,其实是全身活动造成的。简单地说,手臂就象是门板,肩、肘、腰胯、膝、踝等关节与脚就象是门轴与门臼,有人用力猛推虚掩的门扑地而倒,门板和门轴、门臼其实都没有用什么力,这人之所以扑地而倒,是因为这门板有一定的阻力,但又没有顶撑力,这与太极拳沾粘连随“掤劲”是相同的。

由上述可见,“掤劲”的形成是存在着解剖学改变原因的,主要就是红肌负荷能力的增强和发达与肩、胯、膝等关节的灵活等,而这些改变和形成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个人初学太极拳是不可能很快就能够有“掤劲”的,是至少需要几年时间的经常正确练拳和推手才能够得到的。

(五)沾粘连随“掤劲”的技术原理

太极拳沾粘连随“掤劲”的形成,从技术方面讲,概括起来一句话那就是“放松”。不过太极拳这“放松”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放松”;这“掤劲”之所以能够形成的“放松”包含了以下三个意思,那就是:①要求在保证两臂悬置的前提下肩臂自觉极度的不用力,因而充分呈现手臂向下的自重;这种向下的重量是没有丝毫故意主动的用力,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肢体沉坠;但向下的沉坠又保持着一定限度的潜意识,一旦别人突然脱离承载性的接触,手臂不会掉下去。②要求肩臂相对于腰骶而言是绝对的被动,也就是不主动、不自动、不动手的,推手时手臂主要是被别人所作用动的,对于别人而言,手臂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再就是随从别人的作用力被自己的腰胯所传递的力量所带动、催动的,对于腰胯而言,手臂就象是鞭子,腰胯就象是鞭子把手;但腰胯这种传递性的劲力(也就是“气”)是很小的,古拳谱称为仅“四两”而已;对于沾粘连随而言,手臂局部是丝毫也没有要将别人往上下左右作用的反应,所具有的就是在一定机会出现时,由腰骶作用将手臂逼向对方,或者由腰骶作用将手臂以自己的身躯为圆心或以对方的身躯为圆心发生旋转;③对于别人的作用力,要求借体位的变化、腰胯很小的活动与劲力,必要时脚的移动等,使得手与胸部之间经常地保持有一定的空间,在别人将手臂推到胸前的瞬间总是能够由于别人的用力而离开胸部,很快仍然恢复两臂所围成的一定空间,也就是“开合按势怀中抱”。如果做到了“掤劲”的这三个技术要求,自己的突出感觉就是自己的手臂就象是断掉而浮在空气中的,是没有主动活动能力的。

手臂这种就象是断掉的放松感觉对于太极拳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郑曼青先生对此有很深刻的体会,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他这样写道:“忆余初习此拳时,杨澄师每日嘱余曰:‘要松!要松!’有时又曰:‘不松,不松。’时或戒之曰:‘不松,便是挨打的架子。’极其至则曰:‘要松净!’相继何止复数千遍。余于两年内闻此语甚至觉头大如斗,自恨愚蠢抑何至此?一夕忽觉两臂已。醒惊试之,恍然悟得松境:其两臂所系之筋络,正犹玩具之洋娃娃手臂关节赖一松紧带之维系得以转捩如意。然其两臂若不觉已断,恶得知其松也?次日与优于余者较,相顾大为惊异,再三询问,始知已松,其进境不啻有一日千里之感。”(这段话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回忆我开始学习这太极拳时,杨澄甫老师每天叮嘱我说:‘要松!要松!’有时又说:‘没有松,没有松。’有的时候又告诫道:‘不松,就是挨打的拳架子。’到了最后还是说:‘要松净!’这样不断重复地对我说了何止数千遍。我在两年之中一听到了这话时甚至觉得自己脑袋顿时大得如斗桶,恨自己为什么愚笨到了这种程度会总是松不了?然而有一天夜里忽然梦觉自己的两条手臂断掉了,惊醒过来试了试自己手臂断掉的感觉,恍然悟到了松境原来是这样的:就是这两臂与肩头所联接的筋腱韧带正就如玩具洋娃娃手臂的关节是依赖一条松紧带的维系,因此得以能够让别人随意地将洋娃娃的手臂转动。(太极拳的松就是这个感觉。)然我的两臂如果没有觉得已经断掉了,怎么能够知道这松呢?第二天我(以这样手臂断掉的感觉)与原来优胜于我的人推手,对方(因为感觉完全不同了)看着我大为惊异,再三向我询问是怎么回事。于是我才知道我终于松了,此后太极拳学习的进程真的有不止一日千里的感觉了。)对郑曼青先生的这一段话,我深有体会,我深切体会到要使自己尽快具有和不断增强太极拳的“掤劲”,必须在练拳和推手中时时时刻刻想象自己的两条手臂是断掉的,肩臂局部是根本不会用力、主动与动手的,是必须由身体来使得两条手臂活动的;因为是断臂,这手臂才既可以因为别人的作用、也可以因为自己体位等的变化而随之发生移动和旋动等变化,从而实现既具有“阻力”又没有“顶撑”这样武术效果的“掤劲”。由于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手臂动的习惯反应也就是条件反射就是肩、臂的用力、主动,所以,有的人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有的时候能够体验到根本不用力就能够将别人的攻击十分顺利地化解掉的效果,然而,老师没有手把手了,由于本能的用力、主动和动手的习惯又出现了,就又化解不了了。可见,沾粘连随“掤劲”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技术原因还是不用力。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教别人练太极拳和推手,尤其重要的就是要求别人千方百计地在追求手臂断掉的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的前提下使得手臂活动,在推手中一定要追求以这样的方式去化解别人的进攻,这样,进步会尤其的快。

