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魄之处,魂之居

魄之处,魂之居

中医整体观念

魄之处,肺藏魄

《灵枢·本神》: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魂之居,肝藏魂

《灵枢·本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魂、魄

属中医理论“神”的范畴

而与所谓封建迷信无涉

神志理论论要

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

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为主

转变而为

心脑血管病

和恶性肿瘤

为首的慢性的

非传染性疾病 

社会心理因素

在疾病发生

演变过程的

作用日益凸显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亚瑟· 克莱曼 

《神经与精神紊乱的全球负担》: 

从疾病发展史来看, 人类已从

“传染病时代” 

“躯体疾病时代” 

步入

“精神疾病时代” 

建立在

中华文化基础上、 

贯穿形神合一的

中医学术体系

其理论与实践源远流长

但是中医有关于

精神心理的 “神” 

基本概念与理论 

至今缺乏

系统论述

深入研究

势必制约中医心身医学的

发展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关于精神心理的理论构架源自 

《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精、气、神的 “神” 主要属于该范畴

《内经》 

以五神:

神、 魂、 魄、 意、 志 (智) 

概括感知觉和意识思维内容

以情志 :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代表情绪情感的主要活动

二者合称神志

中医 “神” 理论

亦称神志理论

本文以 《内经》 为学术基点

就中医神志理论做概要论述

“精气-阴阳-五行”

是中医神志理论

的方法学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是运用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

“精气-阴阳-五行” 

及其意象思维方法

通过

数千年医学实践形成

以 《内经》为标志的

关于人体生命

与疾病防治的

科学理论体系

其核心内容是

以五脏为中心

天人合一

形神统一 

从整体、 动态、 功能角度

把握生命规律

开展疾病防治

五脏为中心的藏象体系

藏精、 化气、 生神

构成了生命活动的核心

中医的神志理论

是一个相对独立

而又与整个藏象体系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五脏藏神”

内涵与原理:

人乃万物之灵

早在战国时期

《荀子·王制》

已记述进化论思想: 

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有气、 有生、

有知,有义

最为天下贵

《天年》: 

何者为神

血气已和

荣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

人类进化至

独有的心神

正是有别于

其他物种的

关键

人类个体

发育即由精气化生而成

源于父母先天生殖之精

充养

于后天水谷

与天阳精气

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 

筋为刚,肉为墙, 

皮肤坚,毛发长

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人的

生长发育以及

生理功能活动

有赖于

精气升降出入

谐有序的运动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神转不回

回则不转

乃失其机

得神则昌

失神者亡

这里的 “神” 指

人生命活动

主宰能力

的总概括

亦称神机

不作为本文讨论的范畴

精神情感、 意识思维

等精神活动的总括

称为神志

与大概念的

“心” 相关联

拟称

大概念神或心神

它对生命的活动

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经》: 

心者

脏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张介宾:

心为一身之君主

脏腑百骸, 惟所是命

聪明智能, 莫不由之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虽由心主导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这里的心藏之神

拟称小概念心神 

“五脏藏神” 即

神志理论的主体

其生理基础即是:

肝藏血, 血舍魂

脾藏营, 营舍意

心藏脉, 脉舍神

肺藏气, 气舍魄

肾藏精, 精舍志

因此在疾病诊治中常以 

“五脏藏神” 理论作指导

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

此五脏之所藏

至其淫泆

离脏精失

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

智虑去身

关于:

神、 魂、

魄、 意、 志、

思、 虑、 智

《本神》: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人的感知觉

和意识思维

范畴之中

心神 “任物” 接受内外信息

进行分析、 判断、 决策, 

形成人的认知思维、 

情感、行为等

高级精神活动

故神 ,(小概念心神)

指人,特有的自觉意识

主要,由后天学习获得

魂 “随神往来” 

为潜在的本体意识

具有先天本能的基础

也受后天环境习得影响

人的

神经反应类型、 

个性气质、 

梦魇梦游等

是其表现形式

魄 “并精而出入 ” 

为基于精气

所发挥的功能

指与生俱来的

感知觉与

运动本能 

张景岳: 

神之为德

光明爽朗

聪慧灵通

之类皆是

魂之为言,梦寐恍惚

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神藏于心, 故心静则神清

魂随乎神, 故神昏则魂荡

魄之为用

能动能作

痛痒由之而觉

精生于气, 故气聚则精盈

魄并于精, 故形强则魄壮

此外

由感知觉获取的信息

通过心神记忆、思维

形成,认知评价

以及,意念志向

意念、 志向

既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

也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

经思虑谋略产生智慧

通过有目的行为维护

自身生存与发展

并能动影响人的

生理和精神活动

以保持健康

的心身状态 

《本脏》: 

志意者, 

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

志意和则

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

现代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埃利斯的理论:

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

并非由某一诱发事件(A)

本身引起的

而是经由经历了

这一事件的主体

对这一事件的

解释与评价

即信念(B) 

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

即被称为

ABC理论: 

诱发事件(A)

←信念(B)→ 

行为结果(C) 

