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帝】十八、谁敢在皇帝面前诈骗?
userphoto

2022.07.28 山东

关注

一本特别的书

诈骗犯的反转人生

郭老师在相声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构,钩不到一个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

这句话用在汉宣帝身上也非常贴切,落魄时的汉宣帝想跟张家联姻都被嫌弃。等汉宣帝独揽大权,连骗子都琢磨打他主意了。

这不,在元康二年,有个男人上书汉宣帝,说汉宣帝幼年坐牢时,是自己担任掖庭婢的夫人养育过汉宣帝。

人和人的记忆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两三岁的一些事情还记得,有的人五六岁的事都忘得差不多了。至于汉宣帝属于哪种,这咱不得而知。但汉宣帝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小时候是在大牢里渡过。婴儿坐牢那是必死无疑,但他活了下来。这种情况下,汉宣帝虽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存活下来的,但总归是知道得有人抚养自己,真命天子也得吃饭。

那么到底是谁抚养了自己?汉宣帝其实并不知道,我们从史书中的记载看,他的记忆大概是从张贺养育他开始的,所以他一直把张家当做恩人。

现在,有人说曾经抚养过汉宣帝,这可算是震惊未央宫的大消息。

但问题又来了,汉宣帝又不傻,不能随便来个人自称抚养过自己就相信吧。汉宣帝让掖庭令调查这个事,看看这个男人还有什么证据。男人想了半天,说这个事吧,当年的典狱长丙吉知道。

古代没有新闻,一般老百姓也不见得知道朝中大臣都有谁。男人万万没想到,当年的典狱长丙吉,如今是帝国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掖庭令带着这对夫妇去了御史府,丙吉一眼就认出了男人的夫人就是当年的掖庭宫婢。这对夫妇还没来得及高兴,丙吉就怒斥那个宫婢,他说当年在大牢里抚养皇帝的是渭城胡组和淮阳郭徵卿。而这位宫婢虽然也曾经短暂照顾过幼年汉宣帝,但却因为不用心被丙吉责打过。这会儿来找皇帝要功劳,简直是胡闹。

但汉宣帝通过这件事对自己坐牢的生涯重燃了追忆,他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在大牢里熬出来的。经过调查,汉宣帝万万没想到自己倚重的御史大夫丙吉,竟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丙吉如此大功,却从未提起过,这让汉宣帝大为感动。自此以后,汉宣帝则更加倚重丙吉。

这个事到此还没完,汉宣帝既然知道了自己当年在大牢里的情况,就要找渭城胡组和淮阳郭徵卿报恩。然而时过境迁,胡组和郭徵卿都已去世,汉宣帝赏赐了胡组和郭徵卿的后人。诈骗案夫妇愿意为这次翻车会小命不保,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汉宣帝不计前嫌,本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原则,恢复了他们庶民的身份,赐钱十万。

连骗子都拿到钱了,那些真对汉宣帝有恩的人,马上就会得到各自的投资回报。元康三年(前63年),据说已经秀逗了的废帝刘贺被封为海昏侯。未来海昏侯的墓被发现,我们看到里面那么多的精美随葬品,可以知道海昏侯生前的物质条件还不错,汉宣帝没有迫害他。

张贺虽然死的早,但他从弟弟张安世那里过继来的儿子张彭祖被汉宣帝封为都阳侯,孙子张霸虽然只有七岁,被封为关内侯。

除了张家之外,汉宣帝的祖母史氏一族也对其有养育之恩。所以史家子弟史曾被封为将陵侯,史玄被封为平台侯。

还有在汉宣帝寒微时,许广汉肯把女儿嫁给他。所以许家子弟许舜被封为博望侯,许延寿被封为乐成侯。

其余参与过照顾幼年汉宣帝的下人,也都酌情给了官位和财产。

然而,奇怪的一幕又出现了。自古以来,凡是君主宠幸的臣子,很容易成为权臣。而汉宣帝宠幸的史家、许家外戚,以及张氏家族,再算上丙吉,都没有出现权臣。不仅没有出现权臣,这些人无论官位多大爵位多高,都一直低调行事。比如说外戚,在汉朝历史上一直是很活跃的政治群体。但在汉宣帝一朝,外戚虽然荣宠,却达不到左右朝政的地步。自汉开国以来,皇帝宠臣未必都能担任大将军、太尉、大司马之类的职务,但都是权倾朝野。比如樊哙、邓通、晁错等。尤其是汉武帝一朝,皇帝宠臣虽然鲜有善终,但他们大权在握的时候总会不遗余力地表现什么叫有权任性。

那在这里我们需要再明确下权臣的定义,所谓权臣,并不是有权力或者权力很大的大臣,而是权力超过本身职权和当朝法律的大臣。比如张汤,他最高也就是做到御史大夫,但当朝丞相也得惧他。他能绕过法律给人定“腹诽”这样的罪名,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再比如江充不过是水衡都尉,但却能对太子宫进行“拆迁”,公然给太子罗织罪名。这样的人在汉武帝时代不胜枚举,权臣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就是因为皇权的旁落,导致臣权加强。比如汉代两位少帝在位的时候,吕产、吕禄的实际权势是要压过皇帝的,他们能做各种超越臣权和律法的事情。包括后来霍光主政时期,无论是废帝还是纵容霍显毒害皇后,都是建立在臣权大于皇权的基础上。

但为什么在霍光死后,汉宣帝一朝无论外戚还是宠臣,都没变成跋扈的权臣呢?

