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打破潜意识的魔咒,让原生家庭的“伤”结痂

如果遇到一件事,一个场景,一个人,它深切的刺激了你,那么一定说明,你在这里有'伤'。如果你是一个很少被'伤'到的人,也请别着急高兴,因为很可能不是因为你豁达,而是因为你麻木……

后台不少人问我同一个问题:你说的道理我已经懂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其实答案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首先,你需要有改变的决心,其次,你要有觉知的意识。觉察即疗愈,这句话绝不是听听这么简单。

曾经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这件事,使我后来我深切的理解了那句话:所有的'伤',都是你成长道路上的邀请函——那些令我们不舒服的,痛苦的,生气的,恰恰是我们切入自己内心的机会,当我们克服了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不再逃避令我们难受的感觉,而是勇敢的忍着疼痛'解剖'自己的时候,我们就逐渐掌握了'内观'自己的秘籍。

人类哲学有三大终极主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觉察自己创伤的来源,实际上就是在解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知道了问题的根源,然而还是要活在当下,解决当下的困扰,这便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最终,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活成真正的自己,即回到'我到哪里去'

这便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路径。否则,只是空泛的谈人格完善,自我成长,是毫无意义的。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觉察、疗愈、成长。

今天就以我自己的事情举例,说说怎么切入当下的实际,找到自己的伤,又该如何疗愈。

我是一个比较关注自我世界的人,简单的说,就是不怎么关注外面的环境和其他的人,这种性格会让不少人用'高冷'这个词形容我,也会经常发生别人一眼认出我,跟我说'咱们不是一起参加过什么什么吗?'的时候,我一脸蒙圈,完全不认得对方的情况。

之所以说我性格的这个背景,是想强调,被我关注到的人有多特别。

我上课时总爱坐在第一排,也就是说,我的注意力基本上只放在老师和周围邻座的个别人身上,其他的人,我不怎么关注。然而,有一个坐在比较靠后的同学A,竟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她经常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小声在下面接话。我后来注意到,她的接话是无意识的,她接话的内容,是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表示赞许或者补充。

当我注意到她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声音变得异常刺耳,以至于后来我的注意力全都被她吸引了,同时,我的情绪池也在剧烈发酵,我觉得她的声音像噪音一样,在我耳边狂响,令我非常愤怒。但是我选择了压抑,我的'超我',也就是我的理智告诉我,她的发音是无意识的,而且客观的评价,其实她的小声接话也没有影响课堂秩序,只是因为我注意到了,所以对此格外'敏感'。

这种感觉就好像以前在办公室午休,我的同事蹑手蹑脚的在屋里走动,其他人都听不见,睡的很香,只有我,有最轻微的声音也会被吵醒,然后就再也无法入睡。我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按照我的标准发出声音,最后只得每天睡觉时塞着巨大音乐的耳机,在嘈杂而持续的背景音乐下,我终于听不到外面的蹑手蹑脚了,也能够睡着了。

所以,我的'超我'会告诉我,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但是理智只能有限解决实际问题,我依然感到她的声音在干扰我,这令我非常痛苦,但更多的是愤怒。

我把这件事当成了觉察自己的一扇窗户,通过仔细觉察,细致梳理,我看懂了是什么'点'激发了我的情绪?我的'伤'在何处?同时,也就知道了自己成长的方向。让我们一起看看我的自我觉察之旅,遇上了哪些关键词。

1.关键词:嘚瑟

嘚瑟:常指获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在生活中,嘚瑟是最容易招致攻击的'体质'之一。

之所以要谈嘚瑟,是因为通过我的觉察,我发现我最'讨厌'她的地方,来源于我认为她很嘚瑟。

'老师在上面讲,她在下面讲,她的表情,不像一个学生,而像另一个专家,她微微点头的下颚,好像是对老师讲课的赞许,她经常说'对,没错,就是这样',让我感觉她好像在炫耀自己的未卜先知…..'

