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14)战士的第一把交椅(15)吹军帽(16)又见端午

战士的第一把交椅

张国领

今年的夏天来得特别磨蹭,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已过去几天了,大街上除个别女孩子穿上了灵动飘逸的花裙子,大部分人还都穿着长袖衣衫,说明天气还在春天徘徊。往年的这个时候,已经是全民短袖短裤的炎夏了。

眼下北京城因为新冠疫情,都在提倡非必要不外出,我之所以能看到大街上人们的着装,是因为每天都要外出去做核酸。

每个核酸点都是男女老少汇集的地方,我发现这些排队做核酸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是站着的,有一部分人是坐着的,坐着的都是一早就去排队的,年龄相对要稍大一些,自带凳子排队等候,带的凳子都是清一色的小马扎。

虽然我多年没有坐过这种叫马扎的小凳子了,但看到它,脑海里立即就会跳出刚入伍时在连队坐过的那种小马扎。

小马扎的结构很简单,有两条可交叉作为支架的凳子腿,上面并排钉着皮条或绳子,折叠起来方便携带,抻开放平后可以供人坐下小憩。不过,连队战士坐的小马扎,上面绷的不是皮条或绳子,而是军人打背包用的黄色背包带,这种独特的辨识性,让它拥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军用马扎。

连队战士坐马扎,可是有传承的,应该是从有军队那天,就有了小马扎。若追溯马扎的历史,那就更远了,据史料记载,马扎历史悠久,最早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将其称为马扎。

据记载,我国汉代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并无坐具,人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公共场所,都是席地而坐,房子内只有案几而无桌子。到了汉代,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而非是睡觉的床。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马扎从东汉时传入内陆,也被称为马闸、交杌、交缠或交椅。“杌”的含义就是较矮的凳子,如今仍有人将小凳子称为“杌子”。

马扎因凳腿交叉也被称为交椅,而交椅经过发展,到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得场面的坐具,《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位梁山好汉,论资排辈坐的是第几把交椅,即源出于此。

不管时代怎么更替,马扎因其便携简易等特点,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在基层连队中,战士们都爱使用小马扎,我想,肯定也是因为战士住的是集体宿舍,人员集中,物品集中,而马扎不占地方不碍事,折叠后只需一点点空间便可安放。并且马扎还有其它凳子不可替代的优势,那就是透气性奇佳,特别是炎夏人体极易出汗时,坐上去非常舒适。

1994年初,我从武警安徽总队宣传处调到河南总队宣传处工作不久,看了一场河南总队演出队排练的晚会,晚会里的节目内容大都忘记了,但一个快板表演中的两句唱词我至今没忘——“你坐你的桑塔纳,我坐我的小马扎。”快板书表现的是我军革命战士,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老百姓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节目里,小马扎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信念。

那一年,是我入伍的第十六个年头,我入伍时,我们连队的战士们坐的都是小马扎,入伍十六年后,社会上富裕起来的个体户、小老板们,都坐上了象征身份和财富的小轿车,我们的战士坐的还是小马扎。

2020年底我从部队退休后,专程回到安徽阜阳我的老连队看了看,连队战士依旧坐的是小马扎。有所变化的是,小马扎原来的木撑子,换成了金属的,原来没有后靠背,现在可以靠着坐了,更牢固,更轻便,靠背抽起后,上面有一块像飞机座椅前面的置物板,便于上课时将笔记本放在上面作记录,非常牢稳。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最主要的凳子,就是马扎,乡村人家,谁家有几个马扎待客,那就是相当富裕的家庭了,因为有的家庭连个小马扎都没有,坐的就是石头和土墩,好些的还有用枯树根或树干锯成的木墩子。那时根本没有听说过什么沙发靠椅之类的凳子。

