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林

​谢林的当代价值

谢林的工作在

现代哲学史上

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随着

德意志

观念论

的消亡

人们便即淡忘了

谢林晚期的成就

仅仅

将其视为

黑格尔的

一位先驱

鉴于当代

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和“后形而上学思维”的关注

要重新评估

谢林的成就

英语世界研究

谢林的

最新成果

还是

把他放在

黑格尔的

次要位置

黑格尔表明:

先前哲学

未能克服

“即时性”

未能表达

哲学内部的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

在有些人看来:

黑格尔

说的就是

谢林

还有另一些人

他们觉得在尼采

和海德格尔开始

从“西方形而上学”

解放出来之前

黑格尔是

哲学的故事当中

唯一重要的角色

而谢林只不过是

一个配角

谢林不仅仅是

黑格尔的陪衬

实际上,他用

自己的方式揭示了

黑格尔的缺陷

这些方式,即使在今天

也有助于我们设定哲学的议程

从而界定现代哲学的关键结构

近来人们

试图建立

新的

理性观念

也借助

后现代思想

对理性观念

展开了批判

沿着这两个方向

我重新地梳理了

谢林的哲学计划

让人们更加容易

走进谢林的著作

黑格尔的哲学

一直统治着

整个哲学领域

直到1831年他去世

各个方向

的大量冲击

才蜂拥而至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谢林对

这一系列冲击的贡献多大

事实上,他接过

黑格尔的哲学教席之后

很多青年黑格尔派出席

他1841-1842年的讲座

或者阅读了笔记

知晓了讲座内容

以及,谢林早期

对黑格尔的批判

显然,他们把谢林视为

“未来哲学”的又一个敌人

这当然不光是

因为他晚年的

保守主义倾向

某种程度

这种判断

无可厚非

即使谢林

正在摧毁

观念论的

很多主张

但他到底还是信奉

观念论的大多主张

而对于观念论

传统的哲学史

最高和最终的阶段

那才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够在自身

当中把握先前的各阶段

而将形而上学进行到底

借助

康德对形而上学独断论

的批判,来理解“绝对”

即费希特以来

德意志观念论

的共同目标

为了获得

这种理解

哲学家

必须确保自己的哲学

才是最后可能的哲学

对于后来的谢林来说:

这就是他的“肯定哲学”

“肯定哲学”证明了

建立在自身基础之上

的理性体系是可能的

也就超越了

黑格尔的

观念论体系

走向一种新的

基于历史的

哲学宗教

谢林确实已经

超越了黑格尔

但他

并没有实现

更高的综合:

他晚期最重要的这些思想

正说明了黑格尔所提倡的

那一种形而上学是可能的

谢林和黑格尔

那个时代的

哲学野心

已经属于过去了

这一点人人皆知

面对黑格尔的那一种

“总体化计划”的失败

我们

现在更愿去思考

“后哲学”的情况

正如罗蒂所说:

在如今的情况下

我们“发现黑格尔、

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

及我这样的德里达评论者

都在争着当史上

第一个真正激进的

反柏拉图主义者”

借用福柯的观点:

罗蒂

指出当前的

关键危险是:

哲学家

“无论走哪条路

都会发现黑格尔

在终点等着我们”

这是因为

试图超越形而上学的概念

恰恰总是预设了这些概念

克服形而上学的念头

恰恰

总是一次次地

依赖形而上学

这真是一场矛盾

谢林是

试图逃避成为

黑格尔的宿命

的首批哲学家

在这种意义上

青年黑格尔派

正是谢林

的后继者

最早谈论

“哲学的终结”

的就是这批人

近年来,我们已经

很熟悉,这个说法

对于

这批人在

哲学史上

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

如是说道:

我们的处境,和黑格尔的

第一代弟子,没本质差别

仅仅

认为在哲学上

我们始终都是

青年黑格尔派

的同代人

这并

不能起到

任何作用

他“通过阐释一种

思想、理念论和

强大理论概念的

意识哲学

中的转型”

对开始于

笛卡尔和康德

“直到黑格尔

依然生机勃勃”

的形而上学思想

作了概括

这也就是说

他同意海德格尔的观点

——现代哲学的特征是

把主体放在首要地位

而主体试图通过自身的活动

来确定客体世界的真实本质

于是

一旦我们,超越

主体哲学的模型

即就打开了通往

后形而上学思维

的道路

显然,谢林的晚期哲学

不符合哈贝马斯提出的

现代形而上学的概念

在谢林的晚期哲学中

他甚至提出了和早期哲学

很多方面也都不同的视角

因此,我们必须看看

在重新考察谢林之后

能不能

更好理解前面说的

“形而上学的终结”

