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城桓氏家族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考

陆再奇

宣城桓氏第四代人物考

宣城桓氏第四代有桓彝之子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等兄弟五人。桓温和他的四个弟弟均居军镇要职,在灭成汉政权中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桓温与桓冲的军事才干最突出。桓温“豪爽有风概”,桓冲“淹识有武干”,两人均为东晋一朝屈指可数的人物。

桓温(312—373),桓彝长子,晋怀帝永嘉六年(312)生,堪称才貌双绝,《晋书·桓温传》载: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猾毛碟。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其出生末满一岁时,太原名士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真英物也。”桓彝为此给长子起名温。桓温少有雄略,胆识过人。桓彝战死时,桓温一家十分贫寒。为了给母亲治病,桓温不惜用弟弟桓冲做人质,换取母亲治病需用的羊。咸和三年(328),桓温父桓彝被韩晃杀害时,泾县令江播曾参与其中。江播病死时,桓温佯称吊客,混进灵堂,突然之间于衣中抽出刀来,把惊吓得瞠目结舌的江播长子江彪一刀捅死在当地,接着,又猛追仓皇逃窜的江播另外两个儿子,一刀一个,将江氏三兄弟尽数斩杀,一时名声大振。

咸和九年(334),桓温23岁时迎娶晋明帝司马绍长女、晋成帝司马衍姐姐南康公主,拜六品附马都尉、奉朝请,官六品琅琊王文学。咸康元年(335),桓温袭其父万宁县男爵位,拥有了成为二品官的资格,官迁琅琊国最高行政长官——琅邪内史。咸康七年(341),桓温以辅国将军衔出镇江乘之金城。咸康八年(342)六月,琅琊王司马岳登基称帝,帝号晋康帝。荆州刺史庾翼向晋康帝推荐桓温代替自己任荆州刺史,庾翼云:“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蓄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晋书·庾翼传》)建元元年(343),庚翼北伐,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众入临淮。八年间,桓温因其皇帝女婿的身份由官六品的琅琊王文学,在晋康帝的提携下成为官三品的辅国将军。建元元年冬十月,桓温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从而掌握一州大权,桓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比较重要的力量。

永和元年(345)7月,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庾翼病死。8月,辅佐晋穆帝的侍中何充上表推荐桓温出任荆州刺史:“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晋穆帝采纳了何充的建议,以辅国将军、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荆州,是东晋的经济军事重心,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桓温以荆州为基地,开始施展政治抱负。桓温一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是平定西蜀和三次北伐,通过这四次军事行动,逐步掌控了东晋政局。《晋书·孝武帝纪》“政由桓氏,祭则寡人”,开创了“桓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此时,东晋处于北有劲敌,西受巴氐族李特“汉”国威胁的两难局面。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伺时夺取富饶的“天府之国”为己所用,桓温决定先灭掉成汉政权。永和二年(346)六月,桓温上表伐蜀,指出汉主李势骄淫不恤国事,且“蜀地富饶,户口繁富,诸葛武侯用之以抗衡中夏,若得而有之,国家之大利也”。十一月,桓温力排众议,率军讨伐成汉。第二年三月,桓温大军攻克成汉都城成都,得蜀主李势妹为妾,不仅解除了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而且扩大了国土疆域。《晋书·桓温传》载,“停蜀三旬,举贤旌贤,百姓咸悦。”永和四年(348)8月,桓温以平蜀之功,加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临贺郡公。至此,38岁的桓温历经前后15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成为官居一品的地方大员,完全掌握了荆州,极大地提升了桓氏家族的地位。

永和五年(349),后赵石虎死,桓温准备倾力北伐。但由于平蜀之功,“威名大振,朝廷惮之”,遂以负有盛名 的殷浩“参综朝权,欲以抗温”,并先后派褚裒和殷浩北伐。同年,褚裒率三万之众北伐,一战而败于赵兵,“惭愤而死”。永和八年(352),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洛阳。永和九年(353),殷浩中计兵败许昌,因“朝野之怨”,被废为庶人。自此,东晋王朝内外大权一律归属桓温。