入伍到了连队之后,每个人都配发一个小马扎,虽然这马扎不是新的,而是退伍老兵们留下的,可一人一凳有了数量上的保障。

一人有一个小马扎,但战士们在马扎上坐下来的时间非常有限。平时大家的马扎都在自己的床铺下面放着,放马扎的位置是全班统一划定的,将马扎折叠起来坐面朝外,靠左床腿、比床沿后缩十公分的距离,平放在地板上。马扎上统一放一双解放鞋,解放鞋也是统一的鞋头朝里、鞋跟朝外,位于马扎的正中间。

我说战士有马扎却很少坐,是因为战士在连队很少有空闲下来的时候,连队把一日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早晨起床出操,出操回来整内务,内务整完就到了开早饭的时间;吃饭时是不坐凳子的,全连在一个大食堂里,没有桌子,没有凳子,饭堂中间的地上放着一大桶米饭和一大桶稀饭,每个班打两盆菜,战士们围着菜盆蹲在地上吃饭。

对于这种吃饭方式,班长不说是连队置不起凳子,他说蹲着吃饭可以加快吃饭速度,五分钟吃完的饭,要是坐在凳子上吃,就有可能吃十分钟。

饭后按课程表的安排,开始准备上午训练需要的武器和器材,刚准备好,集合的号音就响起了。

每日,每时,一环套一环,环环相连,哪个环节都没有给你留下在小马扎上坐一会的功夫。这样的紧凑安排,本身就是不让你坐下来,不让你有空闲时间,即使是有一会是空闲的,你也不能擅自做主把你的小马扎从床下拿出来坐一坐。

因为马扎放在床下,它是内务卫生的一部分,就像你叠得豆腐块似的被子一样,如果不是吹了熄灯号,这一天时间都是不能碰的。你碰了就弄乱了整齐划一的内务卫生,这是集体宿舍,整内务是个人的事,但保持内务是集体的事,集体的事个人是无权随随便便破坏或弄乱的。

连队坐马扎有严格的规定,只有明确要求的集体行动,才能坐马扎。连队没有专门的教室,上政治教育或理论学习课,一般都在饭堂里进行,饭堂没有凳子,上课又不像吃饭,五分钟就能结束,又不能长时间地蹲着听课,这时连队就会统一要求带马扎。

还有需要用到马扎的是看电影。团电影放映组每月都要到连队放一场电影,由于没有电影院,连队为了搞好当地的军民关系,就把放电影的场地设在营区门外的马路上。一场电影两个小时,连队也会要求战士们带上马扎看电影。

集体行动带马扎,当然要凸显马扎坐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个功能是仪式感。无论是看电影还是上教育课,行进时,我们右手肩枪,左手统一提马扎,马扎随着步伐和摆臂的动作前后摆动,呼呼有风声,特别精神。到了场地后,值班员整队完毕,会统一下“放凳子”的口令,口令之前马扎不能放下,口令之后马扎放下时,一百多号人放凳子要求要发出一个同时着地的声音。

放下凳子也不能自行坐下,还要等值班员喊“坐下”的口令。为的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特别是放凳子时那咔的一声,动作完美,既提振士气,又显得干净利落。

战士自行坐马扎,必须要等到星期天,因为只有星期天一天是大家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把马扎拿出来,坐在马扎上,趴在床沿边,给父母亲、给同学朋友、给未婚妻写信。也可把马扎搬到洗漱间,坐下来洗军装。或者坐下来缀一缀领章,钉一钉在训练场蹭掉的钮扣,把训练中磨破的军装或鞋子缝一缝、补一补。

我和所有的老兵离开连队时一样,把马扎和枪枝、弹药、大衣、褥子等列入移交的物品,一道交给了连队,从此告别了连队的小马扎。

告别马扎后,常想起马扎。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看起来很普通,但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在特定的群体里,放在特定的时空中,立马就会显示出它的不同寻常和不可或缺来。

比如小马扎,我后来为了习惯,也为了方便,也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体味连队生活,曾在市场上买过一个小马扎放在家里,可除了携带轻便、坐上通气舒服以外,从没有坐出在连队时坐马扎的那种崇高和神气感。