我们说的“形而上学的终结”

指的既是将形而上学进行到底

也是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之下

去克服形而上学

在“形而上学

的终结”面前

鉴于晚期谢林

在英语世界的名声

他似乎应该靠边站

说到底,谢林的晚期哲学

要么是思考波墨等人的神智学

要么是试图把基督教

(尼采说的民众

的柏拉图主义”)

变成一种哲学上

可以接受的宗教

谢林接过黑格尔

的哲学教席之后

克尔凯郭尔和卢格

(马克思的好友)

都参加了1841-1842年的讲座

他们俩都不对谢林报什么期待了

克尔凯郭尔说:

“我已经完全

放弃了谢林” 

鲁格说:

“最愚蠢的事

就是把谢林

当作哲学家” 

如果谢林

已经像这一些思想家

描述的这般“死去”了

那么我们

拯救他的

意义何在

经验主义

科学哲学的

氛围过后

科学史学者认为:

撰写自然哲学的

谢林是很重要的

在发现紫外线、

能量守恒定律、

电磁学的时候

在提出

自然的“生产性”和

固有的极性等学说

的时候

谢林是重要的

不过,1820年代以后

谢林投入大量精力的

关于神话哲学和

启示哲学的讲座

即便是这些

科学史学者

也没有读过

不过

到1840年代

物质主义和

实证主义

侵入自然科学

作为

现代科学

公开实践

的一部分

自然哲学也

被消灭了

晚期谢林的工作很少涉及自然科学

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神话和神学上

人们

通常以此说明他不能

建构一套连贯的哲学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已经见过这一种指责了

和早期谢林

的成果一样

晚期谢林的成果

很多都不尽人意

但是,它对于

现代哲学的发展的

重要性却不容置疑: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

费尔巴哈、尼采、

海德格尔

这些

思想家受到谢林的影响

比他们承认的要多得多

比如,在1846年的

《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

听了谢林1841-1842年的讲座

对于观念论(黑格尔)

所展示的主客体的统一:

“最终,假如一个人

有可能变成这样的东西

而且这一切还不是他借助想象

而能最大限度地有所知的东西

那么

生存主体

就会变成对

思维和存在

的纯粹关系

——

那种纯粹的同一性

的确是同义反复

——的纯粹抽象的

共知者和知情者

因存在在此

并不意味着

思想者存在

而只意味着

他在思想”

实际上

在克尔凯郭尔这段表述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谢林

对笛卡尔唯心主义的 

“海德格尔般”的批判

这种批判

也体现在他的讲座

对于黑格尔的批判:

“因此那蕴含在

cogito之内的sum仅仅意味着:

sum qua cogitans,也就是说

我处于人们所称的“思维”

这一特定的样式之下”

而在谢林的

后继者身上

我们

可以找到很多这种

乔装打扮过的借用

甚至在

费尔巴哈那里

连乔装打扮的

步骤都免去了

不过,我并不只是要证明

谢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我主要说明的是

得益于如今关于

谢林哲学的德语著作

谢林早期和晚期的一些成就

对于我们现在的理论而言

都很重要

在有些方面

比如他对同一哲学

和意识哲学的反思

我们肯定会说很重要

当代哲学的关注点是:

后尼采、后海德格尔、

后维特根斯坦的

而他在晚期著作的绝大篇幅里

都在思考关于创世之前的上帝

而像这些思考

能提供的东西

就很少

显然,他的

一部分作品

已经死了

这样一来

我们该如何

把他的作品

利用起来

像我们上面说的

比起经验主义的

科学史学者

之后的学者更能够

把握谢林的重要性

因为自然哲学

对经验研究的

态度傲慢

总是采用

类比法

进行研究

所以经验主义

的科学史学者

把自然哲学视作

正宗的科学的

绊脚石

如今

人们已经注意到

科学发现过程中

语言的方方面面

因而

经验和思辨的区分

也即就不攻自破了

01

隐喻和形而上学

对于黑塞、库恩、

戴维森、福柯

等思想家

隐喻是一个

重要的因素

在科学发现过程

考察隐喻的作用

它的后果显然会

超出自然科学领域

罗蒂表示:

“有三种方式

可以使一种新的信念

加到我们先前的信念上

从而迫使我们重新编织

我们的信念和愿望之网

这三种方法,即是:

知觉、推理和隐喻

知觉和推理

都没有改变

我们的语言

我们区分

可能性领域

的方法

他们所改变的

是句子的真值

而不是其内容

与此相反,把隐喻

看作信念的第三源泉

从而看作重织我们的

信念和愿望网络的

第三动力

就是认为

思想的目标

就是要获得

上帝的观点

的观念”

现在

谢林的目标

显然像某种

“上帝的观点”

不过我们

也要记住

这个和康德

以前的追求

绝对的尝试

很不同

黑格尔

想把握

主体和

客体的

统一性

这就导致他把

语言作为精神的具象

对于无限的感性反映

不过,在谢林的

《世界时代》里

语言也就

不再是对于

超感性理念

的感性反映

虽然谢林的方案

关注的仍然即是

形而上学的问题

但是,由于他不总是

依赖形而上学的预设

所以我们可以在

“后形而上学”的

框架内来理解他

事实上

正如德里达

一再提醒我们

隐喻这一问题

本质上使得

形而上学的

问题更复杂

借助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阿佩尔指出,形而上学

发展史上的“重大”词语

包括对于

谢林而言

极其重要的

“存在”一词

往往引起的是“隐喻的幻相”

而非康德说的“先验的幻相”

这一些“重大”词语之所以

造成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

是因为它们让我们忽视了

对于“存在”

这样的词语

我们的语言无能为力

不过,阿佩尔接着说:

这种隐喻

的具象化

一再地

产生虚幻的

本体论问题

但是与此同时

对于人的意识在

思想史上的进程

(比如科学问题

和模式的提出)

这一种的隐喻

是否不可或缺

是不是所有

思辨的隐喻

也都

既遮蔽、

又去蔽

他的

下述观点

可跟谢林

对黑格尔

的批判

联系在一起:

“有些人将普遍性

(概念的普遍性、

'范畴’的普遍性、

'在者之在’的普遍性)

还原到属于

语言的那些因

比如概念、意义、语义规则

这种做法是

自相矛盾的

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他们否认前语言的

理解的作用

但是,在

将存在还原到语言的时候

他们仍然借助这些的理解

在隐喻

和意义

之间

罗蒂做出了

明确的区分

这可能受到了

戴维森的影响

-

隐喻是:

“无意义地”、

创造性地、

无标准地

使用语言,而“意义”

是“人们由于注意到

在他们所用的句子

与其他句子之间的

正常的因果联系

-

而归于

语词的

性质”

-

一旦隐喻因为进入

日常语言而“消亡”

-

隐喻的使用就成了“意义”

在“问题的解决”(意义)

和“世界的去蔽”(隐喻)

之间,像哈贝马斯一样

-

罗蒂

亦也做出了

严格的区分

-

但是,这样一来

人们,就搞不懂

-

为什么隐喻

几乎能解决

一切领域的

问题

--

我们可说:

“正常的

因果联系”

不像罗蒂

所希望的

-

那样稳定

那样理所当然

-

戴维斯指出:

人们使用语言的时候

能在一个命题中发现

超出命题本身的东西

-

故“问题的解决”

和“世界的去蔽”

这两个层面

-

能不能够

截然二分

还说不好

-

这样一来

-

我们

也就留出了

阐释的空间

-

来探讨谢林

所遇到的

那些问题

-

只有

在这些

问题的

隐喻性

-

我们才能见识到

它们真正的力量

-

因此

有人可能会像阿佩尔一样

认为“形而上学”不会终结

-

这和罗蒂告别

形而上学的

念头不同

-

这是因为

我们没有

消除形而上学

的“重大”词语

-

也不能

赋予它

“意义”

-

例如,我们

使用,“存在”一词

就是,一个例证

-

海德格尔和

Sein一词

纠缠不清

就说明了

这一点了

-

可以说

-

分析哲学一直

想把某些

哲学方法

驱出舞台

-

而隐喻

拯救了

这些方法

-

因此

我们所讨论的

德国哲学传统

-

其中

很大一部分就是

对于隐喻的反思

这一点很是重要

-

而要清楚地

说明这一点

-

我们可以看看

1975年霍尔茨

关于布洛赫的书

-

他们俩也都

很关注谢林:

“每一种哲学

本质上都是

隐喻的

-

因它

借助,已知的事物

来对,未知的事物

进行,命名和开启

-

我们只能

用隐喻来表达

非经验的事物

-

通过将它们

变为图像

我们可以

体验它们

-

而且,这种体验,往往是

对于,这一图像,的理解

-

一旦

我们以

固定和

同一的

方式

-

去来使用

这一图像

-

它也就不断地

丧失了隐喻性

-

从而,概念即就从

类比、比较、隐喻

之中诞生了

-

这一问题是

当代哲学

的关注点

-

而且,现在

的分析哲学

和精神分析

都很重视它

-

不过,早在19世纪

施莱尔马赫就说了

几乎一样的话

-

他也深受谢林影响

-

当时的

文学语言

试图克服

文字的

意义的

普遍性

-

从而

展现某种

关于世界

的新事物

-

施莱尔马赫

对这种试图

进行了分析

-

对于浪漫

主义哲学

隐喻问题

也是一个

关键因素

-

谢林同时代的

施莱尔马赫、洪堡、

诺瓦利斯、施莱格尔

包括谢林自己,他们都

把文学艺术放在和哲学

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

-

因为

文学艺术可以展现

哲学所不能的东西

-

所以,我们要理解谢林的“隐喻”

不是说他的思辨成功地建立了

一种形而上学,不只是这样

-

用这样的观点

我们就更好地

理解谢林

-

不光如此

他的哲学

作品处处

都体现出他

有意地运用

隐喻的力量

-

考虑到隐喻作用

有助于我们理解

-

在各种不同

的理论之中

-

有着一些关键的

术语和概念结构

是很重要的

--

这些例子很多

-

比如说,谢林运用

某种无意识的概念

-

让我们想起弗洛伊德

-

他关于宇宙的思辨

-

听起来很像是

“大爆炸”理论

-

他的自然哲学和

当代生态学的关注

很有关系

-

他分析存在的时候

-

有海德格尔

和德里达的

感觉

-

他关于

语言的思想

又指向拉康

-

这些联系

并非偶然

-

这些例上

我们可以

沿着历史

而去追溯

-

我们

需要解释的

一个问题是:

这些观念

都发源于

观念论的

理论

-

但是,我们

把这些观念

运用在关于

个人意识世界的理论

(比如精神分析)上

才最有成效

--

但这些关注的背后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

-

我们

如何将意识,和自然界

关联在一起,加以思考

-

正是

在这一点上

谢林得出了

最深的见解

-

将意识

和自然界

关联一起

-

当然

会让学者

指责谢林

-

说他依赖拟人论

-

说他早期的著作

把人投射到自然

-

晚期著作当中又

把人投射到上帝

-

海德格尔在《谢林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一书中粗略地评价了

谢林的拟人论

-

他认为

仅仅指出,隐喻的存在

并不涉及,真正的问题

-

拟人论的

背后隐藏

“一个

未经进一步

探讨的信念

-

即人类

是什么这一点

在一般层面上

当然是人

所共知的”

-

所以我们

需要反对它

-

如果“人”的本质

“恰恰就不仅只是

且首先不是他自身”

-

如果我们,无法给他

分配某种,确定的本质

-

那么,必须更仔细地

考察,谢林的拟人论

-

晚期谢林并未

把人类的本质

投射到他者

(Other)

-

而是像

1842-1843年的

《启示哲学导论》

说的那样:

“我们的自身意识

-

绝对不是那个

经历过一切的

自然的意识

-

我们的意识

恰恰只不过

是我们的

-

因为

人类的意识

并不等同于

自然的意识

-

人类

及其行动

还远没有

使得世界

变得可解

-

人类自己即系就是

最不可理解的东西

-

关于这个问题

谢林在上述文字当中

做了,最极端的表述

-

这样看来,他在

整个学术生涯中

都是一致的

-

但这也体现出

他完全有意地

-

把拟人论的隐喻

投射到上帝和自然

-

因他的

很多话

-

涉及

拟人论和

神学术语

-

所以

乍看起来

站不住脚

但是我们

必须谨慎地

解读这些话

-

谢林

使用拟人论的隐喻

可能有很多的原因

-

其中一个原因很简单——

他一生在避免斯宾诺莎哲学

那种决定论和机械论的色彩

-

今天很多思想里头

还能看到这种色彩

-

谢林的

这种努力

可以解释

自然和意识

生成和发展

-

同时也说明:

哲学反思中

自然和意识

并不能够

自己出现

-

这种观点和当代思想

诸多怀疑,联系一起

(我们

在尼采、

海德格尔、

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

身上看到

这种怀疑)