永和十年(354)二月,桓温首次北伐前秦,统步骑四万发江陵。四月,大败前秦苻健军精锐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兵锋“进至霸上”,距离前秦都城长安只有三十多里。关中人民见到东晋军队,“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桓温北伐,使原西晋关中父老看到了晋室光复中原的一线曙光。《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记》“三辅郡县多降于温”。六月,因军粮供给不足,失败而还。此次北伐,前秦苻健太子苻苌在与桓温作战中中流矢而卒。符坚回忆起桓温的这次北伐,不寒而栗,气愤地说:“每思桓温之寇也,江东不可不灭。”

永和十二年(356)三月,羌族首领姚襄攻占许昌。晋穆帝司马聃加封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讨伐流寇于中原的羌族酋长姚襄。以“太尉桓温为征讨大都督”,委以专征之任,再次北伐。同年八月,桓温在伊水(洛阳城南)大败姚襄,一举收复旧都洛阳及周围大片土地,并命颖川太守毛穆之、河南太守戴施等戍守洛阳。桓温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的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资治通鉴》载,昇平四年(360)十一月,晋穆帝加封桓温为南郡公,温弟冲为丰城县公,子济为临贺县公。《晋书·地理志下》:南郡,汉置,统县十一,户五万五千。江陵(故楚都)。升平五年(361)四月,桓温以其弟黄门郎桓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兴宁元年(363)五月,晋哀帝司马丕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隆和元年(362),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迁都洛阳,并建议将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实河南之地。朝廷中的士大夫绝大部分希望维持现状,无心北归,上下一片反对之声。《晋书·孙绰》载,散骑常待领著作郎孙绰上疏曰:“(东晋)植根于江表数十年矣,一朝拔之,顿驱踧于空荒之地,提掣万里,逾险弥深,离坟墓,弃生业,富者无三日之粮,贫者无一餐之饭,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园,适习乱之乡”。桓彝的迁都设想遂成泡影,孤城洛阳最终失守。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的河南大部分失土,复被鲜卑族慕容氏贵族所占据。

兴宁二年(364)三月,桓温面对东晋“户口凋零,不当汉之一郡”的现实,为增加户口和财政收入,主持“庚戌土断”(即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予以惩处。《宋书·武帝纪》载:“井田之制,三代以隆。秦革斯政,汉遂不改。富强兼并,于是为弊。及至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是民阜财丰,实由于此。”四月,趁前燕南侵之际,桓温率水军进合肥,入豫州。五月,司马丕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后驻军赭圻,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遥领扬州牧。 

兴宁三年(365)二月,桓温移镇姑孰。以其弟桓豁监荆州及扬州之义成、雍州之京兆二郡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军事,并假节。东晋十二州中一半以上为桓氏掌握,如长江上中下的三个要塞荆州、扬州、江州全为桓氏掌握。朝廷每有要事不得不到姑孰与桓温相商。

太和三年(368),晋废帝(又称海西公)司马奕进封桓温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上。太和四年(369)四月,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慕容氏,与慕容的一部大战于黄墟(今开封附近),击溃前燕主力。渡过黄河,一直打到距离前燕国都邺只有二百多里的枋头(今河南安阳南)。至此,东晋已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前燕“乞师于符坚”,桓温部频战不利,粮运又为燕军断绝,十月,从枋头“焚舟弃甲而退”,死伤三万。

桓温北伐,朝廷或其他门阀士族并不希望桓温节节大胜,以致势大不可节制,因此,多有掣肘。桓温缺粮,符健坚壁清野是其中关键,然东晋朝廷故意迟迟不运粮草,扯其后腿也是重要原因。桓温兵败,委罪豫州刺史袁真粮运不通。袁真不服,据寿阳(今寿县)投降前燕,受封为使节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朝廷深知桓温兵败缘由,因此不但不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而且还犒劳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太和五年(370)七月,桓温自广陵率众二万讨袁真。同年十一月,前燕亡,袁真改投前秦。太和六年(371)正月,袁瑾求救于前秦,秦王苻坚以袁瑾为扬州刺史,朱辅为交州刺史,遣武卫将军武都王鉴、前将军张蚝帅步骑二万予以救援。桓温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大败秦军,擒袁瑾及朱辅并其宗族,送往建康斩之。八月,桓温以宁州刺史周仲孙监益、梁二州诸军事,领益州刺史。