她的一系列行为、表情、语言…在我的脑海里经过整合,贴上了一个'嘚瑟'的标签。对此,我深恶痛绝。

① 被道德捆绑的压抑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是'正统思想'的教育 ,我的父母经常教训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次成绩好,不能说明问题,你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或者'千万不要骄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成为一个非常'知道分寸'的'产品',我不会嘚瑟,也不敢嘚瑟,甚至面对别人的赞赏,我也总是感觉很尴尬。

在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重新反思这种所谓的正统教育,才发现其中问题重重。我的老师李少成在讲父母对孩子'十大隐性伤害'的时候,虚假豁达和道德绑架赫然在列。这些听上去无比正确的道理,在未经科学的使用之前,便是一把残害孩子心理健康的杀猪刀。

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攻击性和力比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婴儿会把自己的尿用脚蹭到更大的面积——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类攻击性的原始表达,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把力比多和攻击性不断象征化和外化的过程,取得更大的成绩、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住更大的房子..所有这些,都是小时候把尿蹭到更多地方的行为的翻版。所以,取得成绩、获取成功,是一个人天然的动力。

这样天然的动力在现实层面得以实现的时候,如果父母过分以'超我'和'道德'的标准压抑孩子,而不能做到对其'符合社会标准的攻击性'表达做出正确的回应——接纳和赞许,就会对孩子形成无意识的心理伤害

在这样成长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甚至会对'成功'有羞耻感,他们会内化父母的标准,以道德或过分的超我来绑架自己的心灵,于是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赞赏(嘚瑟),但又不敢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这种欲望(不敢嘚瑟)——这种冲突,实际上也是本我和超我的剧烈冲突。

有压抑,就有愤怒。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于是产生了下面一个心理机制。

② 投射和移情

心理防御机制,是每个人天生的自保武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御,而防御的种类更是千差万别,至少有上百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投射和移情。

投射,就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在这个实例之中,我因为一直被道德绑架,压抑了我内心中想要彰显自己成绩的真实欲望,当我看到A的行为时,我就将自己想要嘚瑟的欲望投射到她的身上,我'认定'她在嘚瑟。

移情,它是指一个人将过去的一段重要关系,转移到现在的关系中。广义上,对移情的理解,可以认为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关系,都转移自和他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例之中,我的A的移情,就是我内化成了我父母的角色,把我投射到A身上的嘚瑟,当成是我自己,于是,就像我父母当初不允许我嘚瑟一样,我也不允许A嘚瑟。我对A的愤怒,实际上投射了我对自己的怜悯,反映了我内心的冲突——其实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越活越像父母,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那是因为我们面对子女的时候,移情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我们像曾经的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去苛刻的对待孩子,潜意识里有一种愤怒:我从来没有被温柔以待过,所以,你也不行,即使你是我的孩子。

2. 关键词:挫折

李少成老师曾说: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排除干扰做自己。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干扰无处不在。父母按照他们的理想对我们进行的'雕琢',被规则和道德捆绑的伤害,不能按照自己的自主意愿发展和生活…被干扰的多了,干扰就成了'创伤',这个伤,就是挫折感,最终,它会形成我们对挫折的极度不耐受。

生活中,对干挫折超级不耐受的例子很多。例如,路怒——我们开车的时候遇到别人的超车,加塞,都会很愤怒,这种愤怒,就源自于我们认为对方的行为'打扰'了我们潜意识里设想的开车方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挫折体验';再比如,我们和人约好了在哪见面,但是到了那里没找到对方,可能就会非常生气,因为这个结果'干扰'了我们自己对事情顺利进行的想象,会产生'挫折感';再比如,我们刚擦干净的地,被老公不小心洒了一滴水,可能就因为这一滴水,让我们上升到'你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的层面,大吵一架,而这个愤怒,就来自于对方行为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标准进行,带给我们的'挫败感'。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打扰越多,越对挫败感不耐受,这种挫败感包含的内涵极为广泛,比如说感受到别人的控制,事情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轨道发展,对方打乱了自己的节奏….都会引发我们因为深层次'挫败感'的痛楚,进而引起情绪的反应

就这件事来说,我的'目标'是听老师讲课,我的'标准'是所有人都安静的听老师讲课,我的'挫败感'来自我认为A的窃窃私语——她破坏了我在潜意识里制定好的课堂规则,但同时,我的超我又告诉我,我对她无能为力,这种冲突会激发我的情绪。

所以,当我有了情绪的时候,A的行为就在情绪中被无形的放大了,她原本1分贝的声音,在我耳朵里变成了10分,她实际带给我听课的打扰,被放大到了10分,于是,我的耳朵里听不见老师的声音,只能听见她说话的声音了——这种感觉与实际情况不符,而愤怒的情绪,是导致我产生错觉的哈哈镜。