-

所以

对于哲学来说

谢林很是重要

-

在这些怀疑的影响下

我们已把西方的理性

视为一种自恋的幻相

-

“虚无主义”、

“存在的遗忘”、

“普遍的妄想”、

生态危机的深处

(简单说

在现代性

危机深处)

都隐藏着这种

自恋的幻相

-

但最重要的问题是

形而上学思想为么

和现代性危机有关

-

而谢林能告诉我们的是

为么对这一危机的理解

很多都不能够令人信服

--

哈贝马斯认为:

-

因为

形而上学思想

所依赖的理性

在世界的

镜像当中

确认自身

-

故它本质上

是反思性的

--

只要哲学

坚持认为:

认知理性

在具有合理结构

的世界确认自身

-

或者说认知理性

赋予自然和历史

以一种合理结构

——

不论通过一种先验的保证

还是通过使得世界辨证化

——那么

哲学就都还忠实于

其形而上学开端的

-

一种

内部合理

的整体性

-

无论世界

的整体性

-

还是

建构世界

的主体性

的整体性

-

保证了

其各个环节

和组成部分

都能分享到

理性

-

霍克海默

和阿多尔诺

这些形而上学

的批判者认为:

由于哲学努力将人的理性

和这一种整体性联系起来

-

导致主观的

“工具性”理性

强加在自然身上

--

然而,在

后形而上学思想看来

这一种后果是自恋的:

-

理性

把世界当作

自己的反射

-

理性和整体性的这种联系

在晚期谢林那里头断开了:

-

整个世界仿佛都是置身于

知性或理性的重重网络内

-

但是问题始终在于

世界是如何进入到

这一些网络之内的

-

因在这个

世界里面

很是明显还有

另外某种东西

-

某种相比

纯粹理性

而言

-

多出来

的东西

-

甚至可以说:

具有某种突破着

这些限制的东西”

-

他甚至问出这样的问题:

“为么意义(Sinn)存在

而无意义(Unsinn)不存在”

-

尽管谢林给出

神学上的答案

-

我们可能

并不满意

-

但是我们不能

忽视这些问题

-

就当今关于

后形而上学思想

的争论而言

-

这些

问题占据

重要位置

-

试图重新审视

他的很多成就

-

不过我的

做法会彻底地

抛弃很多方面

-

虽然,他的哲学动态

明显和他的生活有关

-

但我

对他的个人

和他的生活

并不感兴趣

-

谢林这个人不怎么讨人喜欢

不过应该没人在乎怎么判断

-

还有,比起从过去的哲学中吸取的

我更关注他给未来的哲学所带来的

--

我在关注:

指出谢林

最好的那些著作

的价值和重要性

-

为此,我

将大量引用

谢林著作的

英译和原文

-

重要的一点是:

我没有过分地

去做批判

-

这样子做的

原因很简单:

与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相比

我们更加容易找出

谢林作品中的问题

-

这也是

他在英语世界中

消失的原因之一

-

正如对谢林的

拟人论的讨论

所表明的

-

一味地寻找他论点的缺陷

这样的解读往往是失败的

-

我详细阐述的观点

也都给批判留下了

充足的空间

--

现代人依旧

关注的主题

-

才是我的

关注之点

-

这样一来

我展现的视角

可能有些扭曲

-

有时候

我只是讨论

整篇文本的

一小部分

-

有时候把

某些论点

重新阐述

-

这些论点在

谢林那里

并不显著

-

有时候我展示了

谢林的某些说法

-

但是

也可以找到

相反的说法

-

做这些挑选和选择和分析的标准

仅仅是,谢林有没作出新的见解

-

谢林的见解

常前后不一

-

所以解读他

必须忍受

这种情况

-

不过

比起把他作为

黑格尔的先驱

而尘封起来

-

我还是觉得

这种前后不一

还是可以接受

--

在关于

“西方形而上学”的争论中

越来越出现平面化的趋势

-

假如我们还继续

关注哲学的历史

-

那么就

必须把这个趋势中

流失的东西找回来

--

而在当今的形势之下

基于文本性的新风尚

(这种风尚依靠的

是对于西方哲学的

漫画图解)的

各种版本的哲学都认为:

我们已经完全地理解了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

(也包括谢林)

--

而在当代的

思想家看来:

-

那些

形而上学家

对“他者性”