此次北伐失败,桓温威信大减,平定袁真叛乱之后,听从郗超建议决定废掉皇帝,以立权威。《晋书·桓温传》载,桓温“杀人之逞,废主以立威”。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十五日,以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改年号咸安。十七日,桓温派其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到西堂去叩头自述,称自己与司马奕及他的儿子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刘强、散骑常侍庾柔等阴谋反叛。桓温以此为由斩杀东海王司马奕的三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黜免新蔡王司马晃为庶人,将他迁徙到衡阳。殷涓、庾倩、曹秀、刘强、庾柔全都被满门诛杀,庾蕴服毒而死。桓温让魏郡太守毛安之率领所统领的军队宿卫皇宫,自己在朝廷中的威势显赫至极,侍中谢安看见桓温,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叩拜。司马昱虽为皇帝,其实如同傀儡,不敢多言,害怕被桓温所废。同月二十六日,简文帝下诏进升桓温为丞相,大司马职位则仍旧,留在京师辅佐朝政。桓温不愿留在京师,回到姑孰。咸安二年(372)六月,司马昱病逝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七月,司马昱去世,第六子司马曜即皇帝位,第二年立年号为宁康。司马昱驾崩,桓温本以为会传位给自己,或依周公居摄,由自己代替年仅11岁的司马曜处理政务,但因王坦之、王彪、谢安等世家大族的阻碍落空,十分恼怒。在其弟桓冲的劝阻下,才未废晋自立。

宁康元年(373)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晋见晋孝武帝司马曜。司马曜派遣谢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拜于道侧。这时,都城里人纷纷传言,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然而晋王室的天下就要转落他人之手的事并没有发生。此前,咸安二年(372)十月,彭城妖人卢悚诈称海西公回到京城,率领兵众三百人攻打皇宫,被游击将军毛安之、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等平息。桓温这次入朝之举只是处理了卢悚攻入宫廷的事件,拘捕尚书陆始交廷尉处置,提拔毛安之为左卫将军。不仅没有奖赏在平息卢悚作乱之中立有功劳的桓秘,反而罢免了桓秘的官职,桓秘从此开始怨恨桓温。三月,桓温生病,暗示朝廷给他以加九锡的礼遇,并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日益病重,借此拖延。七月十四日,桓温薨,葬姑孰之青山,终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桓温死后,其幼子桓玄袭封南郡公;右将军、荆州刺史桓豁加征西将军,督荆杨雍交广五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竟陵太守桓石秀(桓豁之子)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

桓温死后,挑起桓氏领军大旗的是其弟桓冲。

桓冲(328-—384),桓彝第五子,桓温最小的弟弟,最有才干,也最受桓温赏识。在跟随兄长桓温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仕途猛进,成为桓氏集团中仅次于桓温的人物。《晋书·桓彝传附桓冲传》载:“温诸弟中最淹识,有武干,温甚器之。”永和四年(348),20岁的桓冲即被任命为鹰扬将军、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后从桓温征伐有功,迁督荆州之南阳、襄阳、新野、义阳、顺阳、雍州之京兆、扬州之义成七郡军事、宁朔将军、义成新野二郡太守,镇襄阳。永和十二年(356),桓冲从桓温破姚襄于许昌,同年俘虏后赵叛将周成,进号征虏将军,赐爵丰城公。升平五年(361),桓冲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谯二郡太守。宁康元年(373)七月,桓温薨,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桓冲,升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守姑孰。“孝武帝诏桓冲入朝,为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

