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丘峰文踪之三II追求与发现:文学的灵魂

追求与发现:文学的灵魂

 ――丘峰文踪之三

      1961年夏天,我从广东梅县山区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的兴奋心情是难于用笔墨形容的,心想,这下可以当作家了!因为此前,我在梅州中学读书时,就在《梅江报》、《汕头日报》、《羊城晚报》等发表一些诗歌和小说,有“小作家”的声誉。

      没想到,进复旦后的第一课就给我们当头一棒:当时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朱东润教授在欢迎新生会上说,复旦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的!朱教授说的作家是指搞文艺创作,学者是指学术研究的,这需要古今中外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

      朱东润是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中文系的主要教材。他要我们集中精力读书,将来才能扎扎实实做学问。当时,我还不懂“文艺理论”为何物,更谈不上哲学、理学等方面知识。老说实,我当时的文学知识几乎是一张白纸,跟上海同学简直是小学生与高中生的比较,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后来听吴中杰、徐俊西老师上文艺理论课和蒋孔阳先生讲美学时,真如同听天书,但对潘旭澜老师和吴欢章老师讲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却有浓厚的兴趣;对郭绍虞、刘大杰和王运熙讲古典文学也让我入迷;赵景深讲授戏剧时又讲又演的生动授课方法,让我们在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使我们感到幸运的是,郭绍虞、刘大杰和赵景深等都是二、三十年代就大名鼎鼎的教授,由他们亲自给我们授课,实在是受益匪浅,在我们1961届之后的同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他们不再授课了。

      复旦大学的校风与学风非常好,严谨学风陶冶了我,许多杰出教授的授课和他们的著作让我着了迷。我一头扎进教室和图书馆里。连星期天我也照样到图书馆读书。令他人不可思义的是,在大学6年(因“文革”延长一年毕业)我没回过家!我照样天天到图书馆或教学楼读书。我觉得太无知了,如同久旱的禾苗逢甘露,如饥似渴地吸着水份和营养,渐渐地我增长和积累了知识。多少年以后我竟然也成为一名学者,也出版了几本理论著作,而且现在仍在文艺园地上耕耘,我期望今后有更多的收获;每当我稍有收获的时候,我总想起在复旦6年就读的情景,想起那些辛勤育人的园丁……

      后来,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有两大发现,震动了文艺界。这还得从80年代初我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说起。

      进入80年代以来,我曾参与被誉为“国家骨干文化工程”――中国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编纂工作。要说明的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由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等众多名家选编的。当我们接手第二个“大系”选编时,我们既高兴又紧张,感觉压力很大。在“大系”选编的几年中,我关起门来读了许多书,写了一些研究现代文学方面的文章,也有一些新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关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问题。历来现代文学史家都认为是王统照的《一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因为1937年赵家璧主编《二十人所选佳作》一书时,在书后面刊登介绍王统照的长篇小说《春花》的广告上说:“作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人,当他的名作《一叶》出版时,曾轰动过全国文坛。”此后的文学史家便引用此说,已成定论。我对此是存疑问的。后来我查证了一些资料,证实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广东梅县籍作家张资平在1922年2月由创造社出版的《冲积期化石》,而不是王统照在1922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叶》;

      第二个发现是对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后来改为《家》)的最早评论问题。《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为了研究从《激流》到《家》的版本演进情况,我想起胡适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根据巴金在当时的影响,推测《激流》在连载前应该有评论或推介文字。于是,我到上海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室、复旦大学图书馆等查阅1931年至1932年的刊登《激流》的《时报》,终于查到在《激流》刊登的前四天,即1931年4月14日一则极为显目的广告称:“巴金先生的小说笔墨冷隽而意味深远,在新文坛上已有相当权威”等等,这实在是对《家》的最早的评论文字,言简意赅写出巴金《家》的艺术特点及在文坛的影响力;嗣后,《时报》在1931年4月18日刊登《激流》的同时,再一次刊登广告,称巴金为“文坛巨子”,反映出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我把以上文字拍了照片送给巴金先生,巴老才回忆起这些事情,连连说是有此事,现在此资料已经放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以上两件史料发现,对研究现代文学史是非常重要的,我把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后,国内外许多报刊转载,反响强烈。

