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解剖学 | 上行躯体感觉系统的下行控制

神经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按照神经系统概述、局部神经科学和系统神经科学的顺序进行了分类编排,使读者可以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了解复杂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系统功能

扩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同时添加了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在信号传递、转录因子、干细胞、诱发电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功能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突破,进一步阐释了神经系统在正常和病理状况下的特点

附加显微图像、放射影像学和组织切片染色图,为学习神经科学提供了全面的视觉辅助从睡眠障碍到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从癫痫的生物学基础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新增的“临床意义”板块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在神经科学中的结合

上行躯体感觉系统的下行控制

图片来源: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大脑皮质、前脑边缘结构、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区β内啡肽神经元、中脑水管周围灰质(PAG)、脑干网状结构(RF)、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蓝斑和其他脑干被盖核群)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中缝大核)发出的下行纤维相互联系,在脊髓背角对痛觉信息进行处理

受中脑水管周围灰质(PAG)及其上位中枢调节的中枢性下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HT能通路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如阿片类)疼痛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可发出直接或间接的投射,分别通过脊髓后角和第V脑神经的下行神经核调节躯体和面部的伤害觉感知过程

这些区域包括大脑皮质、前脑边缘系统、内啡核在内的下丘脑和感觉皮质周边连接部分,其中部分投射通过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发挥作用

在痛觉处理区域,特别是在脊髓后角和第V对脑神经的下行神经元和下丘脑的许多区域,以及对疼痛产生主观感觉的边缘系统,能够发现脑啡肽和强啡肽中间神经元

下丘脑弓状核区的β-内啡肽神经元连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核和脑干的非肾上腺素能、核团中缝大核和许多边缘区域

阿片类物质可激活中缝大核和内啡肽并辅助阿片类镇痛的其他下行单胺类通路,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对于上述过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片介导的镇痛作用的发挥依赖中脑水管周围灰质 - 中缝核的连接, 静脉给予人工阿片类物质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弓状核区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神经元产生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 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 第3版)

编辑

作者:小赵啊

First Fros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脑干的神经解剖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之内脏神经
讲述 惊恐的发病原因
PD觉醒系统睡眠环路
神经系统记忆口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