该理论与

《内经》 

上述原理

不谋而合

关于

神、魂、魄的关系

从生物进化而论

植物就有

感知机能

魄已初具; 

动物的

感知机能

行为反应

十分敏捷

魄已成熟

且由

动物先天而生、 

又经后天习得

初级调控的魂已具备; 

心神是生物界最后进化

的高级调控的自觉意识

通常只有

人类具有

经过后天

学习获得

形成智慧

它以

魂、魄为基础

进而对魂、魄

实施调控影响

因此

魄的感知觉

与运动本能

最为基础; 

魂能综合

魄的感知信息

初级调控形成

低级本能行为

在人类可向

心神传递信息

以供思维判断

而形成高级

自觉行为; 

心神

对魂魄意志

有制约作用

故心神在五神

(神、 魂、 魄、 

意、 志)之中

占据统领地位 

情志与五脏: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

在社会生活环境

每时每刻从外界

接受大量信息

经过大脑加工

对信息

所代表的事物

做出主观评价

采取相应的,态度

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高兴、 喜悦、 欣快

等积极情绪

愤怒、 怨恨、 

焦虑、 抑郁、 

惊恐、 悲伤、

忧愁、 绝望

等消极情绪

这些情绪活动发生时

将伴随一系列复杂的

体内生理、生化改变

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

十分显著的影响

中医学的情志

与现代心理学

情绪概念接近

但有差异

情志是一种

内心体验、情感反应

它由内外因素的刺激

神的应答方式

精气变化基础

及表情、 语言、 

行为外在表现

而构成; 

不像现代心理学

将情绪与认知

严格区分开; 

而是

以情感为主体

联系认知、 意志

等思维心理过程

并进行有机整合

的中医学概念

情志:

七情与五志的统称

七情是中医学对人类

情感反应的高度概括

五志实为七情

与五行、 五脏

对应的简约之称

七情含义参阅 

《生理学归真》 

这里不再赘述

近年医学心理学 

对抑郁、焦虑

等认识的深化

笔者认为应该借鉴

丰富发展中医概念

补充 “郁” 和 “急” 

等情志元素

“郁” :

事与愿违、 

情志不遂

所致心情郁闷、

悒郁寡欢的体验; 

“急” :

精神紧张、 

焦急不安

体验均伴有相应

表情与行为反应 

人类

情志活动的特点

一方面,其形成

受自然社会环境

因素影响

并受

个体禀赋、人格特征、 

身体状态、人生经历、 

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

后者使相同的刺激

可产生不同的情志

另一方面

人类情志活动呈现

融合性,与交叉性

可使七情

错杂共存

交织伴随 

忧、 思、 

悲、 怒

等多伴有郁;

忧、 思、 怒、 

悲、 恐、 惊

等多伴有急;

思是情志活动

的前提和基础

与喜、 怒、 

忧、悲、恐

等密切关联 

情志活动则是以

脏腑气化为基础

即脏腑精气升降出入

及其生克制化的作用

即是各种情志活动生成

及相互影响的生理基础

《天元纪》:

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化五气

可理解为:

五脏之气

但是更类比于

自然界四季生化之

精气活动方式和状态

东方、 春、 木、 风、 

生应精气的活跃宣泄

在脏为肝, 在志为怒; 

南方、夏、火、热、 

长应精气的亢奋外张

在脏为心, 在志为喜;

中央、长夏、土、湿、 

化应精气的氤氲交融

在脏为脾,在志为思; 

西方、秋、金、 燥、 

收应精气的收敛

在脏为肺

在志为忧 

(悲) ; 

北方、冬、水、寒、 

藏应精气的沉降

在脏为肾

在志为恐

怒是精气宣泄

的方式和表现

喜,是精气亢奋

思,是精气氤氲

悲忧是精气收敛

恐,是精气沉降 

在生理情况之下

适度的情志活动

是人体气机调节

的重要方式

通过

意念导引、思维转念、 

情志相胜的自我调节

精气产生,升降宣敛

调整气机偏颇

实现养生防病

其中思是,各种情志

互制转化的内在依据

这与思由脾土所主、 

脾为气机升降枢纽、 

脾与其他四脏的

特殊关系相呼应

然而七情太过或不及

超过自我调节的限度

则会形成致病的因素

《举痛》: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五脏官能与神志:

《内经》许多篇章

从脏腑官能的角度

讨论五脏与神志关系

《六节藏象》 :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脾、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者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灵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

主明下安

养生则寿

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

而不得通

形乃大伤

养生则殃

在人以

心为主导、 五脏六腑

分工合作的生命系统

心居于上焦

主神与血脉

属火

为阳中之阳

类于帝王

称为君主之官

因而在精神与

躯体生理活动

具有主导地位

《内经》: 

主明下安

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作为自觉意识的心神

主思维、 情感活动

光明爽朗

聪慧灵通

心神的衰旺、存亡

是生命的重要标志

神昏病危

心神错乱,犹如行尸走肉

足见心神之于生命的意义

肝为将军之官

危急之时

发为怒志

功行疏泄

调配血气

灌注筋脉

化为力量

进行应激反应

肝为 “罢极之本” ; 