我知道,不是连队的马扎好,而是那时的我年轻,有青春的朝气,有军旅的豪气,是战士的雄心和霸气,让一个不起眼的小马扎,给了我坐稳坐定身心的信念,让我有了傲视一切宝座的底气。

离开了职责和使命,做军装的绿色布料也就是平凡的纤维,简陋的小马扎就是用来歇脚的小杌子。但这只平凡又普通的下马扎,正是战士的第一把交椅,要想坐稳、坐扎实它,需要付出青春、心血和汗水,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耐心、定力和毅力,去磨炼自己的意志、锻造忠诚度、提升战斗力。

有多少战士,正是用坐这种“交椅”的硬功夫,一步步成长为军中英模、忠诚卫士,正是一茬又一茬的钢铁战士,坐稳了这样的交椅,祖国才江山稳固,长城才坚不可摧。


连队故事(15)吹军帽

张国领

两年前我曾买过一顶遮阳帽,就是那种帽檐挺长,后面有一根带伸缩扣的环形布带,帽壳的布料稀薄透气,说不上来是啥质量的,像塑料又像尼龙。这样的帽子除了遮阳,便什么也遮不住。

遮阳,顾名思义就是夏天出门时遮一遮毒辣的阳光,今年夏天我外出做核酸时,便又把它找了出来,没想到女儿看到之后说:“爸,这帽子你戴了几年了?”我说:“两年了吧。”

“别戴了,你看上面都磨得起毛了。”女儿拿过帽子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里。

“这又不是遮风挡雨的帽子,它就是个遮阳帽,能遮太阳就行了。”我俯身想把帽子捡起来,却被女儿给阻止了,说要再给我买一顶新的好的。

听女儿这样说,我也就没再坚持,其实我对这样的帽子也是戴不惯。当初买的时候就挑来拣去地选了半天,感觉戴哪一顶、怎么戴都不舒服。最后还是妻子的一句话点明了要害,她说:“你不是戴上别的帽子不舒服,是你忘不掉戴了几十年的军帽。”

一句话说得我无言以对,因为这句话说到了问题的实质。想想自十八岁从军离开家乡,四十多年过去了,除了军帽,我没有戴过别的帽子。

和四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军帽,种类增加了不少,已经形成了军帽系列,有常服帽、礼服帽、训练帽、贝蕾帽、迷彩帽等等。适应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搭配不同场合下需要穿着的军装。从军装和军帽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国家经济发展了,军备实力增强了。军装也从材质、款式到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从着装上也彰显出了大国军人的威武气派。

回想刚入伍时,军人只有两顶帽子,一顶是春、夏、秋戴的单帽,一顶是冬天戴的棉绒帽。部队着装都是统一的规定,不许个人私自乱穿衣。当兵头一年只有一顶军帽,就是常说的解放帽,也叫兵帽。既没有大檐,也没有硬衬,就是普普通通的单帽,当然布质是当时最普遍的纯棉布。帽檐上方钉着一颗鲜艳的红五星,与军装领子上的红领章,交相辉映,戴上后顿时把年轻的脸庞烘托得更加刚毅、英俊、潇洒,气质非凡。

年轻人都爱美,穿上军装已经把自己的帅气值大大提升了,可穿上军装的战士们,还想更帅,他们就在军装上面做文章。当然,他们知道军装是法定的,不能做任何更改,但这挡不住他们在细节上动心思。比如将洗过的军裤,熨出一条直直的裤线,没有熨斗就土法上马,在军用搪瓷缸里装满开水,压在叠出线的裤子上来回推动,直至裤线像刀刃一样笔直。比如在军装的领子内侧,缝上一圈白色的假领子,看起来层次分明,又能对军装领子起到防污和保护作用。