      在长期的研究和写作实践中,使我感到,读书要有发现,创作也要有发现,评论更要有所发现。这就要以独特的眼光,并且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来探索作品的成就与不足,要把一般读者没有看见的,或者虽然已经看见了但没有发现其内在价值的东西一把抓住,吟咏玩味,剖析探求,从而抽出其意蕴深刻的东西加以阐释挥发,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使读者茅塞顿开,而且使作者惊叹宾服,大呼: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王蒙语)

      我在评论作家与作品或某种文艺现象时,总是力求有所发现,独辟蹊径,使所写的评论给人有所启迪。正如著名评论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陈鸣树先生在为拙著《玫瑰园遐思》写序时说的,我的文艺评论“总命题是发现:人的发现、情的发现、美的发现……作者表现了这方面先声夺人的卓见。”陈教授的评论我把它当作对我的鞭策、鼓励和希望。为此,我在写作文艺评论过程中总是力求有新意,有所发现。关于这些,我相信在我的《他走通了大渡河》、《陈世旭小说艺术论》、《都市文学的新拓展》、《追求者的足迹》、《噩梦醒来是早晨》、《先锋小说探踪》、《走进意义:散文创作的现时性——试论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生命意志与艺术激情——赵丽宏散文创作的艺术踪迹》、《山川草木皆传情——论台湾作家周伯乃季序散文的审美特征》、《“善人者,人亦善之”——读台湾作家许希哲的怀人散文》及《艺术感觉与诗情文韵——新加坡作家淡莹诗论》等文章,都给读者提供了某些新的东西。

      写文艺评论就是做学问,是不能信笔写来的。做学问贵在认真。我在《玫瑰园遐思》的“后记”中写道:“我搞评论犹如老牛拖车,踽踽而行。我总是在认真阅读作品,在占有详细资料基础上,对作品乃至作家作综合分析研究,由人及作品,由作品及人,细致考察,然后才动笔写作。”我没有“一目十行,下笔千言”的本领,更没有只要看“内容提要”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出文章的“功力”,我只相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才是人间正道。

      多年来,我写的文章先后在国内外的许多报刊上发表,如《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社会科学》、《芙蓉》、《百花洲》、《当代作家评论》及台湾《世界论坛报》、香港《文汇报》、《港人日报》以及海外的《美华文学》(美国)、《汉声杂志》(澳大利亚)、《新华文学》、《赤道风》、《锡山文艺》、《新加坡作家》 (新加坡)和《马华作家》(马来西亚)等,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流变》洋洋数万言的论文,在台湾《世界论坛报》上连载月余。长篇文学论文这在报上连载是绝无仅有的,台湾著名作家许希哲就是读了我的论文后,写信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来与我联系的。我的论文有数十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新华文摘》和《散文选刊》等转载,有的文章还在国内外获奖。 

2010年3月6日19:30于上海徐家汇寓中

文/丘峰

作者简介:丘峰,广东梅州人,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特聘监察员,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广东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是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编辑家,曾任职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花城》杂志。他在文艺理论、小说散文创作及编辑方面均有建树,创作出上千万字的作品,他的散文《我家门前的龙眼树》、《五彩枫》、《莫干山访竹》等入选中小学教材,是客籍作家入选教材最多者。他的《文学探踪录》、《文学的现代流向》为复旦大学等研究生参考书。他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被文艺界称为“三栖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外文学知识
陈漱渝:处处皆风景 ——读龚刚著《中国现代文学十讲》
艺苑丛谈||李怡: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
茅盾学习文档
1930年代河北文学史
江苏新文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