更能谋虑

灵活思变

肝魂使然

胆为中正之官

以其刚直正义

而司仲裁决断

谋而不断

虑而不决

则使肝胆

气郁化火

发为口苦、 咽干、 

目赤、 眩晕等症; 

然气虚胆怯

则易惊善恐

肝胆在精神及生理

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与其

少阳春升

疏泄调达

功能特点

密切相关

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

胆者

少阳春生之气

春气升万物安

胆气春生

余脏从之

《类经》: 

足少阳为

半表半里

之经

亦曰中正之官

又曰奇恒腑

所以能通达阴阳

十一脏皆取乎此

强调少阳

升发之气

对促进人体的

各项功能生机

以及心身健康

具有重要作用

肺者,气之本, 魄之处:

魄以肺之精气为物质基础

肺的宣发肃降治节功能

使精气宣发敷布于全身

通过肺魄影响

人的感知觉及

不随意运动等

形之灵为魄

受肝魂激发

与心神调控

肺志为悲与忧

过度悲忧

精气敛降

失于宣发

令人数欠伸

或者善太息

进而郁而化热

耗气伤阴化燥

发为脏躁

百合病等

五志化火

心肝郁热

木火刑金

肝肺失于清肃

风动痰扰

可致咳嗽、 

急躁、 

多动

等症

因此,心神、肝魂、肺魄的相互作用

体现了金、木、火之间五行制化关系

心有所忆谓之意

脾藏营, 营舍意

脾志为思:

发于心

主于脾

用为思

思维是过程

意念是思维

开始或结果

也是智慧标志

为人类所特有

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脾为孤脏:

中央土

灌四旁

脾胃居中属土

气血生化之源

滋养四脏、寄旺四季

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调畅五脏、沟通上下

无论意念

还是思虑

都需脾营

水谷精微支持

诸神志活动

赖以气血滋养

和气机升降调节 

因而

意念、 

思虑

为脾所主

对诸神志具有

调节枢纽作用

这与脾的

生理特点

分不开的

思虑过度,思则气结

脾胃不和,痰湿阻滞

蒙闭心神或脾胃虚弱

气血乏源,心神失养

皆可出现:

失眠、 健忘、 

不耐思考、 

思虑多变、 

注意障碍

主闭藏者, 肾也

司疏泄者, 肝也

肾为作强之官

司,伎巧智能

精力、 智慧、 体力

及性能力等的素质

与肾藏精密切相关

“肾藏精, 精舍志” 

在思维心理方面人的

意志、 记忆、 智能

等与肾有关

《内经》: 

“头者精明之府” 

“脑为髓之海” 

属奇恒之腑

肾藏精生髓

而通于脑

因此

脑的形态结构

或者遗传禀赋

与肾关系密切

然而西医

所谓的精神神经功能

实际分属于中医五脏

即 “五脏藏神” 论

临床只有运用五脏藏神理论

指导中医药诊治心身的疾病

才能获得

满意疗效

这与中医 

“详于气化

略于形迹” 

学术特色

分不开的

人格特征、

行为习惯

与体质学说: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和激烈竞争环境下

不良情绪反应、 

有害行为习惯

和生活方式

已构成威胁人类健康

引发疾病和造成死亡

的严重问题

所以

近年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

对人的个性(人格)特征、 

情绪反应方式、 

生活行为习惯

等加以关注研究

表明人格特征表现为

相对稳定的行为、 

思维和情绪反应方式; 

性格特点的不同

对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 

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作用

中医对人

个性特征的认识

蕴含在体质学说

体质即机体素质:

个体禀赋先天父母遗传、 

并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

形成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 

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内经》

综合人的 

禀赋身形、脏腑形态、 

生理功能、心理行为等

按照阴阳五行原理进行归类

分为木、 火、 土、 金、 水

之五形人

太阴、 少阴、

太阳、 少阳、 

阴阳平和

之五型人

或阴阳二十五人等体质类型

均含有性格心理行为元素

《阴阳二十五人》 : 

木形人:

“有才,好劳心”、 

“多忧劳于事” ; 

火形人:

“少信,多虑,见事明”、

“急心” ; 

土形人:

“安心,好利人, 

不喜权势, 善附人 ” ; 

金形人:

“身清廉, 急心, 

静悍, 善为吏” ; 

水形人:

“不敬畏, 善欺绐人” 

因此加强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

将促进中医人格心理研究的完善

蕴涵的 “形神合一” 思想及原理

更加推动中医心身医学的发展

总之

五脏藏神、情志

及个性体质学说

精化气、 气生神、 

神御气、 气御精

的相互关系

以及情志过极而

“百病皆生于气” 

等病机理论

中医诊治,心身疾病

调心摄神,养生防病

即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气化万物,百骸生六神
中医基础理论——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神”(二)
孝道学人~关爱父母篇㈢“五志精神(乙篇)”
醫谈“精、气、神”
《黄帝内经》中的“神”是什么,该如何安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