用功最多的地方是帽子。单军帽不像如今的大檐帽,不但有型,且型是定好的,内有硬帽架支撑,怎么戴都不会变形。单军帽是软的,戴上后没有明显的棱角,为了使其棱角分明,有人私下找来一张软塑料板,剪成和帽墙一样宽,和帽围一样长的长条,直接垫在帽子里。也有用硬纸板这样做的,还有的怕垫起来违反规定,因为当时领导明确要求不许垫帽子,他们就沿着帽墙的上沿,用手不断地捋,用指甲不断的刮,捋刮得次数多了,就像被子叠出的棱角那样,形成了直直的板型。

我入伍第一年,军装就发两套,上半年发了一套,是纯棉布料,下半年又发一套,是的确良布料。那时吃的穿的都是绿色的、无害的,所以没有人去追求绿色,相反,却去追求今天人们认为是不环保的东西。我们平时穿军装,都把的确良军装当宝贝,放进包裹里舍不得穿,而拿纯棉的布军装日常穿用,甚至打战术训练,在沙石地上摸爬滚打,从不在乎。棉布与化纤的料子比起来,不够结实耐穿,很多老兵的棉布军装,不但洗的次数多褪了色,绿军装变成了泛白的军装,上面还打了许多补丁。

现在的军营里,每个班排都配备了洗衣机,战士们不再用手洗衣服,我在连队时,衣服脏了都是自己用手洗,每逢星期天,水房成了大家争相洗衣服的地方。都想早点洗,洗早了衣服就可以早点干,干了以后当天就可以穿了。

没有洗衣机,衣服洗完之后的甩干办法就只有一个,全靠风吹日晒。夏天晒衣服不用愁,即使没有拧干的衣服,也禁不住烈日下的曝晒,一会就能晒干,不耽误晚点名时穿着。若遇到阴冷天,洗过的衣服干起来就没那么容易。刚到部队不久,我就从老兵那里学到了一个甩干衣服的绝招,将湿漉漉的军装拧水之后,攥着衣领处,站在凳子上转圈甩动,甩过的衣服,大部分水分被甩出,晾起来干得很快。

衣服靠甩,帽子靠吹。这是连队的口头语,把洗过的帽子,从水中捞起来,不用甩水,直接将嘴巴对着帽子衬里的任一个地方,往里面吹气,一会功夫就将帽子吹成了一个黄白各半的大气球。白的是衬里,黄的是表面,吹起之后用一个夹子夹着帽檐,挂在晾衣场的铁丝上,干得很快。

吹帽子没有技术含量,前提是不能事先空干水分,最好吹的时候是刚从水盆里捞出来,水在哗哗的往下流,这时的布料像是处于醉酒状态的人,打不起精神,捏起帽子衬里的随便一个部位,双手把那片布撑展了,嘴唇贴上去,像吹气球那样,憋足了劲往里吹气。因为水把布料的细孔都临时封闭了起来,使它的表面形成了一个水衣似的保护层,气能吹进,却跑不出来。若是把水拧干了,帽子上的布眼都张开了口,这时吹气,无论你用多大的力,也不能将它吹得鼓起来,因为吹的气都顺着布眼跑掉了。

在吹气的过程中,帽子布料纹路间含的水分,在气流的鼓动下,不断流出,待完全吹成球状时,流动的水分已经在气体的压力下,全都排出。但这时候由于布眼没有完全张开,里面的气并不会泄漏,待布眼完全睁开了眼睛时,虽然可以撒气了,可里面的气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撒光,没气了,帽子并不会塌下去,因为原来充足的气体,使每根纤维都形成了张力,互相支撑,共同搭台,里外空气互通,水分很快告罄。

实践证明,帽子吹起来晒,是个既干得快,又不使帽子留皱折的好办法,老兵新兵普遍在使用。

于是,连队晾衣场的铁丝上,经常会出现一种奇观,一根长长的铁丝,这头到那头,悬浮着一排汽球样的帽子,从左边看是白色的,从右边看是黄色的,若是有风吹起,它们在铁丝上左右大幅摇摆,忽黄忽白,蔚为壮观。