3. 关键词:规则

实际上这一点与上一点相关联,同样可以划分到宏观的'打扰'或'挫折感'之内。但是我仍然想把它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在涉及规则的问题上,很多父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很多人非常强调要给孩子制定规则,但是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却常常是错误百出,但是大多数人看不到这一点,反而会拿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鸡毛当成令箭,继续在不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的整体文化背景,是一个讲究服从、秩序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谓的规则制定,也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灾区。

我之所以对A的反应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她不守规则——即在我心目中,或者我认可的社会主流教育标准中,上课规则之一就是老师说话,学生不许插嘴。

这个规则是我自己对上课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内化了我的成长环境下对规则的标准。在被确立规则的过程中,因为使用的方法不恰当,所以会让我在内化规则(标准)的同时,有'被伤害感',这种感受会一直存储于潜意识之中。当我遇到类似情境,它就会被点燃。

我依然是动用了投射和移情的防御模式,作为道德法官审判A的行为,当然,与此同时,我还会为自己的愤怒找到一个合理化的理由——这依然是一种心理防御模式,即我会认为我对A的愤怒是'正确的','合理的',因为A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违反了课堂纪律(随意说话,制造噪音,影响他人听课)。

可以说,A的行为,给我带来的'挫败感',这个挫败感激发了我的情绪。而归根到底,我之所以有情绪,还是因为我在这个地方有'伤'。

人的社会化进程,就是一个不管以规则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本我'的伤害,同时,如果在实施规则的方式和手段上再使用控制等有伤害性的手段,那对于人的心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刚上一年级,老师就会让孩子们上课时把手背到身后,上课如果摸这摸那,就被定义为'做小动作',然后遭到处罚…..当然,家庭环境也好不到哪去。

在这种长期的'管理'(准确说应该叫控制)之下,我们就内化了这些规则,我们也会忘记当初'被规则'时的痛苦,而成为捍卫规则的'卫道士'。所以,中国人普遍服从,听话,比较机械。这是一个从家庭到民族的整体特征

规则当然有意义,但是在制定规则和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过程,却应该减少控制,减少伤害感。实施过分严苛的规则,例如上课时必须把手背到身后,不许有所谓'走思'的现象发生——本身就是反人性、反科学的。在美国进行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试验,研究证实,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简单枯燥的任务,只能维持20分钟不出错,然后就会出现错误。机械的为了达成某些美好的愿景(例如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而制定违反科学的规则,实际上会对孩子的心理极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是长久和深远的,它会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

4.关键词:认知

我的认知当然是偏颇的,有很多感受都源自于我自己本身的'伤',在这些'伤'的基础上去解读事物,一定会带有主观性的偏差。就像我经常说到的那样,别人怎么做是ta的事,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ta的行为会触碰到我们的情绪?

通过我对这件事的觉察,我看到了自己早年的创伤,看到了自己对挫折、干扰的不耐受,看到了我自己的'内在小孩'的真实需求。这一系列的觉察,无疑提升了我的认知。

其实心理治疗或者说个人成长的本质,就是把潜意识意识化,在觉察的过程中,找到一直隐藏在潜意识中伤,看到它,疗愈它,然后向前走。

当我看清了自己的投射、移情、合理化等一系列防御模式,我就知道原来问题不出在A身上,而出在我自己身上。我看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是'我也需要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肯定',看到自己'对僵硬刻板的规则既有愤怒又有顺从',A就像一面镜子,照到了我的'旧伤'。

同时,A的行为到底是不是嘚瑟或者违反课堂规则,关于这个标签不应该由我贴上,换言之,我其实没有资格做道德的法官,评判A的行为。

A的行为在ta自己的秩序里,有充分的合理性,就算A真的是在无意识的'显示'自己,或者真的在嘚瑟——实际上也是因为这是ta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ta在表达ta自己,同时,也在表达ta的真实需求(ta需要自我证明)。

我们总是说要慈悲,要放下评判,要尊重,要理解,但事实上,如果不从根本上修通自己的内心,修复自己的旧伤,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些。它们就只能停留在口头,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

成长自己,是远离痛苦的唯一途径,而成长,就从觉察开始。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各种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

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硕士辣妈告诉你,能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儿童节,给孩子更多关爱)
任人怎么辱骂,都能胜似闲庭信步:做到很简单,只需一颗心理脑
心理学:“无痕式的引领”,在不经意间让孩子“听话”
为什么老师的孩子更容易自杀?过度控制对孩子的伤害
一个以“我”第一人称呈报的咨询案例:关闭心门,是自我保护的延续
一定要被理解吗? | 心理学原因&解决办法 | 人际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