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手指圈大小的桐树、梓树,人姑且想使它生长,都知道如何培养它。

赏析

这是孟子讲养生的一句话。

小树苗,大家都知道怎么呵护栽培它,可是一轮到我们自己的身体,却不怎么重视保养它,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爱护自己的身体还比不上爱护桐树梓、树苗吗?不懂得思考爱护自己真是太严重了。

在孔子眼中,对于自己生活要求极为俭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可视为孔子的养生之道,他更重视精神的养生:修德、讲学、闻义徙、闻过改。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相对于自己身体,仁义礼仪的思想实现显得更为重要。孔子甚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有志向有仁义的人,不愿意因为保全生命而损害仁义,宁愿舍去生命来保全仁义。

到了孟子则继承发挥,提出了“舍生取义”,如果生命和正义同时得到。孟子宁愿舍去生命而去争取正义。

但除此之外,孟子也有养生固本的一面。本句即是证明。

有一个好身体,才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否则难道要靠想象去实现么。舍生取义,也要有身才行。而且,人们也不会总面对生命和正义的抉择。当单单面对生命的时候,孟子主张要像爱护小树苗一样,爱护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孟子的这个固本思想,被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发挥成了身本论:以身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原。身体为本,就应当尊身、安身;要安身,就必须养身,保身。养身指本心的复明,保身指身命之体的保全。

道家养生,是一以贯之的,是吸收世人加入修行的一大法宝。老子讲无为养生,庄子讲逍遥养生,他们一直都非常重视身本的理论。孟子能跳出一定的“仁义”束缚,单独讲养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其实孟子更注重养心,他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人为了一只指头不好看,就会怕人家笑,而不怕路有多远,跑到别的国家去求治;可是对于自己的心、头脑、学问、智慧不如人家,却不会害羞,不像对待畸形手指那样去求治,这就叫做“不知类”。

所以,在孟子心中,养身为标,养心为本。要将两者相互结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者寿——儒家的养生之道
儒家的养生
养身不等于养生
《孟子》第150讲【告子章句上】第8节
五行五端
儒家养生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