吹帽子肯定不是我们连队的发明,应该说,1985年之前当过兵的人,都有过吹帽子的经历,不是当兵都要吹帽子,但凡会吹帽子的,肯定都当过兵。

有时和已经退伍几十年的战友们聊天,聊着聊着就会说到吹帽子的细节,边说边笑,仿佛那吹起的帽子就在眼前晃动。我知道,他们说吹帽子,不是要炫耀能吹、会吹,也不是吹帽子给他的印象太深,而是吹帽子是军人的经历,他们无论离开部队多长时间,那顶普普通通的军帽,尽管已脱下来几十年了,仍然像一顶神圣的皇冠,始终在他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那是所有当过兵的人,一生中最值得膜拜、炫耀的一顶帽子,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军帽的荣光与尊贵,胜过所有的冠冕。


连队故事(16)又见端午

张国领

新冠疫情的再次反复,使本已恢复平静的生活,又进入了静默状态。

多少年养成的只要上级发号召,就立即执行的习惯,自“五一”劳动节开始,我每天吃过饭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排队做核酸。没人催促,没人提醒,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动。

由于我的居住地距核酸检测采样点还有一段路程,每天赶到的时候,那里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做完回家的路上,便顺便去超市里购买生活物资,倒也两不耽误。

今天照例吃过早饭就要出门去排队时,听见妻子在身后喊道:“回来别忘了带两斤江米。”

我转过头问道:“带江米干啥?”

“马上是什么节日你忘了吗?”

我打开手机看了一下日期,今天是五月二十九日,也是农历四月二十九,我立即想起即将到来的日子,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要吃粽子,而江米是包粽子不可或缺的材料。于是我把这件事儿满口答应了下来。

过端午买江米,记忆中我这是头一次,以前过端午也吃粽子,但我从来没有买过江米。小时候的粽子,都是由父母亲早早就把材料准备好了,根本用不着小孩子们操心。到了部队,端午节的事是司务长和给养员考虑的,再后来,我的任务是工作,是上班,做饭、买江米也不是我干的事儿,可现在退休了,赋闲在家,不光买江米应该我干,买菜做饭这些以前我很少插手的事情,一下子变得责无旁贷起来。

因为惦记着要买江米,往昔过端午节的记忆,也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说实话,十八岁那年参军到部队,入伍的第一个端午节,我的记忆并不深刻。因为连队训练任务太紧、太重,班长对新兵们要求太严格,生怕训练成绩跟不上,落在别的班后面,让班长没有面子。我们平时的点滴时间,都用来训练了。

那时部队提的口号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可我从没觉得“活泼”过,每天只感受到紧张和严肃,就连连队要求的十分钟吃饭时间,班长都能把它再压缩到五分钟必须吃完。他说这样就可挤出五分钟时间搞一会儿小练兵,一天三顿饭,就能挤出十五分钟,一天十五分钟,一月就四百五十分钟,一年就挤出来五千四百分钟,你就比别人多出来四天的训练时间,成绩一下就上去了。

在这样的紧张环境中,整天想的就是训练怎样提高成绩和执勤怎么不出问题,根本没有想过什么端午节。再说了,入伍之前在农村生活,端午节是和三夏大忙的麦收、秋种紧紧挨着,农人在焦麦炸豆、炎炎烈日下忙种忙收,顾不上隆重过节。所以,对于部队的端午节,我也没有期待过。

没想到,没有期待的节日,却在部队里来到并度过了。

有一天,全连像不常一样集合开早饭,刚唱完饭前一支歌,指导员走到了队前,他突然问大家有谁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日子,队列里没有人吭声,他自问自答道:“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接着他给大家讲了端午节的来历,他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于端午节专业又神奇的解说。在我的惊讶好奇中,只听指导员接着说道:“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中自尽殉国,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端午节作为缅怀的节日;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人的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有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端午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吃粽子,为了让指战员们体会中华传统文化,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连队也按照传统民俗,让炊事班包了粽子。所以,今天我们吃粽子过端午。祝全体指战员节日快乐!”