(六)沾粘连随“掤劲”的武术效果

太极拳沾粘连随“掤劲”的武术效果就是手臂一旦与别人相接触就能够:①别人对自己的攻击会受到一定的阻尼,妨碍了别人对我的攻击,这样,自己体位等的变化就赢得所需要的时间了;②阻力对敌人的手臂发生了牵制,使得不能脱离与我手臂的接触而去作别的攻击;③阻力对敌人发生了麻痹,使得感到其攻击发生作用了;④体位变化与没有顶撑性的阻力能够使得敌人“终不得力”,攻击不到自己的身体。由此可见,“沾粘连随”之“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掤劲”之“浮力”的作用;“沾粘连随”之“粘连”的形成,“掤劲”的“阻力”有很大的作用;而“沾粘连随”之“随”的实质虽是全身反应所形成,而其中“掤劲”的“没有顶撑”也有很大的作用。由此也可见,重量性的阻力与没有顶撑性是太极拳“掤劲”具有武术效果的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

太极拳的“掤劲”与“开合按势怀中抱”是不能分开的,这种“怀中抱月”的手臂姿势使得手臂如同浮于水上的葫芦总是处于化解别人攻击的第一道防线,别人很难越过这道防线,比如别人企图用将我的手臂往下压拨开,然而,略一压下,由于我的肩臂是不用力的,因而小臂已经从旁边浮上来似的到了原来的空间附近反压在他的手臂之上了;别人企图用将我的手臂往上抬拨开,然而,略一上抬,由于我的肩臂是不用力的,我的小臂又已经从旁边沉到原来的空间附近仍然将其手臂挡在外面……正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敌人伏我膊,虽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明其妙”,从而敌人就很难接触到我的胸腹部,许多外家拳的硬碰硬招法就很难有这样的效果。太极拳如果没有了这种象浮在水面上的葫芦既圆膨有阻尼又不抵抗外作用力的“掤劲”,那就如《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说的“推手时如无掤劲,一搭手后即为人所压瘪,无以相抗”,所以太极拳只要与人相接触,任何时候都是具有这种极具化解作用的没有顶抗力的虚性之“掤”的。必须注意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膊虽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明其妙”不是指硬挺,如果是用力硬挺,他人按也按不下,推也推不动,那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如果他人之力大于你,你就必然受制于人了;如果这手臂圆撑的空间位置固定,总是与敌人正面较量,那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的“板滞”了,与“迟重”一样都是“硬顶”,这种“硬顶”谈不上“使敌莫明其妙”,要想“以弱胜强”地“人背我顺”那是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却正是将这样的“迟重”与“板滞”的“硬顶”当作了“掤劲”津津乐道,比如有的人吹嘘一放松,他的手臂别人就压不下去,或者他的脚别人就抬不起来,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也不是太极拳功夫;况且,世界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因为悬伸的手能够承担几十斤乃至几百斤的力量,脚能够抵抗几十斤乃至几百斤力量的牵动,这是完全可以应用物体实验来定量测量确定的,不可能二百斤的力量也压不下悬伸的手和拉动着地的脚。所以,这种吹嘘暴露的是对太极拳的无知和歪曲。

