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为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向外突出的圆形、椭圆形或管形的袋状物。

本病多发生于40-60岁的患者30岁以下较罕见,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发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0%以上的憩室并不产生症状而于检查时发现,仅少数患者可出现梗阻、穿孔、出血等症状或继发胆管炎、胰腺炎、胆石症等出现相应症状。

既往按胃肠X线钡餐检查十二指肠憩室的平均发现率为2%,但内镜及尸体解剖对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可高达10%-22%。十二指肠憩室发病率仅次于结肠憩室,是小肠憩室的常见类型,占全部小肠憩室的45%~79%。

病因

不同类型的憩室,其产生原因不同。

先天性憩室 少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即存在。此类型憩室壁的结构包括肠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与正常肠壁完全相同,故又称为真性憩室。

原发性憩室 形成的基本原因是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薄弱和肠腔内压增高。从胚胎发生学来看,十二指肠乳头部是前肠和后肠的结合部,为先天性薄弱区,另外,在 Vater壶腹周围,因为有胆管、胰管、血管穿过,该处缺乏结缔组织支撑,故十二指肠憩室在此处多发。

肠腔压力增高的机制不甚明确,通常认为是在肠道肌层节段性痉挛的基础上发生,近年有学者提出,随着年龄的增大肠壁肌肉及迷走神经发生退行性变,导致肠壁肌层内在肌肉紧张力逐渐缺乏和肠道平滑肌功能失调也是憩室发生的重要原因。

总之,多种原因导致的肠腔压力长期持续或反复增高的情况下,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从肠道肌层最薄弱点被挤出最终形成憩室,所以此类憩室壁的肌层组织多是缺如或薄弱。

继发性憩室 多由于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胆囊炎等肠壁外炎症组织所形成的粘连瘢痕牵拉所致,常位于十二指肠球部,故又称为假性憩室。

病理

十二指肠憩室90%是单发的,多发憩室约为10%,患者同时存在两个以上憩室或胃肠道其他部位也同时存在憩室。60%~70%憩室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20%的憩室位于十二指肠的水平部,10%位于上升部。继发性憩室则多在十二指肠的球部。

根据憩室突出方向与十二指肠腔的关系,可分为腔内型憩室和腔外型憩室。

临床前者常见,而腔内憩室罕见。腔内型憩室的憩室壁是由两层肠黏膜和其间少许黏膜下结缔组织构成,呈息肉状或囊袋状附着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于肠腔外触之如似肠腔内息肉,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

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憩室中约85%位于肠道内侧壁,其中绝大部分又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常在胆总管开口处2.5cm的范围内,亦称为 Vater壶腹周围憩室或乳头旁憩室(PAD)。

根据憩室与乳头的解剖关系,乳头旁憩室又分为A、B两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旁为A型,乳头位于憩室内为B型。乳头旁憩室常位于胰腺表面或胰腺后面,甚至嵌入胰腺组织中。

憩室膨胀可压迫胆总管下段或胰管,常因此可引起梗阻,妨碍胆汁或胰液引流,破坏Oddi括约肌功能,继发产生胆管炎及胰腺炎等并发症。另外,十二指肠降部的憩室也可压迫十二指肠形成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

憩室大小不一,直径0.5~10cm均有报道,形状可呈圆形、分叶状或管状等。其大小、形态与解剖位置、肠内压力影响及憩室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憩室颈部大小与症状的产生有关,颈部开口较宽者,憩室的内容物容易引流出来,可以长时间无症状发生。

如开口狭小,或因炎症反应导致开口狭小、憩室增大,则肠内容或食物进入憩室后滞留其中,致食物残渣腐败,从而导致憩室炎、憩室内结石形成、憩室溃疡大出血、穿孔、恶变、憩室胆总管瘘及继发胆管炎、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多种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

90%的十二指肠憩室通常无任何症状,仅于X线十二指肠钡餐检查、内镜检查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憩室本身也没有特殊体征。

临床上仅10%左右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出现症状,其症状的出现与憩室开口大小、发生部位及憩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都有关,包括憩室本身的症状和并发症引起的症状,两者往往难以区分。

十二指肠憩室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常伴有暖气,但定位常不准确,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定,抑酸药物也不能使之缓解,饱食后加重,但无确切的规律,可伴有饱胀、嗳气、恶心等非特异性表现,有时体位姿势的改变也可缓解症状。

憩室大小与症状的出现或轻重不一定有明显关系,产生症状的憩室未必很大,有时候小憩室反而会引起严重的症状。

憩室是否出现症状还与憩室开口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产生症状有两种原因,一是食物进入憩室,不易排出,使憩室膨胀而引起间歇性的临床症状;二是憩室并发炎症、溃疡或结石等并发症,症状较重且较为持续。

并发症

 憩室炎与憩室出血 

由于十二指肠憩室内容物潴留、细菌繁殖、炎性感染,可引起憩室炎,继之憩室黏膜糜烂出血。也可因憩室内异位胃黏膜、异位胰腺组织引起出血,或憩室炎症侵蚀或穿破附近血管发生大出血,憩室内黏膜恶变导致的出血非常少见。临床常表现为类似溃疡病的症状或便血。

憩室穿孔

憩室内容物大量潴留、黏膜炎性糜烂、溃疡也会并发憩室穿孔。这种穿孔多位于腹膜后,因此穿孔后腹膜炎症状常不典型,甚至剖腹探查仍不能发现,通常出现腹膜后脓肿、胰腺坏死、胰瘘。若剖腹探查时发现十二指肠旁蜂窝织炎或有胆汁、胰液渗出,应考虑憩室穿孔可能,需切开侧腹膜仔细探查。

十二指肠梗阻

憩室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多见于腔内型憩室,因憩室内充满食物形成息肉样囊袋而堵塞肠腔,较大的腔外型憩室也常因憩室内容物潴留压迫十二指肠而出现不全肠梗阻症状。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其后为胆汁,甚至可混有血液,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伴发疾病

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中常伴有胆道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胆管结石、寄生虫等,疾病之间互为影响,并发或伴发者达10%~50%,其中胆道疾病为最常见的伴发病。

1.胆、胰管梗阻

是乳头旁憩室患者经常伴发疾病。患者出现梗阻性黄、发热、腹痛等急、慢性胰胆系感染症状。主要原因为:因胆总管、胰管开口于憩室下方或两侧,甚至于憩室边缘或憩室内,致使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憩室机械性压迫胆总管、胰管,致胆汁、胰液滞留或引流不畅,管腔内压力高,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胆总管末端水肿,增加逆行感染机会并发胆管感染或急、慢性胰腺炎。

Lemmel曾将十二指肠憩室合并有肝、胆、胰腺疾病时所表现的症状群称为 Lemmel综合征,亦有人称之为十二指肠憩室综合征。

2.胆管结石 十二指肠憩室常可反复引起胆总管逆行性感染,细菌斑块粘于胆管壁、胆汁引流不畅造成胆总管下段结石形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指肠憩室手术
[深度剖析] “十二指肠憩室”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温故知新】十二指肠憩室的影像诊断
【耶鲁大学医学院】利用乳头开窗术进行胆管插管的关键技巧
CT、MRI并不广为人所熟知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a,D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