指导员这一番话讲完,立即赢来全体官兵的热烈掌声,也使我顿时对袁指导刮目相看,佩服有加。因为在老家从小就跟着大人过端午节,从没有人告诉我端午节的具体来历,指导员不但知识渊博,还对一个小节日这么重视,专门为我们准备了粽子。

指导员讲完话,就像微风拂过水面一样,队列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看来不光是我自己,连队战友们不清楚端午来历的还真不少,当然也不排除是和我一样,为能吃上粽子而兴奋。

那是我到部队后第一次过端午节,吃饭时我吃了六个大粽子,其它战友也没有少吃,虽然粽子里没有现在的粽子中包裹的腊肉、蛋黄、蜜枣、板粟等食材,而是只有一种红枣馅儿,可我们都吃得很过瘾很幸福很满足,因为在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情况下,端午仍能吃粽子,想家的念头顿时减弱了许多。

在连队过端午,要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实惠。每个班打一大盆粽子,随便吃,管吃够,管吃饱。不像在老家时过端午,吃的粽子是有数的,我和弟妹每人只能吃两个,父母亲他们只吃一个,因为我的豫中老家不种大米,更不种江米,而集市上的江米卖到三毛多钱一斤,一般是买不起的,所以买的江米少,包的粽子也少,基本上都是按家中人口,以都能尝到为止,想吃饱是不可能了。

在老家过端午节,虽然粽子不能可着肚子吃,但端午节有很多仪式,像系五彩线,挂香包,插野艾,煮大蒜,吃煮鸡蛋等等。那时候日子虽然穷一些,但心灵手巧的母亲在过节时候,还是搞得很有节日的气氛。就拿五彩线来说,家中没有五彩钱,那时候的生活用品全是凭票购买,全家人的穿戴,靠生产队里分棉花,由母亲牺牲晚上的睡觉时间,将棉花纺成线,再经过无数道工序织成布,给我们弟妹们做衣服。

纺车纺出的线都是白线,没有钱买染料,为了将白线染成五彩的线,母亲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青嫩的核桃皮砸碎,汁液可以染出褐色的线,将山上的红石头砸成粉,可以染红色的线,刺角芽草揉出的汁,可以染绿色的线,挖塘里的朱泥在锅中熬煮后,可以染出蓝色的线,用苦楝树的皮熬水,可以染黄色的线。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也是农家清贫生活中,积累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日子五彩斑斓的向往。端午节在农家的一年之中,恰似一道五颜六色的亮丽丝线,系在他们辛勤耕耘的光阴间。

五彩线染成后,母亲再用提螺将其捻成彩色的细绳,比照孩子们的手腕、脚腕和脖颈的粗细,截成长短不一的线段,在端五节那天的早晨,一一给我们系在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母亲手巧,五彩线的接口处,总是很巧妙地系成一朵小花的形状,非常好看、引人注目。

香包大都是挂在女孩子和幼儿的脖子上,里面的香料,也都是母亲土法上马,亲手加工制做出来的。别看一个小小的香包,里面装的什么谁也看不见,香不香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谁家的香包做得精巧、别致、有型,与众不同,一个节日,就是一次母亲针线手艺和民俗艺术的大展览,展品是母亲的手工,展台是孩子的身体,观众是全村的乡亲们。我每年戴上母亲做的这些端午特制挂件,都觉得特有面子,因为我母亲的手巧在全村是出了名的。

在连队不比别的,就是吃粽子,我们吃的时候都兴高采烈,并不知道这么多粽子,材料是何时准备的,包了多长时间。其实炊事班的战友,为了让我们过个高兴的端午节,已经忙了两天的时间。