这个问题,其实在之前的篇章中,已经说到了一些根源。

我们来看下汉朝的政治模式,就能解开这个谜团。汉朝建立,其实是历史上一次非典型性王朝建立。比起夏商周通过会盟形式确立的天命所归,汉朝的建立,其实是靠武力建立,缺乏所谓的“天命”。

同样缺乏“天命”的,还有秦朝的建立。这样一个靠着武力征服建立的王朝,别管后世怎么歌颂,在当时就是不得人心的。

另外就不得不提曾经短暂存在的西楚王朝,项羽虽然靠武力征服天下,但当时的义帝在法理上是诸侯认可的天命所归。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的合法性就靠秦朝和西楚的衬托了。既然秦朝不得人心,那么汉朝反秦就是正义的。既然义帝是天命所归,那么项羽杀义帝就是违背天命,汉朝反对项羽的西楚政权,也是正义的。

光有这两个正义还不够,上古先贤有伊尹、周公旦这样的圣人,他们也无比正义,但不代表他们可以做天下共主。所以汉朝初立时,汉高帝刘邦把秦朝和西楚定性为反动派伪政权,而把汉朝视为周朝的继承王朝。而汉高帝刘邦的天命所归,就表现在定陶会盟中,诸侯推戴刘邦称帝,刘邦效仿周朝大封诸侯,如此汉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有了,刘邦称帝也就算是天命所归了。

但是,每个皇帝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秦始皇。再满嘴仁义道德的皇帝,内心的信仰就是法家给帝王打造的绝对权威。

因此,汉朝皇帝虽然完全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架构,但为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把法家思想套上了道家的外衣,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进行统治,这种方式就是黄老之术,也正是黄老之术的运行,让汉朝有了文景之治。

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合法性问题已经不会被质疑了,外加文景之治给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北方的匈奴也赶上了一个比较虚弱的阶段。因而汉武帝摊牌了,不装了,让黄老思想见鬼吧。

汉武帝化身“秦始皇”,对百姓横征暴敛,用以服务他的穷兵黩武。久而久之,秦末起义的苗头就露出来了。因而汉武帝和士大夫集团互相做了妥协,在董仲舒的倡导下,皇帝酷爱的法家思想被套上了儒家的外衣, 这仿佛给了天下臣民一个喘息的机会。

然而汉武帝自己是不认同皇权受到限制的,所以他为了让自己的权力无限大,甚至大出自己立的规矩。而皇帝还得要个基本脸,所以一切挨骂的脏事,汉武帝就让酷吏去做。而酷吏替自己干脏活干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时,汉武帝还可以假装仁慈杀掉这个酷吏,以表现自己的伟大光荣正确。

换个角度讲,汉武帝时代的权臣其实是对未来没有希望的。在那样的高压环境下,哪怕做到了丞相这个位置上,除了死在工作岗位上,都鲜能善终。而那些皇帝超级支持的酷吏比如张汤、江充之流,也会如擦屁股纸一样用完就扔。那对于被皇帝选中的酷吏来说,抗旨是死,遵旨以后会死,等死,过把瘾再死可乎?所以这类人有权的时候,一定要运用到极致,过期作废。

那我们再看汉宣帝执政时期,首先说他的权力比起前两代的昭帝和废帝,那是大大加强。而且,汉宣帝的继位合法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血统,他是汉武帝的嫡曾孙。另一方面他的继位也属于群臣拥戴,自然也算天命所归。

因此手握兵权的张安世也得低调行事,完全完全看不出这位军方一把手是霍光的接班人。而且,汉宣帝的个人欲望,并没有超越自己的权力范围。因此他不需要做越权的事,也就不需要培养一个酷吏替他做超越律法的事情。

而汉宣帝通过重赏自己的恩人和骗子,给臣子们留下了一个希望:只要对朕好,朕就会给你们回报。

人类的本能还是求生的,既然还有个美好的希望做指引,那就少干作死的事。尤其是汉宣帝一再批判酷吏政治,各种提拔循吏,其实就是释放一种信号:汉宣帝一朝是有规矩的,大家按规矩办事,就能良性发展。

朝廷和社会一样,都是由人组成的。当人们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可以遵守,那么就意味着太平。否则,就一定会动荡。我们的历史一再演绎,一旦皇帝带头破坏规矩,那么社会的无序将无可避免。

对于汉宣帝而言,他知道帝王过分的欲望是可以亡国的,秦朝就是个例子。但这不代表汉宣帝就要当个尧舜,因为汉武帝为他做了榜样,让他知道了帝王欲望的安全上限在哪。一旦要突破这个上限的时候,汉宣帝会听从大臣谏言,但如果还不到这个上限就有大臣谏言,汉宣帝是不会听的。下一节,我们来说一味劝汉宣帝节制欲望的大臣。

拙作

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百二十三:刘询
从汉武帝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霍光辅政”背后的隐忍与忠勇
此朝一分为二,很多皇帝不如权臣,却被称为最强王朝之一
重读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
霍光历经武、昭、昌邑、宣四朝,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篡位?
作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三位汉朝皇帝为什么都想除掉霍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