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理工大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之路【优秀案例】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 年,拥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教学信息化管理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在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主要面临四个突出问题:

  1. 教师中保持传统教学观念者居多,教学理念急需转变;

  2. 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师生交流互动不足;

  3. 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较低;

  4. 教学信息化改革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明确。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1.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政策与机制,统筹谋划教学信息化改革

  学校专门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信息化工作;教务处为教学信息化的责任主体,教育技术中心挂靠教务处,教务处副处长兼中心主任。

  学校将“教学信息化建设工程”列入《山东理工大学“十三五”规划纲要》重点建设十大工程;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课程信息化教学实施意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办法》等政策和制度,保障了教学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对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将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实习、实验、实践、设计等环节,稳步推进学时调整,增加课下学习时间,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融互补的混合教学为核心,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

  

2. 构建三个应用层次,推进课程信息化分类发展

  学校制定了《课程信息化教学实施意见》,按“初、中、高”三个应用层次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在“十三五”期间,全部课程达到初级应用要求,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30% 的课程达到中级应用要求,实现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20% 的课程达到高级应用要求,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校积极推进“校、院、师、生”四个层面的教学信息化改革。学校层面“定规划、建制度、搭平台”,学院层面“促院长、定指标、抓考核”,教师层面“理念引领、技术帮扶、检查推动”,学生层面“勤调查、多示范、服务好”。特别在教师层面,注重通过多措并举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观念。学校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信息化相关会议和培训,并通过举办送服务到学院、优秀教师示范、精彩一课等活动,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3. 构建课程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提升教学信息化质量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专家评价分为五个维度,学生评价指标分为七个维度。同时,构建了由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在线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等38 个要素组成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模型。

  利用评价体系与相关保障措施确保教学信息化质量的不断优化。通过课堂听课、网络观课、专家点评、教师互评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结合数据分析、课堂观察、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分析等方式,鉴定和评价课程信息化的教学效果,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激励教师持续和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持续完善教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启动教学信息化工程

  2012 年以来,学校投入5000 万元建设数字校园,实现了有线宽带、无线WLAN校园全覆盖,建成了以“教务管理、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为核心的三大教学信息化平台。学校正式启动教学信息化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信息化运行机制、混合式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三大类信息化教学改革立项工作。2015 年,推出手机客户端,积极引导师生开展“移动学习”,满足师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的空间和资源需求。

  2012 年至2016 年, 学校每年投入500 万元用于信息化教学的专项建设,共立项信息化试点研究项目171 项,其中信息化运行机制19 项,混合式教学改革144 项、虚拟仿真实验8 项,带动了广大师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热情。

成效与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在教学方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多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四点五步过程式WEB+CO-quest 教学模式、精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教学信息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成功能多样的网络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集成了课程建设、资源共享、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学生管理和评价等功能。

  学校对精品课程(群)、重点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综合改革等进行立项,推进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目前,网络化、数字化课程资源总容量达12T,包括校外网络课程和校本网络课程共计1360门(资源共享型课程640 门、网络辅助型课程408 门和混合教学型课程312 门)。

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报告、网络讨论、课上任务展示、问题质疑、在线测验等环节。近五年,学生在线阅读教学材料3390 万次,课程讨论区发文总数284 万条,在线提交作业总数586万次,在线完成测试180 万次。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调查显示,85.4% 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78.6% 的学生认为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78.9% 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此外,学生在书面表达、批判性思维、责任意识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鼓励教学学术,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

  教学信息化改革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的深度思考,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近五年,编写信息化教学案例132 个,发表相关教研论文763 篇。

  

4.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开放交流

  学校在完成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工作的同时,勇于承担起示范推广的责任,积极与兄弟院校分享经验,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院校的教学信息化改革,先后有山东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200 多所省内外院校来考察交流教学信息化工作,学校教师应邀到内蒙古民族大学等60 余所高校作报告。

  2017 年,学校被“地平线报告中国项目组”遴选为2017 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代表案例;受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委托,学校成功举办山东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论坛暨第35 届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2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6 年以山东省高校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2017 年被教育部评为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并入选优秀示范推广案例,两次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连续四届获得9 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 项,一等奖2 项。目前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并获批教育部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责编:王左利)

(作者单位为山东理工大学)

  

专家点评

杨现民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山东理工大学以推进高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目标,搭建起支撑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信息化运行机制与保障制度,制定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课程信息化分类发展策略,探索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融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山东理工大学探索形成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系统方案,涵盖技术平台、运行机制、保障制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能够整体推进“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创新。学校提出的课程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中、高”三个应用层次的信息化课程架构以及“校、院、师、生”四个层面教学信息化推进机制,可以让“互联网+”教学在高校真正“落地开花”。

  该试点探索形成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模式和经验,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推广价值,建议率先在全国理工类地方高校应用推广。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8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化慢慢“渗”透课堂 师生皆受益
抗疫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探索及改革启示
2016 年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蓝墨科技申报指南
真正“用好”信息化课程 实现信息化教学常态化
用互联网精神推动教学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 培养“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型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