按南方的习俗,端午节要进行龙舟比赛,我们连队所处的位置是安徽阜阳市,阜阳属于淮河以北,是典型的北方。没有龙舟赛,但连队在早上吃过粽子之后,就把全连拉到颍河岸边,进行了一场游泳考核。这次考核比赛龙舟还要紧张,我们的游泳科目已经训练了一周时间,各班都在攒着劲,在这一天争第一呢。

第一次放开量吃粽子,早饭吃得有点撑,我向班长请示,先考其他人,我的考核往后面排一排,我想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在岸边充分活动开了。

等轮到我下水时,五百米宽的颍河水面,按我平时的训练成绩,只能游一千米,也就是一个来回,但那天是憋足了劲儿,一口气游了一千五百米,要知道,我一周前还是一只典型的旱鸭子,从没游过泳呢。

到部队过的第一个端午节,应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涨了知识,还吃了一顿不限量的粽子,游泳考核更是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绩。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爱吃粽子,入伍第二年,我们连队调到巢湖农场种稻子,刚到农场,连队就把我调到炊事班工作。

这一年的端午节,我由吃粽子变成了包粽子,这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

等自己亲手包粽子的时候才发现,包粽子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需要有细心和耐心的手艺活。好在炊事班的班长和副班长都是南方人,是包粽子的高手,在他们的带领下,使我也很快成了行家里手。

我们是一个一百八十人的生产连,那次端午节的粽子,我们炊事班整整包了三天,那也成为我这一生中,包粽子最多的一次,并且都是包给战友们吃的。

今天又见端午。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正在走出疫情封控的京城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在盼望着疫散人安康,很多人家的门庭上,也早早插上了一束能驱蚊辟邪的青艾。在这个非常时期的端午节,我想自豪地给大家讲述曾在连队连包三天粽子过端午的经历,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心中难忘老连队的战友们,弹指一挥间,四十二年过去了,当年吃过我包的粽子的战友们,你们也都过上了子女成行、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吧,而这平安幸福的日子,也正是当初青春的你我,步入军营、保家卫国的初心和愿望。

张国领:当代军旅作家、诗人。河南禹州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战士、宣传干事、电神编导、文学期刊《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武警大校警衔。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失恋的男孩》,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决胜卡马》等13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奖、"2009中国散文排榜"第六名、"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文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

张国领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1)露天影院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2)厕所里的秘密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3)换 哨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4)给菜畦打墨儿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5)家属来队(6)我为战友杀年猪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7)第一次外出(8)开小灶(9)帮厨帮成了炊事员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10)(11)(12)

张国领系列作品:连队故事(13)假装着睡觉

张国领---折幅思维突显的厚重品质

河南文苑||没有扣动的扳机||张国领

东方---写在新中国成立68年之际||张国领

歌唱家朱思思的宋词歌曲《鹊桥仙》||张国领

记忆中的年味儿||张国领

一路关爱汇成河(外两篇)||张国领专栏(一)

神垕古镇的老、旧、新(外一篇)||张国领专栏(二)

中||张国领专栏(三)

探家的味道(上)(外一篇)||张国领专栏(四)

探家的味道(下)(外一篇)||张国领专栏(四)

娘从老家来看我(外两篇)||张国领专栏(六)

八一特刊:《军 装》《八一抒怀》||张国领

河南文苑每日原创||春色与霞光||张国领

梦一样迷茫的两天高考||张国领

河南的阳光||张国领

一部人性的纯美情歌 ——读张国领爱情诗集《意外的爱情》有感||郭秀景

张国领:从炊事员饲养员到为时代而歌的军旅诗人

张国领:不愿读商泽军诗歌的三个理由

精神至美与灵魂至净——简读张国领《意外的爱情》||黄恩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帽子上都缝有两粒纽扣,到底有什么特殊作用?
八路军帽上的两粒扣子,到底有什么作用?看完才知有多高明!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什么作用?看完就知道它设计得有多高明
我抗战官兵帽子为何有纽扣?
帽子的幸福
【内蒙】徐弋戈《小军帽》指导教师:刘颖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