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始觉
userphoto

2023.08.23 广东

关注

​佛性、始觉、究竟觉

佛性:亦译“如来性”、“觉性”

原义即指

佛陀本性

后泛则指众生

成佛的可能性、

原因和根据

含义丰富复杂

并且不断演变

有着种种异名

《大乘义章》:

法性、真如、实际

等并是佛性之异名

佛教主张

“心性本净”

佛性说即系为

“心性本净”说

的进一步发展

真谛译

古印度世亲著《佛性论》

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又分佛性

而为三种:

(1)自性住佛性

即一切众生

生来本有的

佛性

(2)引出佛性

即依

禅定智慧

修行之力

而引发

的佛性

(3)至得果佛性

即修得

佛果时

所显现

出来的

佛性

中国佛教

思想史上

佛性理论

充分阐发

东晋

道生开始着重地

阐发涅槃佛性说

他提出: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认为

“一阐提人”

(不具信心、

断了善根的人)

皆得成佛

时法显译出的

《大般泥洹经》

认定“一阐提”不能成佛

因而道生之说

遭到众生攻难

后来昙无谶译出

《大般涅槃经》

果称

“一阐提”

也有佛性

也能成佛

道生的主张遂受到

僧众的承认和赞扬

此后

佛性说

受到了

各方面

的重视

南北朝时

所出现的

许多涅槃师说

都以佛性理论

为研习的重点

吉藏

将当时

涅槃师

各派关于

佛性意义

的说法

归纳为

十二家

分为三类:

第一类二家,都以人言佛性

其中一家以众生,为正因佛性

而另一家以六法,为佛性

第二类五家

都从众生的

心上讲佛性

即以

心(识)、

冥传不朽

(识神)、

避苦求乐、

真神(神明的

本体、灵魂)

和阿赖耶识

(含藏一切

事物和现象的

精神性种子)

自性清净心

为涅槃

第三类五家

都从理方面

讲佛性

即以当果、得佛之理、

真如、第一义空、中道

为佛性

隋唐之时对佛性说

更有创造性的发挥

天台

宗智提出

五种佛性:

(1)

正因佛性

即系先天

具有之理

(2)

了因佛性

即观悟佛理

所得之智

(3)

缘因佛性

即能引生

佛智善行

(4)果佛性

即系达到佛果

所具之“智德”

(5)果果佛性

即系达到大涅槃

断除烦恼的“断德”

湛然进一步

提出无情识的草木瓦石

也有佛性的“无情有性”说

法相宗提出

五种姓说

归为二佛性:

(1)理佛性

即不生不灭

的法性

为众生所有

(2)行佛性

即大圆镜智

等四智的种子

众生有无不定

无此佛性者

永不能成佛

华严宗主张

“有情”众生

有佛性

“非情”之物

有真如之理

称之为“法性”

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

主张人人也都有佛性

认为佛性

即恒常清净

的真如本性

也就是人的

本心、本性

人们一旦

认识本心、本性

就可以见性成佛

同时,佛性也是

派生万事万物的

清净的精神实体

一切现象

都在自性

之中

五代以来

佛性说已无创新

大多都是采取

调和各家之说

佛性说实即系

佛教的人性论

主张

一切众生

都有佛性

实际认为,人性本善

通过一定的修行实践

人人也,都可以成佛

以实现

佛教的

道德理想

主张引出佛性的

实际上是

认为人的善性

是通过后天的

宗教道德教化

才逐步形成

因此强调

道德修养、

宗教实践

的作用

主张五姓各别说的

实际上是认为人性

有善有恶

具有多样性

其中有一种

无善性的人

是天生的

“恶人”

宗教道德教化

对这种人

没有作用

中国佛性思想的演变

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

影响

而对佛性问题

的不同见解

实际上反映了

佛教各派在

中国

传统思想

影响之下

所产生的不同

的人性论观点

始觉:与“本觉”相对

指通过后天修习

启发先天“本觉”

而形成的佛教觉悟

大乘

即用“觉”

解释人们

流转生死和

出世涅槃的

教义

认为

人心本来

寂静不动

无生无灭

称为“本觉”

后由“无明”风动

产生世俗的意识活动

从而有世间种种差别

此称“不觉”

及至接受

佛教说法

启发“本觉”熏习“不觉”

并与“本觉”融为一体

即名“始觉”

《大乘起信论》:

始觉义者

依本觉故

而有不觉

依不觉故

而有始觉

《大乘起信论义记》:

谓即此心体

随无明缘动

作妄念

而以本觉

内熏习力故

渐有

微觉厌求

乃至究竟

还同本觉

此始觉是

本觉所成

还契心源

融同一体

方名始觉

究竟觉:

始觉达到

圆满阶段

与本觉

完全契合为一的

那一种佛教觉悟

《大乘起信论义记》:

始觉道圆,同于本觉,

故云究竟,此在佛地

得此“觉悟”

即就谓成佛

此种觉悟的

基本特点

在于觉知

“心源”

《大乘起信论》:

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心源”:

指“心”

即为一切法之源头,

觉与不觉,净与染,

世与出世,佛与众生,

也都出自,同一“真心”

觉知这一点

即“觉心源”

《大乘起信论义记》:

觉了心源

本不流转

今无始静

常自一心

平等平等

始(觉)

不异

本(觉)

名究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和心性的区别
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共有多少尊佛?你知道吗?|163
再谈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人生最珍贵的三个词语
《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2)
【 佛教常识】“我慢”与“佛慢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