施加了暴力

-

这些

思想家急于迎接

后现代的新时代

-

殊不知

就哲学的

理解而言

-

他们更加暴力

-

虽然分析哲学家完全并不知道

哲学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但是他们却认为

自己终结了历史

-

可以

开始解决

真问题了

-

这两类人

一样盲目

02

谢林哲学的发展阶段

-

为了更易

走进谢林

这个复杂

的思想家

--

首先

简单介绍,他的

哲学发展的阶段

-

针对一些按

时间排序的

重要文本

-

讨论了几个

关键的话题

-

我们都想要展示

谢林的关键见解

并把这些见解

跟相应的话题

联系起来

-

他的

早期作品

不只是有

历史意义

-

而且

和后来作品

那是连贯的

-

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

很多评论者和批评者都认为:

谢林是“普罗透斯”

随意地变换着观点

-

却不能够

打造一贯的

哲学体系

-

对于这一种

观点的判断

决定学者们

是赞赏谢林

或贬低谢林

-

明显,谢林的

想法和关注点

确实变了很多

-

我们没有必要去

让这种变化弱化

-

但在某种意义上

他也在寻求一个

根本的哲学体系

-

虽然这个

体系太过宽泛

显得意义不大

--

弗兰克说:

“根据谢林

的基本思想

-

对于反思的发生

存在或者绝对的

同一

-

必不可少”

--

本书的任务之一:

-

就是要把

弗兰克的意思

说得更加明白

-

弗兰克的著作

使得谢林重新回到

当代哲学的争论来

--

1790年代中期

费希特试图修正

康德的先验哲学

-

并在可知世界的建构当中

把意识活动放在首要位置

-

谢林哲学交错的发展阶段

始于对费希特哲学的热衷

--

与此同时,伴随他一生的

还有斯宾诺莎的一个信念

-

那么就是:

哲学必须

从一个自足的

“绝对”开始

-

到18世纪末

谢林开创了自然哲学

将主体的活动扩展到

整一个自然界都成为

“生产性”的地步

-

这样也就避免了:

把无生命的自然

和生物对立起来

--

1800年的《先验观念论体系》

试图把费希特和他的自然哲学

结合在一起

--

他认为:

若用艺术,作为媒介

思维活动和自然界的

“无意识”生产性

就可以合二为一

-

谢林试图

打造一个

完整体系

来去说明

“思维”和“物质”、

“理念”和“真实”

(在不同语境下

这几个词语的

意思很不相同)

-

也都是同者

(the Same)

的不同角度和层面

-

这种“同一哲学”

就是1800年代

(也是终其一生)

谢林所关心的

--

在此期间:

他最终与

费希特决裂

-

他坚决地认为:

费希特并未能

超越自我意识

从而进入存在

的意识的根基

(在这

意识只是

一个层面)

--

《对于人类

自由的本质

的哲学研究》、

《世界时代》

-

对于以前

著作当中

近乎静态的

“理念”(意识、主体)和

“真实”(物质、客体)的

关系

-

谢林一一

进行打破

-

这些

对立的原则

构成了我们

显现的世界

--

而谢林主要关注的是:

诞生这些原则的根基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

以及后继者的论辩的舞台

-

“肯定哲学”在

《世界时代》

已见到雏形

在1820年代

又得到发展

-

谢林后来的生命

都和它息息相关

-

这种哲学试图超越“否定哲学”

避免像黑格尔的《逻辑学》一样

对于决定事物是什么的纯粹思想

进行阐释

-

这种新的哲学处理的是:

事物存在着这一个事实

还有意识的生成和运动:

-

“不是,有思维,才有存在

而是,有存在,才有思维”

--

“肯定哲学”

重新解读

基督教的

历史发展

-

试图

提取一种哲学上

可以接受的宗教

-

虽然这一个尝试失败

但它蕴含的做法预示

后续很多的哲学发展

-

上面种种的勾勒

不仅提供了一些

指导性观点

-

而且还指出了

谢林的成就当中

真正重要的部分

-

只有我们

进入谢林的

某些成就

-

他的见解

才会显现

-

关于

谢林思想的发展史

最为权威的著作是:

蒂耶特的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伯特·B·皮平:《​现代欧洲思想中的唯心主义与反唯心主义》(2019)
张柯:形而上学之极限与另一开端之预示——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定位与根据
哲学视野中的“自我”(上)
朱渝阳:在耶拿,黑格尔成为黑格尔,体系大厦定座基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夏莹|科耶夫哲学要义及其对现象学的误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