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杜拉去世 | 孩子暴力是模仿来的?这位大师60年前用实验证明了

如果这两天各位看官刷微博、短视频或者公众号,也许会看到一位美国老人去世的消息。照片中,老爷子带着黑边眼镜儿,宽大额头,一头白发一丝不乱梳在脑后,显得文质彬彬。但凡讣告能上新闻,被众人纪念,这位一定做出过不小的贡献。没错,这位来头真不小,尤其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堪称伟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班杜拉。

和他同为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的布赖恩·科诺森发文悼念,评价说:“他的离世就像他的到来一样,竭尽所能去运用他的科学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他将会被铭记永不遗忘。”

但凡对心理学、教育学稍有了解的人,或多或少会听过班杜拉的大名。这位1925年在美国出生的心理学家,95年的人生中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不计其数,最响亮的无疑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各种技能、知识,除了直接学习外,还会依赖观察学习。孩子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最后这句话读起来是不是挺拗口?简单说,就是人的行为会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

被观察的对象被称为“榜样”,而孩子的“榜样”无疑就是他们最依赖最信任接触最多的父母、老师、同伴,当然还包括图书、视频等传媒内容。

要说这个理论的来源,起源于一场经典的实验,这场用孩子来进行的实验极大的震撼了世人,直到今天,仍然足以警示所有父母。

一场暴力实验,揭秘了暴力行为

这场实验的名称叫“波波玩偶实验”,乍一听是不是还挺萌?但实验的过程却令人细思极恐。

原因在于,这是一场研究攻击性行为的真人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演示了儿童是如何学会攻击性的方式的。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研究的班杜拉,得到了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支持,挑选了36童男36童女,放心,不是修炼,是实验。

这些孩子基本都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单纯天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减少了社会环境的干扰,而且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尽量客观,班杜拉也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做了一些试验,还专门咨询了老师。

万事俱备,实验开始。

这72个孩子,班杜拉把他们分成三组:1个控制组,2个实验组,每组24个人。

三组孩子,一组一组被带进活动室。

那怎么进行实验区分呢?

还记得班杜拉分了两个实验组吗?他们在去活动室的路上,带队的实验者会假装遇到熟人,这个熟人就是“榜样”,他会和孩子们打招呼,迅速熟络起来,然后自然地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中一起玩玩具。

进入活动室,孩子们发现房间里摆着很多好玩的玩具,而实验者允许他们随意玩这些玩具。

第一个实验组,“榜样”坐在活动室的一边,孩子们坐另一边。“榜样”的面前也摆着玩具:拼图、木棍,还有我们实验名称中的“波波”(再不说都快忘了···),它是一个1米5高,有鼻子有眼的大玩偶。

这三样是专门给“榜样”准备的。

“榜样”会先玩一会拼图,然后他就开始拿着木棍用力打“波波”玩偶,先把玩偶放在地上,然后坐在身上,反复拽鼻子,再把玩偶拉起来,用木棍打头,最后用力抛向空中,等它落在地上时再拳打脚踢。

玩偶:我不是真人,但你是真狗

成人榜样重复三次这些动作,一边打还一边“骂街”,各种攻击性言语不绝于耳。

10分钟,这场人偶大战才结束。

与此同时,第二个实验组也在进行,这个组也有成人榜样,只不过他一直坐在角落里玩拼图,没什么别的行为。

而第三组对照组,他们连成人榜样都没有。

随后,三组孩子都被带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室里,这里有更丰富的玩具,实验者先吸引孩子们玩这些玩具,然后等孩子们玩得正高兴时,突然打断他们,禁止他们再玩玩具。

孩子:我同意波波的看法!

这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失望、挫败,总之特别不爽!

实验来到了最后一步:三组孩子被分别带进又一间活动室,这里的玩具进行了分类:一类是画笔、纸、小汽车、小卡片等普通玩具;另一类是木棍和可怜的“波波”,飞镖等攻击性玩具。

而实验者,偷偷躲在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可怕的画面出现了:

看了成人榜样殴打玩偶的实验组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男孩平均有38.2人次出现了身体攻击行为,女孩平均有12.7人次。

你以为小姑娘们文静多了?

在语言攻击上,男孩模仿了17人次,女孩有15.7人次。骂人,女孩子比例更高。

甚至,这组孩子还自创了新的打玩偶方式,不仅仅模仿,还出现了创新。

而没有看到成人榜样打“波波”的实验组、控制组孩子,则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行为。

实验中,班杜拉还加入了男女榜样,结果发现男孩子更容易受到男性榜样的影响,更热衷身体暴力,女孩子更容易受到女性榜样的影响,更喜欢言语攻击。但他们的行为都会因模仿而变得更具有侵略性。

此后,班杜拉又把成人榜样换成电影、动画,结果发现,真人榜样的影响最大,电影和动画片次之。

其实,在实验前班杜拉就预想到,看到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出现暴力行为的人数肯定最多,而且即便身边没有榜样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模仿同性行为比模仿异性行为要多,并且男生的攻击性要比女生强。很不幸,实验都一一验证了。

不过,通过实验班杜拉还发现,如果成人榜样在暴力行为后受到惩罚,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减弱,孩子们会主动避免出现暴力攻击。

虽然实验在公布后,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讨论,但有一个事实却很明显,不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家庭关系,甚至是电视、网络上播放的电影、动画,如果营造的“暴力”因素太多,就等于给孩子了一张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通行证。

孩子会模仿,甚至会得到强化,暴力可以简单直接地解决问题。

当父母随意打骂孩子,当男性使用暴力对待妻子,当低俗粗口的视频充斥屏幕,暴力行为就不只在实验室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家暴、虐待0容忍。

也许你会说:我们这代人从小打到大,有几个人跳楼进监狱了?

可是,你愿意拿自己的孩子赌一把吗?

当看到新闻中,暴力对待他人,对待父母,对待自己,造成死伤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你还觉得离自己很远吗?

有一次,我因为心情不佳,在和家人吵嘴后把手机扔在地上。女儿看到后,马上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玩具小手机用力扔在地上。当看到她笑嘻嘻地看着我,好像一切都显得自然合理,我顿时冷静下来,我成了殴打波波的榜样,成了暴力的代言。

不是所有见识过暴力的孩子都会暴力,但是这一颗种在孩子心中的暴力种子,在得到环境的感染下,一旦有机会就可能生根发芽。

而最终无非两种极端,自卑或暴躁。

没有人说父母容易,但父母伟大,不只是提供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还有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正面影响,孩子不只是身体流着我们的血,眼里也有我们的身影,育儿也是育己。

班杜拉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比如他的名言人必须要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这里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他的留下的理论财富。正是有了这些勇于探索的科学工作者,我们才能认清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

老先生千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媒体中的暴力画面会让你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暴力吗?
家庭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答案是:没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 波波玩偶实验
发现学习的奥秘(四):在孩子面前,你会说一套做一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