桓温死后,桓冲没有利用手中掌握的重兵,灭掉谢安,再一步步地取代司马氏,反而以国家为重,牺牲桓氏家族利益,效忠司马皇室,努力平衡各方利益。一方面与皇室司马保持良好关系,一改其兄专断作风;另一方面,远离朝廷中枢,避免与谢安、王坦之等辅政大臣发生冲突。宁康三年(375),尚书仆射谢安辅政,声望极重,群情所归,桓冲认为自己的气量和涵养都不及谢安,而且自己是将领,军事才能不见用于宰相职,主动将扬州刺史这个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让给谢安,自求出镇。桓冲的这个决定遭到当时桓氏集团强烈反对,尤其郗超大力劝阻,但桓冲心意已决,完全没有为放弃扬州刺史感到可惜,只尽心匡国,改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并入中军将军府,出镇京口(今镇江)。太元元年(376),为让谢安安排外戚王蕴出镇京口,桓冲解除自己的徐州刺史职务,迁为车骑将军、都督豫州之历阳淮南庐江安丰襄城及江州之寻阳二州六郡诸军事,改镇姑孰。太元二年(377),桓冲兄长、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豁卒,晋孝武帝任命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任命桓冲的儿子桓嗣为江州刺史。

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融等南侵,桓冲率前将军刘波及侄振威将军桓石民、冠军将军桓石虔等克复筑阳、武当等地。太元八年(383)八月,苻坚率百万众再征东晋。十一月,秦军兵败,史称“淝水之战”。战前,桓冲率10万大军伐前秦,不仅在军事上给前秦以打击,同时,打乱了苻坚事先谋划好的战略部署,为东晋大败前秦军队创造了先决条件。随后,桓冲上表请求让其侄桓石民兼任襄阳太守,戍守夏口。桓冲自求兼任江州刺史。

太元九年(384)二月,桓冲在江陵病逝,赠太尉,谥“宣穆”。 桓冲灵柩运回宣城安葬,路过江陵时,男女老幼都到江边给桓冲送行,哭得十分伤心。

桓云(316—360),桓彝第二子,桓温长弟,袭其父万宁县男爵位,累官建武将军、义成太守,江州刺史,都督司豫二州军事、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假节,卒赠平南将军,谥号“贞”。子桓序继承其职位,官至宣城内史。

桓豁(320—377),桓彝第三子,少有美誉,初辟司徒府秘书郎,不就。后为从事中郎、吏部郎。升平五年(361),桓温委任其都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成二郡太守。同年,桓豁北攻许昌,击败前燕将领慕容尘并攻下许昌,因功进号右将军。兴宁二年(364),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桓温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后加监宁益二州军事。宁康元年(373),桓温去世,桓豁升任征西将军、都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太元元年(376),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卒赠司空,谥号“敬”。

桓秘,桓彝第四子,少有才气,不伦于俗。与兄弟关系不睦,除了不被兄长桓温重用外,亦与弟弟桓冲势成水火。初拜为秘书郎,后任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兴宁三年(365),梁州刺史司马勋叛晋,逃往蜀地。桓秘受任梁、益二州征讨军事、假节,带兵协讨司马勋。功成后任散骑常侍,徙中领军。晋孝武帝即位时,妖贼卢悚入宫,桓秘与左卫将军殷康入击卢竦,桓温调查此事时,却将桓秘免官,令其闲居于宛陵。因此,桓秘常怀不平之心。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由幼子桓玄袭封。桓温长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二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此事过后,桓秘更遭家族唾弃,被置于桓温墓所附近闲居,从此桓秘无心政事,放志田园,以山水为乐。后来朝廷起用他为散骑常侍,桓秘因为一贯轻视的弟弟桓冲此时身居高位,嫌弃散骑常侍地位卑微,耻于担任,三度上书陈情推却。

桓秘先于桓冲卒。长子蔚,官至散骑常侍、游击将军。元兴二年(404),桓玄篡皇帝位,追赠其为醴陵王。

    (作者系宣城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ID:xclswh999

制作:童达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晋风云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三百七十八◎将帅部·褒异第四
晋纪十四(3)---王敦上當 王導反目  
司马炽登基,永嘉之乱开始,大晋朝风雨飘摇谁之过
东晋十大名将,刘裕仅排第二,第一曾挽救东晋于生死存亡之际
州泰:三国后期才有我的戏份,志在建功立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