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中天先生,您是不是理解错了?

易中天先生新作《曹操》出版,其公众号发表一篇与之有关的访谈——《我还是主张相信道义的力量》,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问:写得最简单的呢?

答:官渡之战。前期的酝酿和决策时间很长,后续情节也复杂。但是决战很简单:曹操佯攻他处,带兵到袁绍后营。等到前营受到攻击,他把偷来的幕府大旗一举,喊声:袁绍被擒,帅旗在此,那边就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了。

问:这不合理吧?

答:哈哈!实话告诉你,冷兵器时代的决战,其实就是打群架,比的是斗志,尤其是统帅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说的夺帅,指的就是帅旗。帅旗被敌人夺走,战士就斗志全无,只能作鸟兽散。

不难发现,对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中天先生理解为“三军帅旗不能被敌人夺走,帅旗被敌人夺走,战士就斗志全无,只能作鸟兽散”。

对此,笔者颇为怀疑,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

其一,“夺帅”是“夺走帅旗”的意思吗?

查阅《汉典》,“夺”有如下解释:

1、抢,强取:抢~。掠~。巧取豪~。

2、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魁。

3、冲开:~门而出。

4、丧失,削除:剥~。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5、晃动:光彩~目。

6、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

7、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

很明显,关于“夺帅”“夺志”之“夺”,如上述第4点,《汉典》倾向解释为“改变”,《现代汉语词典》倾向解释为“失去”,均异于易中天先生所理解的“夺走”。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之“夺”,可解释为“耽误、丧失”;“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一般理解“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其中的“夺”也解释为“改变”。

综上,“夺帅”解释为“夺走帅旗”,“夺志”解释为“夺走斗志”,比较牵强。

其二,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这句话表达了“帅旗被敌人夺走,战士就斗志全无,只能作鸟兽散”这样的意思吗?

即便事实的确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帅旗被敌人夺走,战士就斗志全无,只能作鸟兽散”那样,可孔夫子说的是“可夺帅”,而不是“不可夺帅”啊!不知道易中天先生是从什么角度理解孔夫子的这句话的?

孔子说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意思大概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也可以理解为“军队的帅旗可以被改变,但是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夺三军之帅(或帅旗)是极困难的事情,但还是可以凭借外力做到。有志之人的志向,是不能因为外力而任意改变的。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言: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可见,孔子说这句话,旨在突出个人志向非常重要,不可轻易改变。

综上,孔子此语并未突出“帅”或“帅旗”的重要性,旨在突出个人志向的重要性。

故,易中天先生,您大概理解错了吧。

【按】

学生多误解“夺”之意,故讲授《寡人之于国也》《陈情表》时,特意在课堂强调“夺时”“舅夺母志”之“夺”不能理解为“夺走”,还举孔子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加以强调,惟恐误人子弟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235)《子罕篇》第26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经典励志名言】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论语:三军可夺帅也(9-26)
善读「论语」9.26: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