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料

哲学史的史料

哲学史有

三个目的:

一是明变

二是求因

三是评判

但哲学史

先须做番

根本工夫

方可望达到

这三个目的

根本工夫

叫做述学

述学即是用

正确的手段

科学的方法

精密的心思

从所有的史料里面

求出各位哲学家的

一生行事、思想渊源

沿革和学说的真面目

“学说的真面目”:

因为古人读书编书最不细心

往往会把不相干的人的学说

并入某人的学说

(例如

《韩非子》

的第一篇是

张仪说秦王的书

又如

《墨子·经上下》、

《经说上下》、

《大取》、

《小取》

诸篇决不是墨翟的书);

或把假书

作为真书

(如

《管子》、《关尹子》、

《晏子春秋》之类)

或把

后人加入的篇章

作为原有的篇章

(此弊诸子书皆不能免

试举《庄子》为例

庄子书中伪篇最多

世人竟有认

《说剑》、

《渔父》

诸篇为真者

其他诸篇

更无论矣)

或者不懂得

古人的学说

遂致埋没了

(如《墨子·经上》诸篇)

或把古书解错了,遂失原意

(如汉人用

分野、爻辰、卦气说《易经》

宋人用

太极图、先天卦位图说《易经》

又如汉人

附会《春秋》

来说灾异

宋人颠倒《大学》

任意补增,皆是其例)

各用己意

乱解古书

闹得后来

众说纷纷

糊涂混乱

(如

《大学》“格物”两字

解者多至,七十余家

又如

老庄之书

说者纷纷

无两家相同者)

有此种种障碍

遂把各家学说

的真面目

大半失掉

至于哲学家的

一生行事和

所居的时代

古人也最不留意

老子可见杨朱;

庄周可见鲁哀公;

管子能说毛嫱、西施;

墨子能见吴起之死和中山之灭;

商鞅能知长平之战;

韩非能说荆、齐、燕、魏之亡

此类笑柄

不可胜数

《史记》说老子活了

一百六十多岁

或言二百余岁

又说孔子死后

一百二十九年

老子还不曾死

那种神话

更不足论

哲学家的

时代,既不分明

如何能知道他们

思想的传授沿革

最荒谬的

是汉朝的

刘歆、班固说:

诸子的学说

都出于王官

又说“合其要归,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诸子既然都出于王官与六经

还有什么别的渊源传授可说

以上所说

可见“述学”之难

述学的所以难

正为史料

或不完备

或不可靠

哲学史的史料

大概可分两种:

一为原料

一为副料

今分说于下:

一、原料

哲学史的原料

即是各哲学家的著作

近世哲学史对于这一层

大概没有什么大的困难

因为

近世哲学发生在

印书术通行以后

重要的

哲学家的著作

都有刻版流传

偶有散失埋没的书

终究不多

但近世哲学史的史料

也不能完全没有疑窦

如谢良佐的

《上蔡语录》里头

是否有江民表的书

如朱熹的《家礼》

是否可信即为

他自己的主张

这都是可疑的问题

又宋儒以来

各家都有语录

都是门弟子笔记

这些语录,是否

无误记误解之处

也是一个大疑问

但是大致看来:

近世哲学史料

不至有大困难

到中世哲学史

便有大困难了

汉代的书,如:

贾谊的《新书》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都有后人增加的痕迹

如王充的《论衡》

是汉代一部奇书

但其中如《乱龙》篇

极力为董仲舒

作土龙求雨一事辩护

与全书的宗旨恰相反

篇末又有:

论衡终之

故曰乱龙

乱者终也

全无道理

明显是后人假造的

此外重复的话极多

伪造的书定

不止这一篇

又如仲长统

的《昌言》:

乃是

中国政治

哲学史上

有数的书

如今已失

仅存三篇

魏晋人的书,散失更多:

《三国志》、

《晋书》、

《世说新语》

所称各书

今所存的

不过几部

如《世说新语》

说魏晋注《庄子》

的有几十家

今但有郭象注

完全存在

《晋书》说鲁胜有《墨辩注》

今看其序,可见那注定极有价值

可惜现在不传了

后人所编的

汉魏六朝人的集子

大抵多系东抄西摘

而成的

那原本的集子

大半都散失了

故中古的

哲学史料

最不完全

我们不能完全恢复

魏晋人的哲学著作

是中国哲学史

最不幸的事

到了古代哲学史

这个史料问题

更困难了

表面上看来

古代哲学史

的重要材料

如:

孔、老、墨、庄、

孟、荀、韩非

的书,都还存在

仔细研究起来

这些书差不多

没有一部是

完全可靠的

大概认为

《老子》

假的最少

《孟子》

或是全真

或是全假

(宋人疑《孟子》者甚多)

依我看来,大约是蒸的

称“子曰”或“孔子曰”的书极多

但是真可靠的,真的实在不多

《墨子》、《荀子》两部书里

存在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

《庄子》一书

大概十分之八九

是假造的

《韩非子》

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

此外如:

《管子》、

《列子》、

《晏子春秋》

诸书无非

后人杂凑

《关尹子》、

《鹖冠子》、

《商君书》

是后人伪造的

《邓析子》也是假书

《尹文子》似乎是真书

但不无后人加入的材料

《公孙龙子》

有真有假

又多错误

这是我们所有的原料

更想到《庄子·天下》篇和

《荀子·非十二子》篇、

《天论》篇、

《解蔽》篇

所举它嚣、魏牟、陈仲

(即《孟子》之陈仲子)、

宋钘、彭蒙、田骈、慎到

(今所传《慎子》五篇是佚文)、

惠施、申不害和王充《论衡》

所举的世硕、漆雕开、

宓子贱、公孙尼子

都没有著作遗传下来

更想到孔门一脉的儒家

所著书籍,何止大小戴

《礼记》里所采的几篇

如此一想

可知中国

古代哲学

的史料于今所存

不过十分之一二

其余的,十分之八九

都不曾,保存下来

古人称

“惠施多方

其书五车”

于今惠施的学说

只剩一百多个字

若依此比例

恐怕现存的古代史料

还没有到十分之一二

原著的书既散失了这许多

于今又无发见古书的希望

于是

有一班学者

把古书所记

各人的残章断句

一一,搜集成书

如汪继培或孙星衍的《尸子》

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这种书可名为“史料钩沉”

在哲学史上也极为重要

如惠施的五车书都失掉了

幸亏有《庄子·天下》篇

所记的十事,还可以

考见他的学说的性质

又如告子与宋钘

的书,都不传了

今幸亏

有《孟子》的《告子》篇

和《荀子》的《正论》篇

还可以考见他们的学说的大概

又如各代历史的列传里头

也往往保存了许多

中古和近世的学说

例如:

《后汉书》的

《仲长统传》

保存了三篇

《昌言》;

《梁书》的

《范缜传》

保存了他的

《神灭论》

这都是哲学史的

原料的一部分

二、副料

原料之外

还有一些副料

也极重要

凡古人所作关于哲学家的

传记、轶事、评论、学案、书目

都是哲学史的副料

例如:

《礼记》中的《檀弓》

《论语》中的十八、十九两篇

《庄子》中的《天下》篇

《荀子》中的《正论》篇

《吕氏春秋》、

《韩非子》的

《显学》篇

《史记》中

各哲学家的列传

皆属于此类

近世文集里

有许多传状序跋

也往往可供参考

至于黄宗羲的

《明儒学案》

黄宗羲、

黄百家、

全祖望的

《宋元学案》

更为重要的

哲学史副料

若古代中世的哲学

都有这一类的学案

我们今日编哲学史

便不至如此困难了

副料重要

约有三端:

第一,各哲学家的

年代、家世、事迹

未必在各家著作中

往往须靠这种副料

方才可以考见

第二

各家哲学的

学派系统、

传授源流

几乎全靠

这种副料

作根据

例如《庄子·天下》篇

与《韩非子·显学》篇

论墨家派别

为他书所无

《天下》篇说墨家的后人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

可考证后世俗儒

所分别的“名家”

原来不过是

墨家的一派

不但“名家出于礼官之说”不能成立

还可证明古代,本无所谓“名家”

(说详见本书第八篇)

第三,

许多学派的原著已失

全靠这种,副料里面

论及这种,散佚的学派

借此可以,考见他们的

学说大旨

如《庄子·天下》篇所论

宋钘、彭蒙、田骈、慎到、

惠施、公孙龙、桓团

及其他辩者的学说

如《荀子·正论》篇

所称宋钘的学说

都是此例

上节所说的“史料钩沉”

也都全靠这些副料里

所引的各家学说

以上论哲学史料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子茶馆19: 苏格拉底的诘问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下)
论劳思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评价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名人论《道德经》
10本书带你入门西方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