太极拳置敌人于背势甚至落空,靠的就是沾粘连随,发劲攻击人之所以能够“何坚不摧”也正是因为沾粘连随创造了有利发劲的前提条件,“舍己从人”是沾粘连随的特征,所以,王宗岳将“舍己从人”称为“本”。然而,如果仅会推手中的沾粘连随,却不会“接劲”,沾粘连随在实战中还是发挥不了作用了。所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还包括了“接劲”。这“接劲”就是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所说的要将敌人实施攻击的肢体象接飞来的蓝球那样轻轻地接住,既不能让敌人实施攻击的肢体对我发生伤害作用,又不能将敌人实施攻击的肢体顶撞出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需十分轻地与敌人实施攻击的肢体相接触,而在一旦接触的瞬间就立即再放松与敌人实施攻击的肢体牢牢地贴附住,这是比推手中的沾粘连随更加难的技能,只不过,推手中沾粘连随的手臂是对己对人始终被动的,而这“接劲”的手臂未与人接触时虽然对己也是被动的,但对人则是完全主动的,然一旦接触,则必须立即再放松而形成推手之沾粘连随了,李亦畲先生在《十三势说略》中所说的“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应该就是这样的意思。而对于“接劲”,如果没有沾粘连随“掤劲”的基础,要想获得这样的技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是说“接劲”锻炼的基础仍然是沾粘连随的“掤劲”。由此可见,沾粘连随的“掤劲”对于太极拳武术作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七)发劲之“掤劲”

揽雀尾“掤”的姿势是太极拳发劲之“掤劲”的典型姿势,这种姿势对于对方身躯的左右而言,能够最大范围地接触,使得对方很难以身躯的转动得以化解。太极拳发劲之“掤”不等于仅仅以手臂向外推击的形式攻击人,对于太极拳发劲之“掤”的特点是如何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有重要的论述。那就是“若欲发敌,则未之先,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其劲出而显有焦点,复借其劲而”,并且说“否则对方势必空虚无由借假,不能掤也”;还指出“掤之地点以人活节或拗处为最佳,盖使其不易化脱也”。这就是说发劲之“掤”的运动轨迹有点象是老师改作业的对勾,先向自己的下方运动,随即再倒过来反向前外运动,就象是拍皮球一拍即起,这样就较容易破坏敌人的站立沉稳并借敌人之力。或者说发劲之“掤”有一个来回折迭的运动轨迹,就是王宗岳所说的“往复须有折迭”。这种“折迭”与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是不同的,因为这种“折迭”对于对方而言是完全主动的并且是猝不及防极其迅速变化的。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个“折迭”,使得对方极难确定顶抗的方向,往往顶抗反而被我所利用,成了对方之所以站立不稳的一个因素了。当然,“先向自己的下方运动”只是举例,实际上是可以在贴住对方后骤然先向任一个方向运动瞬间再向前运动攻击的。可见以“掤劲”发人有借人之力或乘人站立不稳的内容,不是单纯完全凭自己的劲力。所以,不能将非太极拳武术针锋相对“一触即发”拼气力的小臂向前攻击技法当成是太极拳之发劲的“掤劲”。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在对方的站立处于稳固的情况下完全是用自己的力量以小臂与手硬碰硬地向对方推按,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能认为太极拳发劲之“掤”的。而所谓“之地点以人活节或拗处为最佳”,就是“掤”时,要使得对方的身躯没有转动闪避的可能,要将对方的身躯如同吞裹住一样,比如在推手中往往可以使得对方两手臂在胸前交叉、控制住了对方两大臂的上部与胸肋部的外侧并紧紧地与其相接触然后发劲“掤”,就是“掤”到了对方的“活节或拗处”了。

发劲之“掤”是太极拳主要的发劲形式,但发劲之“掤”并不等于仅仅是套路中所出现的形式。另外,应该认识到太极拳是变化无穷的,对于发劲之“掤”的姿势,既应该认为揽雀尾的“掤”体现了典型的特征,又不应该刻板地将揽雀尾的“掤”当作太极拳发劲之“掤”的唯一姿势,其实发劲之“掤”在套路中也并不仅仅是揽雀尾,凡是两手攻击的拳式,如提手上势、手挥琵琶、玉女穿梭等也是可以变化为双手控制对方的发劲之“掤”的。所以,应该认为凡是以臂为主一手或一臂为辅共同与敌人相接触发劲攻击敌人的形态都是属于太极拳发劲之“掤”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易博客欢迎您
关于起势,你必须知道的三个步骤!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太极十三桩
太极拳内功十三桩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9)“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